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迈向依靠科技进步新时期)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农业发展迈向依靠科技进步新时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资料图
依赖农药化肥规模单一种植的农业模式。而这种化学工业农业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我国耕地面积20.25亿亩,但是人均耕地面积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乡村人口约6亿,农户均耕地面积约3.4亩。在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下,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主要是中小农户。
中小农户并不见得就落后,落后的是大部分中小农户分散经营而且农技农法落后。从事生产的多为老人,年轻劳动力少,具备新兴技能的农户少,生产很少有整体规划,很少有协作和交流。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大多数是“绿色革命”以来的石油化学农业,即主要依赖农药化肥规模单一种植的农业模式。而这种化学工业农业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在这样的基础上,优质的农产品就少,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而优秀的农企也很少,更缺少像越光、佳沛、新奇士这样的农产品品牌。造成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两个因素或许是核心。
第一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不仅仅是农业的核心,更是社会、政治的核心,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治乱兴衰,都跟土地制度息息相关。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制,到人民公社公有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流转,再到现在的三权分置的演变过程。
三权分置是去年提出的。三权分置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目前农业发展中关于农地的问题,分散的中小农户生产模式在效率上是低下的,而且不利于新农技的推广。
同时,一批下乡或返乡的新农人虽然具备新农技新思想,但是只享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在法制并不健全的乡土社会,土地流转经营合同很难给技术性新农人长期稳定经营的保障。
农业不像工商业或IT业,农业是长期投资,而且跟土地结合紧密,不是说搬场就搬场的,特别是发展生态农业,仅土壤改良就需要1-5年的时间。同时在没有长期意识的前提下,租用农户自然会采取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挖空了土地资源,破坏了土壤和环境。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问题,才出台了给流转经营权更多保障的三权分置政策。目前三权分置是国务院办公厅发的指导意见,具体的实施仍需要看各个地方政府。
第二是石油化学农业模式。当今世界主流的农业模式是石油化学农业,这个模式有两大特点。
第一,在物质和能量输入上跟石油挂钩,农机的运作靠石油,农药化肥靠石油;第二是靠大规模单一种植来提高生产效率。最适合这种模式的是美国,因为石油是跟美元挂钩的,同时美国有大面积的农场,而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是大公司。这种模式,我们自然比不过美国。
未来十年
中国农业的投资机遇在哪里?
石油化学农业模式在早期为农业增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包括解决我国温饱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的诸多弊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诟病。石油化学农业模式注重的是产量和生产效率,却在产品品质、隐性饥饿、环境等方面有诸多问题。
可以说,石油化学农业在早期对我国粮食增产解决温饱做出了贡献,但是并没有让我们的农业及农产品有国际竞争力,同时又造成了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产品品质下滑等多方面问题。制度制约,模式落后等等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农业和乡村落后的局面。
趋势与机遇
落后就意味着成长空间,就意味着机遇。农地赋予我们的价值并不只是产出的农产品,土地是我们生活的根基,在土地之上更应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商业生活。
同时,一个农业系统的产出也不仅仅是农产品,这个系统可以兼具美景、兼具教育的功能,同时提供多元化的产出。当我们把基础农业生产搞好了,环境搞好了,自然而然的可以发展一产带动二产、三产的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就发展起来了。
有了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基础,可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新的乡镇建设也就发展起来了。这两者的发展空间跟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几乎是同一个量级的。这可以说是广义上农业发展带给我们的机会。
市场和机遇是在那里的,但是有两个重要因素决定这个市场和机遇成熟的时机,这两个因素就是土地制度和农业模式。
A:土地制度的趋势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始终在不断朝着更有利于农业经营者长期稳定发展的方向演进,这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因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方面不能落后,随着全球贸易更加开放,我国的农业将更加赤裸裸地迎接国际农业的挑战,所以政府和民间一样迫切地希望探索出更有利于农业长期发展的制度。
农地简单的市场化和私有化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必然是地方试点,缓步践行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模式。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你从事的农业项目既可以产出有产量、有品质的农产品,同时对环境是友好的,而且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你大可不必在政策上有太多的顾虑,“达康书记”自然会来找你。
B:农业模式的转变
目前农业的主流模式依然是石油化学农业,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实际的农业生产。但是这个状况正在发生质的转变,未来农业的方向是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尽管主流学术界质疑生态农业的产量低和成本高,认为生态农业无法满足2050年人口达到90亿时面临的粮食危机。
那么生态农业是否是未来的趋势,还需要我们摆脱线性投入产出的思维,而是系统性的看问题。农业涉及一个物质循环系统和一个能量转化系统。物质循环是“人-农作物-自然环境”的循环,能量转化是直接或间接的转化太阳能。
如果从这两个系统看,倡导生态循环、物种多样性和轮种的生态农业肯定比化学农业有优势,不管是物质循环的效率还是能量转化的转化率。
而目前生态农业的产量低和成本高主要是因为现代生态农业只有短短数十年的历史,基础理论不完备,而且相应的技术不完善。
比如很多生态农业从业者没有精密地进行土壤地力和肥力的探测,没有科学的土壤改良,没有高效的堆肥和废物循环设施,等等。这种情况下,跟有着百多年历史的化学工业农业比,自然产量低成本高。
四大板块
方向是确定的,趋势是必然的。下面我们从具体的四个板块看都有那些机遇。
板块一:土地资源
跟土地相关的,有两个投资领域:土地流转市场及相关服务。
A:土地流转市场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市场潜力的行业。截至2015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20.25亿亩、园地2.15亿亩、林地37.95亿亩、牧草地32.91亿亩。流转之后,这些土地的价值是多少呢?
