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中、发展大农机,是不是盲目决策?(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和固碳的威胁)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土地集中、发展大农机,是不是盲目决策?(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和固碳的威胁),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土地集中、发展大农机,是不是盲目决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和固碳的威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土地集中、发展大农机,是不是盲目决策?

2、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和固碳的威胁

3、土壤修复还须加紧“补课”

4、土壤健康赋能美国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集中、发展大农机,是不是盲目决策?

土地集中、发展大农机,是不是盲目决策?

要说起农业机械的作用,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比如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美国将农业机械化作为20世纪50个伟大成就之一,也彰显其重要地位。

确实,特别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不仅功率大、速度快,还能够同时进行几种作业的联合作业,有利于抢农时、争积温、抗灾害、降成本,而且它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制造和调节,以完成高精度的作业,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作业。

农业机械的作用非常多,业内专家和行业专业文献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但是,笔者以为,农业机械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另外还有一个相对差不多的说法,叫“提高投入产出比”,但之所以不用后者表述,下文笔者还会解释原因。

所以,其他诸如减轻劳动强度、保障农时等,都是为“减少投入,增加产出”这8个字服务的。如果减轻劳动强度不能提高产出,或者达不到减少投入的效果,那劳动强度的降低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保障农时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提高产出么?

农业机械还有一系列作用,如果从本质上分析,你会发现,他们确实都是从两个方面,即“减少投入”或“增加产出”,来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比”的目的。但是,你会发现,“减少投入”和“增加产出”是一对矛盾。也就是说,当你减少投入的时候,势必会影响到产出的减少;而要想增加产出,也必须要增加投入。这样,才是符合逻辑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

所以,要保障“投入产出比”,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减少投入”,一方面是“增加产出”,两者是互斥的,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虽然“减少投入”和“增加产出”都能够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效果,就好比增大分子或者减少分母的做法,但两者之间却存在本质的区别。

如果用数学的方式来回答,相对比较好理解一些。“投入产出比”好比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方程有两个“根”,一个是“减少投入”,一个是“增加产出”,两个“根”都能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效果。

只不过“减少投入”这个“根”,对应的“投入产出比”是“经济型”的,而“增加产出”这个“根”,对应的“投入产出比”是“规模型”的。

这两个“根”的含义很显然,“经济型”就是“少投入,但产出不少”,来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提高;而“规模型”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比”的路径是,用“多投入产出也多”的方式达到最大化的产出。举例来说,前者就像日韩模式,讲究精耕细作;而后者更像是欧美模式,讲究大投入、大产出。

日韩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单产的最大化,也就是在一亩田里想尽办法提高产出,换言之就是讲究土地的利用“效率”;而后者注重单产投入量,也就是一亩田产出的平均成本要低,换言之就是讲究“规模效益”。无论是日韩还是欧美,他们采取自己的做法“提高投入产出比”,都是有人家的道理的。

首先来看欧美模式。欧美模式的代表在北美,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他们对待农业生产的理念是什么呢?如果读过曼昆(N.Gregory Mankiw)的《经济学原理》(原版),你就会发现,他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如果美国小麦丰收,那农民是高兴还是烦恼呢?”

加拿大某地区农田航拍图

他用供需理论解释道:“如果小麦产量高,价格就会下降,农民未必就能挣更多的钱。”为什么?因为在北美人均可耕地面积很高,美国人均可耕地面积在0.53 hm2,而加拿大更是高达1.34 hm2, 美国人均耕地面积虽然不是太高,但美国农业就业人员占比却不到2%。

如果他们粮食产量太高,反而会产生浪费,造成“不经济”的现象。所以,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加拿大,他们的粮食单产都不是很高,为了抑制粮食的过度生产,他们甚至采用休耕政策。

美国的“挑战者MT775”,一天可开垦150英亩土地,相当于100个足球场的面积

再来看下日韩模式。日本和韩国人均耕地惊人的相似,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都是0.03 hm2。所以,为了能够保证有限的土地,尽量产出更多的粮食,他们必须精耕细作。当然,也受到地块大小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日本普遍使用的小型移栽机

