认错态度好?湖北恢复华新农机补贴资格!(让1898万亩油菜颗粒归仓)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认错态度好?湖北恢复华新农机补贴资格!(让1898万亩油菜颗粒归仓),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认错态度好?湖北恢复华新农机补贴资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让1898万亩油菜颗粒归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认错态度好?湖北恢复华新农机补贴资格!

2、让1898万亩油菜颗粒归仓

3、让2亿多农民工变市民 中央财政推“人钱挂钩”

4、让“三农”融合助力农机化发展

认错态度好?湖北恢复华新农机补贴资格!

认错态度好?湖北恢复华新农机补贴资格!

近日,湖北省农机局发布通知,恢复了监利华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新)所有产品的补贴资格。

2015年12月18日,湖北农机局暂停了华新公司所有产品的农机购置补贴资格,并约谈了该公司的负责人。

近日,荆州市农机化办和武穴市农机局向湖北农机局报告,华新认错态度较好,并进行了积极整改,截至2016年1月5日,华新公司在湖北省内销售的63台2BFQY-8型气吸式油菜播种机已全部按照产品检验报告所列配置配备到位。

湖北省农机局根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相关规定,综合考虑华新公司在补贴资格暂停后的整改情况和荆州市农机化办、武穴农机局的情况报告,决定自即日起,恢复华新公司相关产品的农机购置补贴资格。

湖北行政区划图

让1898万亩油菜颗粒归仓

让1898万亩油菜颗粒归仓

  5月15日,荆州区弥市镇邱市村油菜地里,不同的收割机正在收割。“我们选了两块一样的田作比较,两段式收割比一段式收割每亩多收油菜籽70多斤,扣除农机和人工成本,亩均增收120多元。”邱市村瑜悦合作社负责人张祖栋说,“今年合作社2000多亩油菜全部采用两段式收割。”?

  两段式收割是在油菜八分成熟时将油菜割倒,在田里晾晒5至7天后再用机器捡拾脱粒。华中农业大学“油菜院士”傅廷栋说,由于油菜的后熟作用,相比一段式收割,两段式有三点好处:一是油菜籽成熟度一致、品质好,去年市场收购价一斤要高0.25元;二是收割时损耗更小;三是收割要早一周,提早插秧有利于接茬的水稻增产。?

  眼下正是夏油收获期,为力争全省1898.5万亩油菜颗粒归仓,全省农业部门正全力做好机收减损工作。省农业发展中心农机发展处处长郑先荣透露,经过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和湖北日报持续宣传,今年全省的农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基本都接受了两段式收割方式。?

  不过,目前小散户的推广难度不小。“关键要提升农机合作社‘一站式’服务水平。”郑先荣算了笔账,我省传统收割机实际机损率在30%以上,两段式收割可控制在8%以下,全省统一采用两段式收割至少可以多收30万吨油菜,农民有望增收20多亿元。?

  据了解,由于一些技术上的原因,尽管我省未将两段式收割机纳入农机购机补贴,但两段式收割机今年销售依然火爆,仅荆门屈家岭车友农业机械公司最近就卖出300多台两段式收割机,是去年全年的两倍多,可作业100多万亩油菜地。?

让2亿多农民工变市民 中央财政推“人钱挂钩”

让2亿多农民工变市民 中央财政推“人钱挂钩”

资料图

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如何享受到市民化待遇?国务院近些年力推户籍、土地、社保等一揽子改革来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障碍,8月又一相关重磅文件出台。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准备构建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实现“人钱挂钩”,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难题,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同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国只有实现了外来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才算真正的城镇化。

教育等公共服务跟随人走

中国城镇化存在“半城镇化”现象,即户籍城镇化率与人口城镇化率存在差异。二者之间的数量差即是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转变的农民工。

这一现象被中央高层重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被一再强调,而这一关键正是让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相关改革绕不开资金。根据2013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全国平均为13.1万元/人。财政支持因此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关键一环。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通知》时也坦言,当前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常住人口还没有享受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财政支持保障不健全有关。

《通知》从保障教育权利、创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加大就业支持等十个方面为财政政策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路线图”。

郑春荣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多数城市的外来人口不能享受应有的福利,比如像低保、廉租房等都与户籍挂钩,外来人口不能享受。

而此次新政的一大特点,是优先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做到公共服务提供随人走,为人的自由流动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在农民工十分关心的子女教育方面,《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按在校学生人数及相关标准分配资金,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对于农业转移人口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各级财政按照参保城镇居民同样的标准给予补助。

郑春荣告诉本报记者,国家已经对城镇居民、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进行了整合,但农民输入地和农民输出地的补贴标准差异很大。比如北京和河北城乡居民人均基础养老金分别为430元/月和55元/月。

农民工市民化奖励减轻东部财政压力

人口流入地的东部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农民工市民化将面临很大的财政压力。

上述财政部负责人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促进流入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但要在短期内使得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成本较高,财政压力很大。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通知》提出,中央和省级财政要通过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

具体来看,中央的奖励资金将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实际进城落户以及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并适当考虑农业转移人口流动、城市规模等因素进行测算分配,向吸纳跨省(区、市)流动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和中西部中小城镇倾斜。

同时,省级财政要安排资金,建立省(区、市)对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县级财政部门要将上级奖励资金统筹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该负责人表示,这是引导地方政府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市民化、确保到2020年使1亿左右已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重大举措,也是财政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创新。

