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各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尺寸75it8的公差)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各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尺寸75it8的公差),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各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基本尺寸75it8的公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各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2、基本尺寸75it8的公差

3、基本条件具备 玉米跨区机收市场轮廓初现

4、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强力支撑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各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各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中国农机网 地方农机】?进入12月,2018年已步入尾声。从今年“三夏”、“三秋”生产情况来看,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有所提高。其中,“三夏”期间全国小麦机收率达95.5%,“三秋”玉米机收率超70%,水稻机收率超85%,冬小麦机播率超90%。从横向看,各省市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均有所提高。




?

  湖北: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近70%
?
  从湖北省农机局获悉,预计到今年底,湖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接近70%,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
  当前湖北省正面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支撑作用。据省农机局介绍,农机覆盖农林牧渔各产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省八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普遍高于全国,位居南方十省份第一位。其中,油菜机械化水平达63.46%,位居全国第一位。
?
  湖北省地形地貌复杂,资源禀赋、农业耕作方式差别很大。为应对市场需求,农机装备制造围绕重点作物和重点环节更新换代,大马力、高性能、生态环保的农业机械占比居高,节能高效成为主流。
?
  信息化、智能化与农机不断融合。2016年,全省启动北斗现代农业项目,这是国内首个综合型农机精准作业示范样板,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为基础,通过精密导航、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植入,作业效率提高1倍以上,农作物产量提高5%。全省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突破1100万套,北斗技术将逐步推广,广泛应用于土地整理、播种、养分管理、病虫害管理、收获等农业生产环节。目前智能化农机在襄阳、荆门、荆州、天门等重点区域优先推广。
?
  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快速发展,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8000多个、从业人员13.5万人,承担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机作业量。
?
  山东德州:预计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5%
?
  近日,从山东德州市农机局获悉,今年以来,全市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农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全市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机化高效发展,德州市农机局由点及面,示范创建全面展开。在示范创建活动的有力推动下,全市农机作业水平巩固提升,预计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5%,其中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达99%以上,机械化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粮食产地烘干作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
  与此同时,良性引导,补贴和推广相结合。在农机补贴等政策上对“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急需的高效植保和粮食烘干机械实行敞开补贴,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淘汰高耗能、小型、老旧机械,重点发展先进适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机械,全市新型、大型、绿色农机数量增加,装备结构更加合理。据悉,全市拥有高杆喷雾机928台,植保无人机130架,粮食烘干机214台,水肥一体化设备55台,分别比去年底增加82%、56%、46%和32%。
?
  此外,德州市农机局瞄准短板,针对薄弱环节发力。着力突破农作物生产高效植保、机械烘干两大薄弱环节,农机化作业水平、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近几年,市农机局先后组织召开了粮食烘干机械化、高效植保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等现场会,各县市区也组织各类现场会、观摩会50多场次,通过示范带动和宣传促动,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今年三夏期间,全市农作物高效植保面积60.8万亩;小麦秸秆打捆作业30多万亩。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州: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以上
?
  今年以来,博州农机局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农机节本增效为落脚点,以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狠抓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大宗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稳步提高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全州建立了以小麦、玉米、棉花、枸杞为代表的千亩农机化示范区6个面积为8500亩,召开各种形式标准化农机作业现场会13次,参加人数达830余人次。全州完成农机标准化作业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5%以上,较上年增长1%,完成精量播种面积稳定在86%以上,预计2018年,棉花机收率达88%以上,较上年增长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以上;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89%以上,较上年增长0.49%。
?
  江西新干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5%
?
  今年以来,江西新干县积极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加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范围,在城上、大洋洲、金川等乡镇建设了5个千亩以上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其中,在大洋洲镇建立了5000亩的水稻高速机插秧示范基地。
?
  示范区以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积极应用和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全县机插、机收等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目前,该县示范区内机耕率达100%、机插率达90%、机收率达100%、秸秆机械还田率达95%、机械烘干率达90%,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5%。

基本尺寸75it8的公差

基本尺寸75it8的公差

根据GB/T 1800.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 第2部分: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极限偏差表,基本尺寸》,查的75IT8的标准公差数值为0.046。

