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正破题(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2006年中央)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新农村建设正破题(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2006年中央),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新农村建设正破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2006年中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新农村建设正破题

2、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2006年中央

3、新农村建设要抓好两大关键问题

4、新农村建设要避免“五重五轻”

新农村建设正破题

新农村建设正破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正当亿万农民享受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和丰收的喜悦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吹响了鼓舞人心的进军号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站在新的起点上
  
上点年纪的人都记得,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两个趋向”的判断是有科学依据的。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也就是说,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可以说,最近两年支农力度之大前所少有。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农民增收这条红线,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统计,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仅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233亿元。中央在29个省份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总额达112亿元,6亿农民因此受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步增加,据财政部初步统计,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约135亿元。对粮食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用于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约55亿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在这样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较之上世纪50年代的“新农村”、80年代的“小康社会”,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说,都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
  
开好头,起好步,打牢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这个题目正在破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样?中央提出了五句话20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万丈高楼平地起。能否开好头,起好步,打牢基础,至关重要。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对记者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把它摆在优先位置。
  
近几年,国家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以“两减免、三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7万吨,比上年增产9%,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量增加最多的一年。据悉,今年的粮食产量可望实现稳定增长的目标,预计产量将超过47500万吨。但也要看到不利因素。由于受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秋冬种生产进展不平衡,加上市场粮油价格趋降、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等因素,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粮食生产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力争明年夏季粮油再夺较好收成,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好势头。
  
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去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今年前三个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450元,增幅达11.5%。但总的说来,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况且我国农村仍有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约6000万人刚刚越过温饱线,收入还不稳定。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
  
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实质上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统筹城乡发展,迫切需要公共财政“阳光”的普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财政分治的财政政策,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城市主要由政府负责,在农村则主要依靠向农民筹集,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承担了一部分公共产品的成本,更加不堪重负,这样一来,又加剧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多年的实践证明,改善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或者光靠市场机制解决,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不断扩大政府支持“三农”的规模和力度。从现实情况看,2004年我国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农业税收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左右,实际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农村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料显示,至今全国仍有167个乡、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有1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有待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农村教育状况落后等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显然,基础设施不足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严重制约,也是扩大农村消费的一大制约。明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政府应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和供给,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洁净能源、饮水安全、环境卫生、“一池三改”(建造沼气池、改厕、改灶、改牲畜圈)等。此外,公共财政的“阳光”还应洒向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逐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信息来源:2005年11月30日 人民日报)<?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2006年中央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2006年中央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2
2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显示了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以往“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有所不同:过去,多是着眼于某个领域,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以此来寻求突破。在此基础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
  
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
  不
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文件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文件说,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
  
文件提出,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
  
加快乡村水电气路设施建设
  
文件提出,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
  
文件说,国家将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
  
文件说,要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2006-2010年)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强化对农民和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文件指出,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民和农业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文件提出,今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文件还就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出了具体举措。
  
文件强调,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进一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
  
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
  
文件说,国家将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今年要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文件说,要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
  
文件提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
  
2008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文件提出,国家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文件要求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文件还强调,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文件提出,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允许私有资本、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
  
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十余项重要改革举措。
  
文件说,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
  
文件提出,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文件还提出要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
  
乡镇政府要实现职能转变
  
文件说,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
  
专家说,乡镇政府要实现职能转变,须要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
  
关于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文件说,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保护有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文件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文件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中国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和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文件还强调,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新农村建设要抓好两大关键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抓好两大关键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抓住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这两大关键问题,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只是注重村容村貌建设,而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生机。要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首要是发展,要通过规划、扶持、引导,支持发展一乡一业,或者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走特色高效产业之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这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是中心任务。要引导农村干部和农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的潜力,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通过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回乡创业,达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要避免“五重五轻”

新农村建设要避免“五重五轻”   新农村建设推进给广大农村带来了众多可喜变化,但综合各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就会发现,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五重五轻”的失衡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重“点”的包装,轻“面”的延展。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抓好“试点”就是工作“亮点”,且在选择试点上走“捷径”,专门把那些自然禀赋较好、经济基础较优、交通较为便利的村庄作为“试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是集中向“试点”倾斜。

  “点”的装饰可谓焕然一新,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绝大多数“一般化”或“条件差”的村庄,基本上是“不闻不问、顺其自然”。工作只做到了“点”上,而发展不到“面”上,其结果是“点”更亮了,“面”变暗了,局部更突出了,整体差距更明显了。

  重“说”的功夫,轻“做”的招术。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无想法、二无规划、三无措施”的村子为数甚多,一些地方还是处于“过去咋干还咋干,穿着新鞋走老路”的状况。有的村干部甚至认为,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民吃穿不愁了,农业税又全免了,维持下去就很好了,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顺口溜:“建设口号跟着喊,看着别人怎么干,没钱没物不想干,顺其自然少流汗。”另有一些地方,虽然有细致的规划、科学的部署,但落实到行动上时,却是雷声大雨点稀。

  重“看”的美丽,轻“用”的实效。一些基层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究竟怎么搞,从哪里着眼入手,胸中无底数,工作没措施,思想没上位,于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一些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好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如把主要精力、财力和人力一味放在村容村貌的“改观”和“环境卫生”上,“表象化、简单化、单一化、片面化、局部化”的倾向严重,有的生搬硬套外地模式,盲目跟风,使新农村建设缺乏地方特色和局部特征,千篇一律。这种只看重外在形象,不注重内容实效的现象,说明少数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模糊不清,忽视了其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的实用性。

  重“旧”的模式,轻“新”的理念。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少数干部中却存在“坐等观望、满足现状、维持局面、不思进取”等种种守旧思想和消极观念,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粗放型生产及由此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分散式加工和作坊式生产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靠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表面的“新农村”,制约了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型农业转化,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缓慢。

  重短期热潮,轻长期坚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举世瞩目的民心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时间一长,一些基层干部难免滋生消极情绪,工作被动观望,推一步走一步,上级部门抓得紧时就投入精力,紧锣密鼓搞建设;稍一放松时就思想懈怠,偃旗息鼓无声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持久性,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来抓,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标签:农村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