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渔光一体 发展低碳...(天津市西青区白滩寺村文化振兴乡村致富纪实)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天津市西青区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渔光一体 发展低碳...(天津市西青区白滩寺村文化振兴乡村致富纪实),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天津市西青区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渔光一体 发展低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天津市西青区白滩寺村文化振兴乡村致富纪实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天津市西青区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渔光一体 发展低碳...

2、天津市西青区白滩寺村文化振兴乡村致富纪实

3、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致富记

天津市西青区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渔光一体 发展低碳...

天津市西青区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渔光一体 发展低碳...

  日前,西青区大寺镇12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预计2022年年底前全容量投产。?

  大寺镇12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位于李庄子村,项目投产后每年可输送1.5亿千瓦时绿色电力,节约标准煤约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56万吨,届时,将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一体综合发展模式,成为集科技创新、低碳示范、智能运维、生态养殖于一体的光伏实验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天津市西青区白滩寺村文化振兴乡村致富纪实

天津市西青区白滩寺村文化振兴乡村致富纪实

  一片落叶,精雕细琢后,毫厘间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不足半个掌心的鼻烟壶,豆粒大小的壶口里藏着山河乾坤;几根红线,在手艺人的指尖缠绕飞舞,串联起农耕文化赓续;一笔而成的糖画,更是那儿时记忆中的“故乡味道”。

  “如今,这些心口传授的‘老手艺’,已成为我们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白滩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广宇,带着市民游客漫步在村内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叶雕、鼻烟壶内画、手工编织、粉瓷、蜡染等非遗和传统技艺项目令人大饱眼福。基地对面,村民王作彬的作坊里,天津市级非遗项目粉彩瓷器制作技艺也正在火热传承。十几位村民手中正制作着售价几千元的粉彩瓷器。这个小作坊,每年的产值就近千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天津市西青区以文化铸魂,深入挖掘、传承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的缔结。”西青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杨润德介绍,白滩寺村这样的村子就实现了文化效应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村集体也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织村民,通过研习、制作非遗手工艺品增长收入。承载非遗展览展示的传统文化研学基,成为村内旅游的新亮点和重要内容,更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非遗助力振兴 巧手织就锦绣

  “这个精美的小瓶子是鼻烟壶,承载的是中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画艺术。”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新年在白滩寺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为来访游人解开谜题。“鼻烟壶壶口只有豆粒大小,壶体内是磨砂表面,画笔伸入后只能看到一点影子,且内壁作画要反着画。用放大镜很明显能看出画功。”说着,王新年现场展示出一件绘有老虎图案的鼻烟壶。放大镜下,虎毛条纹自然,胡须根根分明跃然而出,眼睛更是用多种色彩勾勒,精妙绝伦。

  带着这项巧夺天工的手艺,王新年多次应邀去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参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现在他也把手艺带到了天津的乡村。内画鼻烟壶传承到他手里,已经是第三代。“女儿也在传承,乡村里喜欢这个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王新年表示。

  展台另一旁,叶雕非遗传承人刘学会给游客们讲述着这项来自乡野的艺术。“杨树叶、玉兰叶、梧桐叶等,我捡来先清洗消毒蒸煮。全过程在水中操作,用工具戳空叶肉留下叶子脉络,利用叶材脉络和自然残缺来造就艺术作品。”现场,乡野景观、农耕景象、书法汉字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小小树叶上。刘学会在天津多个乡镇、社区、学校担任雕刻老师,也在通过直播等方式让各地网友了解这项天津传统非遗艺术。

  在推进东西部深层次协作工作中,西青传统民间艺术也散发出独特魅力。“此前我跟随市妇联一起前往新疆等天津对口帮扶地区,作为手工编织老师,指导一些就业帮扶车间的姐妹们学习手工编织,让‘指尖艺术’变成‘指尖经济’,帮助姐妹们致富,非常有成就感。”叶雕展台的对面,天津市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会员、从事手工编织18年的赵钰萍一边展示着各类中国结,一边对记者说。

  “非遗项目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了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也是城市与乡村情感交融彼此认同的源泉。”白滩寺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负责人介绍,彩瓷工艺、树叶画、立体糖画等二十多种非遗技艺都能在这里进行体验。民族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庆典中,基地文化活动凝聚了游客和村民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故乡的精神力量。

  人才扎根热土 玲珑心中有梦

  一项项传统民间艺术,不仅为西青区杨柳青镇农教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还成为白滩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我们老板不仅制瓷手艺精,擅长经营,还总替村里人着想,我们在这里干活踏实起劲。”在禹都陶瓷科技有限公司,让村民们赞不绝口的人叫王作彬,是土生土长的制瓷能人,他不仅是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瓷器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还是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领头人。

  禹都陶瓷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从最初两三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现今占地800多平方米、厂房20多间、员工20多名的村级优质企业。“2010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我们创作的‘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被作为指定礼品赠送给参会的国内外嘉宾。”王作彬自豪地说,“当时有十几家公司参与竞争,经过层层选拔,我们率先做出了样品,得到主办方认可后,赶制出七八百套成品。这些精心制作的陶瓷摆件也让粉彩瓷器制作技艺走出国门,被世界所看到和欣赏。”

