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顶梁柱作用(《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顶梁柱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顶梁柱作用
2、《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顶梁柱作用 ♂
《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顶梁柱作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顶梁柱作用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晓仑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央企“大国顶梁柱”作用。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有关要求,国机集团负责河南省固始县、淮滨县和山西省平陆县、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的定点帮扶工作。通过“扶智力、扶志气、扶产业、扶民生”四扶并举,国机集团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医疗扶贫、党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成果显著。2019年,4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2018年、2019年、2020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成效考核中,国机集团均被评为“好”。
扶智力,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教育扶贫利在千秋。国机集团以教育扶贫为根本,新建学校、改善设施、捐赠物品,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设立教育扶贫专项基金、组织师资培训,让教师更有能力、学生更有动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教育,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就业前景。如今,帮扶建设的固始县国机励志学校成为教育扶贫品牌项目;朝天区原有鱼洞乡小学改建成“幸福国机小学”,被评为广元市“最美乡村学校”。国机教育扶贫模式获评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50佳”,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连续2年获得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颁发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最佳实践”奖。
扶志气,群众观念积极转变。扶贫先扶志。国机集团着力开展党建扶贫,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精神面貌。通过选优配强扶贫干部、改善基层党建阵地设施、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等,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力,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立志成为“有文化、有技能、有信心、有干劲”的现代新农民。举例来说,通过有效引导,贫困群众扭转了对养老服务的歧视,积极考取“医养结合照护师”资格证书,已有近百人成为养老机构争相招聘的优质人才,在家乡种下新产业发展的种子。
扶产业,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产业扶贫重在精准。国机集团充分考虑地方资源禀赋、发展需求和人民期盼,结合集团优势,在帮扶地区培育起服装加工、种植养殖、文化旅游、电商等产业;开展农机扶贫,研发、捐赠农机,帮助贫困户组建农机合作社,推进帮扶地区农业现代化。同时,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奖励,帮助广大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如今,帮扶地区产业兴旺,群众在家门口成长为产业工人,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弘扬了“麻柳刺绣”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建“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了地方红色旅游。
扶民生,美丽乡村生机勃勃。扶贫要扶在民心上。国机集团积极开展民生扶贫暖民心。多年来,实施多种有效帮扶项目,改善基础设施,畅通“毛细血管”,推动定点扶贫县(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惠及贫困人口9.7万户31.9万余人。积极开展医疗扶贫,捐赠医疗设备、培训医务人员,支持广元市朝天区成立“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基金”,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让群众摆脱因病致贫。
总结脱贫攻坚经验,谋划乡村振兴路径
回顾脱贫攻坚实践,国机集团最宝贵的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精准帮扶、坚持帮扶连续稳定。国机集团将始终做到四个“坚持”,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国机集团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委引领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指定牵头单位对定点帮扶县(区)进行重点帮扶,上下联动,齐抓共推,确保4个帮扶地区如期脱贫摘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脱贫攻坚是我们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关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群众切实解决;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培养致富能力,切实在行动和思想上从“要我脱贫”扭转到“我要脱贫”。
坚持精准帮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理论指引和思想指南。脱贫攻坚中,国机集团严格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统筹规划扶贫产业布局,充分激活地方经济,同时形成虹吸效应,吸引被帮扶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回流,打破恶性循环的怪圈,为稳定脱贫提供了源头活水。
坚持帮扶连续稳定。在脱贫攻坚中,国机集团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选派优秀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产业帮扶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帮扶举措规划上,充分考虑项目建成后的长远运营及帮扶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帮扶基金等形式确保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为后续乡村振兴举措的出台提供了基本遵循。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国机集团将认真落实“四个不摘”的总体要求,采取扎实举措,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围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新型服务业、电商、旅游等方面培育产业优势,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实现一个产业带动一片群众、搞活一个地方,为农民实现生活富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继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发挥国机集团教育资源优势,针对乡村振兴急需的技能人才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国机集团帮扶的产业园、加工厂、扶贫车间等,将最大限度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提供就业帮扶稳定收入来源。
