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防冻 控旺促弱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22年...(抗洪救灾,“沃”在行动,沃得农机驰援安徽颍上受灾一线)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抗旱防冻 控旺促弱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22年...(抗洪救灾,“沃”在行动,沃得农机驰援安徽颍上受灾一线),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抗旱防冻 控旺促弱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22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抗洪救灾,“沃”在行动,沃得农机驰援安徽颍上受灾一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抗旱防冻 控旺促弱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22年...

2、抗洪救灾,“沃”在行动,沃得农机驰援安徽颍上受灾一线

3、抗灾夺丰收,我们有底气

4、抗灾能力弱 家庭农场需要国家大力扶持

抗旱防冻 控旺促弱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22年...

抗旱防冻 控旺促弱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22年... ? 当前,山西省小麦进入冬前田间管理关键时期。针对今年山西省小麦苗情特点,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22年小麦冬前田间管理意见》,小麦冬前田间管理要以抗旱防冻、控旺促弱为重点,促控结合,促根增蘖,培育冬前壮苗,保苗安全越冬,为明年小麦丰收打好基础。

  从近期苗情调查情况看,今年秋播麦田适墒播种面积大,整地播种质量好,总体上实现了一播全苗、苗全苗齐苗壮。一二三类苗情比例为4:4:2,与上年同期相比,一类苗增加23百分点,二类苗增加22个百分点,三类苗下降45个百分点。

  根据气象预测,预计小麦主产区越冬前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0.8~1.3℃,有利于弱苗转化升级,形成冬前壮苗,但受温度偏高影响,部分早播麦田出现旺长趋势,播量偏大的麦田有假旺苗现象。预计小麦主产区越冬前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约1成左右,加之气温偏高,可能会引起麦田表墒下降,影响部分晚播麦田苗情升级和冬前分蘖的形成。

  针对当前小麦苗情特点和小麦越冬前气候因素影响,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冬前分类管理。

  (一)因苗因墒管理

  1.旺长麦田落实好控旺措施。对旺长麦田,采取多种措施,适时控制旺长,培育壮苗。一是对旺长麦田及时采取镇压措施。通过镇压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生长,特别是对目前主茎叶龄已达6叶到6叶1心,单株分蘖3~4个,总茎数在80~90万的麦田,应选择晴好天气立即开展镇压,或重耙耱、深中耕等,控旺转壮。二是对旺长麦田或茎叶纤细的假旺苗麦田采取化控措施,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兑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或使用矮壮素类药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浓度进行叶面喷施。三是对旺长麦田进行肥水控制,采取不浇或晚浇越冬水、不追肥等措施,控旺转壮,确保安全越冬。

  2.水地麦田因苗浇好越冬水。小麦—玉米两熟复播麦田,小麦进入三叶期后应根据苗情和整地播种质量,适时适量浇好越冬水,沉实土壤,消除坷垃,增加土壤湿度平抑地温,促进玉米秸秆腐熟,增加冬前分蘖和次生根生长,培育冬前壮苗群体。一是对于整地质量差、坷垃多,土壤翘墟或表墒差的麦田,冬水前移,在小麦3叶后及时开展冬前灌水,踏实土壤,促进冬前分蘖和次生根发生,培育冬前壮苗,保苗安全越冬。二是对适播期播种的壮苗田,可适当推迟冬浇时间,可在昼消夜冻时浇越冬水,防旺长,确保安全越冬。冬前浇水应掌握水到地头立即停水的原则,切忌灌满地垄,以防气温骤降结冰封田。宜大力推广小畦灌溉方式。灌溉后墒情适宜时应中耕划锄或轻耙松土。三是对氮肥施用不足、出现苗黄的田块,可在冬浇或趁雨(雪)追肥,亩追施尿素5~7.5公斤,促进小麦个体发育。

  3.旱地麦田做好镇压耙耱保墒。旱地麦田冬前管理重点是抓好耙耱保墒、中耕提温,促弱转壮等,促进苗情升级。一是对目前主茎叶龄在5叶到5叶1心,单株分蘖2~3个,总茎数在60~80万的壮苗田,在越冬前中耕锄划或轻耙耱,保墒稳壮。二是对目前主茎叶龄3叶到4叶,单株分蘖0~1个,个体较弱,总茎数在60万以下的晚播麦田,尽早浅锄提温,或顺麦行踩踏镇压,促弱转壮,确保安全越冬。三是施肥不足麦田,趁雨(雪)亩撒施硝酸磷肥或尿素5公斤。