  提起制瓷手艺,村民郝红玉有话说。“之前我在区里一家企业做文员,通勤时间长,收入也不太理想。听说这里生意不错,我就主动上门拜师学艺。因为是本村村民,老板很照顾我,让我一边学手艺,一边挣工资。现在已经干了6年了,每个月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很幸福。”据王作彬介绍,像郝红玉这样学艺、工作的村民还有十来个,他们正享受着乡村振兴带来的新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优秀历史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白滩寺村将继续唤醒、挖掘非遗资源,加快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将为我村一二三产体系构建良好的载体,有效促进村庄整体产业多元化发展,为西青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白滩寺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峰对于白滩寺村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是把白滩寺村打造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乡村振兴的天津样板。”

  静静流淌的大运河,传承着西青区千年文脉,伴随着运河兴盛起来的是蕴含在大运河中的文化基因。弘扬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以白滩寺村为代表的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正沿着文化脉络,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致富记

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致富记

  大清河故道,红色精神传承不息;千亩蟹田稻,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气。走进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站在大清河、子牙河与独流减河三河交汇处,游人能直观看到“红色”文旅和绿色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第六埠村特有的“红加绿”产业结构,成为该村多路径拓展村级集体收入的密码。

  在这里,村里人可以追寻红军长征足迹,爬雪山、过草地,聆听军民同心的感人故事,让心灵和精神接受洗礼;在这里,城里人可以赏花海、坐竹筏船、骑行荷塘旁、稻田间,与山水共融,与花香同醉,尽情享受乡村景致和农家风情。

  近年来,第六埠村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提升,已建成生态优势突出、产业基础扎实、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六埠”,走出一条“红色”为韵、“绿色”为底、“红绿”相衬、双擎发展的道路。自2018年,第六埠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来,五年间总收入增长了1000多万元。“村两委将带领全体村民走上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打造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的‘生态六埠’乡村振兴示范村。”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信心满满。

  共绘红色基因图谱振兴集体经济

  第六埠村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地处三河交汇处,生态环境优美,资源禀赋良好。用郝庆水的话说,“保护好生态、建设美丽乡村是提升第六埠村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2018年至2020年,第六埠村先后成立第六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天津六埠田园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将村民全部纳入规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每年为村民发放经营红利,积极为村民提供农资采购、产销信息、技术培训等多项服务。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接下来还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能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我们村的农旅产业之中?”郝庆水提出了设想,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指明一条道路。“当年4月在西柏坡学习,党员、村民代表现场表决通过了建设‘三河汇景红色教育基地’的决议,5月1日开工,6月就对外开放了。”郝庆水介绍,村集体依托东淀、千亩蟹田稻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打造出“三河汇景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文化主题拓展项目。这里以深入学习长征时期历史事件、革命英雄、革命精神来提升教育实效,使红色文化主题拓展项目成为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有效载体。至2023年1月底,共有2000多个党组织及社会团体,12万多人次参与活动,接受红色教育。

  自从“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后,来自京津冀各行各业的游客纷至沓来。“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出发!”一声令下后,“红军团”服装整齐、步伐一致,伴随着气势磅礴的军歌,沿着“重走”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游客们亲身体验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等长征路上历经的10个标志性场景,最终实现会师。三河交汇处的小村庄成为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载体,更能激励游客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看着自己家逐渐变成“网红打卡地”,聆听一遍遍军民同心的感人故事,第六埠村村民们融入其中,同时也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希望。

  在村中担任导游工作的53岁村民张彩云,每到一处景点,她都要把当年的历史事件绘声绘色地讲给游客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今天的第六埠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传承着红色基因。

  合作社产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咱们所在的位置被称为‘东淀’,水路一直汇入到白洋淀,就是雄安新区一带。天津市民吃的蔬菜,很多都来自我们村。”夸起自己的村庄,第六埠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的脸上难掩骄傲。可是这水滋养过第六埠村,也为难过村民。“‘东淀’地势较低,洪涝灾害时就成为泄洪之地;不仅农作物颗粒无收,村民居所也受水患威胁。”

  2018年,村里成立第六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后,陆续新修、改建、扩建了农田基础设施。如今,依托三河汇景丰富的农旅资源,第六埠村合理规划设计大清河湿地,打造村内河流故道、千亩稻田、万亩蔬菜、荷塘等原生态自然景观,推进竹筏船观光、钓鱼钓蟹、稻田插秧、六埠雪乡等项目。

  2021年4月,村集体建成南泥湾农业研学实践基地。“原本以为收稻子很轻松,实际操作起来没一会儿就直不起腰来了。粮食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珍惜。”参加第六埠村开镰节的学生张钰松说。市、区中小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第六埠村参加农事体验活动,至今接待1万余名学生接受研学教育。

  说起第六埠村,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市民菜园”。“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在这儿租地种菜,这里用的都是农家肥,种出来的菜不仅无公害还特别好吃,山药都能吃出甘蔗甜味来。”周末带着孩子、老人一起过来采摘的杜女士,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把种出来的蔬菜搬到自驾车后备箱中。

  第六埠村是天津市率先推广“市民菜园”种植模式的村子。“每块地按照客户要求实行订单式种植,一年四季能种几十种蔬菜。有的市民自己参与种植,有的租地请这边村民管理。”第六埠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志强介绍,“市民菜园”不仅能让城里人体验种菜乐趣,吃到放心蔬菜,还能为农民增收。

  “红”与“绿”产生的奇妙反应,让第六埠村村民的腰包实打实地鼓起来,村集体收入真真切切地多起来。这个典型北方村庄,从多条路上构建着新型都市农业发展的“第六埠”模式,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标签:乡村   第六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