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化更好促进乡村善治——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纪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让数字化更好促进乡村善治——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纪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让数字化更好促进乡村善治——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纪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让数字化更好促进乡村善治——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

2、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纪事

3、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起来

4、让新时代乡村蕴含文化魅力

让数字化更好促进乡村善治——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

让数字化更好促进乡村善治——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

  ?村里的工程项目、财务开支等村务信息,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社保、医保等业务,足不出户就可以“网上办”“掌上办”;惠农政策宣传、好人好事评比,微信群里就能参加学习、参与投票……“数字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力地弘扬文明乡风正能量,促进乡村善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对于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朱启臻表示,数字化赋能,既为提升乡村治理科学性、时效性等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

  数字化助力乡村治理精准化

  “乡村有着区别于城市的社会结构、运行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有效的乡村治理,必须尊重这些特点,遵循这些规律。”朱启臻说,近些年,乡村人员流动在加快,乡村治理单元在细化、下沉,数字技术恰好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如今,不管村民身处哪里,都能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等数字手段便捷地参与乡村事务,为提高村务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新途径。”

  数字化赋能,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精准化。朱启臻认为,乡村治理应以自治为核心、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三治”融合。数字技术以精确、精准、精细为导向,能够不断提升智慧治理水平,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数字化赋能,有助于提升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能力。朱启臻说,乡村治理不同主体的职能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数字化技术能将不同领域的数据信息通过聚集和融合,打破数据和体制壁垒,吸纳更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更好实现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66.4%,县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覆盖率为78.0%,“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为77.0%。朱启臻表示,未来还应进一步提升面向乡村的数字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优质数字资源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善治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乡村治理迎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朱启臻说,“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从根本上讲,既是对乡村治理流程的再造,也是对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塑。”

  2019年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朱启臻认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的构建,能够让乡村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善治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给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朱启臻介绍,目前不少公共服务都有了在线服务平台,“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模式在许多乡村推广,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大幅提高了乡亲们办事的便捷程度。“网格化管理”“雪亮工程”在乡村实施,平安乡村建设不断深化,让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一些地方通过“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助推乡村法治建设,农民群众依法维权更方便,法治意识也明显增强。

  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为乡村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反映干事创业更有劲头了。朱启臻认为,不少农村通过“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等数字化途径,让基层党务、政务、村务信息公开透明,乡亲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得到维护,自然对基层工作更加信任、更加支持。“数字化监督平台的搭建,将不断增强监督处置的及时性、主动性和透明度,有效促进农村基层权力规范运行。”朱启臻说。

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纪事

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纪事

  ?我省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推广智慧农业、直播带货、共享课堂,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成为乡村治理的“好帮手”。

  数字乡村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1年备春耕,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在掌握土壤墒情、温度方面,再也不用像往年那样三天两头往地里跑了。当地政府免费给张文镝添置了一套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老张叫它“气象哨”。有了它,稳坐家中就能第一时间精准了解农业气象。

  过去老张通过天气预报估摸气温和降水,大范围预报摸不准小区域的“脉”,有时会发生刚刚施完肥就突然下雨的情况,不仅效果差还浪费钱。有了这个监测站,大田里的摄像头、传感器,直接就把数据传到县里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省内外的栽培、植保、土肥、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在线服务,实时给出的指导意见第一时间就发送到张文镝的手机里。

  2021年春耕生产之前,梨树县投入将近500万元,建成了41个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平均每10万亩大田就有一个。这些海量数据汇集到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全县304个自然村,村村有了自己的施肥报告;坡岗地、山坡地、风沙地,因地制宜推出适宜播种时间;关键时刻,无人机还会出动,实时掌握天气信息。

  网络铺就的“信息高速路”,给乡村产业带来了实惠。在和龙市八家子镇桑黄基地,物联网监控云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精准控制温度、湿度,给“难伺候”的真菌桑黄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基地的桑黄种植量已经超过百万段。

  2021年,和龙市已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7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带动乡村经济实现“弯道超车”。一季度,这里的大米、桑黄、辣白菜等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4亿元。

  美丽乡村建设,持续享受着互联网释放的数字红利。在吉林,一些乡镇与中国铁塔公司合作建设“数字监管平台”,为乡村治理装上“智慧大脑”。铁塔上一个个高清摄像头,让农村社会治理有了千里眼。借助互联网,一个个城乡“同步课堂”,破除了城乡教育资源壁垒,解决了农村薄弱学校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

