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早稻测产情况(安徽明光数字农业的应用实践)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安徽早稻测产情况(安徽明光数字农业的应用实践),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安徽早稻测产情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安徽明光数字农业的应用实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安徽早稻测产情况

2、安徽明光数字农业的应用实践

3、安徽明年将新建2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安徽早稻测产情况

安徽早稻测产情况

7月26日-28日,全省6个双季早稻监测县(区)对当前早稻进行了监测和面上调查,截止7月28日已收获完成九成,主体收获较去年提前7天左右,单产高于去年,低于常年。

一、产量结果

据面上产量结构调查,平均亩有效穗数23.7万,比去年减0.7万;每穗总粒数102.9,比去年增1.2粒;结实率79.6%,较去年增加4.3个百分点;千粒重25.2克,较去年增加0.2克。产量结构三要素两增一减态势,即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增加,亩有效穗数减少。经加权平均八五折,实收亩产平均417.7公斤,较去年(397.3公斤/亩)增加20.4公斤,增幅5.1%。

二、结果分析

1.气候条件。今年早稻生产期间气候条件总体一般。早稻育秧期间气候总体适宜,晴雨相间,气温略有偏低但总体较为稳定,秧苗长势好于去年。5月中下旬以阴雨寡照天气为主,沿江江南出现强降雨天气,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大田长势两极分化,苗情差异较大,迟直播的田块苗情转化慢,分蘖成穗少。5月底至6月上旬阳光充足,温度偏高,水稻生长、抽穗有利,苗情转化升级。据气象监测,今年我省6月10日入梅,7月11日出梅,入梅偏早,出梅接近常年,梅雨期偏长,沿江江南降水较常年偏多近两成,但没有出现去年的长时间连续阴雨天气,所以结实率、千粒重较去年有所提高。出梅后天气总体以晴到多云为主,总体有利于灌浆和收获。

2.生产技术因素。早稻生育期短,仅有105-115天,早稻生产主栽品种相对单一,且存在品种退化的现象。整个春季生产气候多变,生产管理调控措施有限;施肥管理基本多数是耕整地时一次性基施;病虫草害上农户普遍不防治或者轻防治,今年病害情况较轻,而虫害(二化螟)重于往年,影响了亩有效穗。加上土地流转集中、规模化种植以及生产成本效益、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影响,原本密集传统精细化种植已不适应、被淘汰,直播等轻简粗放生产越来越显现,据年初调查,早稻直播面积占67.6%,机插秧、抛秧仅占17.3%,早稻产量大幅度提升的空间有限。

三、生产建议

今年早稻普遍提前抢收,28日后台风“烟花”对我省的影响逐渐结束,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排干大田内积水,收割后及时晾晒、烘干,安全归仓。同时,要抓住季节,加快双晚田的耕整、抢时栽插(抛),据初步调查,6个双季稻监测县计划安排晚稻面积为149.1万亩,较去年减少8.3万亩(因去年受灾严重、改种单季稻),已完成栽插面积125.9万亩,进度为84.4%。抓好栽后大田前期管理,夯实晚稻丰产基础。

安徽明光数字农业的应用实践

安徽明光数字农业的应用实践

作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服务创新型)基地的安徽省明光市,农业信息化服务开展较早,自2005年以来,借助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深入进行,获得了长足发展。

全国第一条测土配方施肥手机短信从明光发出,安徽省第一个“测土配方施肥公共服务(微信)平台”从这里出生,安徽省第一个“测土配方施肥拇指信息服务室”在这里建立,安徽省第一个“互联网+智能制造”在这里启动,滁州市第一个侧深施肥技术在这里应用,滁州市第一个益农信息社在这里诞生,提前一年做到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148个村全覆盖。

明光市紧抓“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项目、资金、部门整合推进”主题,上下联动、左右互动,以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为契机,以物(农业物联网)、益(益农信息社)、云(云平台)、数(农业农村大数据)、地(地理信息系统)、卫(卫星遥测遥感)为基础,打造独具明光特色的“智联益农”信息化发展模式,初步建成“明光市农业信息栅格”,为全市农业农村一张图打下良好基础。

一是划准“智联益农”数字地块。结合“两区”划定与土地确权工作,率先完成全市17个乡镇街道131个村的底图制作,划定基准面积6.46万hm2(96.83万亩),片块数8826个,地块数68227块。

整合“两区”范围内田块权属、位置、面积、土壤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两区”数据库,融合其他农业数据库,实现基本农田分布图等20余项图表可视;市、镇、村地块等4级功能情况可查;“两区”地块面积、作物、耕地质量、土地流转等要素可统计分析;益农信息社、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物联网示范站点等各种涉农要素可联线上图,升级“明光智农3.0”为“智联益农-明光市农业信息栅格”,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二是建优“智联益农”数字农场。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覆盖农、畜、渔等领域的省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点16个,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土壤、作物、肥料、病虫草害、种质资源、栽培管理、烘干贮藏、生鲜冷链等信息进行精准采集、统一管理、科学分析,细化农业专家决策系统和6个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着力打造“数字化农场”,累计完成对4个乡镇15户千亩以上流转大户首批1333.3hm2(2万亩)土地的数字化工作。

三是顺畅“智联益农”数字营销。以益农信息社为阵地,以农业物联网为主线,联接后端生产基地、中端生产车间、前端线上线下门店;通过益农信息社实体店展览实物、农业物联网展现中、后端实景,集中展示营销“三品一标”农产品出村;打造“三品一标”县域公共品牌;上行农业技术信息、公益便民服务、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消费者,下行惠农金融资金政策、培训体验服务、农业物联网数据服务生产者,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

四是用好“智联益农”数字专家。“明光市农业信息栅格”实现全市“一张图”,可视、可听、可查、可预警、可远控,得以最大程度的融合、获取和共享农业信息。以“明光市农业信息栅格”为核心软件,益农信息社为硬件载体,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形成农业产业链闭环,促进“智联益农”涉农公益服务全面落地,促进涉农公益服务进村入户到田,装进农户的手机,实现“贴身专家”的功能。

五是筑牢“智联益农”数字阵地。明光市现已建成148个“益农信息社”,具备买、卖、推、缴、代、取6项基本功能,为周边农民提供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4类服务,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干,不断加大信息和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精准的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受益农户13.2万户,建在农户身边,实现“村内热点”的功能。

安徽明年将新建2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安徽明年将新建200万亩高标准农田

  12月28日,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该厅下发《2023年度全省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明确2023年全省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1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5万亩。

  《通知》要求,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坚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优先安排在大中型灌区范围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支持脱贫地区、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单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3000亩,丘陵山区不低于1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重点选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范围内建设标准偏低、设施不配套,工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粮食产能达不到国家标准的高标准农田。

  《通知》指出,要因地制宜结合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和数字农田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成效。鼓励各地自筹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针对投资标准,通知明确,以县为单位,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资金投入不低于2500元,改造提升亩均投入标准暂按新建高标准农田标准安排,高效节水灌溉每亩再增加200元。

  安徽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拓宽筹资渠道,提高亩均投入标准。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申报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资金总额的10%;农业企业申报实施的,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资金总额的50%。

  另外,安徽省要求科学确定资金支出结构,田间道路投资额不得超过财政资金总额的40%,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额不低于财政资金总额的3.5%,适当加大田块整治和土壤改良等耕地地力保护建设投入。

标签:农业   信息   农田   高标准   早稻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