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猪周期”:将农机化服务产业经济的经验应用于养猪业(破解“马鞍”困局,谭旭光怎么做到的)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破解“猪周期”:将农机化服务产业经济的经验应用于养猪业(破解“马鞍”困局,谭旭光怎么做到的),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破解“猪周期”:将农机化服务产业经济的经验应用于养猪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破解“马鞍”困局,谭旭光怎么做到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破解“猪周期”:将农机化服务产业经济的经验应用于养猪业

2、破解“马鞍”困局,谭旭光怎么做到的

3、破解丘陵山区机械化短板:重点在“宜机化”改造和农机产品研发

4、破解东北秸秆打包遗留处理难题的有效技术措施

破解“猪周期”:将农机化服务产业经济的经验应用于养猪业

破解“猪周期”:将农机化服务产业经济的经验应用于养猪业

进入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遭遇新一个“猪周期”。2020年本当恢复如常,却遭遇新冠疫情,重创我国养猪业。负面信息传导至终端消费市场,使猪肉价格一路疯狂上涨。在陕西省汉中市,猪肉价格由正常年份的26元/kg一路飚升至56元/kg,引发物价全面上涨。

本文从养猪产业健康发展入手,分析我国“猪周期”产生原因及危害,将农机化服务产业经济的经验应用于养猪业,从提升养猪产业现代化水平入手来探索农机化在破解“猪周期”中的作为,以及农机化如何为养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装备与技术支撑,实现“双赢”,与业内外交流。

一、本轮“猪周期” 与非洲猪瘟、新冠疫情叠加分析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肉价下跌,打击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猪周期"一般5年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制约养猪产业健康发展。

本轮“猪周期” 与非洲猪瘟、新冠疫情叠加,对我国养猪业造成的打击不可小觑。暴露出我国养猪产业化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否则,我国养猪产业永难走出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若如此,则这个产业就难以行稳致远,建立健康发展机制。引发本轮“猪周期” 与非洲猪瘟、新冠疫情叠加的深层次原因有:

1、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

生猪生产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一方面我国用地、劳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发展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猪肉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受比较效益低、疫病难控制及市场风险大等影响,生猪生产产量起伏不定。受非洲猪瘟疫情和“猪周期”叠加影响,突发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我国生猪生产持续下滑。据2019年对400个养猪县监测,5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4.2%,同比下降22.9%;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4.1%,同比下降23.9%。

2、机械化标准化规模饲养程度低

我国农村家家养猪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这种种养结合的农耕文明,对于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功不可没。但其缺陷在现代农业结构中也暴露无遗。2011年农业农村部对全国2000个养猪村的定点监测,养猪户占所有农户的比重为22.74%。散养农户市场信息不对称,放大了“猪周期”的风险。加之散养户以小农生产为主,机械化设施化仍未起步,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疫病防控不到位、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而已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饲养的猪场,其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如信息服务、防疫及市场体系建设等),养猪产业整体资本的有机构成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猪产业的提质增效,使其风险被人为放大。

3、疫病加剧产业波动

如2006年下半年以来,部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又如,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遭遇新一个“猪周期”与非洲猪瘟、新冠疫情叠加,猪肉价格由正常年份的26元/kg一路飚升至2020年的56元/kg,引发物价全面上涨。这种叠加效应造成猪肉市场供应量锐减,严重危害养猪产业的稳定与发展。

4、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

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分散、单位众多,难以普查,抽检又存在误差等问题,存在着统计数据不准的问题。加之生产者和地方政府出于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红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工作合力不强,没有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以销定产难度大。

5、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

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以2019——2020年猪肉价格暴涨为例,既有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散养户退出的原因,也有饲料、人工、仔猪等成本迅猛上涨的因素。

二、农机化服务于农业产业经济的经验应用于养猪业

实践证明,农机化是养猪产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猪肉消费几乎成了奢侈品。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3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由上世纪80年代6亿多减少到2020年的约1.2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业种植面积由于城市用地净减少3.5亿亩,粮食总产却由徘徊在4亿吨左右,增产至6亿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0年的70元左右提高到2019年15600元。猪肉人均消费量由1975年的3.5kg一路提高到2019年的42kg。这期间,一个难以麽灭的事实是,我国农机化水平由不足10%迅速提高到2019年超过70%。农机化对整个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本轮“猪周期” 与非洲猪瘟、新冠疫情叠加的情况下,一些机械化、规模化养猪场不但未受影响,而且能独善其身,赚了个盆满钵溢,从另一方面说明农机化服务于养猪产业大有可为,其装备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1、 农机化是养猪产业健康发展的物质技术支撑

