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兴旺激活藏乡发展活力)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兴旺激活藏乡发展活力),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产业兴旺激活藏乡发展活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2、产业兴旺激活藏乡发展活力

3、产业兴村需要更多“想不到”

4、产业农合联:怎么合,联什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12月24日,中国农业大学召开2018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暨中国农业企业领袖论坛,主题为“乡村振兴—机遇与挑战”。与会的学者、企业家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展开深度交流。

会议认为,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农业企业家要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战略在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具体部署,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五个总的要求,全面系统推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陈锡文认为,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全方位整体推进,哪一个都不能偏废。

但是,“五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首当其冲是要解决好“产业兴旺”,产业不兴旺,农民兜里没有钱,就无法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与会专家认为,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还可以为农民创业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去年,乡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创造增农业加值达到了5700亿元,相当于6.37万亿农业增加值的8.9%,吸纳了672万人的就业;

去年,农村电商实现营业额8945亿元,相当于去年农业增加值6.37万亿的14%,解决了2100万人的就业问题,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生动力;去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达到20万亿元;2015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增加值2050亿元,是一个极具成长性的产业。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要打造中国强势农业,农业企业应有所作为。”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说。纵观全球农业,发达国家都有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引领。

我国农业企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主体,目前全国有35万家农业化产业企业,其中有13万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9.7万亿元,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三分之一,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三分之二以上;20强奶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各类产业化辐射带动农户1.27亿,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3493元。

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能够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软硬件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及农民购买力大幅提升,农业企业将迎来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目前,一大批企业家扎根农村、立足农业、心系农民,带领企业发展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发展畜牧产业的全国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年生猪出栏量约占全国四十分之一。

总裁陈瑞爱说,温氏集团1983年从广东一个小镇起家,现在业务拓展到全国23个省份,实行“公司+家庭农场”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统一为农户提供扶持资金、标准化的技术、信息化控制与管理,统一回收产品。目前带动近6万户的家庭农场,去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收入高达77亿,今年的收入更高。

张红宇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释放农业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把企业家精神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中央将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企业家的优质高效务实服务。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张红宇希望,广大企业家在促进强势农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在实施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领小农户共享发展成果中发挥带动作用。

产业兴旺激活藏乡发展活力

产业兴旺激活藏乡发展活力

  初春,走在西宁市湟中区群加藏族乡下圈村的乡间小路,老远就听到牛棚里传来“哞哞哞”的声音。走近一看,原来是村民吴正彦正铲着草料准备喂牛。“瞧,这都是去年10月下的小牛。”看着十来头小牛抢着吃饲草,吴正彦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53岁的吴正彦,此前一直在外务工。2018年回到家乡,了解到养殖牛市场稳定、门槛低后,决定在家发展牛养殖产业。?

  俗话说,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正彦的养牛知识和经验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得到的。他说,他加入了一个线上养牛交流群,群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养牛达人,大家在一起交流养牛知识,分享养牛经验,如今他的牛已经发展到了40多头。?

  谈到接下来的打算,吴正彦说:“我们村80多户人家中,有30多户都在养牛。我将继续潜心学习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做大、做强牛养殖产业。”?

  “老吴,在家不?”正说着话呢,邻居东治才郎过来叫住吴正彦,说自己也想养牛,但苦于没有经验,不知从何下手。吴正彦一听,拍着手说:“这是好事啊,我这就来给你讲讲新手养牛的注意事项。”在这个藏汉聚居的村子里,像这样民族间互相帮助的故事比比皆是,两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感情,村民们守望相助、同心同行。?

  顺着小路向前走,古朴亮丽的藏式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快进来,快进来。”村民旦正热情地招呼我们。掀开帘子,整洁、干净、舒适的房间及藏式风情装饰映入眼帘,十分温馨。深红色的木制茶几上摆放着香喷喷的奶茶,刚烤好的馍馍散发出麦香味。“这几年,随着来游玩的客人增多,我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给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旦正说,仅依靠农家乐,他一年能收入6万元。?

