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加速品牌化(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粮食产业加速品牌化(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粮食产业加速品牌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粮食产业加速品牌化

2、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

3、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粮食产业加速品牌化

粮食产业加速品牌化

  民以食为天,米面油等粮油产品是生活必需品,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市场粮食货源充足,品种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粮食品牌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短板、破解瓶颈,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粮食供给,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需求引领品牌升级

在北京京西一家大型超市粮油专区,吉林大米、五常大米、古船面粉、中裕面粉、河套面粉等知名粮食品牌摆满货架。“以前买米面油不看品牌,现在品牌是购物时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品牌粮油价格高点,但质量有保证。”家住北京海淀区的丁金英一边挑选商品一边对记者说。

需求升级推动粮食消费品供给提质。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跃升,消费呈现升级与分层特征,各类新消费群体不断涌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细分市场发展迅速,粮食品牌化消费市场已经形成。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大批久负盛名、驰名中外的粮食品牌,如五常大米、忻州小米、延津小麦等,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强粮食品牌建设是推进我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韩一军说。

品牌是质量的代名词。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聚焦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着力优化粮食供给结构,促进粮油品质提升,打造优质粮食品牌,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明确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这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从此,我国粮食品牌建设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各地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台支持政策,多措并举打造粮食区域公用品牌,我国粮食品牌建设有力推进,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可靠、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的粮食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势头良好,粮食品牌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粮食品牌中,大米品牌的发展尤为突出。2021年五常大米等品牌的溢价率超过100%,成为带动我国粮食品牌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品牌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如今,越来越多的知名粮油产品源源不断进入后厨、摆上餐桌。粮油产品结构更加丰富,不仅有“精米白面”,还有糙米、全麦粉、小米、燕麦、薏米等全谷物产品以及杂粮产品;产品包装也从大包装、散装向精美小包装转型,粮食质量更有保障,消费体验更加美好。

增值效应初步显现

品质强则品牌强,品牌强则产业旺。粮食品牌化建设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通过粮食品牌化打造,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立“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升粮食全产业链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粮食质量、种粮效益,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三赢”局面。

粮食品牌成为地区名片。通过粮食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能够把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推动主产区走出“产粮越多财政越穷”的发展困境。吉林省是产粮大省,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多年来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率均居全国第一位。粮食生产贡献大,但增值转化能力弱,农民还不富裕。2013年以来,吉林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相继培育出吉林大米、鲜食玉米两大著名粮食品牌,实现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好产品”转型。与品牌建设之初相比,吉林省大米企业自有基地面积从130万亩增加到33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中高端大米销量从9亿斤增加到25亿斤;全省水稻加工业产值从140亿元增加到260亿元。2021年,全省鲜食玉米产值达到32亿元,比2019年品牌建设之初翻了一番,吉林鲜食玉米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粮食品牌成为企业的金字招牌。近几年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再次陷入“麦贵粉贱”“稻贵米贱”的行业发展困境。从企业实践看,中粮、北大荒、内蒙古恒丰、山东中裕、吉林东福米业等一批粮食加工企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推动企业从生产低端产品向生产中高端产品转型,摆脱了行业发展困境。山东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全力攻坚小麦精深加工,一粒小麦可以加工成500多种产品,1吨小麦可生产面粉、挂面、谷朊粉、赤藓糖醇等多种产品,比普通加工产值提高147%。

粮食品牌化发展能够助推种粮农民走出“谷贱伤农”的困境。种粮比较效益低,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各地通过打造粮食品牌,充分发挥粮食产业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带动作用,引导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同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更多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的内蒙古恒丰集团银粮面业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构筑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带动了河套地区小麦面粉加工产业规模量产,在公司产业规模的带动作用下,当地春小麦收购价格比河南、河北、山东等主产区小麦平均每公斤高0.8元左右,成为世界量产小麦原产地收购价最高的地区,每年带动河套地区农民直接增收约1.2亿元。

“粮食品牌溢价能力的增强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打造出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韩一军说。

主动作为久久为功

我国粮食品牌化发展方兴未艾,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各方要主动作为,共同营造“谋品牌、创品牌、管品牌、强品牌”的良好氛围,着力强化粮食行业品牌顶层设计和制度创设,激发全社会参与粮食行业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粮食品牌化建设。

要坚持发展规划引领。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和地域特色,科学制定区域品牌发展规划,明确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内涵和品牌定位。重点围绕粮食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建设具有特色的区域品牌。

要培育引导好品牌建设的主体。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力军,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在品牌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突破作用。同时,企业要利用好区域品牌资源,从品质、功能、外观、包装等方面整体打造,努力形成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有持久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此外,还要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让企业带动合作社、小农户参与到粮食品牌建设中,实现共同发展。

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培育品牌的内核,把品牌价值作为衡量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品牌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同时,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掘和引领需求为追求,加强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必须坚持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相结合,完善商标战略,及时规范注册商标、商号等商业标识,防止恶意抢注;要通过对专利、商标、商业秘密、著作权等的综合运用,建立完善的品牌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品牌侵权行为,重点打击冒用地标和商标、掺混调和、无证生产、虚假宣传等侵权违法行为。

