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完成10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任务(宿州:科技助农添动力 夯实三农“压舱石”)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宿州:完成10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任务(宿州:科技助农添动力 夯实三农“压舱石”),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宿州:完成10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任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宿州:科技助农添动力 夯实三农“压舱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宿州:完成10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任务

2、宿州:科技助农添动力 夯实三农“压舱石”

3、宿松狠抓春季禁渔落地见效

4、宿松:龙湖圩内“丰”景好

宿州:完成10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任务

宿州:完成10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任务

  今年宿州市承担着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任务,市农业农村局围绕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确保目标顺利完成。

  眼下正是秋季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在华成种业新合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大豆玉米错落生长,长势喜人。“今年我们承担着埇桥区5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采用一体化播种机播种施肥,预计完成玉米平均亩产55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00公斤的任务。”华成种业新合基地负责人李海说。

  新模式能增产大豆,但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了。“过去单种玉米或者大豆,就像制作‘陶器’,‘糙’一点无关紧要;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则是制作‘瓷器’的手艺。”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副所长刘兴舟说。

  为此,宿州市农业农村局不断细化技术服务,通过成立专家指导组和科技小分队,制定发布技术意见,提供具体模式,对品种选取、水肥管理、除草和防治虫害提供具体建议。同时,建立局领导包县包片联系制度,推动政策资金和关键措施落实,帮助解决扩种任务存在的实际问题。

  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在推动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的同时,通过品种筛选与推广、适配改造农机等多途径提高单产。依靠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打造高标准生产大县和农场夯实大豆种植基础。

  “玉米大豆作为两种重要的秋季作物,存在着‘竞争’关系。”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副所长刘兴舟说。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上涨,选择种植大豆的农户相较之前有所减少。“通过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切实提高大豆自给率。”

  产量的增加,将有助于亩产效益的提升。通过应用该模式,每亩预计能增加300元效益。

  为激励示范种植,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将会额外收到每亩共300元的补贴。

宿州:科技助农添动力 夯实三农“压舱石”

宿州:科技助农添动力 夯实三农“压舱石”

  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不断夯实“三农”工作发展基础,良种繁育能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居全省第一方阵……一组组关键数字,展现了近年来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埇桥大地徐徐展开:农业综合产能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位于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宿州市数字农业指挥中心,一块“数字农业产业服务平台”LED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朱纪斐介绍,在这个智慧平台上,不仅可以看到全市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生产情况,还能够实时查看农业发展、种植规模、作物品种等情况。据介绍,该项目打造了宿州市农业的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的数字农业新模式,极大地促进全市农业产业数字化的改造和升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三农工作中逐渐推广应用,数字化正在成为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能。秋收时节,宿州市埇桥区76万亩大豆喜获丰收,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科研示范基地,农业科研人员吕秋石正在对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实收实测。?

  “去年申请的新品种,皖黄506,它具有高产优质耐密等特点,三粒荚四粒荚比较多。”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吕秋石介绍,今年他们实测的产量达到265公斤左右。?

  秋粮丰收离不开科技支撑,得益于基地建成的智能化农作物管理系统。农业科技人员依托数字农业云平台,智能水肥一体化监控系统,通过手机就可以对农作物进行水肥药藕合喷灌、管理,让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达到节本增效30%以上。?

  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吕秋石说:“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我们要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全面提升产学研一体化能力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依靠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智慧化,对于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埇桥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为其农业发展打开了新思路,使其更加智能。十年来,全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通过良田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匹配,全链条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强力推进“数字+农业”,加快实施“两强一增”行动,高品质打造长三角“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铺子、金种子”。2013年—2021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800元上涨到13400元,年均增长9%,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13年,全区粮食产量140吨,2021年达到208.59万吨,增加了68万吨,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九连丰”,续写“皖北粮仓”传奇。同时,埇桥区还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精心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三大经营主体。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农业航母”,实现“1+1+1>3”的聚变效应,破解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各生产要素之间等的“脱节”问题。目前,全区产业联合体已发展到110个,区级以上龙头企业500个、合作社2345个、家庭农场3029个。农村土地流转率达56.5%,面积达156.56万亩。?

宿松狠抓春季禁渔落地见效

宿松狠抓春季禁渔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宿松县公安局持续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禁渔”、“大湖改革”工作部署,坚持“以打开路、以打促防、打防结合”工作目标,盯紧“协同推进、联防联控、源头治理”等工作环节,狠抓春季禁渔工作措施落地见效。目前,全县涉江涉湖刑事案件同比大幅度下降,全县长江流域和重点水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和大湖秩序平稳有序。?

