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伟大变迁——“四平农业农村40年”纪略(黑土地上的幸福答卷)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黑土地上的伟大变迁——“四平农业农村40年”纪略(黑土地上的幸福答卷),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黑土地上的伟大变迁——“四平农业农村40年”纪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黑土地上的幸福答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黑土地上的伟大变迁——“四平农业农村40年”纪略

2、黑土地上的幸福答卷

3、黑土地上的旗帜——吉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综述

黑土地上的伟大变迁——“四平农业农村40年”纪略

黑土地上的伟大变迁——“四平农业农村40年”纪略

资料图

改革开放40年,农业大市四平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市化改造农村”的现代文明之路,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加工业,原始村落向城市化社区,传统农民向当代产业工人、现代企业管理者和城市市民”的3个历史性转变。

展开历史画卷,感悟时代变迁!

从15亿公斤到75亿公斤——粮食产量“一飞冲天”

40年来,四平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由1978年的15.77亿公斤,先后跃上20亿公斤、35亿公斤、50亿公斤和75亿公斤4个台阶。2018年四平粮食产量达75亿公斤左右,比1978年增长490%。四平以全省1/7的耕地,生产出全省1/4的粮食。

辗转40年,如今四平市粮食单产每公顷可达8935.1公斤,比1978年每公顷多产粮6206.4公斤,增长227.45%。四平粮食单产始终稳居全省之首,总产稳居全省第2位,并实现“十四连丰”。四平市所辖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及双辽市,是全国粮食产量百强县,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自2008年承担粮食高产创先项目以来,四平市由最初的8个示范区先后增加到15个、40个、70个、101个。2012年四平市被原农业部列为全国5个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地级市。通过高产创建,不但推动了全市粮食总产的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是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总结推广了粮食生产经验。

进入新时代,粮食生产也在“转型升级”,产量不是唯一的追求。2018年,四平市不断扩大特种玉米、优质水稻、酒用高粱、杂粮杂豆、林果蔬菜、中药材等高效作物种植规模。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865.5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728.4万亩,同比减少1.7%;水稻种植面积69.5万亩,与2017年持平;大豆种植面积32.14万亩,同比增加109.4%;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633万亩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37万亩。

2018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45个,总量达到526个,增速居全省第一。梨树县100万亩玉米、双辽市20万亩杂粮杂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进入创建期。全市农产品订单达150万亩,订单农业面积达到35%。

从人犁苦做到机器欢歌——农业机械化渐行渐近

40年,四平农业机械化水平迅猛提升。今年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其中机耕率95%、机播率91%、机收率75%;全市农机用户超过4万户,农机从业人员4.8万人,还在不断递增。

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19.3万千瓦,发展到今天的397.5万千瓦,增长19.59倍,年均递增8.1%;拖拉机保有量由1978年的1.89万台增长到10.8万台,增长4.7倍,年均递增4.6%;机动脱粒机由1978年的4664台发展到20067台,增长3.30倍,年均递增3.8%。

中联重机吉林有限公司、吉林康达、吉林东风、四平顺邦、四平龙业等一批农机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耕王”拖拉机、“谷王”玉米收获机、“康达”免耕播种机、“收集王”打捆机等品牌唱响国内外。

从背筒喷药到“物联网”智慧农场——“科学种田”不是神话

40年前,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四平农民来说,背着一个圆筒喷洒农药大概就是“科学种田”了;40年后的今天,四平的农业科学不仅跟“数字”搭上关系,还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在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头道沟村的惠丽智慧农场,有一栋3500平方米的文洛式温室蔬菜园。在这里,瓜果菜蔬不是长在地上的,而是悬在空中的。因为有了“物联网”,温室蔬菜园里基本看不到工作人员。

农场执行董事鲍帅说:“以前一栋温室得用六七个人管理,现在有了物联网,两栋温室一个人就行。而且不用到温室内操作,只要用手机APP功能建立家庭菜园,轻点鼠标或者滑动智能手机,就能掌握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数据,还能自动给蔬菜浇水,让大棚通风、采光。”