农业机械化普及之后,养猪业者利用机械、设施可以使过去人工生产难以实现的精准技术应用成为现实。如机械化配方饲料(分阶段精准配方生产),定时定量投饲,设施化疫病防制、畜禽排泄物的能源化利用、屠宰后的产品分割处理及残余物的再利用等等,可以集腋成裘,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其次,农机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燃机或电力,马力较大,配套相应机械可以把一些脏、重、累重体力劳动“交给”机械来做,使一些人力不可为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养猪业成为现实。此外,机械化、设施化使精准化的现代养殖技术应用水到渠成。大量应用机械化、设施化技术,为养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装备支撑,是养猪产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化解“猪周期”魔咒的科技支撑。

2、 农机化可以成倍提高养猪产业劳动生产率

中外相关实践都证明,机械化设施化养猪,是养猪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过去传统的农家散养与已实现机械化设施化的现代养猪场相比较,首先是生产效率成数百倍提高。农家人工散养,家养三五头猪已是不易;而实现机械化、设施化的养猪场,一个劳动力人均轻松负责三五百头的养猪作业;一些机械化、智能化的养猪场,三五万头的养殖规模,也就三五十个员工。一切作业都在电脑监测控制下,“一键完成”;养殖场员工也由“蓝领”蜕变成电脑操作“白领”。其次,农机化、设施化养殖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恶劣天气环境下也可以进行作业。特别是如突发疫情、市场波动等的监测、分析、处理,其反应效率是人工的数百万倍。

3、 农机化可以使养猪业节本增效,提高竞争力

传统的人工养殖,往往是凭经验行事,仅能满足猪的生长问题。由于缺乏科学数据分析支撑,把猪养成了“长寿猪”和奢侈品,成为高消耗、低效益、大污染的代名词。而实现了机械化设施化养猪,根据生猪生长不同阶段使用配方饲料,饲料效率高出20%左右,产出也高出30%,并且可以节省饲料、防疫用药使用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猪肉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会因此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养猪业的市场竞争力。猪肉产品因此成了大众化的肉食消费品,丰富了人们的食品结构。

4、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增强养猪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前已述及,机械化、设施化使人工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客观上相当于加快生猪生长,提高了养猪产业效率(益)。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将疫病、市场波动、不良商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如高效、畅通的市场信息,可以使养猪业者及时掌握宏观大数据,调整自身养殖计划,使之与市场需求保持大致的平衡关系,避免供求失衡带来损失。其次,利用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及已有疫情监控分析,未雨绸缪对疫情进行机械化作业。如借用大型、高效植保机械对猪舍进行弥雾、消杀作业,以达防疫目的等,提高养猪业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化解“猪周期”魔咒对养猪业的伤害。

5、 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创新,更好发挥农机服务促进养猪产业全面发展的潜力

2019年我国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7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7万个,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42亿亩次,有力促进了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机作业服务面积累计超过60亿亩次。

农机合作社装备精良化、全程化、大型成套化水平明显提高,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大大提高;一批实力型农机合作社拓展升级为农机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机具维修、农资统购、培训咨询、销售对接等“一条龙”服务;在发展中成长壮大为区域性农机服务龙头,对拉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借鉴农机化组织全国性大规模的农机跨地区作业及支持创建农机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可以通过养猪业的提质增效和产销对接来化解“猪周期”魔咒对养猪业的伤害。

三、养猪产业机械化系统构成

从我国农机化支撑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经验以及发达国家发展机械化养猪产业的实践看,破解“猪周期”,农机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要使农机化在破解“猪周期”中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养猪产业机械化系统构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养猪产业机械化及设施系统如下:

1、 机械化智能化仔猪繁育生产系统

母猪产仔和初生仔猪的养育是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初生仔猪个体小、体弱,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在冬天产仔常出现冻死、压死、踩伤的危险。仔猪成活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猪舍结构、供暖通风和分娩栏的结构。分娩栏以单体栏为优,是母猪分娩哺乳的场所。分娩栏的中间为母猪限位架,是母猪分娩和仔猪哺乳的地方,两侧是仔猪采食、饮水、取暖和活动的地方。母猪限位架一般采用圆钢管和铝合金制成,后部安装漏缝地板以清除粪便和污物,两侧是仔猪活动栏,用于隔离仔猪。分娩栏和保育栏是现代化猪场设计的关键。提高安全舒适的分娩、保育饲养环境,对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对母猪的哺乳和体力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2、猪场养殖系统机械设施

仔猪运送车,是断奶后的仔猪运送到保育栏饲养的必备装备。仔猪用此车转移容易,减轻了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饲料运送、投放车,是运送和投放饲料的必备装备。要求方便,转弯灵活。高压冲洗机,是猪舍内高压冲洗地面的必备装备,这种设备亦可兼用于喷雾消毒。其要求是冲洗干净、消毒彻底。

此外,还有集粪车、场内运猪车、粪便分离机等辅助配套设备。

工厂化养猪场设备从设计到生产制造,在我国只有不到二十年历史,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继续学习国外技术,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努力提高猪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速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是养猪机械设施研发生产者的明智选择。