  (二)适时化学除草

  冬前化学除草效果好、效率高,以小麦3叶至4叶期,杂草3叶期前效果最好。冬前化学除草应选择日均气温高于5℃无风晴天进行。日均气温降至5℃以下,禁止进行化学除草,以防药害发生。冬前没有化学除草的麦田可在明年春季气温达到10℃以上时再进行。以荠菜、播娘蒿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二甲四氯等除草剂防除;以野燕麦、看麦娘等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精恶唑禾草灵等防除;以节节麦、雀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等防除。除草剂用量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坚决杜绝随意增加用药量,同时人工喷雾或高杆喷雾喷药时,确保亩用药液量达到28-30升,无人机喷药液量应达到4-5升,不可重喷漏喷。

  (三)加强病虫害防控

  冬前要做好白粉病、锈病和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等病虫害监测防控,其中旺苗田要重点监控白粉病、蚜虫,旱地麦田重点监控麦蜘蛛,达到防治指标,及时防治,压低越冬基数。当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或条锈病病叶率达到0.5~1%,选用三唑酮或烯唑醇、戊唑醇,对水均匀喷雾防治。条锈病防治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原则,通过带药巡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喷药防治。当百株小麦的麦蚜数量达500头时,应选用啶虫脒或吡虫啉、抗蚜威对水喷雾防治,兼治小麦红蜘蛛。当每33厘米行长小麦蜘蛛数量达200头时,用阿维菌素或马拉·辛硫磷混剂对水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危害较重的麦田,可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灌根防治。

  (四)预防冬季冻害

  据气象预测,今年越冬期可能仍会受到“三重”拉尼娜天气的影响,气温可能偏低,小麦发生冻害机率增加,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强降温天气到来前,及早浇水防冻。晚播弱苗田可采用撒施腐熟农家肥、泼施沼液肥等措施预防冻害。一旦发生冻害,应根据冻害程度、苗情等,采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并适当配施芸苔素内脂等措施,健壮个体,增强抗逆能力,有效缓解冻害。

  (五)严防畜禽啃青

  畜禽啃青会造成小麦植株光合绿叶面积减少,分蘖节外露,容易发生冻害,影响安全越冬,同时引起春季苗弱,影响后期分蘖成穗和穗分化,导致分蘖成穗率降低,穗粒数减少,影响产量。墒情差、土壤疏松的麦田,畜禽啃食会将麦苗连根拔出,造成缺苗断垄,根系外露,造成冻害死苗,即使及时浇水、施肥补救,也会造成穗数和粒数减少,导致大幅度减产。因此各地要加大宣传防护力度,严防畜禽啃青。

抗洪救灾,“沃”在行动,沃得农机驰援安徽颍上受灾一线

抗洪救灾,“沃”在行动,沃得农机驰援安徽颍上受灾一线

上保河南,下保江苏,安徽人民终究是扛下了这一重担,为了缓解上下游洪峰压力,安徽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受洪灾影响,当地百万良田都可能颗粒无收,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沃得农机作为抗洪救灾的一份子,积极赶赴安徽颍上救灾前线,组织人员,筹措物资,尽全力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展现沃得力量!

抗灾夺丰收,我们有底气

抗灾夺丰收,我们有底气

  ?防汛体系日益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抵御自然风险有多重防护网

入汛以来,南方地区遭遇多轮强降雨,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当前正是防汛紧要关头,也是秋粮作物生长发育重要阶段,今年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有多大?如何防灾减灾?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局部地区灾情较重,但只要大江大河不发生流域性洪水,不会对大范围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早稻成熟节骨眼,大雨一场接一场,江西遂川县雩田镇种粮大户郭唐生心急如焚,“2000多亩稻子可泡不得水。”

这两天,太阳一露脸,老郭早早约好的收割机立马下地,烘干机马力全开,“一半稻子都已进仓,咱要把损失降到最低。”郭唐生算起账,“500多亩水稻倒伏,大约产量损失5%左右。晚稻已经播种,再过几天插秧,咱就盼有个好天气。”

作为粮食主产区,江西省占全国早稻播种面积的1/4。6月以来,江西遭遇连续强降雨过程,农田内涝风险高。连日来,各级农业部门动员农民赶着晴好天气抢收、抢烘,目前早稻收割进度加快,预计新增产量15.33亿斤。此外,中稻完成栽插面积1052万亩,规模与往年持平。

