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促消费24条新举措来了,瞄准汽车、家电和5G(农村保险市场悄然升温 农民保险意识持续增强)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村促消费24条新举措来了,瞄准汽车、家电和5G(农村保险市场悄然升温 农民保险意识持续增强),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村促消费24条新举措来了,瞄准汽车、家电和5G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村保险市场悄然升温 农民保险意识持续增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村促消费24条新举措来了,瞄准汽车、家电和5G

2、农村保险市场悄然升温 农民保险意识持续增强

3、农村信息化推动了“三农”事业的全面发展

农村促消费24条新举措来了,瞄准汽车、家电和5G

农村促消费24条新举措来了,瞄准汽车、家电和5G

资料图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六个方面24项具体措施。24项具体措施究竟能给百姓消费释放哪些红利?企业可以从哪些领域优化供给,抓住新商机?

“紧紧抓住供给结构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要这一突出矛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引导企业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巡视员刘宇南说。

促进汽车消费,托住商品消费“大头”

“汽车消费减速造成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8个百分点增速的落差,是2018年消费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刘宇南说,要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就得以稳汽车消费来托住商品消费的“大头”。

2018年我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在170辆左右,离主要发达国家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综合考虑国民经济的增速、城镇化的进程、节能环保标准的升级等多重因素,汽车市场的未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董大健说,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150万辆,汽车整体市场基本保持稳定。

此次实施方案针对汽车消费提出了6条具体措施。在推进老旧汽车的更新、报废更新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报废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汽车以旧换新,并给予适当补助。

在农村汽车更新换代方面,刘宇南说,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汽车的保有量是非常低的,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出行很多还是依靠安全标准低的三轮汽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农村居民报废三轮汽车、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或者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给予适当的补贴,引导农村汽车消费的升级。

在二手车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二手车,落实适用销售旧货增值税政策。同时,鼓励限购城市优化机动车辆限购管理措施,有条件的可采取适度盘活历年废弃的购车指标等办法,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汽车消费需求。

“这些措施着眼于促进汽车消费,立足于将引导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汽车消费的供需匹配水平。”刘宇南说。

带动新品消费,满足居民智能家电需求

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引导支持,带动新品消费”。什么是新品消费?在刘宇南看来,新品消费是高品质消费的“增量”。例如:支持绿色智能家电销售。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明显的新型绿色、智能化家电产品销售,给予消费者适当补贴。

带动新品消费为何从家电消费入手呢?

首先是考虑实际需求。刘宇南解释,我国家电消费需求非常旺盛,2018年家电消费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位列第五。总量上看,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和销售大国,2017年,空调、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的内销量大概是2.3亿台,销售额接近8000亿元。从结构上看,我国绿色、高效、智能产品的市场占比还不高。

“拉动家电消费是促进商品消费的一个重要抓手。实施方案提出的鼓励家电消费的政策措施也是要把推动家电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同满足居民高品质家电产品的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刘宇南说。

其次是倒逼产业升级。实施方案专门提出要支持绿色智能家电的销售,促进家电产品更新换代的一些政策措施,对推动家电及相关零配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同时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曾经实施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用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广高效节能智能产品,对购买一级能效的变频空调、冰箱、滚筒洗衣机、平板电视等产品的消费者给予适当补贴。若该政策在全国推广,2019年至2021年预计可以增加1.5亿台高效节能智能家电的销售,拉动消费约7000亿元,全生命周期节电大概是800亿千瓦时。”刘宇南说。

升级信息消费,加快5G商用步伐

实施方案提出,要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主要包括,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扩大升级信息消费;加快推进超高清视频产品消费;促进离境退税商品销售等。

董大健表示,扩大升级信息消费,首先要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初步测算,我国5G商用前五年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将超过10万亿元,经济增加值将超过3万亿元,直接新增就业岗位将超过300万个。

“当前,全球的5G产业正在加快发展,5G网络设备已经初步成熟,预计2019年上半年可推出5G的终端芯片,2019年年中将推出智能手机终端。”董大健介绍,今年,工信部将加快5G商用步伐。