鲍帅的农场还有神奇之处:通过传感器就知道成长中的农作物缺什么、缺多少,从而使生产资料的投放更精准,并且成本降低了30%-40%,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不仅如此,通过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增强四平市农村生产力水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显著,一系列“四平模式”新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应用,综合效益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超过59%,畜禽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等达到1200万亩次,伊通县农民首创的手机定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还在全国推广。农业科技到田率超过9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保护性耕作技术站排头,全省保护性耕作现场会、绿色防控现场会都在四平召开,梨树、伊通、双辽还被确定为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保墒、护土、对抗天灾,今年的秸秆还田耕作技术让梨树县成功应对了干旱天气。

推广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国家、省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落户四平,全省绿色农业防控现场会在四平召开,全国25项先进防控技术在四平对接展示,四平绿色防控经验推广全省。

从人均收入增长117倍到99.1%的村屯通宽带——

生活之变“愈演愈烈”

40年间,四平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978年的109元发展到2017年的12871元,增长117.1倍,年均递增13.0%。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四平农民购买力逐步增强,消费实现多样化,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从穿暖到穿好的转变。

四平农民生活之变,除了农业生产,还得益于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017年,四平全市农村劳务输出总数达到42.67万人,农村劳务经济总收入达81.65亿元,比2007年增加51.45亿元,增长1.7倍,10年间年均增长10.5%。

四平农民生活之变的一个标志是农村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如今,全市自来水受益村达58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4.7%;有线电视村1126个,占全部行政村的97.2%;通宽带村1149个,占99.1%;基本达到村村通电、村村通邮、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车、村村通电话。

此外,“厕所革命”遍地开花,今年全市已进行农村厕所改造11530户,完工3287户。

减少贫困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功绩。截至2017年底,四平已有2509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5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5.1%下降到1.6%。2018年还将实现909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6个贫困村退出。

(来源:农业农村部)

黑土地上的幸福答卷

黑土地上的幸福答卷

?  时近岁尾,尽管已是数九寒天,但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让冬日的吉林大地澎湃着滚滚热潮。

  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首次达到807.84亿斤,比上年增加47.24亿斤,净增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单产941.3斤/亩,比上年增加48.7斤/亩,超过全国平均单产水平21.6%。实现粮食生产获特大丰收的历史性突破。

  在这份金色的丰收答卷背后,是我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吉林不负嘱托,不负人民,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使命担当,更是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保障。

  用养结合,农民端起“金饭碗”

  “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地更有‘劲儿’了,多亏了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梨树县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亮亮满脸笑意。

  今年37岁的邵亮亮是返乡创业大学生,2015年随邵明明、刘先贺等人一起成立了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尝试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乡亲们看我们把秸秆留在地里、不起垄,都等着我们失败的消息。”都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刚刚创业的邵亮亮来讲也不例外。

  梨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常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亿斤,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黑土高产丰产的同时却面临土地变硬、变薄、变瘦的危机。为了实现黑土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从2007年起,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合作,经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联合攻关,总结出适合我国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包括收获与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黑土层,这就是声名远播的“梨树模式”。

  “秋收时,合作社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玉米籽粒饱满,每公顷增产20%以上,在蓄水保墒、稳产增产上存在明显优势”。有了硬数据的支撑,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性,纷纷加入黑土地保护队伍中。

  “一两土,二两油,曾经肥沃的黑土地又回来了,保护好黑土地,就是把‘金饭碗’端在咱农民自己的手里!”尽管收获季已过,邵亮亮仍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在舒兰市溪河村,由村党支部领办的浩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农机具入股和资金入股等方式,吸引61户农户入股,流转土地1500多亩,按照绿色食品精耕细作要求,创立了自主品牌“溪香春”绿色大米,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成为国家万公顷绿色水稻种植基地之一,连续5年为精准贫困户每年每人分红1200元,他们种稻的技术得益于“梨树模式”。

  今年梨树推广保护性耕作种植面积232万亩,粮食产量达45亿斤,比上一年增收10%。截至目前,全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2875万亩,比上年增加1023万亩,同比增长55.2%,居全国第一位。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000万亩,占适宜区域耕地面积70%左右。