  据下圈村村委会副主任拉旦才让介绍,像这样的家庭式农家乐,村里有9家。如今,村子的基础建设逐渐完善,能够给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和住宿服务。除了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乡上每年还会组织多次餐饮、住宿方面的培训,帮助村民解决经营农家乐中遇到的难题,提升村民各项服务技能。?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的房屋庭院进行了翻新美化,住着既漂亮又舒适。冬季养牛养羊,夏季发展旅游,党的好政策让我们逐渐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我将继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抓住乡村振兴的好机遇,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旦正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的下圈村田间小路拓宽了,老旧房子翻新了,家家户户安居乐业,怡然自得,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贫困村呢?下圈村地处拉脊山南麓,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自然风光优美的同时封闭、贫穷。村民多以传统农业种植、牛羊养殖为生,收入水平低,外出务工似乎成了村民唯一的赚钱方式。?

  为改变现状,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017年村“两委”班子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为依托,投资250万元,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投入,采取“公司+村委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度假山庄,并在同年实现脱贫,五年来,累计收益100万元,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打造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品牌,采用‘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藏式民宿吸引旅游客源。今年我们打算购置70座太空舱、30顶帐篷,建设森林剧场、设施小品等露营地工程,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拉旦才让说。?

  近年来,群加藏族乡坚持提质增效,做优特色产业,大力推行产业链长制,引进优质项目,注资100万元成立群加农稷协作建设有限公司,争取各类资金7469.4万元,实施梅花鹿养殖、羊肚菌种植基地、“云上群加”生态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中迈出关键一步。“我们要突出资源优势,探索‘农旅游’‘生态游’,挖掘群加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带动餐饮、娱乐、商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湟中区群加藏族乡副乡长虎文佳说。?

产业兴村需要更多“想不到”

产业兴村需要更多“想不到”

从全国范围看,这样的村庄并非个例。在寻找产业发展方向时,依托本地区位与资源优势谋发展看似是“老生常谈”,而现实场景中,许多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往往不是显性的,寻找正确的产业发展支点与路径,其过程便充满曲折。要走自己的特色产业道路往往需要以更独特的眼光来发掘本地的“隐性”潜力,善于跳出自身视野局限,敢于“想常人所不能想”。如何找到、找准产业方向,成为非资源型地区发展的关键。

产业兴村需要“想不到”的支点。产业发展的路有很多,“一村一品”的产业期待,在实践中往往面对着本地资源优势同一化、同质化的问题,有时整个县或者好几个村只能共享同一资源,以村为单位很难找到有区别的产业特色,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安化县以黑茶闻名,全县几乎有70%以上的地区在从事茶产业,前文老乡所在的村庄如果在产能饱和的情况下跟风种茶,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该村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自然资源条件,瞄准柑橘种植形成本村特色,同时让果园休闲农业与周边的茶旅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发展,将本地原有资源优势最大化。这也足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要依靠“错位”式思维,才能避开饱和式的产业竞争环境。这样的思路看似平常,但要跳脱出本村长期以来的产业方向和生产模式,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但也正因其不易,在定位产业方向时一旦找到了别人想不到的“支点”,后续提升产业链价值和竞争优势时往往能“事半功倍”。

产业兴村需要“敢于想”的人才。“归雁效应”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来说,带回来的不仅是人力与资金,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视野与新思维。产业虽然处于乡村之中,但其面向的需求端是外界的,需要与市场同步的眼光来整合本地资源,嫁接渠道与平台。笔者了解到,在该村的转变中,一个清晰可见的转折点在于在外办企业的能人返乡任职,带回了以果园为基础的休闲农业这一想法,并联络多方将其付诸实际。可见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经营型人才,更需要“思维型”人才,将本村的视野拓出去,将市场的期待带回来。

乡村产业要守住乡土,更要“打开胸怀”。在线上、线下多渠道与平台逐渐畅通的当前,山大沟深、地广人稀这些原始劣势因素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阻碍已经有所减弱,产业发展的思维也应跳出束缚,以“敢想”“敢为”回应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

产业农合联:怎么合,联什么?

