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田保姆”帮乡亲轻松种田(当好农业科技“二传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当好“田保姆”帮乡亲轻松种田(当好农业科技“二传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当好“田保姆”帮乡亲轻松种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当好农业科技“二传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当好“田保姆”帮乡亲轻松种田

2、当好农业科技“二传手”

3、当好农产品交易“月老” 为农户和市场牵“红线”

当好“田保姆”帮乡亲轻松种田

当好“田保姆”帮乡亲轻松种田

p4_b.jpg

张晨华驾驶农机下田

4月10日,天刚蒙蒙亮,山西省平定县东回镇木槽村的农机大户张晨华便和妻子每人驾驶一台旋耕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眼下正是春耕关键时期,农户们信赖我们,把地交给我们照管,咱就得认真负责,抢抓农时精耕、快耕。”张晨华说。

张晨华今年39岁,是个“80后”。他打小在农村长大,可他年少时却没干过啥农活,对农机具更是一窍不通。看够祖辈、父辈在地里刨食的苦,张晨华一直想跳出农门。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后,张晨华便在县城开起了饭店。2016年,饭店生意欠佳,这时正好村里的种粮大户有100亩地要转租。“孩子,在外创业不易,还是回村干吧。只要肯吃苦、勤钻研,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呀。”听了父亲的劝,张晨华思虑再三,最终返乡承租了种粮大户的100亩耕地。

虽说父子齐上阵,但仅靠传统种植方式,劳动强度太大,工作效率太低。张晨华便边学边干。他参加平定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业务培训,还在网上“云课堂”听讲。干中学、学中干,慢慢地,他的皮肤变粗糙了、手掌磨起茧子了,但农业知识也掌握得越来越多了。

有了知识的支撑,张晨华创业的胆子大了、干事的劲头足了。“走机械化发展之路,上农机!”张晨华果断添置了一台拖拉机。之后,他家又陆续添置了旋耕机、还田机、播种机……从种到收,他种的100亩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也提高了。

木槽村及附近的村,有些村民外出务工,耕地被迫撂荒;有的年老体弱,干不动了,地只能荒着。看到这些,张晨华心里挺难受。“我来当他们的‘田保姆’!”时常关注农业新闻、了解农村发展前景的张晨华,想起大力倡导的农业生产托管。

“农业生产托管,就是以服务收费的形式帮农民种田。农民将农业生产部分或全部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完成。农业生产托管能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张晨华向父亲解释。

在父亲的支持下,张晨华又添置了些农机,组建了平定县华裕康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他的宣传讲解下,陆续有四五百个农户将自家承包的耕地委托联合社管理——有的委托代耕,有的委托代种,有的委托收秋,还有的从种到收全程托管。

“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见不得土地撂荒,可俺家60多亩地一个人种实在忙不过来。有了土地托管,每年只需交四五千元,联合社便把买农资、耕地、播种全包了,‘一条龙’服务太方便了。到秋天,我开个三轮车只管去把玉米棒子拉回家就行,太轻松了。”木槽村年逾六旬的村民康瑞祥说。尝到甜头的康瑞祥连续几年把地委托给联合社照管。其他农户看到康瑞祥家省了事,也放心地将地托管给了联合社。

从最初的四五千亩到现在的1.2万余亩,联合社托管的地越来越多,农机具增加到15台。张晨华聘请了两位农机手,但即便这样农忙时也忙不过来,张晨华便把妻子也培训了出来。每年农忙时,夫妻俩就一起干。“还田一亩收35元、旋耕一亩收49元……无力种地的农户的地不再撂荒了,他们有了收入。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张晨华笑了。

当好农业科技“二传手”

当好农业科技“二传手”


国际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研讨班纪实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4月3,北京已是春暖花开,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首届“国际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研讨班”。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世界农业、神州学人等1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编辑以及科技人员,共同交流、探讨农业科技传播在农村、农业、农民中的作用和影响。
  