  数字乡村 为乡村发展添“智”提“质”

  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吉林市龙潭区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重点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制订《龙潭区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动涉农资源要素整合,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措施。夯实数据服务基础,从技术支撑、数据存储、政务服务、企业服务、综合服务5个方面,完善基层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乡产业协同,调动社会资源力量,推动“互联网+一二三产业”项目化,促进城乡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协同。加快乡村治理数字化,围绕人和土地这两个核心要素,加快数据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业务数据、空间地理信息数据、遥感数据、高精度北斗定位数据叠加的综合治理服务体系。提升“三农”信息服务能力,完善龙潭区三农基础数据“一张图”服务平台、经营主体及生产资料供应链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平台、乡村振兴APP的开发应用,建设基层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提高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产运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等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化惠民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数字供应链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长安” 让乡村长治久安

  将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下延至县、乡、村,拓展系统在安防、社会治理、智慧交通、民生服务、生态建设等领域应用,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正在建设中的“农安长安”工程计划投资1.69亿元,新建大数据中心和县、乡、村三级指挥中心,接入摄像头1万个以上,打造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走进“农安长安”工程统一管理平台,大屏幕墙上不断更新着数据信息。“这个平台共有40个分系统、300个功能。”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具有应急预案、应急值守、信息直报、通知通告、视频会议、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统计分析、深度研判等功能,可以实现对信息对象关系圈的深度挖掘,为城市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和数据。

  搭建起了平台,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农安长安”工程研发了手机APP指挥版、政务版、民生版,通过手机APP可以完成移动执法、移动办公、移动会议和惠民应用。在农安县的22个乡镇,活跃着3000余名综治协管员,他们每个人的手机上都装有“农安长安”APP,让现代化、信息化的治安防控手段遍及各乡镇、村屯。

  目前,“农安长安”工程已完成40%以上,360度全景“守望者”摄像机、移动执法车、移动执法终端、巡逻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也被应用到工程中。“农安长安”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工程将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实现“数字农安”建设。

  此外,我省还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工程,完善省级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玉米(水稻)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梅花鹿人参食用菌单品大数据平台、农村经营主体管理平台推广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覆盖55个县(市、区、开发区),累计建成益农信息社8030个,建设省级物联网应用示范点100个。发挥“吉农码”对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推动作用,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农民成为新农人、农业成为令人羡慕的新行业,让乡村幸福生活触手可及。同时,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让各项惠农政策“落地开花”,积极抢抓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机遇,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省农业信息化在全国实现“五个第一”:12316、12582平台与农民互动服务量全国第一,农业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全国第一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覆盖面全国第一,易农宝APP省域用户量全国第一,中国移动服务农业示范基地全国第一个。我省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信息进村入户首批试点省、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省和物联网区域试验试点省。

  2021年,我省还在推进产业递接、信息服务数字化进程、互联网+农村政务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乡村新格局。

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起来

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起来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骨干力量,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对标中央要求,湖北省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扶持措施,干货满满。

多而不强,整体质量待提升

时值初秋,再生稻迎来丰收季。洪湖市春露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网罗25家农民合作社组成功能齐全、管理完善的“舰队”,开展机械收割、粮食收储,上万亩土地种植变得简单高效。

针对千家万户延续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足局面,农民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带领农民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湖北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企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发展家庭农场3.6万个、农民合作社10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2.5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7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然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迅速发展的同时,诸多“成长的烦恼”开始显现。省农村经营管理局调查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总体质量还不高,功能定位不明确、内部管理不规范、区域分布不平衡、自身实力不强、带动农户不够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重点由增量转为提质。”省农村经营管理局局长张清林说,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扶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政策倾斜,提升“两个能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高不高,关键看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强不强。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湖北省从2016年起掀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热潮,襄阳、潜江、天门等地创新投入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竞争立项等方式,激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张清林介绍,借鉴这些好做法,继续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项目。与此同时,财政投资建设的小型农业设施,将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作为建设和管护主体。

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带领农民奔富路。我省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多渠道增加收入。

资本下乡,最担心的是政策调整,此次出台的《通知》给投身乡村的新农人吃了定心丸。“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张清林说,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法开展承包地经营权互换,逐步形成“一户一块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直面诉求,破解“难中之难”

近年来,湖北省一直在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但在具体操作中,极少数政策未能很好地落地。