  强化以打促防。依托长江趸船,成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联合执法基地,建立联合执法警务中心,从公安、农业农村、市监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循线追踪、深挖细查,重拳出击、依法打击,有效遏制案件高发态势。该局从相关警种部门抽调精干警力,成立大湖安全管理工作专班,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建立“五要件”清单,明确责任领导、牵头警种、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行动取得实效。1月以来,共开展巡查275次,出动警力940人次,警车、汽艇共435台次;开展禁渔专项打击4次、集中统一行动5次,办理非法捕捞刑事案件5起,查处非法偷捕行为人8名,收缴丝网净重6350斤、地笼1142条、簈袋43只,收缴和拆解船只13条、封存船只308条,劝离垂钓人员400余人。?

  强化巡逻管控。积极联合农业农村局、临湖乡镇,在重点时段组建专业巡逻队伍,对湖区水域开展巡逻防控,采取流动巡查、定点蹲守等方式,对重点水域实施常态化、全天候管控,实行机动执法、精准打击,有效震慑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创新禁捕防控措施,借助雪亮工程,在湖区岸线安装光电雷达监控点11处,并全部接入该局水上派出所视频监控系统,安排24小时专人不间断视频巡查,及时发现敏感问题;在湖区重点水域新增布点100余处,拟全部接入天网系统,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一体化禁捕防控体系。近期,该局投资20余万元为水上派出所配备了一台具备拍摄取证、远程喊话、警笛呼叫等功能的大型无人机,进一步提升了一线执法单位对破坏渔业生态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实施精准打击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警务协作。主动加强与临江临湖省市县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探索建立水上联合执法机制,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行动,提升打击整治效能。今年4月,该局先后于江西彭泽、九江长航、湖北黄梅公安机关召开涉江、涉湖警务协作交流会、座谈会,深入探讨延伸“跨江协作”“江地协作”等工作模式,并签订警务协议,进一步强化警务信息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公安机关整体合作能力,切实为辖区水域生态发展夯实基础。?

  加强部门协作。加强同农业农村、交通、市监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建立定期调度、定期研判、定期分析和部门联络员工作制度,实时调度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会商解决疑难复杂问题,实现了联合执法常态化、信息共享完全化、行刑衔接无缝化,全面提升了工作实效。今年以来,共召开情报会商4次,收集各类情报信息8条,化解矛盾纠纷27起、与涉湖信访人员10人谈话、阻止加高堤圩15处,做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地维护了辖区水域整体秩序。?

  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一村一警”“千家万户访平安”“为民为企为项目”等活动载体,组织全县公安机关民警深入沿江、临湖乡镇,通过设置展板、发放资料、开设流动课堂等方式,向涉水企业、群众、船员、渔民普及《长江保护法》法律知识。同时,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公布涉渔举报电话,广泛收集涉渔线索;并宣传公安机关在打击非法捕捞工作上的做法和成效,营造“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舆论氛围,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推深做实湖区安全管理。今年以来,共进行车载喇叭宣传44次,开展进村组座谈14场(次),拉宣传横幅30余条,张贴通告、标语200余张,入户宣传410户,散发宣传单3500余份。?

宿松:龙湖圩内“丰”景好

宿松:龙湖圩内“丰”景好

  金秋十月,位于宿松县千岭乡龙湖边的万亩圩堤内稻浪滚滚,一片金黄;收割机、运输车穿梭其间,一派丰收景象。?

  “今年我种植了1500余亩水稻,亩产量在1200斤左右,现在每天3台收割机不停歇收割,预计在月底前收割完成。”在收割的间隙,种植大户石水旺说起了今年的收成,“虽然今年天气干旱,但我这里靠近龙湖,没受一点灾,加上前期的龙虾,每亩能赚1000多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汉子高兴地说。近年来,千岭乡在龙湖圩大力推行“稻虾共作”模式,亩均产值大大提升,群众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圩内2.4万亩水稻已收割过半,据农技部门测算,预计全年收获粮食2800万余斤。?

  龙湖圩的丰收还得益于近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大户石金秀感触颇深:“以往要是碰到旱情,能保本就不错,去年建的排灌站发挥了大作用,水泥路修到了田边,运输更方便了。”千岭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实施“三圩联圩”、排灌系统升级改造、机耕道路硬化等项目,圩内农田抗灾能力大大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为今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千岭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依托龙湖圩肥沃的土地、便利的灌溉条件,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我乡以创建省级农业示范园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圩内基础设施,提升产品品质,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促进粮食增产群众增收。”乡党委书记杨燕臻说。?

标签:农业   大豆   种植   玉米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