保证中西部困难地区财力不减少

中央财政在支持农民工市民化时,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向人口流入地的东部地区倾斜,这让财力捉襟见肘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担心财力减少。

上述财政部负责人称,确保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财力不因“人钱挂钩”政策而减少,是此次改革必须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

根据《通知》,对享受均衡性转移支付的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中央财政仍以户籍人口而不以常住人口为基础进行测算分配,并充分考虑各地区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需求。

上述负责人表示,这基本可以实现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存量规模不会减少,同时随着转移支付规模的增加,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也将保持平稳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现在农民也越来越看重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比如宅基地财产权、土地承包权等,很多农民进入城市时并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

上述负责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能采取硬性措施或“一刀切”要求,不是要进城落户农民放弃在农村的相关权益。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自主定居权利,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让“三农”融合助力农机化发展

让“三农”融合助力农机化发展

近年来,农业生产各领域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机械化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深刻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然而,当前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的“天花板”以及环境资源双重约束的“紧箍咒”,农机作业领域要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提速,农业机械化要向高质、高效作业转型升级。

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厘清农机、农艺、农业信息化3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3者的融合(以下简称“三农”融合)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安徽省农机化发展和工作实际作了一些思考。

一、理顺关系

农机化发展到今天,机械化作业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未来农艺的创新和发展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农艺是农机的目标和方向,农机是农艺的载体,而农业信息化又是两者的“镜子”,真实反映农机农艺实际生产情况,同时又是手段的升级版,将反馈信息上传、诊断及时调整又重新应用于两者。

二、认清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农业机械化快速、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农机信息化技术创新。

现实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三农”融合,走出一条高产高效、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关系到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农机研发制造水平、农机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农机利用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农机化管理服务水平和农机化技术推广效率。

推进“三农”融合,对加快农机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充分认识“三农”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且要全力推进发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结合实际,坚持原则

近年来,安徽省实施农机信息化建设,为政府科学决策、农机技术深度推广、农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目前,安徽省的农机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农机作业质量监管、农业生产作业调度、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等方面。

2016年10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农机农艺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以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创建示范应用平台为重点,突破重点作物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创新农机农艺一体化生产模式,加快农机信息化应用,促进农机农艺农业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跨越”。

另外,该方案强调,到2020年,安徽省“三农”融合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并力争建成30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5个“互联网+”农机技术应用示范县,50个省级“互联网+”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深松(耕)整地等重点项目农机作业在线监测率达到100%。

2017年,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00个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并给予每个中心5万~20万元的建设补助资金。

“三农”融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如何做好融合工作,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全行业覆盖推进与全程服务拓展融合;二是坚持农机服务主体与农业生产主体融合;三是坚持农机生产与应用主体融合;四是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融合;五是坚持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四、“三农”融合问题新旧掺杂

在实际融合过程中有一些老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笔者结合这两年工作和调研,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作物品种与耕作环境的复杂性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农机与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技术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效率的有限性与农事作业的季节性之间的矛盾;农机的时代性与农艺的传统性之间的矛盾等。

二是科研机构、部门之间协调不顺畅。“三农”从科研到管理分属不同部门,遇到问题会出现协调不畅的情况。另外,农业专家试验的新农艺与现实规模生产的大农机不相适应时有发生。

三是农机科技转化率低。安徽省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虽然已达73.5%,但水稻和油菜种植、马铃薯播种收获等关键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不高,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茶桑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等机械化发展也相对滞后,许多小作物和山区特色农产品的机械化技术也很落后。

四是资金支持不足。粮食生产在现有水平上要取得新突破,根本出路在于新技术的实施。但目前对农机化资金投入依然不足,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机社会化服务作用不明显,难以全面推开。

五是人才缺乏、认识不足。近年来各地强化“三农”融合,加大推广培训力度。但由于农机从业人员的意识不强,掌握、利用信息化的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信息化在农机方面的应用时间不长,农机系统内部特别是培训教师,自身掌握的知识不足,起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

五、抓住主要矛盾攻坚克难

真正做到“三农”融合发展,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抓起,更应从机制体制、标准制定贯彻及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多方面入手。

一是从完善机制入手,加强沟通。把制度创新作为推动农机农艺农业信息化融合的根本动力,突破部门分割,通过建立更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三农”变革、融合和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安徽省农业生产农机与农艺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组织保障、项目协作、信息交流以及重大活动相互参与等工作机制。

二是以粮油作物机械化为重点,加快突破。当前要集中精力,率先解决好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关键环节的“三农”融合问题。小麦提高耕整地和播种质量,引导农民改变耕作习惯,提倡秋季翻耕整地和定期深松作业;水稻通过工厂化育秧、商品化供秧解决机插秧问题。

油菜培育成熟期一致和适于直播的品种,示范推广直播机具,为机收创造条件;玉米、大豆解决标准化种植和免耕直播的问题。要把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常态化技术,纳入农机作业流程,试验和完善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耕整地和播种作业模式。

三是以规范化生产为支撑,统一标准。“三农”融合的核心,是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把完善相关标准作为工作成效和技术成果考核的必备项目、量化指标和评价内容。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在相关标准的立项、编制、审定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

四是以“三农”融合示范应用平台为基础,加快布局。加快推进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多种服务保障功能,加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规模适度、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示范应用平台,打通农业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

五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根本,强化培训。引导农民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各地开展培训应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培养既懂农机操作技能又熟悉农艺、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六是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培育主体。依托合作社,示范集成技术,既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还可以带动广大农民自觉运用新技术、新装备。

标签:农机   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