根据5G产业的成熟情况和相关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申请,将在若干个城市组织开展5G商用试验,进行大规模组网,业务应用测试,探索5G网络建设、业务应用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运营经验,促进业务创新和运用,为推动5G的正式商用夯实基础。

基础夯实了,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也要加快提升。一是将持续推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发展诸如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庭等新型信息产品,培育信息消费新的增长点。二是深入推进“企业上云”行动,加快实施大数据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加快丰富各类信息服务应用,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三是持续加大电信资费的降费力度,推动电信企业推出更多、更优惠的特色产品,实施精准施策,支持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发展。

工信部将出台相关政策,开展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引导各地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持续优化信息消费的发展环境。

激发城乡消费,重在补短板挖潜力

城镇消费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5%,是消费的“大头”,事关区域消费的基本面,保持城镇消费的上升势头至关重要。

稳城镇消费,重在补短板。一是满足好老龄化需求。要重点考虑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老年家庭适老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家装电梯等给予补贴;加强城市养老设施建设,提升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加大城市养老服务的用地供给,规划建设一批、改建扩建一批养老服务机构。

二是满足好城镇化需求。今年要进一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适龄化的住房消费需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人口净流入、房价高、租赁需求大的大中小城市多渠道筹集公租房和市场租赁的住房房源,将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作为重点支持的内容。同时,完善托幼等配套政策,鼓励地方政府通过采取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等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

农村消费占比小,但增速快于城市,潜力大、空间大。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还面临着主体发育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一些发展瓶颈。”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说,我们将重点深化电商进农村的综合示范,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组织电商企业举办“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乡村”的活动,着力挖掘农村网购和旅游消费潜力。

董大健表示,还将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到2020年年底前,实现98%的贫困村通宽带,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信息消费需求,让更多群众能够共享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

农村保险市场悄然升温 农民保险意识持续增强

农村保险市场悄然升温 农民保险意识持续增强

  李剑锋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北杨寨乡大陈村的一个普通农民,这两年他陆陆续续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了好几份商业保险,“我们老两口买了健康险,还给女儿买了份子女教育险,几份保险的年保费支出有6000多元钱。”李剑锋对记者说,这几年像他这样买商业保险的村民是越来越多了。

  农村保险市场渐入佳境

  专家指出,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农民收入的日益增加,农村保险市场渐有升温之势。据安徽省保监局寿险处处长顾旭之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农村居民对三类保险的需求比较强烈:一是养老保险,二是独生子女类保险,三是外出务工人员意外险。去年安徽省农村(县域以下)保费收入超过20亿元,今年截至9月份已达到18.9亿元。

  昔日颇受冷遇的农村保险市场为何逐渐升温?专家认为,这首先是由于目前农村社保体系尚不成熟所致。“如果有良好而完善的社保体系,商业保险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可能不会这么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逼近使农村养老、医疗以及家庭护理等问题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家庭规模的日益缩小,家庭的养老负担沉重,赡养功能削弱。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倾向于通过购买商业人寿保险来保障未来的老年生活。”

  其次,农村居民对保险的需要已经有扎实的购买力作为支撑,可以转化为有效需求。中国人寿县域保险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状况,已超出了我国人身保险刚起步阶段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具备了相当的购买力;1998年以来我国农村储蓄率一直高于城市,近五年都保持在26%以上;在县乡网络较为齐全的邮政储蓄,每年从农村吸收的存款超过1500亿元。“随着城市里保险竞争的日趋激烈,未来保险业竞争的主战场和出路还是在农村,保险业要以战略眼光积极开拓这块潜在的巨大市场。”中国人保财险宿州市分公司总经理助理解连贵向记者表示。

  另外,“由于退保率低,期缴保单占比大,农村保单质量的整体水平甚至好于城市,这也使得农村市场对各家保险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顾旭之表示,“一些公司在安徽农村的保费收入占比已经超过其在城市的保费收入,比如国寿的农村保费收入占比就超过其总保费的一半以上;太平洋保险的农村保费收入占比更是高达70%。”