反观中国的情况,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为0.08 hm2 的农业大国,近期行业一味发展大农机的理念,多少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东北等地区耕作环境和欧美相似,采取大农机发展理念,这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中原地区,也在一味求大,甚至不惜一切办法的搞土地流转,发展大农机,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特别是最近中原地区拖拉机功率不断上延,“大马拉小车”本就产生不少浪费。

况且,我国目前人均粮食自给不到国际粮食安全线的 400 kg,如果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似乎现在更应该追求精耕细作。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土地流转不好,而是觉得现在一味求大的理念不太合适。即便是东北地区,为了保证足额的粮食产量,是否也要考虑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大”也要有个限度吧?至于土地流转,更应该研究出一套合理方案,比如流转多少最合适,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产出最高?

知名媒体人、《农业机械》杂志主编刘振营曾经多次提出,根据土地耕作环境,我国目前北方适合学习欧美模式,南方适合学习日韩模式,丘陵山区相对和意大利地区相似。这一理论,在业界已经得到认同。但是,学习并不等于模仿,更不等于照搬照抄。

意大利托斯卡纳丘陵山区的农田美景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日韩模式,还是欧美模式,他们如此发展,都有自身的原因。笔者以为,即便我们北方学习欧美,南方学习日韩,丘陵山区学习意大利,也要根据自身特点的学习,研究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总之,笔者以为,目前行业导向的“大农机理念”,有失偏颇。

有很多人觉得,笔者单纯理论的解释也不太具有说服力。实际上,笔者个人的感觉和一些理论数据,确实无法支撑发展大农机是对是错的判断。当然,这个方向性的问题,实际上蕴藏着未来农机发展的无限商机。到底是不是这一会儿事,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自己寻找答案。

当下,除了这些理论之外,农业机械杂志社还组织了一个实地考察团,对国外的展会、农场、农机企业以及代理商等,进行零距离接触,一起考察国外情况,探索中国发展。目前考察团二团还有2个名额,欲报名,请从速。

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和固碳的威胁

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和固碳的威胁

近日,美国土壤科学家瑞琳恩·尼克尔,发表了一篇《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和固碳的威胁》一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他写到:2023年4月13日,这些画面似曾相识:在一个干燥、多风的春天,灰色的土壤云从农田中滚滚而出,道路沟渠里堆满了积雪,积雪被染成了棕色。这是讲述水土流失的故事。这些已经流行了几十年、几代人的图像,似乎是农业的必然结果。这些熟悉的景象背后的真实故事和它们所代表的侵蚀量是惊人的。

在过去150年的耕作中,中西部最脆弱的地形地区的土壤流失量可能达到570亿公吨表土及其碳流失量。原生草原遗迹这一惊人的损失数据,来自麻省大学的研究。

中西部的研究小组成员,对原始草原遗迹与农田对接的地方很感兴趣。这些地点的特点是,从原始草原到耕地的海拔急剧下降,表明原始草原被侵蚀的程度。马萨诸塞州大学埃文·泰勒等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两种土地利用,在9个州的20个地点的海拔差异,这9个州是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衣阿华州、堪萨斯州、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内布拉斯加州、北达科他州和南达科他州。他们对侵蚀悬崖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地形测量,以计算有多少土壤被侵蚀。“我们利用测得的土壤厚度减少和地形曲率之间的关系来预测从农业开始到现在发生的区域土壤侵蚀。”埃文·泰勒说。他是密歇根大学研究小组的成员,现在是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

“我们估计,在我们研究的各州的丘陵地区,土壤流失的速度达到每年2毫米厚。”他说,"土壤流失量达到每年每公顷22.5公吨,或每年每英亩约10吨。"虽然这项研究没有测量正在进行的土壤侵蚀率,但Thaler认为,历史土壤流失的高比率表明,目前通过其他来源进行的测量低估了历史侵蚀率和持续侵蚀率。这项名为“美国中西部历史人为土壤侵蚀率”的研究结果于2021年在《地球的未来》杂志上发表。

