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4GM-200灌木联合收获机下线(新型主体挑大梁)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新型4GM-200灌木联合收获机下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型主体挑大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2、新型主体挑大梁
新型4GM-200灌木联合收获机下线 ♂
新型4GM-200灌木联合收获机下线2018年1月31日,生物质能中心研制开发的新型4GM-200灌木联合收获机下线暨发车仪式在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隆重举行。
参加仪式的有生物质能中心刘天舒主任、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杜学强副总经理、北京中鼎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郝增庆副总经理,仪式由天津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采购部邢维部长主持。
4GM-200灌木联合收获机
现已成为国内目前最专业的木质类植物联合收获设备,为柠条、沙柳、杂交构树、蛋白桑、紫穗槐等生态功能型木质类植物的平茬联合收获提供了技术装备,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近10年的持续研发,实现多项技术升级:
·底盘技术:由机械到液压转变升级
·速度控制:从人工到智能决策系统
2018年,北京中鼎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生物质能中心拟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此次订购的第一批灌木机将走进内蒙古,不仅为该公司解决柠条生物饲料规模化机械收获难题,同时还为中国三北防护林及能源林综合增值利用尽一份力量。
良好的作业效果得到农林等有关部门、燃料公司、饲料公司以及最终用户的高度认可。
振兴乡村,服务乡村,4GM-200是一款怎样的神器呢?大家这么说:
产品设计师也是特别自信呢:
助力乡村振兴,中农机4GM-200灌木联合收获机在路上。
新型主体挑大梁 ♂
新型主体挑大梁?“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粮食生产时强调,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都特别强调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一个“重大”,一个“加快”,一个“战略”,既充分体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这一命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一般经济规律和我国现实农情出发,对于未来解决“谁来种地”这一历史命题的深刻把握和重要部署,为确保粮食安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指明了路径。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的内涵和深意,更好地贯彻落实。
言“重大”,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而关键则在主体、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肥沃的土地如果没人愿意种,先进的技术如若没人掌握得了,那就是捧着金饭碗受穷、守着热灶台挨饿。反过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发挥出来了,才能更主动地开展地力维护和土地利用,更好地运用和推广新技术,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开辟新路径。说到底,人是决定一切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人的饭碗要想端得好、端得牢,必须农民种粮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说“加快”,这是破解“未来谁来种地”的迫切需要。虽然过去我们用历史性的粮食“十六连丰”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日趋短缺已经是一个愈加严峻的现实。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员年龄偏大,“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日趋严重,“未来谁来种地”的疑虑和讨论不绝于耳。因此,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加快培育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关键所在。
谈“战略”,这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主体、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主体,同时还是社会化服务主体,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小农户仍占有较大比重并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可谓一“体”双关、关己及人。今年春节前后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地春耕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后来的事实证明,凡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育良好且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较小。“大手拉小手,大家一起走”,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今时今日,曾让世界为之沸议的“谁来养活中国人”之问,已逐渐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淡去。但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谁来种地”的挑战,依然是我们时刻居安思危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必须要着重做好“富”“辅”“扶”这三篇文章,更好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要立足于“富”,让农民种粮有劲头。“谁来种地”的问题,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谁来种粮”的问题。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必须要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同步发展,不能让种粮的主体在经济上吃亏。一方面,要加大对专业从事粮食生产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扶持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集群集聚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用市场化的手段,不断提升种粮的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打造区域优势粮食品牌,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加快种粮生产的产业化步骤,实现优粮优品优价。