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力度,重点支持开展“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防洪和灌溉水利工程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等涉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管护,夯实乡村振兴的硬件基础。
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拓宽教育帮扶渠道,围绕教师队伍培养、助学、乡村学校建设等方面持续开展帮扶,提高定点帮扶地区农村学生教育保障水平和教育整体发展质量。注重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健康帮扶,注重对大病、残疾、儿童和孤寡老人等群体的帮扶。开展乡村医务人员技能培训,帮扶改善县、乡(镇)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定点帮扶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医疗保障水平和疾病防控诊疗能力。
着力加强科技兴农。农业装备关乎乡村振兴大局,国机集团将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业务专长,瞄准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向,着力以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围绕农机装备重点产品生产制造智能化需求,持续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以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为载体,围绕“攻核心、补短板、强智能、延服务、建体系”的战略方向,持续攻关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三是以未来需求为方向,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加强无人驾驶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及农用无人机等新兴农机装备研制,构建“农机装备+”的新兴业务模式,持续优化农机装备产业布局,提供面向现代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成套解决方案,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国机集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国有企业“顶梁柱”作用,完成好这一重大政治任务。
《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
《学习时报》刊载张晓仑署名文章: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编者按
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场大考。面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道必答题,国机集团始终做到听党指挥、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5月11日,《学习时报》刊登了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的署名文章《锻造国机所长 服务国家所需》。文章深刻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国机集团突出各项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稳增长攻坚战贡献出的国机力量。
《学习时报》原文:
锻造国机所长 服务国家所需
作者: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晓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以战时状态加快扩产、增产、转产步伐,在医疗防护物资应急保供、制造设备研发生产、医疗场所设计建设中发挥国家队作用,在统筹推进复工复产、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体现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稳增长攻坚战贡献国机力量。
彰显政治优势,发挥中央企业顶梁柱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冲击,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央企业必须能拉得出、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国机集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把抗击疫情作为检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以投身扛起防疫保供的责任,让党旗在支援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
胸怀大局意识,把疫情防控作为最紧要政治任务。国机集团发源于1952年成立的第一机械工业部,伴随着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一路走来,听党话、跟党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一直是国机人传承至今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机集团及时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统筹一切资源,火速推进保障供应各项工作。1月26日起,国机集团连续召开一系列专题会议,组织动员各级企业投产、转产无纺布、熔喷布、医用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调动设计院所参与防疫医疗场所设计和建设。2月6日,国机集团成立医疗物资保障领导小组,落实央企医疗物资保障扩大产能座谈会精神,全面投入医疗物资生产设备研发制造工作。为进一步支持湖北省抗击疫情,14万国机人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彰显国机大爱和守望相助精神。
启动战时模式,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刻不容缓。国机集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命令,迅即进入战时状态。国机集团中国中元是非典时小汤山医院设计单位,在接到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紧急求助后,仅用78分钟便提供了全套设计图纸。集团各级企业以“从零到有,从有到多”的战时模式,保障紧缺医疗物资生产供应、推进医疗物资生产设备研发制造、统筹资源开展应急医院设计咨询,迅速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的疫情防控格局。作为“国家保障队”的一员,国机集团恒天嘉华在第一时间迅速转产熔喷布,日产能从8吨迅速拓展至30吨,可用作生产3000万只左右医用口罩,跑出了国机速度,展现了国机效率。国机集团创思特公司紧急转产医用防护服,短短10天,实现日产医用防护服从0到10000套的突破。国机集团邵阳纺机、宏大研究院等企业火线承接口罩核心原材料非织造布(熔喷布)69条生产线的制造任务。国机集团沈阳仪表院从春节前即投入到检测病毒所用滤光片紧急生产中,目前已累计完成8万余片。速度和效率的背后,是国机集团多年来植根中国机械工业的沃土,围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两大领域,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发展格局,才能在国家需要的紧急关头展现国家队的底蕴。