以20亿亩耕地来说,按目前每年¥500/亩的流转租金,每年就有1万亿的租金市场,如果按照目前30-50年的承包使用权,那就是30-50万亿的市场价值。如果再算上园地、林地、牧草地,也都是万亿以上的市场价值。这些还没有包括宅基地市场。
从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的有三类主体:乡镇土地流转中心、土地经纪人和土地流转电商。未来交易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模式将会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土地流转O2O电商。
投资土地流转电商是这个行业的一个方向。目前国内土地流转电商有十多家,真正活跃的在5家以内,未来或许会在竞争和兼并后存活下3家。
各个跟电商合作的线下流转综合服务中心同样具备投资价值。这个行业的风险一方面来自政策的不明朗,另一方面来自土地流转交易的特殊性质。因为尽管土地流转市场整体份额很大,但是农用土地流转交易跟城市商住地产交易不同,农用土地流转是重决策低频次交易,这决定了流转市场的资金周转率不高。
B:相关服务市场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服务市场的发展。涉及土地流转相关的服务主要有:土地测评服务、土壤测评服务、农地评估服务、交易法务服务、土地金融服务、农业规划服务和农庄规划服务等。但是,尽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鉴于整体土地流转市场也是在起步之中,服务市场只有在主体市场成熟后才会有真正的发展。目前各种想法服务大都是跟随土地流转交易做增值服务,未能形成规模性的专业服务产业。
板块二:农业技术、模式
A: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智能/精准农业、生物农业这三类农业模式、技术将会为具体的农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和提升品质。我国农业总产值在10万亿元,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增产、降成本和提升品质每年可以有约10%的空间,因此在模式转变和技术提升上有千亿元近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资,一是寻找那些提供专项生态农业技术服务的企业;二是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企业或农庄。
此领域投资需要注意的风险:要注意生态农业技术在不同外部环境下如何调整;各项技术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拒绝玄学或哲学作为理论依据;专项技术要具备可操作性,不可以用提高生产成本和降低产量为代价,因为成熟的生态农业技术应该跟石油化学农业相比成本和产量相差不多。
B:智能/精准农业
智能/精准农业是借助现在的科技手段,结合农艺学,来为我们的劳作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增加产出。
智能/精准农业前端是各种智能探测装置,包括无人机、摄像头、卫星、田间探测装置、智能穿戴(禽畜)等获取农田的实施数据(包括图像)。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终端服务器,然后通过人工智能对这些数据(包括图像)进行机器学习,农业和人工智能专家会设计不同的算法模型。
经过人工智能的辨别,这些原始的数据就变成了有效的信息,比如哪里的庄稼生病了,得了什么病,哪里缺水了,哪里的果子快熟了可以采摘了,哪头牛没有吃饱等等。变成有用信息之后,再发指令给智能操作终端,完成操作。比如,按照最优化的方案进行补水补肥,让智能机器人去采摘水果,用无人机精准打药等等。
我国智能/精准农业刚刚在起步阶段,投资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最重要的标准是该技术的成熟度,可提升空间,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度,以及计算具体的投入产出比。
C:生物农业
生物农业有多种定义,我们这里指的是微生物农业。
微生物的研究,相比于在医学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在农业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意味着更多的机遇。
投资微生物农业有着很高的技术门槛,因为我们对自然界的微生物认知太过于狭小,即便是新一代的基因测序技术也无法全面破解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投资微生物农业同样需要看该技术在不同环境下的成熟度,因为很多微生物发挥作用是特定的微环境之下的。
板块三:企业、品牌与市场
土地和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农产品的品牌与市场以及农业企业方面有哪些机会。
新农企
中国的农企正在从一个时代跨越到另一个时代,这两个时代环境大为不同,不同的时代背景将造就不同特色的农企。
目前,农业的资源和要素逐步市场化,同时互联网开始对这个行业渗透,并且直逼上游。在更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将会涌现一批更具创新活力,组织架构更能体现农业核心技能的企业。
新农企将会不断地争夺市场并挑战老农企的权威,老农企面对挑战也将开启改制并积极地跟新农企合作。这一点很像电商以及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企业的冲击。
时代变革为投资带来了机遇,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的地方将更容易培育出新农企:1.构成该行业核心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高;2. 新技术以及互联网对该行业的影响力高;3. 产品或服务更容易流通和推广。
农产品品牌化
我国农产品正在面临一个品牌化的黄金时期。在此之前,我们的农产品大都是按照品类来销售的,如果有品牌也一般是区域公用品牌或者是厂商品牌,很少有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化的品牌。这一方面是因为优质的农产品不多,同时消费水平不足。
