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机械化赋能,我国养殖业亮点频现效率质量双提高(全程机械化赋能,玉米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里给您解读超高产密码)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全程机械化赋能,我国养殖业亮点频现效率质量双提高(全程机械化赋能,玉米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里给您解读超高产密码),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全程机械化赋能,我国养殖业亮点频现效率质量双提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全程机械化赋能,玉米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里给您解读超高产密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全程机械化赋能,我国养殖业亮点频现效率质量双提高

2、全程机械化赋能,玉米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里给您解读超高产密码

3、全程机械化超高产田创亩产吨粮纪录

全程机械化赋能,我国养殖业亮点频现效率质量双提高

全程机械化赋能,我国养殖业亮点频现效率质量双提高

农业农村部在《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力争畜牧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其中,奶牛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大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10月19日,“主要畜种养殖全程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活动暨培训班”在线举办。该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指导,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主办,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奶牛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联合协办,行业专家齐聚,展示了诸多机械化解决方案,让人们耳目一新,看点十足!本文择要综述如下,取抛砖引玉之义。

在政策拉动及强劲需求推动下,我国畜禽养殖业呈现五大亮点:

亮点一:聚焦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畜牧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

近两年,国家不断加大政策力度,几个重要的政策已经落地和即将实施,如将养殖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到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畅通畜牧装备补贴渠道,进一步明确畜牧业生产所需装备属性,加快基础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等,推动畜牧业机械化发展,政策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在政策支持和推动下,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呈现了新变化。

一是畜牧业机械化技术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标准和主推技术陆续发布,畜牧机械相关国标、行标超过130项;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特征的畜牧机械产品推广鉴定大纲供给持续增加,占现有 101 项现行有效和正在制修订相关大纲的30%;全国具备畜牧养殖机械相关品目的鉴定能力的机构有30个,试验鉴定能力持续提升。

二是协同推进机制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全国农机、畜牧系统协同推进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完善,部省地联合作战的形式广泛应用,行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进一步深化。

三是装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广大养殖装备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大研发力度,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加快普及,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提升,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新装备被应用到畜牧业。如打结器等重要零部件实现了研发突破,自走式全混合日粮制备机、中央集蛋系统、养殖场数字化管理系统等设备实现了国产化,国产巡检机器人已经开始应用。希望广大养殖装备企业充分把握住政策带来的红利,在通用装备及畜牧养殖的高端装备方面,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期待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新装备应用到畜牧业中。

亮点二:合理引导和调节生猪供应,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替代技术,加快推进设施畜牧业发展,加强疫情防控,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畜牧业形势总体向好,生猪价格近几个月快速增长,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奶牛存栏和生鲜乳产量平稳增长、蛋肉鸡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充足;牛羊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牛羊肉供应不断增加。第四季度猪价仍有上涨可能,但幅度有限。元旦、春节等节假日临近将促进乳制品消费增加,拉动奶价上涨,但总体仍将保持稳定,蛋肉鸡生产将继续保持平稳,牛羊肉价格预计后期市场将稳步增长。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合理引导和调节生猪供应,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替代技术,加快推进设施畜牧业发展,加强疫情防控等科技措施发挥了压仓石作用。

亮点三:在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中,将畜牧机械化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四个体系建设助力农机质量提升

为加快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从2005年起就实施了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补贴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整适应畜牧业发展。2021年,农财两部印发了《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和《2021-2023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对新一轮政策实施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21年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90亿元,2022年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12亿元,连续两年资金增量在20亿元以上。

截至2021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582亿元,扶持近4000万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农机具近5000万台套。畜牧补贴范围,包括:种植业废弃物处理设备、饲料(草)收获加工运输设备、畜禽养殖机械、畜禽产品采集储运设备、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病死畜禽处理设备、设施环境控制设备。目前,扩大补贴范围包括:扩充品目、开展专项鉴定、开展新产品试点。推动新型农机产品试验鉴定大纲和成套设施装备建设标准规范制修订,为相关产品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提供支持。

下一步补贴重点与方向,在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中,将畜牧机械化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关注和推动成套设备补贴是方向。同时,加大智慧牧场建设研究,以省份为主研究适合省域内的建设规范,以企业技术为基础研究建设规范。另外,注重质的提升,建立四个体系建立检测体系、建立信息化体系、建立监管体系、区域一体化+专业技术支撑。

