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高效移栽新技术助力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水平(油路故障出现的原因及快速处理方式)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油菜高效移栽新技术助力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水平(油路故障出现的原因及快速处理方式),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油菜高效移栽新技术助力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水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油路故障出现的原因及快速处理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油菜高效移栽新技术助力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水平

2、油路故障出现的原因及快速处理方式

油菜高效移栽新技术助力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水平

油菜高效移栽新技术助力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水平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与扬州大学日前成功研发出一项新技术,通过提前在秧盘中育苗“成毯”、再用高速移栽机将“苗毯”切成苗块栽插到田里,突破了油菜传统育苗无法进行机械高效移栽的难题,有助于提升油菜生产效率和产量,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水平。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占国产植物油总量一半左右。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油菜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一直较低,尤其是移栽机械化几乎为零。

据研发团队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油菜机械化专家组组长吴崇友介绍,我国油菜种植以冬油菜为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90%,采取“油稻轮作”种植方式。

“由于前茬水稻生育期不断推迟,冬油菜错过10月中旬最佳播种期,导致产量降低、面积缩减。”他说,“冬油菜的茬口问题通常靠提前育苗解决,但传统育苗密度低、占地多、无法进行机械移栽,极大影响了效率和产量。”

从2010年起,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扬州大学联合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研发油菜毯状苗高效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试点以来,这项技术的育苗密度每平方米可达2400-2800株,比传统育苗提高了20-30倍。

“油菜毯状苗带土移栽,更易成活。”据吴崇友介绍,这项技术采取“切块取苗+对缝插栽+推土镇压”的机械移栽方式。提前在秧盘中育好的油菜苗呈草毯状,放在特制的移栽机上,可以像水稻插秧一样栽种。

“新研发的移栽机还具有耕整地、灭茬功能。水稻收获后,不需任何处理即可一次完成整地、开沟、移栽等作业,实现多种土壤条件下的油菜高密度、高效率移栽。”吴崇友说。

目前,机械单行栽植频率最高可达300次/分钟,是人工移栽的60倍以上。吴崇友说,这项技术尤其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黏重土壤,在其他地区也可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认为,机械高效移栽技术的出现,使得油菜种植像水稻插秧一样方便快捷,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实现稻、油两种作物无缝衔接、产量效益共同提升。

吴崇友认为,油菜毯状苗育苗和高效移栽,有助于开发利用更多的冬闲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增加油菜产量,对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油路故障出现的原因及快速处理方式

油路故障出现的原因及快速处理方式

8 油路故障

柴油机出现故障很有可能是油路出现问题。以下几点是柴油机出现油路故障的原因分析,供参考。

a 松开油路放气螺钉,用手油泵泵油,向上轻轻抽动手柄时,如果感到油路对手柄有点吸引力,且按压手柄时,放气螺钉处排出的燃油又较少,说明输油泵吸油阻力过大,使来油减少。其原因可能是:

(a)油箱至输油泵之间的滤芯、滤网、油管阻塞。

(b)油箱盖上的通气孔阻塞,使油箱内出现负压,影响来油。

b 泵油时,从放气螺钉处溢出的燃油中混有气体,说明油路中有漏气处。其原因可能是。

(a)油箱至输油泵的油管没有拧紧,或接头密封垫损坏,或油管破损等。如果怀疑有漏气,可拆下油管,堵塞一端,放入水中,从另一端向管内充气,水泡溢出处即为漏气部位。

(b)喷油嘴偶件卡死在开启位置,供油阀又密封不严,燃烧室中的高压气体窜入低压油路内。

(c)油箱内油面过低而吸入空气。

(d)油箱至输油泵的油路严重阻塞时,也容易吸入气体。

c 松开放气螺钉,如果较长时间按压手柄,始终感到阻力较小,则可能是高压油泵上的回油阀或输油泵内的进出油阀密封不严,输油泄漏,引起供油不足,其原因可能是阀面磨损严重、阀面沾有杂质及阀弹簧损坏等。

d 泵油时,如果按下手柄感到阻力较大,同时排出的燃油又较少,可能是输油泵至高压油泵之间的滤芯或油管阻塞,使输油阻力增加,供油减少。

 

标签:油菜   移栽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