标签: 农业机械设计手册

基本条件具备 玉米跨区机收市场轮廓初现

基本条件具备 玉米跨区机收市场轮廓初现   8月29日,由农业部组织的全国玉米跨区机收启动仪式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此举标志着2008年全国性的玉米跨区收获作业正式拉开了序幕,说明玉米跨区作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促成玉米跨区作业市场快速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宏观政策的强力拉动,农民需求的火爆,以及机具的不断熟化和性能的提高。

  宏观政策强力拉动

  我国玉米机械化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机收率仍然最低,2007年只有6.8%,2008年国家为了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步伐,对玉米收获类机具补贴范围从2007年的9个省扩大到全国范围,农业部还决定启动全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在玉米主产区建设10个国家级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县,每个示范点完成作业示范面积1000亩,重点示范机械收获技术,通过示范区示范效应推动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发展。

  农业部也非常重视玉米跨区收获作业,从2005年农业部就鼓励地方政府学习借鉴小麦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大胆尝试玉米收获机跨区作业,2006年山东省率先响应农业部号召,头一个组织作业队到河南、安徽、河北等主产省开展较大规模的玉米跨区机收作业;2007农业部认为玉米跨区作业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并于当年在山东淄博市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玉米收获跨区作业启动仪式;2008年农业部又在山东省启动了全国玉米收获跨区作业启动仪式,标志着玉米收获跨区作业必将形成制度化和惯例化。

  农民需求趋于火爆

  从2005年国家开展玉米机械化收获试点以来,经过三年时间的宣传推广活动,玉米主产区大多数农民已经接受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地方政府举办的各种演示推广活动让产区农民看到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快捷性、经济性和便利性,再加之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已经让示范区农民对玉米机械化收获方式产生了依赖的心理,许多地方农民都把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为减轻劳动强度和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首选。

  保有量大性能提高

  近几年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拉动下,一些有实力的厂家纷纷投入到玉米收获机的技术研发中,使行业整体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性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背负式、小麦玉米兼收机、玉米专用收获机等类型的适合各种作业环境和种植方式的机型,特别是小麦玉米兼收机,由于其比单纯的小麦机和专用玉米收获机有更好的经济性能和更高的利用率,因此深受用户的青睐,市场需求非常火爆。与此同时,近三年不对行收获技术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农机和农艺的适应性越来越好。可以说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并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预计2008年国内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将达到4.3万台以上,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全国性跨区流动作业的能力,其中70%的保有量在山东,所以山东省更具备玉米收获跨区作业的实力,另外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跨区作业服务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还有一些地方甚至组织了跨国收获作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市场主体结构初步完备

  近年来,从事玉米收获跨区作业的市场主体已渐趋齐全,不仅众多从事玉米跨区作业的经营者100%都购买了玉米收获机,并通过开展机收作业获利。伴随着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经营大户数量的增多,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经营大户在收获季节内还要雇佣一些机手进行跨区作业,使许多农民已经成了专业的机手。这些人平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一到收获季节就受雇参加跨区作业队伍。另外一些跨区作业中介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得玉米收获机作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玉米收获存在地域时差

  我国黄淮海地区从8月份开始部分地区就已经开始收获玉米,而北方地区在9月底才陆续进入收获时间,其中东北和内蒙古一些地方会持续到11月,东北地区有的年份下雪提前时玉米甚至会出现冻在地里的情况,所以从全国范围看,玉米收获期从8月底到11月中旬大约有三个月的时间,这为玉米跨区作业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差。

  另外,在同一地区,由于玉米的品种不同(如嫩玉米和饲料玉米),以及种植方式的不同(如有套种和直播),因此玉米收获期相同的自然区域也存在着差异,这也为玉米收获机械从事短距离跨区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作业时间重合较多,而且表现为规律性不强,收获机经营者不容易准确获得不同地区玉米收获期等相关的信息,而使决策困难,影响跨区作业的展开。