敢于担当重任,彰显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小汤山医院建筑设计者、年近八旬的党员黄锡璆同志,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请战书,表达随时听从组织安排,投身疫情抗击工作的坚定决心。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机集团还有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同黄锡璆同志一样,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战斗姿态,冲锋在前、勇于担当,有力保障了口罩、防护服等医疗防护物资和熔喷布等核心原材料的生产供应,用实际行动彰显中国制度优势。
汇聚创新优势,打通全产业链和提供技术支撑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作为引领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最大平台,国机集团拥有30家科研院所,多年来持续发挥行业服务作用,为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国机集团充分发挥科研攻关国家队作用,全力推进医疗物资生产设备研发与制造,打造物资保供产业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口罩机、压条机等疫情防控医疗物资的生产设备出现紧缺。在国机集团的统一指挥下,全系统各级企业联手出征,围绕医疗防护用品保供,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优化,共同攻下一个个科研阵地。从研发投产央企首台医用防护服压条机到研制平面口罩机,再到成功研制半自动、全自动N95立体口罩机,国机集团从无到有,用最短时间迅速创造了一条完整医用防护用品产业链,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保障。国机集团恒天重工仅用9天时间成功研制央企首台医用防护服压条机;国机智能仅用10天成功研制出首台平面口罩机并完成压力测试,20天完成100台(套)口罩机生产任务;国机集团经纬纺机经过20天努力,首台半自动N95口罩机通过产品鉴定,并迅速实现半自动和全自动口罩机的批量化生产;国机集团合肥通用院研制的首台套“除菌毒空气净化机”,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与此同时,国机集团充分发挥在应急医院的设计咨询和建设领域的技术优势,国机集团中国中元、中机六院、中机国际等多家设计院先后承担了全国各地共计41项应急传染病医疗设施的设计咨询和建设管理工作,参与编制4份技术文件和行业规范,在疫情防控应急医疗救治场所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源于积淀。国机集团在抗击疫情期间出现的科技成果,来自于多年来持续强化科研规划和投入,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集成效果。在制造强国的建设进程中,国机集团将继续发挥装备制造研发优势,扛起引领机械工业发展、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责任。
突出效率优势,跑出复工复产的加速度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是当务之急。作为中国机械工业的重要力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排头兵,国机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分区分级精准有序推进各级企业复工复产,在支援重大项目建设、服务社会发展中发挥国机作用。2月10日,国机重装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正式恢复生产,重达1.6吨的国产大飞机C919最大起落架锻件主起外筒锻件第一锤开锻;国机集团中国一拖农用机械产能从2月份的30%迅速恢复至3月份满负荷生产;国机集团中国农机院迅速完成第一批玉米免耕播种机的生产组装工作和马铃薯种植机的提前生产备货,全力保障春耕和粮食生产。
针对境外“一带一路”项目,国机集团充分调动海内外资源,筹集应急防疫物资,全力保障境外项目有序运行,确保中白工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同时,秉承“合力同行、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国机集团组织号召各级企业捐赠防疫物资支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守望相助,同心战疫,在世界范围内抗击疫情贡献中国力量。
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场大考。面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道必答题,国机集团始终做到听党指挥、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国机集团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各项工作,为确保防疫和发展“双战双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贡献国机力量。
《安徽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解读 ♂
《安徽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解读2022年5月5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安徽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四五”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近日,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就《规划》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1.问:“十三五”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如何?
答:“十三五”以来,我省农机化事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十三五”时期,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装备,大力发展高效、绿色、智能和复式作业机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4.1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0%。2020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6800万千瓦,比2015年增长18.2%。
2020年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比2015年增加9.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8个百分点;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46个,3个市整建制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农机服务总收入达到536亿元。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在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形成了小麦等7种农作物技术集成模式。为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抵御自然灾害、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2.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和挑战?