随着农业的升级,产品的升级以及消费的升级,农产品将会开启一个品牌化的黄金时期。更多的农产品将会由区域品牌、厂商品牌上升至渠道品牌和消费品牌。
农产品电商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是从产地经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多级批发商,最后到销售终端。这种模式环节多,效率较低,信息不对称。电商能够有效地打破信息不对称,结合冷链物流的发展,电商渠道和传统渠道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我国农产品每年有数万亿元左右的交易额(2016年约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的渗透率在3%左右,预计未来5年,农产品电商的市场可以达到5000亿元的规模。
板块四:广义农业
最后说一下田园综合体和乡村建设,也就是广义上的农业。
基础农业搞好了,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二产和三产,这就是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搞好了,就有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立体产业根基,以这个产业根基为基础,可以发展周边配套工商业、金融业、教育医疗和服务业等,也就是新乡村建设,或者再大一点就是现在常说的特色小镇。
田园综合体和乡村建设为代表的广义农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个市场空间如同当初的城镇化一样大,这里面既有农业的增长,相关二产三产的增长,以及土地的升值。虽然增长空间巨大,但是投资田园综合体和小镇建设却风险更大,这里面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农村土地在半市场化时存在巨大的价值洼池,很多综合农业项目都是借农业的名义来进行商业地产开发的,即便农业做得不好,也可以从这个价值洼池中盈利。但是,这是一种短时的行为,因为从土地升值得到的是账面上的增值,这个增值可能会是3-5年,但是之后,如果项目没有形成稳定的基础产业支撑,无法发展配套产业,没有发展就业,价值洼池也就被慢慢稀释了。
所以,综合农业项目开发,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基础农业要搞好,二是形成内生增长。
搞好基础农业在板块二、三里面提到了。那我们说一下内生增长。
农业综合项目通过休闲旅游等方式吸引都市人群前往消费,这是通过外来方式增长收入,但是休闲旅游是短暂的而非长期的。要形成长期的稳定增长,需要形成让非农人口下乡置业和创业的环境,形成稳定的非农经济。
如何形成这样的环境,关键是形成相对都市的比较优势,比如: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新鲜健康的食物、针对儿童的自然教育等。如果这些都做好了,农业投资也就显示出真正的意义。
我国农业发展迈向依靠科技进步新时期 ♂
我国农业发展迈向依靠科技进步新时期 15日在京开幕的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用三大板块和一组数据,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作了解析。
李家洋透露,2015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他列举以下一组数据: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示范,使农田氮磷等的排放量降低6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减少5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
我国农业发展迈向依靠科技进步新时期
李家洋着重从三大板块来说明中国农业科技的显著进步。
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平台,解析了多种重要农作物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促进了品种改良方法和理论进步;建立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形态建成、器官间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的数字模型,促进了数字农业技术发展;解析先导发现、新靶标和潜在靶标设计、活化活性成分形成机理,促进了生物药物创制。
产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细胞工程和生物育种信息平台的构建,全面带动了现代种业发展;突破农业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形成了重大动植物疫病,绿色防控新模式;创制出一系列新型缓控释肥料,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缓释肥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等智能化技术,推进了农机装备产业进步;大宗及特色农产品高效提取与工业化连续分离、绿色低能耗干燥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驱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突破无线传感网与云通信、智能化信息处理与云计算等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构建了主要农产品质量全程跟踪与溯源技术体系。
技术创新大幅度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立作物节水高产优质用水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等综合技术体系,农作物秸秆成型燃料技术、合成生物质裂解油技术、沼气技术等实现规模化应用,南方丘陵区稻草秸秆易地覆盖技术模式,使旱坡地水土流失量减少70%、土壤生产力提高20%。
?