这项研究受到了早期密歇根大学估计中西部土壤侵蚀的研究的启发。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生长季节休眠期获得的卫星图像来比较土壤颜色的差异,以估计侵蚀率。这项名为“美国玉米带土壤流失程度”的研究于2021年发表在《国家科学院院刊》第118卷上。

土壤修复还须加紧“补课”

土壤修复还须加紧“补课”

资料图

土壤修复行业作为“十三五”期间发展空间最大的环保细分行业,正在释放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不过,处在发展初期的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为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配套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2017年9月环保部最新发布了四项土壤污染评估、监测的环保标准,填补了我国在土壤防治过程中的标准空白。

当前,于2016年四季度启动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将在2018年全面展开,这意味着土壤环境即将迎来大考。因此,我国土壤管理应加紧“补课”,夯实基础建设。

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也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储备欠缺,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初期;目前行业仍以国外修复材料和装备为主,技术工艺以异位稳定化处理为主,原位技术工艺缺乏。

从发展现状看来,土壤修复经济模式尚未形成,资金缺口较大,资金和经济模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从行业制度体系而言,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涉及到的调查、监测、评估、修复制度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亟需制订相应的土壤修复标准、工艺等。

目前,我国从事土壤修复行业的企业数量虽多,但总体而言小而不强、多而不精。从大多数企业看来,土壤修复技术水平仍然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亟需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进一步把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出龙头企业。

土壤健康赋能美国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健康赋能美国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美国的大豆种植农场主都认识到,土壤和泥土的区别很大。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环境,包括微生物腐烂的有机物、蚯蚓和其它昆虫。健康的土壤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防止侵蚀,改善水质,与洪水风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在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健康的土壤能够助力提高生物多样性,并实现碳固存:而泥土,总的来说是没有生命的土壤,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微乎其微。

毋庸置疑,土壤是农场最为重要的资产,从情感上讲,美国大豆种植农民希望将健康的土壤代代传承,并对此引为自豪。

事实上,美国大豆种植农民都不希望给家族留下贫瘠的、生产力匮乏的农场。从商业角度来看,农场保持年年运转,其驱动力和关键的差异化因素,不夸张地讲,正是土壤健康。反之,家族传承就无从谈起。因此保持土壤的价值,防止其退化为泥土,需要全天候的守护。美国大豆农民对这一工作秉承严肃认真的态度,因为他们深知,农场的盈利能力和家族传承均系于此。

美国大豆种植农民,也就是农场主,也看到了全球对可持续食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并致力于保持土壤健康,满足客户的期望。多项研究证实,消费者希望食品企业能以更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各种品牌的产品。食品生产商在消费者驱动的经济环境中运营,通过兑现承诺和投入更多来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实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美国大豆种植农民是大豆价值链的成员之一,对此责无旁贷。与其它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一样,农场主们不懈努力,改进生产方式,满足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期望。虽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美国大豆农民已经取得了可量化的成就。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改进,在播种之前几乎不需要对土壤进行任何处理。

不扰动翻耕土壤的好处优势是: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将温室气体捕获并留置于在土壤深处;在常规作物生长季中最大程度上减少拖拉机田间往返的次数。

美国州级和国家级大豆基金会发布《2021年美国大豆可持续发展综述报告》显示,在1980年至2020年的四十年间,美国大豆农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每英亩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提升了34%,每蒲式耳大豆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了43%。毫无疑问,这些数据令人鼓舞,且未来仍大有可为。

有人说,美国大豆农民对他们土地承担着管理职责,他们作为环境保护者是其本能使然。这样的说法固然正确,但相对而言这仅仅阐述了农民故事的一半。如今,美国大豆农民同样重视他们的客户及其需求,就像他们尊重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样。健康的土地和客户关系——这就是美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方式。

标签:土壤   美国   发展   产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