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人参产业焕发新活力(通化市全力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工作)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通化市人参产业焕发新活力(通化市全力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工作),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通化市人参产业焕发新活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通化市全力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工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通化市人参产业焕发新活力

2、通化市全力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工作

3、通化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推进农业服务应用工程

4、通化市努力走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通化市人参产业焕发新活力

通化市人参产业焕发新活力

  2022年11月15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组织专家论证基础上,复函通化市政府共建全国首个“中国人参城”。这一好消息为通化人参产业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化正努力打造成为全球人参产品集散中心、国际人参文旅康养中心、世界人参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参都”。

  连日来,在东方红西洋参药业(通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马力全开,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西洋参产品。由于企业的西洋参产品市场认可度高,近期订单增多,企业正全力以赴保证市场供应。在致力于人参全株开发的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小容量注射液生产线高效运行。企业生产的清开灵生脉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目前,企业的生产订单已排至4月份,正抢抓时间抓紧生产。

  进入寒冬腊月,虽然室外的温度低,但通化市人参产业的发展却热气腾腾、生机盎然。

  去年以来,通化市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主动融入全省人参产业发展战略,以人参标准化种植为基础、人参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为主体、参旅文化为载体,优化结构,提档升级,不断推动人参产业成为通化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去年1月至10月,全市人参产业产值达到190亿元,经济效益实现稳步增长。

  坚持标准化种植,追求人参道地品质。通化市依托人参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重点建设了“柳河县云岭林下参种植基地”等4个人参种植示范基地。坚持既保护自然资源又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参地资源的规划、储备与管理,做好人参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林下参种植,加大宜参林地供给,引导农民绿色种植、科学种植,让绿色有机成为通化人参的鲜明特质。目前,通化市非林地人参留存面积5.5万亩,林下参在山面积45万亩,鲜参年产量1.5万吨左右,标准化种植率达到75%以上。

  构建集群化发展模式,提升人参精深加工能力。通化市拥有中国人参特色小镇、国家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人参全产业链典型县、中国野山参之乡等一系列国字头称号,现有人参加工企业450余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龙头企业16户。去年4月投入建设的通化人参电子商务产业园——共享工厂项目现已完成总建设进度的80%,拥有共享生产区、设备区、云仓储物流等相关设施;达产后,将实现人参制品的共享化生产,进一步增强人参产业高效化、集群化建设。同时,通化市积极与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特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沟通,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联系,转化新的科技成果,提高通化人参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目前,制定了野山参、移山参、蜜制人参、保鲜参等团体标准17项,开发了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近千种人参产品,其中人参新资源食品194种,通过SC 质量体系认证130种,位居全国第一位。

  打造人参品牌,推动参旅融合发展。通化市积极开展“通化人参”“通化林下参”“通化西洋参”等区域公共品牌认证工作;聘请专家团队,编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人参知识科普宣传手册;通过电视、电台、短视频等传播渠道,向大众科普人参知识,树立通化人参新形象。去年4月,通化市增选“人参花”为市花。随着山城“参花”盛开,再次擦亮了“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吉林人参看通化”的

  耀眼名片。通化市还将人参资源、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集人参采挖、加工、美食、文化于一体的“人参之路”,在青山绿水间,听人参传说,品尝人参美食,体验采参放山文化,感受通化作为“中国人参之乡”的独特魅力。

  此外,通化市还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托吉林省人参检测中心、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吉林农业大学等机构,对入市产品进行强制检验检测;严把入市产品质量关,建立市场经营主体诚信黑名单,加大违法违规惩戒力度,促进从业人员自律;建立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保障通化人参产品质量。

通化市全力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工作

通化市全力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工作

  随着金秋时节的到来,通化市粮食生产将迎来秋收的关键期,往往也是农机作业安全隐患“亮红灯”的高峰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特别是近期作出的“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通化市安全生产暗查暗访工作办法的通知》(通安委[2020]7号)要求,通化市农机监理所联合市农机管理站成立暗访检查组,于8月19日至21日在全市范围内采取暗查暗访、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等方式,推动农机安全隐患及早发现、即时整改。

  检查组通过实地检查、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共访查了3个县(市)的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网点以及4个乡镇农机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情况。重点检查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部署情况以及全市农村机动车道路道路交通安全整治联合执法开展情况。对乡镇农机监管部门在机构改革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进展迟缓,工作职责不明确,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进行了现场指导,提出整改要求。

  检查组要求,各县(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要进一步做好行业安全监管,对检查发现问题跟踪督促,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排除,坚决杜绝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通化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推进农业服务应用工程

通化市农业农村局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推进农业服务应用工程

  通化市积极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全省服务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精神,多措并举,全力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行动。引导和支持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直接面向农户的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或全程托管服务。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依托下乡走访入户发放宣传单,农村活动广场悬挂条幅,田间地头张贴宣传标语。

  二是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促进绿色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科研和推广单位,优选出适合全市区域种植的37个主导品种(17个玉米品种、15个水稻品种、5个大豆品种)和25项实用技术(种植业技术18项、农机技术5项,水产技术2项),作为2022年通化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行动。积极组织引导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作业主体,开展机具检修维修和保养服务,以良好技术状态投入春季农业生产,保障春耕农机化生产需求,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全市完成机耕整地318.7万亩,完成机播面积242万亩。投入农机具7.3万台(套),培训机手、修理工6650人,共检修农机具5.2万台。落实中央补贴资金3055万元,补贴机具2496台,受益农户2163户。

  四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构建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训2次。推动农产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机构考核(CMA+CATL)“双认证”工作,规范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工作行为,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在产品上市时开具农产品合格证,促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已开具农产品合格证3540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107.9吨。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替省进行抽样2次,抽样103批次。