亮点四:生猪养殖装备需求空间依然巨大,智能先进技术推动生猪养殖装备转型升级;针对中国地方优势的特色肉(蛋)鸡品种的规模化养殖,需要加强健康养殖工艺、智能环控与设施设备的成套化研发与应用;未来牛羊养殖,性能可靠、功能齐全、操作简单、自动化、智能化是发展方向,对中小型饲草料收贮装备、小型TMR、粪污收集处理机械发展前景看好

在养殖业全程机械化推动下,国内生猪养殖从“人管猪只”传统养殖向“人管设备”现代养殖转变。当前,我国畜牧业机械化率约为38.5%,基本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生猪养殖机械装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饲喂、通风、清粪、粪污处理等多类型成熟设备系统,基本覆盖养殖生产各个环节需求。虽然生猪养殖机械设备基本覆盖养殖全程,但由于我国生猪养殖主体以散户和中小型养殖场为主(占比约为80%),生猪养殖总体机械化率不高,目前约为30%~40%。大型养猪场实现了全环节机械化养殖,其机械化率接近100%。生猪养殖机械化应用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不同养殖规模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平衡。

予计今后若干年,生猪养殖装备需求空间依然巨大,智能先进技术推动生猪养殖装备转型升级。装备往低能耗方向发展,节约型设备优势将凸显。生猪养殖精细化管理、绿色环保低碳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低能耗、节约型养殖设备如精准通风系统、精准饲喂等将成为行业发展风向标,其应用优势将得到凸显。

根据《2022年肉(蛋)鸡养殖全程机械化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白羽肉鸡总体机械化率超过80%,目前在巡捡死鸡、转群以及清洗消毒环节仍以人工或半机械化方式;黄羽肉鸡南方地区还有不少采用林下养鸡等户外饲养方式,机械化率相对较低,但养殖总量不超过10%。目前,肉(蛋)鸡养殖规模养殖场存在招工难问题,并且中小规模养殖户、家庭农场等仍是我国肉(蛋)鸡养殖的主体,对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需求迫切,但投入难度大,技术服务成本高。肉(蛋)鸡养殖突破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是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肉(蛋)鸡养殖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家禽养殖全程机械化的关键难点是中小规模养殖场建议以县域为单位推进全程机械化,中小规模养殖场组成合作社,整体推进机械化,便于设备厂商安装和售后服务。

2、发展适宜家庭农场的3-5万只适度规模阶梯笼养+刮粪板清粪改为叠层笼养+传送带清粪;加快制定蛋鸡养殖成套设备的农机购置补贴标准,提高饲喂、清粪、环控、集蛋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群,完善社会化服务。

3、我国大规模蛋鸡养殖场全程机械化部分环节还存在“卡脖子”问题。针对中国地方优势的特色肉(蛋)鸡品种的规模化养殖,还需要从健康养殖工艺、智能环控与设施设备的成套化研发与应用。

另据《2022年肉牛养殖全程机械化发展形势分析》,我国肉牛养殖的基本模式“小群体、大规模、分散养殖”。农户家庭养殖(10头以下)依然是主体,占55%;10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仅有26%;1000头以上的大规模养殖,不足5%。地域差异大,各种模式并存。

目前我国肉牛业与欧美肉牛业、我国奶牛业对比的相关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肉牛业在养殖效率、饲养工艺、养殖规模化及机械化水平等方面,还存有较大差距。综合近几年发展来看,我国肉牛养殖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粗饲料收贮和饲喂设备、除粪和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环境控制设备、牛只处理设施设备、运输与牛场消杀设备等方面也有了较好的应用。

用机械设备取代劳动力并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应用,使牛舍环境控制、牛只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是今后工作重点。实现肉牛业养殖全程机械化,在关键设备方面,要与养殖规模配套。肉牛养殖装备需求朝着多样化发展,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需求趋势明显。未来,性能可靠、功能齐全、操作简单、自动化、智能化是发展方向,对中小型饲草料收贮装备、小型TMR、粪污收集处理机械发展前景看好。