CGIAR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IanJohnson博士一行8人,专程从美国华盛顿来到北京,组织这届国际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研讨班。以此可见它的规格和重视程度。
  
CGIAR是世界银行与包括中国在内的64个成员国共同组成的国际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相当于国际农业科学院。其研究宗旨,即是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30多年来,CGIAR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有多项富有成果的双边科技合作。此次来京办班,不为宣传自己,而是宣传中国的科技向全国乡村的传播。这种国际主义的援助精神使人敬佩。
  
CGIAR主席IanJohnson表示,媒体传播研讨班的成功举办将使我们考虑,这样的合作将形成一个长效的互动机制,以使记者得到交流和提高,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成果传播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CGIAR总部此次特邀在农业科技新闻战线有着20年以上新闻实践的资深媒体人士———人民日报记者蒋建科和科技日报记者范建给学员们授课。并组织记者、编辑进行就媒体关注的农业科技传播的得失进行交流和讨论。授课的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听者的发问尖锐,有的放矢。
  
蒋建科主讲《新闻传播:用科学改善农民生活》。他认为,农业科技新闻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方面,农业新成果层出不穷,产生了无形的科技成果市场;另一方面,农民的科技意识有了提高,也形成巨大的需求市场。两个市场,新闻传播起到桥梁和沟通作用。实现两个市场的对接,对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会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通过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可让全社会了解农业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赢得政府和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是蒋建科在新闻实践中总结出的现象。“许多农业科技界的知名人士都是通过媒体传播而出名的。”
  
新闻传播还能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少农民依靠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提供的信息走上了致富路。在当地不但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带动了更多的农民致富。”
  
蒋记者总结出农业科技新闻传播者的8大能力的培养:政策理解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预测能力、演讲能力、外语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有记者从蒋建科经常为有关单位策划宣传,并被采纳和吸收受到启发,认为还应增加“策划能力”的培养。
  
范建主讲的内容是《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畅通与阻滞效应》。他将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农业新闻信息传播两者实行“嫁接”,以投入集中在某些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部门的“发展及理论”适用于科技新闻。而以投资作用于众多产业,以冲破发展瓶颈的“大推进理论”更适合于科技传播。在这样的区别下,我们才能“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
  
范建还首创一种农业传播新概念———“农业新闻推广”,即“把农业科技推广方法与新闻学研究方法结合,提供一种深化媒体传播学的视角。”他认为,新闻对农业科技推广而言,存在两个层次,对它本身的意义进行分析和对其效果进行观照。反过来,农业科技推广的事实又对新闻描述的过程进行检验。后者将这些描述与记者的认知,新闻如何再现事实的过程,其中的科学因素等联系起来考察,是正确还是错误,是清楚还是存疑,都可从“农业新闻推广”的既成事实中找到答案。
  
他用案例分析了媒体在科技传播中与科技人员、官员、农民四者间的关系。他将一项技术的两端看做是,高端是科技人员,低端是农民,而记者、官员居于中端。四者间本应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形成一种循环的信息流,通过媒介这个载体,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互间却形成了“断层”和“疏离”,在这一沟壑中,往往填进的是,技术人员不适用的技术,农民的无知,媒体和官员的不良声誉,这即是医学上出现的“传导阻滞”。他列举了采访中被表面现象掩盖的案例:科技人员在湖南一个乡村推广一种水稻新品种,农民不愿种,但又不想和当地政府发生“冲撞”,便敷衍不愿种的原因是“不抗病”。而不想推广的真实原因是这个品种“不出饭”:老品种吃两碗就饱,新品种却要吃3碗才能饱。
  
范建在谈农业科技新闻传播中的多种障碍中,其中拿“专业化障碍”开刀。他认为,科技论文的“通俗”是失败的论文,而科技新闻的“过专”也是失败的新闻。他说,做到两者的统一的最好办法是“打比方”,包括数字的形象化,群众的大白话等。
  