强降雨区域不少都是粮食主产区,汛情会影响秋粮生产吗?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说,从各地情况看,持续强降雨天气给局部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从受影响区域看,灾情集中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13个省(区、市),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灾情较重。“‘旱一片,涝一线’,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洪涝灾害呈条状分布,易涝地带多位于沿江沿湖低洼处。只要不是大江大河发生流域性洪水,不会对大范围粮食生产造成影响。”农业农村部重点市县农情专家咨询组组长李茂松介绍。

“从受影响作物看,当前早稻正处于灌浆成熟期,连续降雨造成倒伏、穗发芽;一季稻正处于返青拔节关键期,积水容易导致病害发生。”李茂松介绍,局部扬花期早稻遭遇“雨洗禾花”,影响结实率,但对早稻灌浆影响有限。

李茂松说:“我国防汛体系日益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抵御自然风险有了多重防护网,农业生产基本告别看天吃饭,我国夏粮生产已经实现十七连丰,今年防汛夺丰收,我们有底气。”

预警到位,加强田间管理,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

当前农业生产如何防灾减灾?

“目前离秋粮全面收割还有两个多月时间,各地要加强田间管护,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牢基础。”李茂松说。

各地农业部门积极行动,精准施策。“多亏了专家指导,我们下雨排水、天晴施肥,保住了300多亩蔬菜。”近期,湖北鹤峰县遭遇强降雨,农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汤齐山一直悬着心。关键时刻,县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组织专家和志愿服务队,对水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提供抗灾救灾指导。

目前,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先后制定29个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指导意见,派出6个救灾专家指导组,分赴洪涝重灾省份,指导农民落实抢排积水、扶苗洗苗、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措施,尽快恢复生产。

减灾更要防灾。预警到位,提前防范,才能把握农业防灾减灾主动权。农业农村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完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强化预警服务,指导各地及早落实科学抗灾措施。

“要预防因洪涝引发的次生病害。”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宋迎波介绍,持续多雨寡照可能诱发病虫害滋生蔓延。比如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提升抗风险能力,尽快补齐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工程建设短板

汛情会如何发展?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介绍,据水利、气象部门联合预测,盛夏南北方均有多雨区,以北方雨带为主,南北方防汛要双线作战。

如何做好田间管理?“中晚稻将进入拔节灌浆关键期,南方出梅后,会迎来晴热天气,要警惕高温、灼伤或烧叶;台风即将进入活跃期,强风暴雨容易导致作物枝叶损伤,植株倒伏。华北东北地区的玉米和水稻都处于关键阶段,也可能受到洪涝灾害影响。”李茂松说。

宋迎波建议,出现积涝的农田应抢排,缩短作物受淹时间,减轻渍涝灾害影响,并合理施肥,促进受灾作物尽快恢复生长。“做好果园、菜田沟渠清理和排渍工作,及时采收成熟的粮食、水果、蔬菜;加强水产养殖巡塘,加固加高围网,防止暴雨漫灌造成损失。”

在农资供应方面,农业农村部已经落实国家救灾备荒储备种子5000万公斤,目前下发700万公斤,保障了480万亩大田用种;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协调饲料生产企业、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助养殖场户加强重点投入品储备,确保饲草料调入、畜禽崽苗买卖、畜禽出栏等运输渠道畅通。

“防灾减灾不仅在汛期,从长远看,还应在作物抗逆研究、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工程建设、农用救灾物资储备、农业巨灾保险等短板下功夫,切实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李茂松说。

抗灾能力弱 家庭农场需要国家大力扶持

抗灾能力弱 家庭农场需要国家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不断鼓励农业适度规模发展,鼓励土地流转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图改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业带来的限制和阻碍。在全国各地已有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体出现,但有的成功有的失败。那么家庭农场要在中国怎样更好的发展下去呢?

家庭农场,是近些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经营主体,它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实行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成为近年来农业发展的亮点之一,一时间,更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之一。

家庭农场是促进农业发展主要方式

在国外,特别是在一些欧美国家,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发展已有百余年,家庭农场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那里的家庭农场一般都拥有广阔的土地,与之配套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也日趋成熟,呈现出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等特征。

从家庭农场的存在形式来看,分大、中、小型家庭农场,美国、加拿大的属于大型家庭农场,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属于中型家庭农场,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属于小型家庭农场。

在美国,占农场总数的25%的大农场生产了全国农产品总量的85%,这一比例还在逐渐攀升。在德国各地,家庭农场是农业的普遍形式,构成了德国农业的实体基础。“大型”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在100公顷以上,全国有2.93万个,占德国农业企业总数的8.29%;“中型”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在30—100公顷,全国有10.4万个,占总数的29.44%;“小型”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在2—30公顷,全国有21.85万个,占总数的61.94%。