答:随着我省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需求的日益迫切,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机制造水平不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农机作业基础条件不优,农机“下田难”、“存放难”和“保养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平衡,存在区域、领域、环节等发展不平衡问题;支持保障不足,存在力度不足;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农机化管理人员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任务艰巨。
“十四五”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出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统筹推进推广应用和研发制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重大,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需求日益迫切;农机高质高效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加快普及应用。“十四五”时期,必须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加快推动我省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全面升级。
3.问:“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在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在指导思想上,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聚焦推广应用和生产制造,加快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促进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推进制造智能化、技术集成化、服务社会化、农田宜机化和保障要素化,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我省农机装备产业向先进适用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在基本原则上,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全程全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全面机械化生产模式。坚持统筹规划、协同发展,优先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化。坚持创新驱动、补齐短板,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坚持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发展目标上,与《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的发展目标相衔接,明确到202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200万千瓦左右,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显著改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农机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的机械化率总体达50%以上,农机安全生产进一步强化;
全省农作物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作物、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应用于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作业监测与服务,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全覆盖,实现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4.问:《规划》明确了哪些重点任务?
答:《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提水平,推进农机、农艺、农田、农业经营方式协同协调,推动各产业、各地区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五个方面主要任务。
一是着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强化机械、栽培和品种集成配套,加快选育宜机化粮食品种,加快绿色高效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应用。
二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推进与提升设施内作业环节装备化、智能化与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是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推动构建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养殖装备、生产作业和管理服务上的应用。
四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聚焦粮食、油料产后及农产品加工薄弱环节,加强新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
五是加快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研发新机具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
5.问:《规划》部署了哪些重点工作和重要项目?
答:《规划》聚焦农业机械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举措,部署了22项重点工作、重要项目和行动计划。主要包括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农机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废旧农机更新、农机技能培训、农机装备试验鉴定公共服务建设、农机化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平安农机”创建等。
其中对列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中的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等重要任务进行了细化落实。
6.问:在推动《规划》实施方面,有什么打算?
答:为保障规划实施,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组织调动全系统力量,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把农机化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整合资金,落实农机购置及报废更新补贴、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用地、保险等政策。加快构建农机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体系。加快构建长三角农机化一体化合作机制。
三是加强法治保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法治思维,提高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做好农机地方性法规规章制修订工作。全面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依法开展农机监督执法,强化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普法宣传,为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四是加强监督指导。建立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绩效评价机制,将规划实施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后续扶持的重要依据。围绕规划重要目标、主要任务、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加强调度和评估,及时总结推进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唱响“机械强农”旋律,在省级及以上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山西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规划》解读 ♂
《山西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规划》解读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为此,山西省出台并实施了《山西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山西省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为构建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统一的地方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粮食储备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四无粮仓”向“四化粮库”跨越?
“《规划》坚持底线思维、项目带动、全链条协同联动和创新驱动,实现高站位系统推动、高起点转型升级、高标准提质增效、高水平绿色发展。”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李辉介绍,按照有关要求,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组成立,制定编制工作方案,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工作任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经过调研、座谈、研讨、论证等多个环节,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各市意见建议,并与国家和山西省“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使《规划》围绕中心大局、紧扣时代主题、立足特色优势,既有前瞻性、引领性、指导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
《规划》共9章28节,设立12个专栏,以“五大行动、六大工程”重点任务为抓手,突出六大发展目标,形成5大类22项指标。
《规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储备核心职能,以深化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在增强储备实力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山西省粮食储备安全保障水平。
“特别是在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方面,山西省建立以省级储备为主的省市县三级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处处长柴良霞介绍,政府储备以口粮品种为主,适当兼顾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不同层级、不同性质储备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制定地方粮食储备分级动用方案,确保地方粮食储备调得动、用得上。
为了推进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山西省实行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完全分离,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粮食储备管理,夯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同时,结合粮食生产、流通形势,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为重点,淘汰一批年久失修、老旧落后的仓储设施,改建、扩建和全面提升一批粮食储备库,补充建设一批成品粮储备库,健全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功能齐全、绿色环保的仓储设施网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法规与规划处处长李忠平表示,山西省持续实施粮食高标准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库区整体功能,健全粮食仓储现代管理体系,提高收储环节粮食品质保障能力,实现由传统的“四无粮仓”向“四化粮库”跨越。
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提升粮食保供稳市水平?