这位被称为作家型记者说,新闻的吸引力在于故事。记者写新闻一定要牢记“串故事”,比如,提前向被访者预告讲故事的准备;从预先得到的背景材料中寻找有故事的苗头;把破碎的“花瓶”拼接成完整的“花瓶”;从杂乱的闲谈中发现有故事的片断;还有,观察周围的物象,找出与主题有关联的故事细节;从众多的概念化语言碎片中提炼有故事的“镜头”等。
  
他说,有些记者的精彩之作,并非记者的生花妙笔,而是出自被访者“出口成章”。因为对方是“故事高手”,为作者的记录创造了条件。他以个人的亲历,列举“故事高手”石元春、侯学煜、杨叔子3位院士将新近发生的事件以及自己的科研、生活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告知记者的生动案例。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秘书长FranciscoReifschneider弗朗西斯科说,把中国科技传播到广大的农民手中,可以使他们减少贫困,这是记者在这中间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验证课间的理论,研讨班特意安排组织记者深入到山东省邹城县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和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合作项目“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以及“马铃薯脱毒技术”的示范田进行现场采访。
  
全程跟踪研讨班的CGIAR媒介部主任Fionna费亚娜和秘书Danielle丹尼尔女士对这次培训表示满意。
  
学习结束后,当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张子臣将他的“DV”摄录机全程“记录”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展现给大家时,一位记者说:“当好农业科技传播的二传手,我们还需要下一次。”

当好农产品交易“月老” 为农户和市场牵“红线”

当好农产品交易“月老” 为农户和市场牵“红线”

  66日,芒种时节,又一轮农忙开始了。在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村村旺农村电商平台运营中心总经理胡刚忙着穿梭于各个村子,调研辣椒产业发展情况,为接下来开拓订单农业业务的辣椒品类探路。

  “辣椒是原料型农产品,根据平台近年来掌握的供需情况看,市场上对辣椒的需求呈上升势头,尤其是泡椒型辣椒,所以继青菜头后,我们打算拓展辣椒‘订单农业’,两者还能实现轮作,老百姓更受益!”胡刚说。

  连着几天走访下来,当地3000多亩的种植面积,以及村民们对于种植的信心,让胡刚心中有了底气,便向当地提出了开展辣椒订单农业试点的计划,种植大户吴华山一听就心动了,这样我完全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了,只管把辣椒种好就行!”200余亩辣椒订单种植试点合作顺利达成。

  直面农产品交易困境

  “以前我是做商贸流通的,也做过一些农产品交易,但没有跟生产一线接触过。”胡刚说,自从进入“村村旺”,频繁与农户打交道,他才深刻体会到了小农户在对接大市场时的局限与困难。

  2018年,市供销合作社启动市级农村电商平台村村旺的建设,胡刚全程参与了平台的搭建。

  “当时,我们走遍了所有区县,在生产一线走访农户,了解农产品交易的痛点。”胡刚说,大家想通过前期调研,找出传统生产方式与新销售手段的衔接办法,好让平台的建设与产销双方真正实现对接,让农产品线上交易更加简单、便捷、高效。

  “其实对种植户来说,普遍存在的还是种什么、卖给谁的问题。当时,有几个种植户都提到一件事:他们往往在生产之前就在为销售担心。”胡刚说,这让他意识到,无论是散户还是大户,在面对大市场时,判断能力都是不够的。要么盲目种植,找不到销路;要么产品达不到交易标准,卖不出去。

  然而在走访商超以及美菜网、美团等渠道商时,他却发现大家普遍反映的是货源不稳定,常常为交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担心。

  从供需双方看,农户不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盲目生产;渠道商难以组织散落在乡村的农户进行统一有序地生产,两者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因此,胡刚和团队很快明确“村村旺”的核心任务——为小农户和渠道商牵线搭桥。