3、排泄物沼气化处理及疫病防控机械化系统

现代化猪场普遍在粪尿沟上铺设漏粪地板,猪在漏粪地板上排粪排尿后,尿随缝隙流入粪沟,粪便落到漏粪地板上,经其踩踏后自动落入下面的粪沟中,从而避免猪与粪便的接触,有利于防止和减少疫病的发生。集中排泄物进行沼气化处理,是机械化现代养猪场的“标配”。该装置不仅可以提供猪场内40%以上的能源消耗,而且使猪场实现清洁化生产,达到提质增效目的。

4.猪场清洁和采暖机械系统

现代化养猪场猪舍内的环境温度一般不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猪舍内应配备一些采暖和通风降温的养猪设备,来保证猪群正常健康的生长和生产。要注意猪舍内的环境卫生,要及时对养猪设备内的小猪食槽,自动采食槽,母猪食槽等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为了排除猪舍内的有害气体,降低舍内的温度和局部调节温度,一定要进行通风换气。通风换气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避免风机通风短路,切不可把风机设置在墙上,下边即是通门,使气流形成短路;如果采用单侧排风,应两侧相邻猪舍的排风口设在相对的一侧,以避免一个排出的浊气被另一个猪舍立即吸入;尽量使气流在猪舍内大部分空间通过,特别是粪沟上,不要造成死角,以达到换气的目的。适合猪场使用的通风机多为大直径、低速、小功率的通风机。这种风机通风量大、噪音低、耗电少、耐用。

当舍外环境温度大于养猪生产的最高极限温度(27~30℃)时,在通风的同时还应采取降温措施,以保证舍温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机械化养猪场常用的降温系统有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喷雾降温系统、喷淋降温系统和滴水降温系统,其蒸发降温效率可达到75~90%,已经逐步在各地推广使用。

四、农机化如何为破解“猪周期”发力

       破解“猪周期”,使我国养猪产业行稳致远,从民生、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诸多方面看,意义重大。农机化在破解“猪周期”中如何有所作为呢:

1、 用机械化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养猪产业健康发展

尽快将养猪等畜牧业机械、设施建设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对智能化、机械化设施养猪所需装备要应补尽补。同时,对改、扩建养猪场的用地、金融、防疫等配套服务需求应优先审批、优先投放、优先支持。本轮“猪周期”与非洲猪瘟、新冠疫情叠加提醒我们,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机械化支撑系统,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信息和疫病防控系统,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加大投入,在猪瘟疫苗研发上尽快实现突破,以保障其产业健康发展。

2、 借鉴农机合作社和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成功经验

借鉴农机行业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以实现6000万农机服务能力与农户需求对接的经验,通过自下而上组建养猪业农机合作社及合作社联盟的办法,形成养猪行业反应灵活的自律、自管、自我服务的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借鉴农机行业组织全国性大范围跨地区作业的成功经验,通过自下而上组建机械化养猪业协会的方式,搭建包括养猪业在内的庞大、完善、运行高效的大数据信息中心,畅通信息渠道,增强风险意识;这两种组织架构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发言权,与政府相关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化解“猪周期”。

我们要针对当前生猪生产中存在的生得少、死得多、长得慢等技术问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养殖一线,推广高效实用饲养技术,帮助养殖场解决技术难题。鼓励规模化养猪场采用机械化、智能化养猪装备技术,提高抵御“猪周期”等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生猪养殖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全产业链发展,推动由“运猪”向“运肉”转变。

3、生猪产能恢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欧洲一些国家曾经遭遇过非洲猪瘟的大规模集中爆发。根据他们的经验,病毒的大规模流行通常会在五六年内减弱,在这之后也还可能有零星爆发。产能恢复花费的时间更长,西班牙用了7年,俄罗斯用了20年。

对养殖企业而言,管理规范、防疫严格的机械化规模化养殖场复养成功概率更大。根据我们的调研走访,无论大小企业,对于复养补栏都比较谨慎。这意味着,生猪产能恢复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4、 养殖环保和动物防疫并不矛盾,打开的窗户迟早还要关上

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的生物学应对,“短期靠扑杀、中期靠疫苗、长期靠机械化”。如何平衡产能与环保,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以养殖场生物安全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继续创建一批高水平的生猪机械化标准化示范场,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养殖户发展现代家庭机械化牧场。

       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械化。督促指导畜牧大县落实好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机械化利用项目,支持养殖场户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条件,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降低生猪养殖成本。指导各地科学划定禁养区,防止超范围划定和随意扩大禁养范围,杜绝“一禁了之”“一关了之”,保持生产有序发展。

       看来,化解“猪周期” 与非洲猪瘟、新冠疫情叠加,农机化是大有可为的。养猪产业提质增效需要农机化的装备技术支撑;养猪产业的宏观管理与调控,需要农机化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引用;养猪行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对此,农机化行业要有足够认识,与畜牧业同仁携手克难,抓住发展良机,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为我国农业产业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破解“马鞍”困局,谭旭光怎么做到的

破解“马鞍”困局,谭旭光怎么做到的

“马鞍型”曲线是周期性行业的“困局”,大家唯恐避之而不及。十余年战略转型,潍柴率先破解“困局”。谭旭光怎么做到的?