粮食品牌建设绝非一日之功,须久久为功,做精做优粮食品牌,只有这样,产品才能立足于市场,不断适应市场,满足市场,创造市场需求。

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

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

上图 10余台收割机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收割小麦。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实现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强力支撑。

金色九月,秋高气爽。全国粮食行业数百人共聚山东滨州市,共同商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行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粮情、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这无疑是兴粮之策、富农之道、惠民之举。

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滨州北拱京津、南卫齐鲁,被誉为山东省“北大门”。滨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也是粮食加工转化大市,域内聚集着西王集团、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香驰集团、渤海实业等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6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3家。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06万吨,年粮食加工转化量1379万吨。

要粮食还是要经济,这个长久以来困扰着粮食主产区的世纪难题,现在被滨州市化解了。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认为,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实现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强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由以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山东、湖北、安徽、江苏和广东5省依托粮源、区位、技术、人才和市场等优势,粮食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5省工业总产值合计占全国的50%左右。其中,山东粮食工业总产值超过3500亿元。

黑龙江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大省,粮食商品率达到80%以上,但是粮食加工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黑龙江抓住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黑龙江加工原粮241亿斤,实现产值362亿元,增幅分别达到29%和19%,利润增长7倍,税收增长73%。

山东省滨州市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挂面生产车间一角。 王 辉摄

从分散经营向一体化转变

收储与加工脱节,产业发展不协调,初级加工产能过剩,优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短板”。张务锋认为,粮食行业应该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推动粮食仓储、物流、加工等粮食流通各环节有机衔接,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培育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粮食产业发展路径目前正在由分散经营向“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转变。中粮集团、上海良友集团、湖南粮食集团、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内蒙古恒丰集团、湖北福娃等粮食企业通过全产业链经营,走出了“稻强米弱”“麦强面弱”行业发展困局,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

在粮食收储市场化条件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谋求出路,从偏重收储环节向统筹“产收储加销”各环节发展。山西省风陵渡粮食直属储备库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发展1.1万亩优质小麦种植,探索依托储备库和基层粮站建立“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新模式。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原院长、国家粮食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姚惠源认为,构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有助于创建优质名牌,通过品牌建设,引起整合种植、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资源,引导原粮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规模化优质特色专用原粮生产基地。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高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消费观念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粮食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裕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军在谈到粮食质量问题时说,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血本、不惜一切力量,保证产品质量。

当前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正在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绿色食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到2020年,绿色粮食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全国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左右。“粮食品牌化建设是实现粮食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重要抓手。”张务锋说。

近年来,吉林省瞄准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优质粮食资源,集中打造大米核心品牌。仅用3年时间,吉林大米已经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大米。

为了推动粮食产业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国家粮食局今年在黑龙江等16个省份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和流通机制,提高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近年来,各地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为契机,打造优质粮油产品及品牌,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山西盛产小杂粮,大力支持以杂粮为特色的“山西好粮油”行动,以“山西小米”品牌建设,促进“优质杂粮工程”,带动全省杂粮产业发展。山西抓住转型综改试验示范区建设契机,把粮食产业纳入全省开发区建设规划,打造全产业链功能示范区和产业集群。目前,“山西农谷”、忻州、朔州、太原、运城等地粮食产业园正在启动建设。

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全面启动

  
来自农业部的消息说,从今年起,农业部全面启动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将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充分发挥主产区和大型垦区作用,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到“十一五”期末,力争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
  
农业部负责人介绍,今年力求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和启动新一轮沃土工程建设,实施“增、提、改、防”技术措施,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强土地平整和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粮田,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将着力提高五个能力:一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目前水平;全面开展耕地地力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2亿亩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二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从2006年开始使科技进步对单产的贡献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三是加强物质装备能力。提高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利用率,农机装备水平要明显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机作业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43%。四是增强抗御风险能力。粮食生产生物展望“十一五”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同时,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五是强化政策支持能力。逐步充实完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落实政策的有效工作机制和方法。
  
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农业部负责人介绍,农业部研究编制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指出,在13个省区重点选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沿麓3个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平原两个专用玉米产业带;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区及长江流域双季稻区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东北高油大豆优势产业带。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和条件较好的集中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并按照生态适宜、商品率高和地域上集中连片的原则,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建441个县(市、区、旗)43个国有农场,在西部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区选建159个县、15个团场,全面实施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病虫害防控项目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西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6大项目。优质专用良种繁育项目按照9个优势产业带的区域特性,从优质专用品种需求出发,依托育种能力强的科研单位,统筹布局建设4种粮食作物原种基地,配套完善小麦、常规稻和大豆原种及良种扩繁基地;同时,依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围绕新品种开发与应用,建设以研发新品种应用配套集成技术为重点的区域技术创新中心,赋予硬件建设所必备的技术内核,以确保项目建设全面支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10000亿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业部日前公布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力争提升到10000亿斤水平。
  
围绕这一目标,农业部今后将组织开展耕地养分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加强耕地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鼓励农民用地养地,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构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同时,加快培育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集成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加强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力争到2010年累计推出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到全国水稻面积的30%<?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标签:粮食   产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