由于我国在农牧业机械化领域的研究和起步较晚,奶牛养殖装备的研发力度和产业化水平滞后,国内装备技术在短期内难以满足奶业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依赖于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口。不过近年来,打结器、割台等重要零部件实现了研发突破,自走式全混合日粮制备机、中端青饲料收获机、重型转盘式挤奶机、环控设备、养殖场数字化管理系统等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中国奶业发展对装备技术需求迫切,不同规模设备投入占比差异较大,规模越大设备投入占比差异不显著。在奶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条件下,为了更好地推进奶业全程机械化,我们要加强对农机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支持力度。想要提振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最重要的是解决劳动力紧缺和提高生产率,其次是政策和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市场作用有限。

我国肉羊规模场养殖总体机械化率达38%左右,但目前放牧和农户散养仍占很大比例,其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因此,我国肉羊养殖整体机械化率应低于30%。全程机械化应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不同地域、不同环节养殖机械化水平差别较大;

二是,肉羊机械装备基础研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差;

三是,肉羊机械装备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四是,肉羊机械装备产品售后维修配套服务差。虽然畜牧机械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规模不大,研发基础薄弱,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面对肉羊养殖全程机械化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加大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二是重视标准化,推动行业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强宣传和示范推广工作;四是加强行业监管,逐步建立与养殖机械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监督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饲草收获加工机械存在问题,我国饲草机械发展起步较晚,从单一品种到饲草收获、饲草加工、牧草种植、草原改良等方面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成套设备。但与国外发达的牧草机械相比,我国牧草机械缺少统一的标准和完整的系列,多数为单一机型,机具与动力配套性差,用户可选择性小。并为大家分析目前我国饲草收获加工机械存在问题,包括:机型单一、机具可靠性不高;饲草生产机械高端产品市场多被国外占据;饲草的农艺与农机适配性不高;饲草机械化投入不高。

我国饲草收获加工机械化发展趋势,一是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二是农牧结合,良性循环;三是推进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四是提高牧草收获与精深加工设备技术水平;五是创新引领,推广饲草机械化新技术;六是提升农牧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七是扶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

亮点五:智慧牧场是现代科技在养殖业应用的重要体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智能化装备应用的不断推进,为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何更多元化的实现降本增效,如何实现畜牧行业的“低碳减排”,如何科学、经济、有效的利用先进技术来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实现牧场的智能化集中管理。从而构建精准微环境,实现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从奶牛的智慧化养殖、数字挤奶厅包括挤奶点控制器掌控全面挤奶流程,对混群牛、未挤净牛、怀疑乳房炎牛只、抗奶牛直接锁定并进行自动分群等入手。通过管理软件进行智能分析,从而达到自动分筛异常牛只的高效管理模式,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全方位全流程全面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包括:生产数字化,实现所有电器芯片化,所有运行数字化,所有机械自动化,所有运转云端化,所有业务智能化,所有数据产业化;管控精细化,实现四个最小颗粒度管理即每一间猪舍、每一名员工、每一台设备、每一头猪;业务信息化,业务实时数据化,数据共享全员化,数据图表简单化,现场管理远程化,智能配置全面化,人机联动即时化等。

养殖业务通过人工智能值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结合一系列智能化机器设备的研发应用,把人从繁重而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开启智能养猪时代。活动现场杨俊鹏向大家展示了生猪养殖全程机械化作业运行模式,也表示智能化仅仅是开始,持续完善提升在路上。

农业农村部养殖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成员,广州广兴牧业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杏彪,带来《智慧牧场(家禽)装备作业展示》。

黄杏彪指出,当前的智能通风换气让家禽饲养工程在外界恶劣气候条件也可以使用,并在活动现场为大家介绍智能通风换气逻辑,现场进行了视频演示。他指出,通过智能通风换气,可以实现室外温度36.8℃,室内温度平均29.8℃+风冷效应,让家禽体感温度基本在25左右,符合生产需求。另外,也为大家展示智能在蛋品质量优选方面的应用。对异常蛋、污蛋、裂纹蛋都能进行很好识别。

另据《智慧牧场(肉牛、肉羊)装备作业展示》表明,通过TMR中央厨房+撒料机器人、推料机器人、干草处理生产线自动化、撒料设备、剩料收集设备等智能化装备实现精准饲喂,能够确保取到指定的物料并投放到指定的圈舍;通过多功能清洗消毒车、消毒机器人、羊用药浴机、牛羊用S通道及保定架、驱赶机器人等设施装备自动实现消杀防疫;