  种植方式渐趋标准

  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平作、垄作、套作并行,不同地区行距差异巨大,从300毫米到800毫米不等,并且还有大小行套种的现象,所以造成玉米收获机不能适应当地作业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各地玉米机收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机器的适应性,近年来国内一些厂家发明了各种各样不对行收获技术,各级政府近几年也在重点推广玉米标准播种方式,如在东北和山东,许多地区的种植行距已经趋于标准,在国家的玉米机械化示范项目地区标准化播种方式推广力度更大,这也为玉米机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玉米跨区作业市场已经形成了基本的雏形,下一步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国内玉米机收率水平将得到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朋友将提前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甜蜜梦想。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强力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强力支撑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引擎。《规划》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摆在了突出地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

  第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产业兴旺的基本要素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推广、人才是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区等载体中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是简单的村庄房屋建设,而是既需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也需要加强软件条件改善,既要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又要加强农村路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第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乡风文明的阵地保障。乡风文明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社会养老保障建设,从而塑造良好和谐的乡风乡俗。

  第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治理有效的后盾支持。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既要完善基层治理基础设施,更要促进县乡级服务功能向乡村延伸,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实基础。

  第五,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生活富裕的动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生活富裕”在本质上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富起来。这就需要为农民修好进村的路、搭好创业就业平台、做好现代科技服务、提供农业技术培训等等,广开农民致富财源,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当前,跟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比,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划》提出,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初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统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看出,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点问题。

  三、架起腾飞桥梁: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潜力

  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根本前提,农业农村发展在于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但由于农村地区先天条件不足,软硬件环境较差,劳动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出大于流入,要扭转这个趋势,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新经济发展需求为重点,优先补齐关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吸引要素回流,架起农业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桥梁。

  首先,《规划》着眼乡村产业发展新需求,侧重针对生产性基础设施提出了四大挖潜任务,包括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以及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其中,交通物流设施是乡村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动脉系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农业种植业优质高产高效的源头保障,农村现代能源体系是乡村产业集聚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动力支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乡村产业迈向现代化、智能化、平台化、虚拟化的关键纽带。一直以来,四大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城市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和率先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支撑,今后,这些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渐铺开势必将产生更大的边际效应。

  其次,《规划》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能落地的重大工程,如农村公路建设、交通物流基础网络建设、农村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等,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主要做法和具体目标,为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农村电商、旅游、康养、高端加工业等现代化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四、“以民生为中心”:聚焦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

  从发展的视角看,《规划》着眼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侧重解决农民生活性公共服务问题,提出公共服务的内容既全面,更聚焦,主抓五个重点、五类群体,思路导向更加明确,供给方向更加清晰,服务群体更具针对性。

  其一,文化和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规划》针对受教育群体,提出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重强调了提升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发展以满足乡村产业人才需求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其二,“看病难、看病贵”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体的最大痛点,《规划》针对病患群体,提出了健康乡村建设,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全科医生都作出了具体数量和质量规定。其三,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规划》首次专门针对农村老年群体,对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做出了系统要求,回应了社会重大关切。其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离乡进城群体不断增加,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亟待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就医联网直接结算问题亟待解决,《规划》针对进城农民群体以及留守群体,提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低保制度及托底保障制度等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上了工作日程。其五,自然灾害是农村地区难以承受的灾难,一经受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以恢复生产与发展,《规划》针对易受灾群体,重点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体系,并从工程、组织、应急和灾后重建等方面作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全面部署。

  可以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五大内容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为中心,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一个是按照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提出了高质量供给的要求,另一个是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强调城乡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服务资源共享互联,抓住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牛鼻子”。

  五、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向

  第一,从“有”向“优”、由“少”到“多”的转变。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数量、质量远低于城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将围绕解决好“钱”的问题和体制机制矛盾,逐步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欠账较多、供给和管护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的状况,最后向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路径演进。

  第二,从城乡二元逐渐向均等化、一体化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和《规划》均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这意味着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要优先向“三农”倾斜,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投入将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倾向,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向农村延伸、倾斜,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大幅度提高农业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最终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全面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并不是根据农民和市场的需求提供的,而是根据各级政府部门的意愿和能力来决定。农民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要还不能完全反映在供给决策中。今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更加注重农民的主体需求、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农民参与决策的主动积极性,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更大效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刘振中

?

标签:玉米   农村   服务   公共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