面对山西省粮食总量平衡、结构失衡,产粗吃细,口粮自给率低,品种结构矛盾等现状,持续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规划》,山西省不断提升粮食保供稳市水平。“一方面,我们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另一方面,拓宽农民售粮渠道,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柴良霞介绍,为优化为企服务,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粮食收购管理办法》,指导做好企业粮食收购资格备案。同时,创新粮食产销合作形式,举办好粮食产销衔接会、优质粮油产品推介、招商引资等活动,与粮油主产区建立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调优山西粮油品种结构,做大山西特色粮油外销市场,扩大山西省优质粮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完善粮食统计制度,优化数据采集、分析,实现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关注粮油市场动态,及时发布粮油供求和价格信息,加强粮情监测分析、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提升市场分析研判水平。
李忠平介绍,为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山西省按照京津冀、环渤海、“一带一路”、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布局和“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根据山西省粮食的流量和流向,结合山西省地形南北长、东西短的特点,以省会太原为中心,以大同、临汾、长治为重要节点,布局小麦(面粉)购进、大米购进、食用油购进和玉米销出4条粮食物流通道。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优势、粮食产业基础等条件,整合优化存量设施,建设粮食物流产业园区,优化粮食物流设施,提高粮食物流效率。
在增强粮食质量监测能力方面,山西省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管控制度,实行收购、储存、销售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指标检验监测制度,提升企业粮食质量安全检验能力,严控粮食收购入库关、储存管理关和销售出库关。修订完善《山西省粮食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粮食流通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完善“山西好粮油”标准体系和杂粮标准体系。
在强化粮食流通执法监督方面,山西省建立了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地方储备粮日常监管,完善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随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市场主体的干扰,提高监管效能。
山西省还全面开展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指导和帮助农民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研发推广应用各环节节粮减损技术。开展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推进开展爱粮节粮“六进”活动,创建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粮食科普基地,在全社会营造爱惜粮食、节粮减损的良好舆论氛围。
特色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
“十四五”期间,山西省将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畅通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完善粮食加工体系,创新发展模式,引导粮油加工业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特色杂粮产业,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推进产业升级,指导山西省粮食产业有序、健康、绿色、持续发展。
“增强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发展。”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产业发展处处长程虹表示,按照《规划》,一方面,稳定玉米,增加小麦,扩种大豆,晋南地区布局小麦种植基地,晋东南、晋西北布局谷子种植基地,东西两山及晋西北布局高粱、燕麦、藜麦、红芸豆、甜糯玉米等杂粮种植基地。另一方面,围绕主食糕品、功能食品等产业集群和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建设,布局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特优原料供应基地。还要按照“做强玉米、做精小麦、做大杂粮”的总体目标,以饲料玉米、专用面粉、优质杂粮为重点,支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促进粮食加工转化。依托“南果中粮北肉”出口平台和“东药材西干果”商贸平台,培育粮食产业强县,支持和认定龙头企业。以《山西省省级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管理办法》《山西省粮食产业强县(市、区)认定和管理办法》为政策依据,积极开展认定工作。同时,推动园区功能链入中国杂粮交易网、太原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等,实现要素集中、功能集成、资源共享。
程虹介绍,在实施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中,主要从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及发展主食糕品产业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鼓励龙头企业向上下游两端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开展规范化种植,着力优化粮食供给,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引导粮油加工企业改进工艺设备,提高产品品质。以“山西小米”品牌和“山西主食糕品”品牌为核心,推进品牌培育和整合,打造更多名优品牌。坚持“安全、优质、营养、方便”原则,树立“山西主食糕品,时尚杂粮美味”理念,以“山西主食糕品”品牌创建为引领,加快推进山西省主食糕品产业发展,努力构建多元化、便利化、多层次的现代主食产业体系。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3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