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加强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
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加强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10月12日
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连年保持较快平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高增长,这其中,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形势好转,功不可没。
全国上下形成共识,农业基础必须加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而农村人口却没有相应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农村凋敝,农民富不起来,经济也难以长久繁荣,必将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
欠账太多,形势紧迫。城乡差距不能进一步拉大,农业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强。从中南海到人民大会堂、到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从中央召开会议到下基层调研,中央领导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加强农业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03年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意见中,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立足全局,适时作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正确判断。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频率之密集,措辞之紧迫,规定之具体,力度之大,多年未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共发了7个1号文件,仅“十五”期间就连发两个。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规定,在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所有特产税;同时,对种粮农民进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2005年的1号文件继续强调:支农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三农”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连续两个“1号文件”,振奋人心。
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各级政府高度一致,中央支农政策得到很好落实,9亿农民备受鼓舞。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其余省区也将再降低农业税税率2个百分点以上。
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永昌县的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园里,两位姑娘正在侍弄观赏花卉。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匮乏严重,近年来,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和无公害农业,努力改善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新华社记者梁强摄
支农措施更细更实,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认识统一了,思路明晰了,措施更加果断、有力。
据统计,2005年仅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233亿元。中央在29个省份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总额达112亿元,6亿农民因此受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步增加,据财政部初步统计,今年中央和省安排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约135亿元。对粮食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用于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约55亿元。
在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中,农民切身利益得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国务院大力清理各种开发区和园区,坚决制止和纠正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与此同时,制定了早籼稻、中稻、晚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对化肥生产和进出口的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
农民进城务工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更加得到重视。从2003年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开始,各地的“清欠”工作逐渐实现制度化、法律化,工资拖欠得到有效治理。目前,建筑领域已基本没有新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发生。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一要素。
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培训28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4亿元。截至8月底,“阳光工程”全国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50万人,培训就业率达到84.7%。据农业部对部分项目县统计,接受培训转移就业的农民,人均月收入比未受训农民工约高出200元。
得益于“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增收格局发生积极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4年,尽管受禽流感的影响,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仍然达到6.8%;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同比实际增长12.5%。
几名农民在选购农用机械。当日,东北农机展在黑龙江省汽车农机大市场举行,来自全国300多家农机企业展示了物美价廉的农用机械。展销会上,一些同时具有整地、脱粒、运输等综合功能的多缸农用机械受到农民的欢迎。厂家还在展销会上实行让利、配套等销售办法,为农民买到称心如意的农机具提供方便。新华社记者崔峰摄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建立长效机制已经破题
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制约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各项改革也在逐步推进。
农业税减免,延续2000多年来的“皇粮国税”正在走向终结。税费改革不断深入,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可喜进展。
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坚持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打开了农产品购销市场化的大门。
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小额信贷使更多农户增强了生产经营能力。针对农村的特点,正在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制。
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在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换来满眼春,农民负担轻了,农业更有活力了,农村更稳定了。
陕西省洛川县黄庄乡方厢村。靳杨礼老汉说:“果树不用化肥用沼肥,每斤多卖2到3角钱,一年多收入4000多元哩!”当地农民通过沼气建设,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小沼气、小水电、乡村道路、草场围栏,小工程解决了大问题。“十五”期间,各级政府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了对农村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村镇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改善。
回首“十五”,农业亮点频频;放眼未来,人们充满期待。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改革,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仓廪充实,农民腰包渐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列车就能跑得又快又稳。<?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我国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绩斐然 ♂
我国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绩斐然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0
月18日据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李正东介绍,我国农业利用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在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消除农村贫困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仅国际粮农机构、多边金融组织以及外国政府等向我国提供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达到50多个,协议金额2亿多美元,涉及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项目区覆盖了吉林、山西、宁夏回族自治区、湖南、广西、海南和贵州等23个省(市、区),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也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3年,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近3000个,协议金额约57亿美元,年均约19亿美元,比前20年年均协议利用外资金额增长近一倍。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2004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33亿美元,进口额280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今年前6个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64.2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130.58亿美元;进口133.62亿美元。
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我国已同世界140多个国家和主要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农业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涵盖了遗传育种、农业生物技术、资源收集与评价、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动物饲料、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重要领域科技合作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通过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等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和有关国家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及“948”等项目的实施,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等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已在我国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我国还引进、吸收和消化了大批优良的动植物品种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我国农业科研水平,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我国现有1000多艘远洋渔船在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摩洛哥、印度尼西亚、缅甸、斐济和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公海进行捕捞作业,年捕捞量100多万吨。我国在俄罗斯、中亚有关国家相继建立了大豆、玉米和蔬菜等种植业基地,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先后建设了粮食、橡胶、热带水果、剑麻等稀缺资源开发基地。我国还利用援外资金和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项资金,先后在菲律宾、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缅甸、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国建立的农业技术,种猪、户用沼气、杂交水稻、天然橡胶苗木、和剑麻种植加工等示范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项目正在成为展示我国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农机具和加工设施的重要窗口,成为推动我与所在国开展农业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我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组织开展了“南南合作”项目,向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斐济等发展中国家派出了5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以帮助和促进当地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李正东对记者说,随着我国东部新跨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我国整体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总体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农业利用外商投资必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农业领域也将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来源:农业部 作者:梁宝忠<?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