  “简单来说,就是依托我们供销社的组织优势,一方面收集渠道商需求,一方面收集农户种植信息,通过平台为双方进行交易匹配。”胡刚说,按照这个思路搭建的“村村旺”平台于2019年正式上线。

  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

  但这个匹配并不简单。

  胡刚说:“农产品其实是一种非标准产品,同样一种作物,不同的种植区域、品种、技术,种出来的农产品往往大小不一、外观不一、品质不一。但要进入市场交易,它就必须从产品成为一个合格商品,在各个维度上符合不同购买者的不同需求。”

  因此,在“村村旺”平台上,种植户会将自己的种植信息做详细发布,比如品种、面积、产品细节描述等,渠道商则会发布自己的购买需求。

  有了这些信息作支撑,交易就变得简单。

  去年11月疫情期间,村村旺曾接到来自菜划算平台发来的订单,急需2万斤长白萝卜和白菜,用于给一线防疫人员提供餐食,要求在次日早上7点之前送达。

  “他们当时给的交售标准分优质等级、普通等级和食堂等级,这些都是企业用语,发布出去种植户是看不明白的。”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陈雨立即组织团队成员第一时间对这些标准进行细化,以长白萝卜为例,除了无腐烂发霉、无黑心、黑斑、发黄、无严重机械伤等要求外,优质等级要求不允许开裂和断裂,普通等级要求开裂和断裂比例不超过5%等等。

  接着,团队的人员通过“村村旺·农服通”系统,从种植户上传的种植信息中进行筛选和匹配,很快联系上距离中心城区最近的合川、梁平、铜梁、潼南4个区县的蔬菜基地,组织村民连夜砍菜、分拣、装车,赶在交付时间内将新鲜蔬菜送到了菜划算仓库。

  目前,“村村旺·农服通”系统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可提供信息发布、定制交易、供应采购、物流仓储、质量追溯、农村金融等服务,全市农户信息登记入库2万余户,注册企业6000余家。让万千小农户成功对接上大市场。

  “订单农业”的探索与推广

  单单做好供需对接,农产品销售难题仍无法完全破解。2019年底,梁平青菜头滞销的情况让陈雨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梁平区紫照镇基层农民合作社发动周边乡镇发展青菜头1000多亩,产量近2000吨。由于没有销售渠道,他们向村村旺发起求助。

  “万幸,在那之前我们已经跟涪陵榨菜集团建立了合作,发展青菜头‘订单农业’。因此在对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合格后,就全部收购了。不然,在没有合作关系的情况下,这笔交易就无法达成,损失在所难免。”陈雨说。

  所谓“订单农业”,就是通过与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签订种植订单,然后按照要求组织农户有计划地开展生产。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直接从生产前端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问题,不仅能让企业有稳定原材料供应,也让农户收益有保障、可预见。

  因此,这种模式一推出就受到种植户欢迎,如今“村村旺”的青菜头“订单农业”已覆盖重庆永川、梁平、合川等10个区县以及四川、贵州等地,总面积达到13万亩,给农户的保底收入价是每吨800元。以每亩平均2吨的产量计算,农户签下1亩的生产订单后,意味着最少能收入1600元。

  为了更进一步降低农户成本,激发农户种植热情,去年“村村旺”还在永川、铜梁修建2.1万吨的窖池,让农户可以就近交售。永川种植大户李幸辉算了一笔账:把青菜头从永川运到涪陵,1吨运费要100多块钱,今年就近送到永川的窖池,每吨只要20多块,运费成本降低100多元。

  青菜头“订单农业”的成功开展,让“村村旺”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因此才有了胡刚近日的黔江之行。“我们希望能依托平台的渠道资源,不断拓展‘订单农业’新品类,通过四季轮作,让土地实现高效利用,农户多增加几笔收入,企业能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供给消费者,实现多方共赢。”胡刚说。

标签:农业   农业科技   传播   新闻   农户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4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