产业农合联:怎么合,联什么?

?  浙江是“三位一体”改革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亲自部署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此后十六年,按照“多元化、市场化”的要求,浙江坚持不懈探索。产业农合联正是在这一背景条件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一棵幼苗。

  截至目前,按照“一业一联”的要求,浙江已在县级层面组建成立了217家产业农合联。这种新型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涉农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为协调,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围绕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得到相关各方交口称赞。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在同一产业内,产业链上不同的主体往往相互参股,合作社与合作社也常常联手组建加工企业,共同形成对市场的控制,因此产业发展始终健康稳定。我国的专业合作还比较初级,作用仍然有限,必须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再联合、再合作。浙江产业农合联,正是‘三位一体’改革的多元化创新,值得关注与推广。”长期致力于合作经济研究的专家、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认为。

  产业发展的“二传手”

  产业农合联的作用在于可以完成政府想做但做不了、不能做,而专业合作社能做却不经济、做不好的工作

  长兴是浙北农业大县,其中芦笋赫赫有名,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达1.6万吨。但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偏小、各自为战,因此尽管有诸多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在市场上却难以形成议价权和话语权。收购商往往在田头“各个击破”,农户们不仅被压价不说,还不时遭遇滞销。产业发展时起时落,犹如“过山车”。地方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计可施。

  2017年4月,长兴将53家会员单位组织一起,成立了芦笋产业农合联。其中,包括27家专业合作社、9家家庭农场、6家种植大户、7家涉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4家相关单位,几乎将相关生产主体和服务机构“一网打尽”。产业农合联成立后,设置了销售部、技术部、质检部、专科庄稼医院和信用合作部。许长蔬菜专业合作社“当家人”莫国锋因为为人公道、能力出众,被大家公推为产业农合联的理事长。

  “现在产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产销信息、技术研发、品种试验、农机迭代、标准推广,看似简单,其实后面十分烦琐,又十分专业。政府虽然有心扶持,但对产业发展毕竟不够了解。”莫国锋说,产业农合联成立后,除了每天发布产品交易价,对外拓展市场,还对经销商和农户分别形成了交易规则的强制约束。会员们只要将芦笋交给产业农合联就万事大吉,每个月定期结账,可以拿到现金。为了对经销商和农户形成约束,产业农合联规定,双方都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

  联合势必产生费用。那么,产业农合联的办公经费从何而来?据了解,该组织规定,会员每交易一斤芦笋,产业农合联即可从中提取八分钱管理费。按每天交易2万斤芦笋计算,可有1600元入账。这笔收入,可用来做市场推广、房租水电、人员工资等。到了年底,如有结余,会员们将按入股比例进行“二次分配”。

  区区“八分钱”管理费,看似微不足道,但一方面,其分配体现了合作经济的本质,另一方面,则保证了产业农合联的可持续运营。产业农合联的发展,也因此表现出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市场交易离不开品牌。长兴芦笋打造品牌的短板在于没有对产品进行分级,但要想分级,市场上却找不到现成设备。无奈之下,莫国锋硬着头皮找到专业研发机构,谈妥价格,然后找政府申请项目补助,进行设备的联合研发。“对方看中的是我们有众多会员,一旦成功就可以批量推广。”

  现在,莫国锋的芦笋产业农合联一呼百应。经过分拣的芦笋,在“盒马”电商平台最高卖到了每斤近20元。长兴芦笋的产业地位日渐巩固,稳居浙江“老大”。近期,他又忙着组建公司,自己做大股东,再吸收其他合作社参与,共同开发芦笋果汁等深加工产品,一方面提升芦笋附加值,另一方面预防滞销跌价。