对于清粪、粪沟输送、生物分子膜发酵系统、粪肥发酵反应器等实现粪污集纳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在环控、饮水、体刷、垫料、修蹄、放牧等方面,通过智能化实现动物福利;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智能技术,以整合种植业、养殖业、屠宰环节的信息为中心,建立全产业链追溯为目的,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实时传输、 打通各生产环节,从而实现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

全程机械化赋能,玉米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里给您解读超高产密码

全程机械化赋能,玉米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里给您解读超高产密码

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的通辽市连传喜报:开鲁县、科尔沁区的多块千亩片地块、万亩片地块,分别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和万亩大面积亩产纪录;全市有300多万亩应用新技术的玉米地增产,增产幅度在4亿公斤至5亿公斤之间。

这一连串令人欣喜的成果得益于一套节水、省肥、增产的绿色技术模式。这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创制的玉米密植滴灌技术,创新性地将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的栽培理论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农业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持续4年的示范带动引领,成为助力玉米高效增产的“绿科技”。

超高产密码之一:亩种植6000株

就在去年,当张玉辉带领合作社首次应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时,周边的农户一度认为他在胡闹。“我们每亩种4000多株玉米,他每亩种6000多株,那么密,我以为肯定得倒伏”“地里播种,咱这大水大肥就得跟上,出苗又快又壮;今年播种后,合作社托管的地,只滴灌了少量的水肥,出苗很慢,当时我还认为他这产量肯定不行”……

没想到秋收时张玉辉带领合作社打造出了奈曼旗首个千亩“吨粮田”,这让周边农户惊叹不已;今年,全村及周边农户的12500亩耕地,全都交由方盈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一举打造出了万亩“吨粮田”。

从千亩“吨粮田”到万亩“吨粮田”,都得益于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少昆研究员说,多年来,我国玉米亩产的年均增幅,都维持在较低水平,提高亩产是玉米科研的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他们团队经多年研究,创制出了玉米密植滴灌这一节水、省肥、增产的绿色种植新模式。

“这套技术模式有很多新理念,集成了很多新技术,但掌握起来并不难。”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马忠臣,已经连续4年大规模应用该技术模式,很清楚里面的“门道”。

“选用农牧部门筛选推荐的耐密植、抗倒伏种子,播种后滴水出苗,及早干预确保均匀出苗,分次精量进行水肥一体化滴灌。”马忠臣说,这套模式有很多技术点,但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把上述环节做好,正常年景下亩产相比之前大幅提高是没有问题的。今年,马忠臣流转承包的1万多亩玉米,平均亩产也超过了1000公斤。

亩产提高的底气,来自该模式背后的科研力量。这套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的创制,正是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长期对玉米生长规律、水肥需求规律的科学研究。

李少昆说,他们发现,增密后的玉米,出苗时间的一致性影响植株之间的产量,因此创新提出了“滴水齐苗”技术,提高玉米生长的整齐度;苗期控制水肥供给,能确保根系发达、植株底部粗壮,结合化控调节,可以降低玉米株高、增强茎秆发育,降低后期倒伏的可能性;在玉米全生长期内通过滴灌系统,少量、多次持续供给肥料,可以满足玉米生长过程的两个需肥量高峰,因此创新提出了“滴灌水肥一体化精量调控”技术。

超高产密码之二:独创的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

“不倒玉米姐”李静的内蒙古玉米姐农业有限公司流转的玉米地,她特地留下几十亩未收割的玉米地块供周边农户参观。10月24日上午,又有几十名周边旗县的农户前来参观学习,他们之前都听说过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这次是想来现场眼见为实。李静站在玉米地里,用大喇叭大声地给大家讲解着:“我给大家算笔账,这块地应用密植滴灌模式后,每亩玉米从4000株增加到了6000株,但用水量比原来的大水漫灌节省一半,施肥量少了三成,平均亩产比原来高了三四百公斤。”李静跟现场的农户说,投入基本不增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上来了,“这笔账有得算!”