  五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吉农码”应用,为各类群体通过“吉农码”一码上云,解决农业生产、农村经营、农民生活、社会化管理等方面问题,有效打通“三农”服务最后一百米。目前,各类群体“吉农码”注册人数达4万多人。持续开展县域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建设,推进辉南县样子哨镇太平沟村数字试点村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数字化建设应用与服务模式,打造数字试点村和数字型农业农村经营典型。共发布村务、政务信息共计287条次,村民总浏览量17752次。发布村干部工作日志80条次、群众咨询49人次、消息评论586条次。干部通信录9人、村书记信箱系统线上全部开通。

  六是推进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为充分发挥品牌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宣传推介全市农业品牌成果,提升品牌知名度,编印下发了《通化市农业品牌名录》,从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个方面收录品牌60个,为下一步宣传推介通化市农特产品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掌握全市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情况,组织各地围绕蔬菜、瓜果及特色产业等,对县级以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现状及需求进行了多次统计调查,并进行项目储备、申报和审核工作,2022年全市储备建设主体10个,计划建设冷藏设施数量27个,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能力,补齐短板,促进产销对接,增强市场竞争力。?

通化市努力走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通化市努力走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吉林视察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要求部署之际,中共通化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通化市委关于贯彻〈中共吉林省委关于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意见》以“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着力补齐“三农”领域短板,提出“21395”发展计划,着力提高粮食稳产保供能力,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努力走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具有通化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推进通化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城乡全面融合,为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打牢“三农”基础。

  “21395”发展计划,即:到“十四五”末期,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亿斤阶段性水平;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90%;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5项关系乡村振兴全局的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加快推进通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到2025年,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黑土耕地质量持续提升,黑土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广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到2025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切实抓好粮食稳产保供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到2025年,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54万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每年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面积不少于200万亩。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到2025年,蔬菜自给率提升到50%。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到2025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

  ——持续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突出发展休闲食品、餐桌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绿色食品,重点扶持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到2025年,全市建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10条、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00户,乡村旅游实现收入17亿元。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载体,到2025年,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6个以上。加快培育建设特色小镇,到2025年,全市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小镇20个以上。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到2025年,全市田园综合体项目达到20个。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粮食、畜产品、园艺特产三大精深加工板块,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到2025年累计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50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补上冷链物流短板,到2025年累计培训农民30万人(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到2025年累计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7500个、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5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200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5%以上。

  ——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到2025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4个县(市)力争达到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

  ——大力提升数字农业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以数字乡村建设引领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实现全市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应用,个体农户应用率达到80%。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到2025年力争建设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培育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15个、科技示范主体284个。

  全力推动通化乡村全面振兴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扶贫政策稳定。接续推进减贫工作。

  ——尽快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到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实现市县乡5G网络全覆盖、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强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优势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到2025年市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到10个。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到2025年林下参发展到40万亩、非林地人参留存5.5万亩、优质稻米发展到85万亩、山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蓝莓发展到2万亩、大榛子发展到5万亩、山核桃发展到5万亩,特色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打造特色专业市场,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启动建设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公路生态廊道、水源涵养、生态修复、河流护岸、低质林改造等工程,建设东北国家储备林示范基地。建设长白山特色果品经济林示范基地、长白山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长白山特种养殖示范基地、长白山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示范基地、长白山林产品交易示范基地、长白山林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

  ——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鼓励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庭院经济,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产业融合化发展。持续提高工资性收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服务计划。积极释放财产性红利。

  ——积极推动县域综合实力提升。深入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培育以大健康产业为主体的县域新型工业化,全力打造一批医药健康、绿色食品、旅游休闲等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以及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产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抓好“三清一改一建”5个方面24项任务,全面落实20条村庄清洁整治标准,突出村庄清洁整治36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2年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深入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到2025年力争创建示范镇30个、示范村350个、美丽乡村200个、AAA级标准示范村100个,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行动,推进卫生县城、卫生乡镇、卫生村等创建工作。统筹推进长效机制建立,建立政府扶持、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做到人员、资金、管理、考核、奖惩五到位。

  ——加快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预防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深入推进“四乡”工程实施。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到2025年工商资本下乡项目力争达到50个。鼓励民营企业兴乡,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户。鼓励创业能人返乡,到2025年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园区)25个。推进机关干部驻乡,每年选派200名左右科股级及以上干部作为乡村振兴联系专员,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全覆盖。

  强化“三农”工作支持保障

  ——强化农村改革引领。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衔接落实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中与村或村小组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完善农村新型普惠融资服务。推进农业保险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增强农户抵御风险能力。

  ——强化法治保障。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规范乡村干部群众行为,让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成为习惯和自觉,保障各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加快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支撑、司法行政统筹、社会广泛参与、覆盖城乡居民、具有通化特色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断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深入开展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创建,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强化政策对接落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导返乡创业人员以入股、出让、租赁等形式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兴办企业。盘活乡村集体建设用地、空闲地、废弃地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重点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资金投入。提高“三农”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益使用范围,逐步加大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强化人才支撑。落实《通化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通化市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四下乡”的实施意见(试行)》,吸引各类人才服务“三农”工作。

  ——强化项目建设。全面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科技人才支撑、乡村建设等项目为重点,建立“三农”项目库。

  进一步加强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健全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着力培养一批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青年党员。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农”的强大合力。全面运用宣传手段,深入挖掘一批可复制、接地气的先进典型,加强反映通化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三农”工作,组织各类协会、商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更多要素向乡村流动,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标签:人参   农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