  “产业农合联的作用,就在于承担了政府不能做、做不了,专业合作社做不好、不经济的事项。犹如排球运动中的‘二传手’,是组织进攻、实施战术的关键。”在长兴县委常委史会方看来,以往产业政策往往是“二八开”,即80%的资金被20%的主体享有。而产业农合联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潜规则”,让政府的财政扶持资金能够用到刀刃上。不仅公正公平公开,而且代表性十分广泛。

  今天,产业农合联已经覆盖到长兴10个主导产业,其中有葡萄、茶叶、粮食、湖羊等。每个产业农合联配备一个综合服务中心,里面各种服务应有尽有。该中心建设由政府投入,经营管理则由产业农合联负责。

  粮食种植一直是浙江农业发展中的“老大难”。但在地处浙南山区的龙泉市,通过粮食产业农合联一举扭转局势,成为“二传手”发挥作用的又一成功案例。

  以前,龙泉的种粮大户往往自己购买种子、自己育秧,不仅身心疲累,而且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山区地形复杂,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手脚,以致种粮成为鸡肋,面积逐年下降。面对这一局面,地方政府愁眉不展:无法完成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就无法通过上级部门的考核。

  2017年5月2日,龙泉粮食产业农合联成立,11位会员“众筹”500万元,成立了祥禾粮食产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农资供应、育秧机插、粮食烘干、农机维修出租和粮食仓储加工等市场化有偿服务。政府的公益服务组织——龙泉市粮食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也委托公司展开运营,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产业农合联成立后,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不仅低价租赁了办公用房和加工车间,还得到金融机构的低息贷款。信心满满的理事长雷少伟,注册了“祥禾”品牌,通过精心包装走向市场,实现了理想的产品溢价。今天,其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100亩,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在龙泉都独占鳌头。

  据介绍,以前抓粮食生产,政府最为头疼:一是比较效益低,老百姓缺乏积极性;二是缺乏相应抓手,即使政府出台了鼓励政策,像种粮面积核定、补贴资金发放等具体工作,也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落实,最后导致政策“跑冒滴漏”。现在有了这个“二传手”,将三种功能集于一身,政府政策有了落地者,生产服务有了供给者,做起工作来感觉顺手许多。

  龙泉粮食生产逐渐掌握主动,种植面积不减反增。至今,龙泉的产业农合联已经发展到7个,而且个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

  市场化经营“主攻手”

  产业农合联的活力来自于组建利益紧密联结的实体,瞄准产业链建设中的痛点和短板,进行市场化经营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产业农合联与这些传统的社团组织有何区别?会不会是“新瓶装老酒”?记者调查发现,产业农合联并不仅仅是行业自律和管理组织,而是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将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到了市场化运营。但这种运营并非产业农合联出面,而是由协会会员共同组建实体公司加以完成。

  温岭是浙江有名的农业大市,近年来西蓝花发展很快,产品除了供应国内,还出口日本等国。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销售常常遭遇挑战,蔬菜产量大年时,西蓝花常被贱卖,还会有不少烂在地里。为了止损,以前,温岭人常把西蓝花运到山东等地进行加工,来回大费周折。

  时间长了,大家就想在温岭也搞个加工厂,但资金成了最大的“拦路虎”。温岭红日供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福初,有着十多年的西蓝花种植经验。2018年,他与几家生产主体协商,共同投资2500多万元,建成了一条深加工流水线。

  按照设计规模,这条流水线每小时可加工5吨蔬菜成品,光靠江福初他们自有基地,还远远吃不饱。可现实中,许多种植大户又都有加工需求。温岭蔬菜产业农合联成立后,江福初就凭借这个组织载体,发出邀约,立即实现了业务饱和。

  一方面,有了稳定的原料供应,江福初可以安心开拓外贸订单,只需根据计划向会员提前下单,有效避免了生产盲目性;另一方面,种植大户们可以就地加工,再也无需将西蓝花拉到外地,仅此每吨即可净赚1000元。

  记者调查发现,行业协会、产业协会的会员之间,大多是“相敬如宾”,往往一年只见一面,“喝杯酒握个手就拜拜”。但产业农合联的会员之间,则经常吵得“天昏地暗”。因为大家相互合作、互相参股,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伙常挂嘴边的是“这个事情客气不得”。