  农民买保险更倾向于保障

  与近年来投连险等新型保险理财产品在城市的火爆销售不同,农村居民购买的主要保险产品仍以传统寿险为主,“据我们所知,现在很少有保险公司在农村推销投连险等风险较大的理财险种。”中国人寿安徽省六安市寿县支公司个险经理戈绍军告诉记者:“大多数人还是更乐于选择养老险和健康险等。”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认为,这还是与目前农村居民收入依然相对较低有关。以安徽省为例,农村居民近几年的人均年收入都在2000多元左右,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农民自然会更倾向于风险较低的传统寿险,而不太可能购买风险较大的保险产品。

  另外,“这也与农村居民长期的传统心理有关”,顾旭之补充道,“购买传统寿险其实也就相当于将短时间内急需的大笔资金分散开逐年储蓄,农民们还是认为把钱存起来更踏实。”

  针对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现状,不少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的初始保费及缴费期限设计上都相应调低了标准。“比如康宁终身重大疾病保险的件均保费在城市里可能会达到两三千元,但在农村一般就只有七八百元。”中国人寿安徽省六安市分公司办公室文秘吴琼介绍说:“还有学生平安险,在城市里每份卖40元钱,但在农村就只能卖30元,甚至20元钱。当然,其保额相应也会有所降低。另外,比起城市,农村保单的缴费期限会根据村民的经济状况而相应延长。”

  农民保险意识仍有待提高

  “与上世纪90年代商业保险刚刚在农村起步的时候相比,农民的保险意识已经进步不少了。当年即便是像麦场险这样保费每亩3毛钱,保额200元的低费率、高保障的险种都难以推广。农民认为我们推销保险是在咒他们出险。”中国人保财险宿州市分公司三里服务部经理苏颖说,“但是比起城市,农民的保险意识依然比较淡薄。”

  曾经当过保险业务员的李先生也告诉记者,现在农村中依然有不少人在生病或出险之后才想到要去买保险。有些人则认为,如果自己不生病不出险交那么多保费不是亏了吗。

  针对这种现状,不少保险公司都作出了许多努力向农民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比如中国人寿在安徽省的许多分公司,就将农村市场细分为“乡镇——行政村——农民家庭”三个层次,创建了农村营销服务部——保险国寿村——驻村服务员“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驻村服务员的定位由原先单纯展业扩展到为村民提供保险咨询、宣传、理赔以及向公司反馈信息等。

  “除此之外,我们也经常举办乡村产品说明会,由营销员进村入户为农民讲解;还通过同乡会,主动走到江苏、上海、北京等我市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省市去开产品说明会,以普及保险知识、增强保险意识、提高公司业绩。”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六安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徐政介绍,“正是因为这些工作比较到位,我们分公司在农村网点的业务量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26%,而且近年来一直保持逐渐上升的态势。”(记者:陈圣莉 杨玉华)

农村信息化推动了“三农”事业的全面发展

农村信息化推动了“三农”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农村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迅速蔓延,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信息化取得全面发展,成效十分显著。

  组织体系日益完善

  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省陆续设立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农村信息化组织系统日益健全,到2007年,100%的省级农业部门、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6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管理或服务机构,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已达25万余人。

  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了一批重要的基础通信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国家自1998年起在全国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7年,共投入40多亿元资金加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射、转播、传输、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全部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和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修复了1.5万个“返盲”行政村,有效解决了近1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加快农村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国家从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发展农村通信、推动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为目标的重大基础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2004年至2007年国家和电信运营企业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在农村地区铺设通信电缆50多万公里,建成移动通信基站2万多个,完成6.9万个无电话行政村通电话,使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由2003年年底的89.94%上升到2007年的99.5%;其中农村移动通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98.9%,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6%,人口覆盖率达到97%。村村通电话工程不仅明显提高了电话网络在农村的覆盖率,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加快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建设。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地面通信网络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建设了覆盖范围广、不易受地形地貌影响的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中组部2003年启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设乡镇终端接收站点近1万个、村级站点18.8万多个,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达2亿多人次。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18.7万所农村小学、3.5万所农村中学,使1亿多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受益。文化部2002年启动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截至2007年底,共投入资金16亿多元,建设省级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街道、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共计10.8万个,初步搭建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农业部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建设了覆盖到省的卫星网络,并与各级农业部门共同建设了覆盖全国500多个县的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咨询服务。