  专业服务,粮仓增产“有底气”

  隆冬时节,走进榆树市大川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黄澄澄的玉米似一座金山矗立在宽敞的晾晒台上,隆隆作响的传送带将玉米粒带入烘干塔。

  每年收获季,当地农民又欢喜又忧愁,一边沉浸在玉米丰收的喜悦里,一边发愁着“什么时间卖粮价钱好,怎么储存粮食才不会霉变”。

  作为当地的“田保姆”,大川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玉米烘干塔一座,一天可烘干玉米175吨,既解决了农户卖粮难题,又节省了玉米在销售过程中运输、脱粒等费用。

  “托管服务就是看准农户需求,帮助增产增收,这才能体现咱们的优势。”大川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孙大川介绍,合作社创新采用土地“统种统收分管”模式,对签订生产托管合同的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通过发挥合作社资金优势、机械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今年合作社种植玉米每公顷可产3万斤。

  而在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中心村,为了盘活村集体经济,发挥党组织的带头作用,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全村91%的土地实现了流转。

  “2014年,我们成立榆树市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经营流转土地920公顷,采用保底托管的方式,与农民拟定粮食产量,每公顷保底1.5万斤的粮食,合作社承担种植风险。”广隆中心村党支部书记表示,托管后农户土地从种到收实现一条龙服务,降低各环节生产成本,耕作成本亩均降低130元左右,同时实现玉米产量亩均增产约400斤。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农业社会化组织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的前提下让小农户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定程度上,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今年,榆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5.1万亩,粮食产量79.44亿斤,超出指标数13.19亿斤。

  榆树市的可喜成就,仅仅是我省保障粮食安全的缩影。

  前郭县白依拉嘎乡党委书记李宇航说,“我乡10775公顷土地全部种植水稻,今年全乡水稻总产量10.55万吨,亩产达到2600斤,粮食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总产、亩产均创历史新高。”下一步,他们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全力确保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加大农业产业政策落实力度,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政策,改良土壤环境,增加基本地力。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粮食生产提供基本保障。二是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单产。通过引进推广水稻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科技贡献率。三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粮食种植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降低种粮生产成本。加快完善粮食生产流通上下游产业链,提高粮食经营效益,提振粮食生产者信心,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书记景俊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强粮食生产30条措施。召开了全省粮食生产暨春季农业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对粮食生产和备春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提出切实做好当前防灾减灾奋力夺取粮食丰收9项措施,省委召开全省夺秋粮丰收视频会议,对后期防灾减灾和秋收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省农业农村厅召开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视频会议,对秋收工作进行具体安排。

  政策发力,脱贫户走上“小康路”

  这个冬天对于德惠市郭家镇团山村农民牟凤辉来说收获颇丰,经过前段时间的忙碌,4公顷玉米喜获丰收,卖上了好价钱。

  “每公顷玉米产量在2.3万斤到2.4万斤左右,每公顷纯收入6000元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牟凤辉说。

  47岁的牟凤辉是个苦命的人,8年前妻子突发脑梗去世,留下4个孩子与他相依为命,最小的孩子才3岁,另外3个孩子还要上学,牟凤辉又当爹又当妈,除了几亩口粮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镇里虽然给他办了低保,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家5口住在仓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牟凤辉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包保单位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德惠市分局对他进行精准帮扶,实施危房改造计划,圆了牟凤辉的安居梦。

  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牟凤辉的收入越来越多,干劲儿也越来越足,2018年,牟凤辉脱贫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牟凤辉申请了1万元的小额农户无息贷款,以每公顷1.1万元的价格流转了4公顷土地,规模化种植玉米。

  而让牟凤辉高兴的事不止于此,今年6月,大儿子牟思良娶了媳妇,对于刚刚脱贫的一家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事。