要着眼于“辅”,让农民种粮有办法。眼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发展不断迭代,“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网红成为新农人”,新型经营主体要实现“多打粮、打好粮”,必须不断提升种粮技能、经营水平、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必须做好相关的辅助、辅导工作。既要立足于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强筋骨、壮体魄、提能力;同时,引进各类职业经理人,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凤来、扩队伍、增后劲。
要兼顾于“扶”,让农民种粮有底气。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典型的正外部性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样农民种粮才有底气。底气来源于“干事有钱”,要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财政优先支持范畴,并鼓励各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提供资金支持;底气来源于“后路有保”,要鼓励地方建立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制度,探索从覆盖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实现覆盖完全成本;底气还来源于“干活有帮”,大力促进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更广泛地调动亿万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答好这个课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绝非一池一地之力。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始终把粮食安全这个“大于天”的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保护好耕地这个“命根子”,插上科技这双“金翅膀”,培育好新型经营主体这支“主力军”,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
新型产业结构引领“三农”快跑 ♂
新型产业结构引领“三农”快跑
扶余县新万发镇,今年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4000元。这里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生产,新型产业结构促使“三农”快跑的经验值得研究。<?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新型产业结构之一:遵循市场规律和资源优势调整
新万发镇耕地情况是:公路南沙土地、公路北黑土地,粮豆种植和花生种植在地域上有一个明显的分界。过去,青一色的大苞米,把人种乏了,产量种“累”,收入降低了,镇领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农业,沙土地种花生,花生高产高效,变为农民的“摇钱树”。全镇<?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新型产为结构之二:开发项目围绕产业化发展,为农民增收服务
乡镇抓项目建设,要围绕农产品深加工这个主线,中心服务于农民产业化发展,为农民发展经济、早日富裕服务。年初,镇委、镇政府就专门例会,进行研究落实,最后通过对班子成员进行责任落实、指标分解,使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心中有压力,使工作稳步推进。截止到目前,在全镇落户的项目有:扶余县绿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年产1万吨生态饲料。合同已签定,征地已完成。扶余县新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165万元,年屠宰500万只鸡、100万只鹅;加工1000吨肉制品、1万吨饲料。合同已签订,征地已完成,现正在开工建设;扶余县成禾米业万发分公司,投资300万元,加工绿色食品。合同已签订,厂房和征地已完成。目前,全镇完成招商引资任务700万元,占任务的117%。
新型产业结构之三:搞劳务输出,让农民不闲身子,多渠道创收
镇领导抓住党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和加强农民工培训的良好机遇,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镇里还成立了全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干部面向农民开展工作。通过镇成人技校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到目前为止,镇里已经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劳务信息3000多条,全镇共输出劳务人员4500人。今年靠劳务输出可增加收入2500万元。
“仓廪实而知礼节。”古人这句流传已久的名言今天验证农村生活仍颇有道理。镇领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目标,继续巩固和扩大了“一整双改”成果,把文明村镇建设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全镇涌现出了新农村式的典型5个。通过实行动态管理、总结典型经验的办法,使“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活动保持了新鲜活力,文明村、文明户已在全镇全面铺开,争文明、创文明的热情日益高涨,处处呈现出一派新农村的新气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新型养蜂生产机具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
新型养蜂生产机具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中国饲养蜜蜂接近900万群,是世界养蜂大国和蜂产品生产大国。但自活框养蜂技术引入中国的100年来,养蜂生产机具设备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改良,传统的作坊式蜂业生产模式亟待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变现状,提高蜂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由绿纯(北京)生物科技发展中心研发的蜂胶采集器,是该中心结合自身20余年的蜂业实践,会同有关科研院所,潜心5年研究试验,开发出了一款以低密度高压聚乙烯为材料的蜂胶采集器,成功使蜂胶单产提高1~10倍。
该中心研发和推广的新型养蜂生产机具设备还包括:自带巢础的巢框式巢蜜盒、自带巢础的巢框、多功能蜂箱底、蜂王台碗自主产卵器等。
根据区域蜂业生产技术特点,该中心持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部分专利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项目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与效益,企业获得了1100余万元的销售收入,蜂农增收近2000万元,使蜂业产业化经营更加合理,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良好局面。
新型养蜂生产机具设备的研发推广涉及近20项蜂业生产机具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取得了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个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