以高耗水、高用肥为代价换取玉米高产,是难以持续的。应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减少水肥投入,带来绿色综合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专家王克如研究员说,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按玉米需肥、需水规律多次、少量施用,精准调控玉米生长,不仅实现了玉米亩产大幅提高,还使玉米单位产量的水肥投入不增反降。据统计,在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模式应用区,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了32.9%,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3.2%。

流转的1200多亩玉米地刚刚收割完毕,奈曼旗义隆永镇种粮大户张宏伟心满意足,他盘算着明年再多流转500亩地。“平均亩产1000多公斤,真没想到,我也能种出‘吨粮田’!”他笑得合不拢嘴。

“水肥投入基本没增加,亩产却翻了倍,我这地可是越种越有劲儿啊!” 张宏伟说,与之前的“一炮轰”式上肥、大水漫灌式浇地相比,这套模式节水、省肥、增产,“真不赖!”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抛弃“老思想”、学习这套新技术,加入到玉米绿色种植技术模式的行列中来。

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叶建全说,在应用该模式的示范区,每立方米灌溉水可生产5.99公斤玉米,每公斤氮肥生产59.9公斤玉米,较一般农户水平提高1至2倍,实现了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绿色效益。

超高产密码之三: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栽培和滴灌水肥一体化是其技术核心

经过持续多年的科研和试验,李少昆团队创制的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日趋成熟,最终形成了以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栽培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包含耐密高产品种、导航精量播种、滴水齐苗、滴灌水肥一体化分次精准调控、化控调节、病虫绿色综合防治等关键调控技术的一整套绿色种植新技术模式。

这套模式此前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及西北灌区广泛应用,2020年,他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的玉米示范田经实收测产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这是该团队第7次刷新我国玉米高产纪录。近年来,这套绿色技术模式在通辽市也快速开枝散叶,目前推广应用面积已达300多万亩,可增产玉米4亿公斤至5亿公斤。

据统计,今年通辽市玉米播种面积达1785万亩,预计产量达107.5亿公斤。其中,开鲁县千亩片示范田,平均亩产达1227.58公斤;科尔沁区万亩片示范田,平均亩产达1087.93公斤。这两个数字,分别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和万亩大面积亩产纪录。

“这相当于让我们找到了在具备灌溉和补充灌溉条件的地块,实现玉米持续丰收的‘密码’。”李少昆说,在通辽示范推广的初步成果表明,这项技术不仅适合于西北地区,还能在东北、黄淮、西南等玉米主产区大规模推广,可推广面积达3亿亩,增产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约5亿亩,有灌溉条件者亩产500公斤,无灌溉条件才仅有300公斤/亩。因此,全程机械化赋能下玉米最高亩产达1663.25公斤高产密码科技成果,弥足珍贵,有极高的借鉴推广价值。

全程机械化超高产田创亩产吨粮纪录

全程机械化超高产田创亩产吨粮纪录   2006年,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形势下,我省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东北平原中部(吉林)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课题实施四年来,在吉林省三个生态类型玉米主产区的8个示范县开展了核心试验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建设工作,研发提高吉林省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技术,构建不同类型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搭建新技术推广平台。累计建立核心试验区、示范区和辐射区面积分别达到5.14万亩、415.4万亩、4015.4万亩,“三区”累计建设面积达到4435.94万亩。2006年,在桦甸示范区,3.62亩超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1122.1公斤,最高的1.33亩达到1150.4公斤,创东北春玉米高产纪录;2007年,10.4亩连片超高产田亩产达到1164.55公斤,最高达1183.49公斤,再创东北春玉米高产纪录;2008年,百亩连片(104亩)超高产田,平均亩产1089.6公斤,最高亩产达1130.1公斤,创造了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百亩连片亩产吨粮的新纪录。为提升吉林省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增产百亿斤粮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9年,在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的条件下,课题组又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10月10日,经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实地测产,在104亩连片的超高产田上,平均亩产达到1066.9公斤,最高亩产达1151.87公斤,创造了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超高产田亩产(吨)粮的新纪录。

  课题组经过四年的攻关及实践,完成了超高产田面积由1亩左右放大到10亩左右,由10亩到百亩,再到今天的全程机械化,从实践上证明了春玉米超高产技术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高产纪录的不断刷新和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示范应用,必将大幅度提升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水平,带动我国玉米产业的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我省农业增产增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标签:机械化   养殖   玉米   技术   全程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