  玉米在收获后不久,牟凤辉就卖了粮,还上了贷款和儿子结婚的花销。

  “能过上现在的日子真是不敢想,党的好政策让我真正脱了贫!”牟凤辉盘算着明年再贷点款多包点地,买两头牛,让收入再翻几番。

  依靠政策富起来的不仅仅是牟凤辉,在大安市联合乡安北村有个脱贫户安万才,今年承包了18公顷地种植玉米。

  让安万才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承包的“碱巴拉”土地能有这么高的产量。“今年雨水好,粮食获得大丰收,每公顷地我打了2.6万斤—2.8万斤玉米,归根结底,就是党的惠农政策好、落实到位!”安万才表示,除去从银行贷的30万元种地款和承包费,再加上还10多万元的外债,保守估计还能剩个五六万元。

  近年来,大安市通过对全域土地进行综合治理,让昔日的一些以干旱盐碱风沙著称的区域也逐渐地沙消碱淡,由白变绿,正在成为重要的粮食增长极。

  2021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升至12069.91元,同比增长20.08%,其中,经营性收入增长34.58%,工资性收入增长27.42%;全省监测户人均纯收入升至10888.52元,同比增长24.47%,其中经营性收入增长35.42%,工资性收入增长25.47%;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自我发展意识和自主增收能力明显增强。

  一项项惠农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一笔笔真金白银,让脱贫户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王伟

黑土地上的旗帜——吉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综述

黑土地上的旗帜——吉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综述

?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水平先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一年多来,在吉林省广大农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批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吉林省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增收入、促率先创造了条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省里成立由分管农业副省长任组长的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推进组,省农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并与省财政厅共同牵头负责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

  现代农业产业园扎实推进。去年,吉林省制定出台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指导意见、创建认定管理办法、考核评价体系、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促进产业园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纳入到市(州)、县(市、区)政府年度绩效、县域经济等综合考核,调动起各级政府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州)、县(市、区)也建立了本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管理机制,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构建政策体系。重点构建财政奖补投入、扶持入园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和完善土地政策五个方面政策措施,加大统筹安排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安排8000万元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在产业园推广示范。同时引导各类涉农投资及项目,在产业园整合建设。

  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创,开展“百园创建”。结合国家园遴选,于去年7月份评定了第一批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创建单位。同时按照“率先启动一批、提升完善一批、谋划新建一批”的思路,指导各地启动创建市(州)级园、县(市、区)级园,逐级负责,三级联动。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全面展开。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推动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起草了《吉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方案》,从顶层统筹谋划《吉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全社会广泛动员,采取“省直各部门齐动、省市县上下联动”等有力措施,重点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等五大类别,以县(市、区)、垦区、林区为单位,重点创建一批产业基础和融合度好、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优势集聚度和标准化程度高的“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国家级特优区和“省内第一、全国有名”的省级特优区。以县、乡、村为单位,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自主创建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市(州)级和县级特优区。在特优区内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把吉林省特色土特产和小品种培育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计划到2020年,力争创建国家级特优区3-5个,创建省级、市(州)级和县级特优区数量分别达到20个、30个和50个以上。去年,吉林省抚松县以人参产业优势、汪清县以黑木耳产业优势被国家九部委首批认定为国家级优势区,在东北地区最多。今年,拟首批认定省级特优区10个左右,各市(州)分别创建并认定市(州)级特优区2个,各县(市、区)力争创建并认定县级特优区1个。

  农业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目前,吉林省在建境内园区主要有中新(吉林)食品区、中德(辽源)生态区、中加(白城)燕麦产业园区三个园区。中德辽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完成规划制定和专家会诊,园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截至目前,园区已有东艺集团、金翼蛋品等15家企业及合作社入驻,入园企业经营理念新,种植结构调整迅速,带动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达13.4万亩。中加(白城)燕麦产业园区建设已经落实燕麦种植基地面积20万亩,通过招商引资,园区已有中加50万吨特用型啤酒、塞宝10万吨燕麦片等6个项目签订框架协议。作为国家首批10个国家农业对外开放试验区试点之一的中新(吉林)食品区,园区建设有序开展。目前已投入50多亿元进行硬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现有深圳海王等2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部分企业已投产。区内生产的大米、米粉和紫苏系列产品已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国家,产品出口额达6000多万美元。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既有利于引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利于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快速发展,势必对吉林省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全面转型升级产生十分重要意义。

标签:四平   农业   产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