产业用地落实难、发展资金缺口大、保险保障水平低、公共服务不到位,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反映较多的问题。“此次出台的政策,将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落实解决。”张清林说。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土地政策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得尤为重要。《通知》明确,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用地需求;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

真金白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轮作休耕、耕地质量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财政支农项目。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费、检查清单制度,严禁违规收费。

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湖北省也开出“药方”。全省将扩大融资担保标的范围,做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贷款成本。推进农业大灾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让新时代乡村蕴含文化魅力

让新时代乡村蕴含文化魅力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的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令人着迷的魅力源泉。丰富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传承留住文化遗产之“根”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新蕾刺绣部主任成新湘却常常为刺绣人才的青黄不接而忧心。

  “我们曾经与职业教育学校联合办学,首届招收了七八十名湘绣学员,如今留下来的只有一半。”成新湘告诉记者,由于技艺难度大、学习周期长、从业待遇不高,能耐住寂寞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她今年的建议就是推动非遗传承。

  不仅是湘绣,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这些乡土文化遗产既承载着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又丰富着各地独有的乡村生活。只有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才能有“根”。

  用纳米技术进行防尘处理、需要指纹开锁的湘绣笔记本……当湘绣遇上高科技,可能性更多,市场更广阔。成新湘介绍:“湘绣还在向大众市场转型,生产围巾、旗袍等生活化产品。在我们的带动下,当地不少留守妇女也参与了进来,湘绣成了她们重要的增收手段。”

  离开青瓦白墙、炊烟袅袅的村落,“乡愁”就只剩下了“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对此深有体会:“我经常到一些村落、寨子里写生,切身感受到这些逐渐散落的古村落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和激活。”他建议,对条件适合的古村落进行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抢救传统老工艺,发展现代旅游业。

  如何留住“乡愁”?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认为,要尽快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切实推动农耕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资源,将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活化利用紧密结合。

  立新劲吹乡村文明之“风”

  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乡风文明”位列其中。然而,乡村文化一度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天价彩礼、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引发社会热议。新时代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调动各方力量,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听了‘两高’报告,我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副主任杜美霜告诉记者,“回去我就准备排个普法的花鼓戏,让农民懂法、守法、用法。”

  推动乡风文明,还要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消除‘空心村’需要‘实心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认为,农村“空心化”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严峻挑战。消除“空心村”首先要全面夯实基层党建,选出有能力、有公信力的班子,在移风易俗过程中让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无论宣传还是引领,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农民自身作用。“让农民从看不见到出现,从出现到给意见,从给意见到有主见,从有主见到理性的集体化文化建构行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认为,乡村文明破旧立新,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活农村的内部力量,引导和激励农民释放文化正能量。

  引凤丰富乡土文化之“魂”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充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丰富。代表委员们反映,“好山好水好无聊”成为农村留不住人,尤其是留不住年轻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两条腿”走,既要挖掘乡土文化的自身优势,也要鼓励优秀的文化资源进村,让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进来。

  去年10月,第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为山西平遥古城吸引了18万人次观众,有来自20个国家的52部影片参展。电影展的主办人——全国人大代表、电影导演贾樟柯说:“过去只有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办电影节,而像平遥国际电影展这样的电影节,可以让文化资源向小城市甚至农村流动。”

  贾樟柯还在家乡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贾家庄村开了一家“种子影院”,他特意向记者强调:“这里放映的都是首轮上映影片,不是二轮三轮的电影。”电影院有400多个座位、3个影厅,全国统一网络售票,预计今年“五一”期间开业。“创作之外,推动文化资源流动是我现在最感兴趣的事情。”贾樟柯说,“要推动当代性的、国际性的资源从城市流动到基层。”

  追源溯本,莫重于祠。祠堂不只是宗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乡土文明的载体。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都建议通过祠堂、宗庙、学堂等乡村传统文化设施弘扬新家风、新乡风。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认为:“可以动员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回乡修建或修缮被破坏的祠堂、宗庙、牌坊、书院等乡村传统建筑,修建修缮方式尊重当地乡村传统建筑风格。设立专项资金,为修建者或修缮者提供资金支持。”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看来,“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我们可以发挥中国孔子基金会的作用,在乡村建设孔子学堂,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为此,他建议多渠道开办孔子学堂,出台政策鼓励“新乡贤”参与筹措建设资金。

  

标签:乡村   农业   主体   数字   经营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