纵观这些国外家庭农场发展可以发现如下的经验借鉴:土地租赁制度的建立和土地的相对集中,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和机械化,政府对农业大力支持等等。

这些经验有的与我国的政策相同,还有一些如高科技化、机械化、专业化等还存在些许差距,需要下一步继续加大发展力度。

看到这些经验的同时,还需要看到根本的差距,这就是国情的不同。国外的家庭农场具有地域、人口的特质,农村、农场往往人口少而耕地多,尤其是经过长期的城镇化发展,人口大幅减少,土地集中化程度较高,还有相当部分农场的耕地是祖传下来的,不需要土地流转。这与我国人口多、土地少的实际情况不同,尤其是家庭农场的土地需要流转其他农户的,在经营上类似于种植大户的升级版。

农民拒绝土地流转的现象背后

那么在中国,如何发展家庭农场呢?

我们认为要发展好家庭农场,在市场化的条件下,需要尊重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这就是农场主和农户两个主体。先看农户的典型理性做法。随着农民的外出打工以及现在农资的广泛使用,现在农民的种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地的农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适合本家庭的种植方式。

我的家乡在河南东部平原地带,土地是二年三熟。主要种植冬小麦和秋玉米、大豆等作物。

头年十一月,冬小麦种到地里,基本上到春节都不用管理。春节后,趁着下雨,撒一遍化肥,然后家里的男女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

春天小麦生长旺盛,经历了清明、谷雨等节气,麦子开花的时节,最容易有病虫害,这时他们已经提前付给不出去打工户一定的农药费和劳务费。在乡村讲究诚信,拿了别人的钱,一般还是要把农药打到位,这样虫害不足为患。

等到“六一”前后,麦子成熟收割,他们就从外地回到家中,收麦子、种玉米大豆,前后二十余天,也可以照看一下家里的老人孩子,同时也算是休闲一下。

种完玉米或者大豆,紧接着打上一遍除草剂,等到玉米出来后,一根草也没有,不用到地里干活除草。

接下来有两种方式处理农务,一种是全家都外出,把化肥和农药的劳务费交给村里的人,让他们做;还有就是男劳力外出打工,妇女在家里干活,在家中主要是施化肥和打药。等到国庆节前后,秋收之际,男劳力回到家中,一起收获,然后耕地种植冬小麦。

这样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可以收入一千多元,好的年景也有2000元。对于来回的路费,可以算作看望家人的路费。至于时间可以算作休闲。种地打工两不误,算是候鸟式打工。

在很多报道里,经常会见到没有人流转土地,需要一家一户做工作,其实也发映出农户的理性一面,认为还是自己种植比较划算。

耕地收益最大化是关键

《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14〕1号)指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大多数农民把土地看作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所以宁愿粗放经营、撂荒,也不愿意流转出去。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流转需要长时间的合同,租地价格的预期上涨也是他们考虑问题的实际方面。如果把土地流转给农场,千元左右每亩,甚至更低,还不如自己种植划算,所以大多数农户不愿意出租。

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并认为家庭农场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相比,具有“两高两低”的特征,并具有规范化、土地适度规模化的发展理性。“两高”即农场主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农场平均资产水平较高。“两低”即农场主平均年龄较低,长期雇工参与生产经营的比重较低,以夫妻二人加短期雇工为主要形式。

同时,家庭农场理想的土地规模平均为600亩左右。25%的农场主认为不扩大土地规模的原因是“土地规模已足够大”。这两个结果表明,家庭农场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于经营规模的适度性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和把握。此外,签订正式土地流转合同的农场高达95.38%,体现了家庭农场规范发展的特征。

在我们看来,家庭农场在农村形成规模和存在发展必须是双赢的结局,不然的话农户和农场主都不会让家庭农场长久存在下去。从理论上讲,农业规模化经营是走出这个困境的可行选择,但这涉及土地权益分配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总闸门。这样说来,耕地收益的最大化成为家庭农场的关键。

据2013年3月20日《人民日报》之《家庭农场,能否缓解种地矛盾》报导,郎溪县合溪村人36岁的李俊,从2007年建立家庭农场至今,流转土地达到近700亩,“每亩地净收入达到约400元,年赚近30万元。”每亩地除去流转费、生产成本等之后的净收益只有400元,如果规模不大的话,利润空间小的可怜。

上海市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告诉记者,一般经营100—200亩稻田规模,加上农业补贴等,一个家庭农场至少可收入近10万元,几乎比一般的打工收入翻了一番,他们得出结论是“种田比打工更赚钱”。

但是,不要光看这好看的结果,还要看农场主付出的资本有多少,收益和成本的比例是多少。打工需要这么多资本的付出吗?有多少农户可以出得起这些资本,这都是现实问题。另外就是利润、利益的分配,把土地流转出去应该没有自己种植经营收入大,不然的话,家庭农场主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从事农业生产是家庭农场的“红线”

家庭农场可以说这是继“包产到户”之后最大一次对农村利益格局进行调整的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分离,释放了农业生产力,而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再度将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一次能否在后农业税时代刺激农业和农村重现活力呢?