  服务平台体系迅速发展

  以农业部建设运行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各省农业部门信息网站为骨干、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农业信息网站为依托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网站体系迅速发展壮大。中国农业信息网已形成集74个频道、38个专业子网站、31个省级农业网站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网站群,日均点击量超过600万次,访问量居国内农业网站首位、世界农业网站第二位。到2007年底,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登记注册的全国农业网站已达5160个。

  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

  一是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渠道不断完善。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自下而上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等主要行业和领域。二是建立了一批重要农业农村信息数据库。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产品价格、农业政策法规、农村能源与环保等在内的50多个数据库,积累了大量重要基础数据。三是形成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目前,仅农业部开发利用各类农村信息资源形成的网上信息联播、分析报告、监测报告等就达几十种,成为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服务模式多样化发展

  结合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地探索、创建了多种不同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从当前全国各地农村信息化服务发展的实践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目前,包括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在内的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电视台大都开辟了专门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专栏或者建设了专门的农业农村服务频道,宣传党的农业农村方针、政策,传播实用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涉农网站迅速发展,使网站服务在农村不断延伸、普及,不少地方如北京、上海等地一些郊区县农村已实现村村有网站、家家能上网。网站服务覆盖了农牧渔各行各业的政策、市场、生产、消费、科技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咨询等服务,对于改变我国分散、规模狭小的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以移动通信网络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随着我国无线移动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以手机为信息终端、以无线网络为载体、以短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深受农民群众欢迎。2007年以来我国新增的移动用户中超过60%为农村用户,其中中国移动以提供短信服务为主的“农信通”用户超过了2000多万户。浙江省建设的农民信箱体系,以发送手机短信和邮件信件为主要服务内容,目前全省实名制用户已达150万个,几乎覆盖了全部的行政村,真正实现了农村信息进村入户。江苏省移动网络和手机终端建设了“农村新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每年为20多万农村手机用户提供短信服务。陕西省移动通信部门与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部门合作,建设了“农信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已发展用户200多万户,受益农民超过300万户。广东省农业部门和移动通信部门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田园”服务工作,打造“村村有基站,人人有邮箱”的信息化环境,推动农村产业化经营等服务。

  以“三网”融合为平台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以电话、电脑、电视为信息终端,以现有的电话网络、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为依托,以音频信息、视频信息、数据信息应用平台整合为基础,各地开发、建设了一大批融合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农民只需要通过现有的电话、电视或者电脑三种形式之一,即可实现与综合应用平台的对接联系,获取相关服务信息。已覆盖全国500多个县市。这其中有:吉林的12316新农村热线模式、上海12316农科热线服务模式、广西的96118农村致富信息热线模式及浙江、湖北等地的农技110电话语音信息服务系统、广东的123“三农”信息化语音服务系统等模式,深受农民欢迎。

  受益面日益扩大

  一是广播电视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由2000年的48.7部上升到2007年的94.4部,接近翻了一番。二是农村电话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固定电话总规模由2000年的5171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11686万户,年均增长12.35%;每百户拥有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分别由2000年的26.38部、4.32部上升到2007年68.36部、77.84部,分别增长2.59倍、18.02倍。三是电脑和互联网络应用在农村迅速发展。农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由2000年的0.47部上升到2007年的3.68部,年均增长34.18%,到2007年互联网农村人口普及率达7.1%,比上一年的3.1%,翻了一番多。四是农村电子政务开始起步。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和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郊区农村,比较普遍地开始使用移动农信通、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村务管理、应急管理、生产指导等。

标签:农村   信息   消费   保险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