1998-2004:我们拥有了大功率发动机业务,并迈向了国际资本市场;

2005-2007:我们实现了从发动机向动力总成转型,并成功打造了动力总成黄金产业链;

2009-2012:我们完成了海上动力,特别是非道路动力布局,并打造了液压系统黄金产业链;

2013-2016:我们拥有了全球顶级的现代智能物流产业链;

2017-今:我们完成了多元化生态结构布局。

如今,我们收入大幅增加,业务结构更均衡。过去一支独大的发动机收入占比降至20%,而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四成以上,我们成功摆脱了周期性行业的困局。

破解丘陵山区机械化短板:重点在“宜机化”改造和农机产品研发

破解丘陵山区机械化短板:重点在“宜机化”改造和农机产品研发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855号建议的答复

赵剡水、赵昭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国家投入力度,支持丘陵山地农机化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当前,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但受地形条件差、种植制度复杂、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小田块农机投资效益低等特殊因素制约,丘陵山区仍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最薄弱的区域。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把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议程,积极谋划、创新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明确思路目标。2017年组织召开首次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座谈会,研究确定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合力推进”的发展思路。《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对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做出重要部署,明确到2025年,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55%。

二是完善扶持政策。现行137个补贴机具品目照顾到了大多数区域的需求,每个品目均覆盖大、中、小型系列产品。考虑到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在优化补贴机具种类范围过程中,对微耕机、耕整机、田间管理机等小型机具品目予以保留,并在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及收获后处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中注重兼顾小型农机具。

同时积极支持丘陵山区省份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工作,一些省份还利用地方财政资金对丘陵山区农机具进行累加补贴。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印发《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建设内容”中明确包括田间机耕道建设。

三是加强研发推广。近年来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支持开展了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具技术研究示范、山地橘园省力栽培机械研究示范等课题,形成了多项科研成果,为解决丘陵山区“无机可用”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根据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需求,组织开展农机新装备新技术试验示范活动,微小型耕作机械以及林果规范栽培、高效植保、修剪套袋、移动采摘、分级筛选等装备加快普及。

四是改善作业条件。国家加大对包括丘陵山区在内的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工程的投入力度,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标准针对更好满足机械化作业要求做了新的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已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督查激励范围。重庆、广西等地加强耕地宜机化改造力度,农业部门组织多次现场观摩活动,推广“改地适机”典型经验,对改善机械化作业条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所在、也是潜力所在。下一步,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8〕42号文件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创设,重点在“宜机化”改造和农机产品研发上下功夫、出实招,不断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方面,着力提高丘陵山区农机作业便利程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田间道路、田块长度宽度与平整度等“宜机化”要求,扩展丘陵山区大中型农机运用空间,明确分省建设目标与保障措施,加强建设监理和验收评价。

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类相关资金及社会资本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对丘陵山区条件适合的连片土地进行宜机化整理,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 

另一方面,着力破解丘陵山区“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难题。组织调查发布全国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装备需求,重点瞄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需求,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创新,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各类农机,特别是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作业的高效、绿色、智能型机械。

鼓励有关省份优先足额满足丘陵山区市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需求,将当地特色作物发展急需的创新农机产品优先纳入新产品补贴试点,支持其开展补贴机具档次优化工作。引导各地重点培育一批有较大服务规模、有较完备的装备设施、有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农机合作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示范带动丘陵山区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感谢你们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我部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010—59193190

农业农村部

2019年7月12日

破解东北秸秆打包遗留处理难题的有效技术措施

破解东北秸秆打包遗留处理难题的有效技术措施

面对东北2023年秸秆机械打包离田面积大,对待播种行碾压严重和打包后剩余的秸秆碎底子,又称为底垃圾,难以直接免耕播种和费工费时进行处理,成为影响正常播种作业的难题。

怎么办?采用标准、正规的条耕整地机加秸秆归行机,用机械设备手段,完全可以解决。

分两种情况:一是运用条耕整地机,对没有秸秆碎底子的可以直接用条耕机,对田间土壤碾压压实重、造成车辙沟和不平整的播种带进行条耕。

二是对有秸秆碎底子的,可先用后置秸秆归行机,进行归行清理,然后再进行条耕作业处理,这样就可以使种床达到待播种质量要求,为出好苗、提产量打下良好基础。

标签:农机   养猪   机械化   产业   周期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