为此,我们认为需要做到如下方面:

( 一)发展家庭农场,从事农业生产是“红线”

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粮食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国家一直强调一定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所以对耕地的侵占成为侵害国家安全的大事情。一定要不允许借助家庭农场经营变相改变耕地用途,应强制规定家庭农场以粮食种植为主。

比如公开的报道中,上海市松江区推出的“种粮 养猪”相结合的家庭农场模式,符合条件并有意愿的家庭农场主可申请代养松林肉猪,猪棚由松林公司按统一标准建造,虽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猪棚的建造是否改变了耕地用途,如果是的话,需要加以取缔和制止,这根弦一定要绷紧。

(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自主自愿是“底线”

我国的惠农政策容易在基层演变成乡镇政府伤害农民的合法利器,这一点一定要时刻提防。即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 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顺利向城市转移,仍将有上亿农民留在农村,长期依靠土地为生。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农场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要靠农民自主选择,防止脱离当地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人为归大堆、垒大户。任何时候都不能强迫农民违背自己的意愿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绝不允许通过强迫命令、变相命令、逼迫等方式侵害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

(三)发展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经营是“界线”

家庭农场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致富,同时为了确保城市市民不借助家庭农场变相集中土地,一定要坚守这一界线,告诉“短视”的农民,不能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式的流转土地。

一些企业改头换面,改成农业企业,在获得相关补贴之后却不用于农业生产;更有甚者,企业借家庭农场的“壳”,获得相关财政支持,而这些资金却没有一分钱投到 家庭农场。为此家庭农场的主人应该是职业化的农民。这样的话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宜太大、不鼓励外来工商资本直接介入,农场主不能当“二传手”,不要演变成对 少数人的利益输送。

(四)发展家庭农场,适度经营发展是“主线”

家庭农场发展与土地集聚速度成正比,土地集聚速度与城镇化发展成正比,如果土地集聚了,但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没有转移好,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要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家庭农场如何建尚处在摸索阶段,一些地方在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时,就搞“大拨 儿轰”,“以数量比高低”、“凭规模论英雄”,盲目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甚至强迫农民流转土地,这种急于求成、贪多求快的做法,势必会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政府一定要通盘考虑,引导农民适度发展,同时借鉴国外家庭农场做法,做好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让产品特色化、规模化、集中化,如每个区域主要生产1至2种农产品,促进农业发展壮大。

(五)发展家庭农场,生态发展方向是“黄线”

目前我国整体处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阶段,生活富裕的城市人都想提升生活的品质,饮食品质的提升无疑就是首要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很多人都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小农场。

目前一些家庭农场,如京郊的小毛驴市民农园,里面有有机蔬菜、新鲜水果、有机鸡鸭鹅鱼猪等。他们的探索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虽然这些农产品打出各种绿色环 保概念,价格几倍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只是小众消费,大众对于高品质的农产品相对高的价格接受程度是非常坦然的,但是这一定会反过来刺激农产品升级发展的空间,影响到目前大部分农产品的培养模式。

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其实就犹如城镇化概念提出一样,围绕家庭农场展开的机会才是思考的关键。

(六)发展家庭农场,政府提供支持是“托线”

家庭农场的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无论在何种阶段,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都应该得到扶持。即使西方国家农场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生存也非常困难。尤其是面临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时,没有政府的援手自身很难渡过难关。

目前家庭农场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一旦遇上重大自然灾害,后果是毁灭性的。政府可以出台家庭农场信用评定办法、贷款管理办法,推 行农机具综合保险、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大棚棚内瓜果保险等农场主迫切需要并有针对性的险种;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 难题。在健全公益型服务组织的同时,扶持壮大合作型服务组织,推广机械化生产和收割、劳务培训和输出、粮食烘干和运输等贯穿全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所以,总体而言,家庭农场犹如万里长征,目前我们只是迈出了很小的一步。

标签:农场   家庭   土地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