  至于如何市场化经营,尽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百变不离其宗,大家都在寻找产业痛点,进行聚力弥补。有的瞄准市场拓展,有的聚焦产品深加工,有的致力于农资开发供应。总之,通过进一步深度合作,既在市场上有所斩获,也推动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龙泉蔬菜近年来发展较快,面积已达10万余亩,产值超过5亿元。但随着规模扩大,流通压力与日俱增:龙泉本地没有蔬菜批发市场,菜农们只能硬着头皮,拉着蔬菜去外地到处碰运气。

  龙泉能否有个自己的蔬菜批发市场?这不仅是菜农共同的呼唤,也是整个蔬菜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愿望一直得不到政府回应。

  2017年5月,龙泉市蔬菜产业农合联成立后,再次提出兴建批发市场的建议。这次,建议很快得到政府通过。

  毛月旺既是龙泉市蔬菜瓜果产业协会会长,又是蔬菜产业农合联理事长。为什么以前功亏一篑,这次马到成功?他认为,是因为产业农合联组建了“联源农业”这个实体。“没有实体支撑的社团组织,就没有凝聚力,最终都将沦为自娱自乐。”

  今天,龙泉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建成营业。由展示楼、检测楼、零售区、批发区、特产销售区等组成,面积共计2万余平方米。如此庞大的一个市场,从土地划拨到建成运营、招商管理,只用了短短不到两年时间。

  据了解,“联源农业”总股本200万股,以20万股为一股,分成10股。其中毛月旺本人持股30%,其余70%由成员单位自愿认缴。因为有政府的各方面支持,解决的又是会员共同的需求,结果筹资十分顺利,一半左右成员单位成了公司股东。

  对龙泉蔬菜产业发展而言,批发市场建设可谓症结所在。但假如没有“联源农业”这个“主攻手”,政府既不敢盲目立项,更不可能将担子压到自己身上。据记者了解,因为政府投入开发市场、管理市场,不仅每年需要支出人头费,而且缺乏动力、缺乏活力,搞不好还要亏损。

  专业化服务“扣球手”

  由于产业农合联会员之间共性需求的集中释放,让专业化、定制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成为可能

  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各种专业化服务,如金融、资本,品牌、营销等等。但因为面向形形色色、不同产业的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所需要的服务都有所不同,因此专业化服务很难有效植入。产业农合联的出现,则扮演着“扣球手”的角色,让专业化服务得以顺利落地。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首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然而,获得这一殊荣后,青田并没有多少实际收益。稻鱼米价格还是一如既往,种植面积由此一路萎缩。

  2017年,青田县成立稻鱼产业农合联,县政府斥资2000万元,组建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导产业农合联的运营。

  以前,稻鱼产业犹如一盘散沙。公司介入后,以产业农合联为平台,以品牌营销为龙头,倒过来抓品种、抓标准、抓质量。在品牌营销上,则定位“稻鱼之恋”,挖掘品牌故事,赋予品牌以内涵。

  从举办“稻鱼之恋”的开犁节、开镰节,到亮相各类推介会、展销会,从邀请网红进行直播,到九个挂职县长吆喝卖米,从入驻阿里巴巴盒马鲜生旗舰店,到变身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专业服务下,青田稻鱼米身价陡增。仅仅一年时间,其售价就由每公斤6元猛涨到了20元。

  青田曾经的挂职副县长廖峰深有感触:通常情况下,区域公用品牌掌握在行业协会手中,但行业协会往往无法真正触及市场脉搏,这就造成品牌和市场之间的相互割裂。青田稻鱼米的成功,恰恰在于提供了品牌营销的专业服务。

  原来日渐凋零的青田稻鱼米品牌,开始走向复苏。记者采访发现,跟青田稻鱼米一样,浙江各地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产业农合联设立专业服务公司,再由政府向专业公司购买服务的模式,来解决品牌运营主体缺失难题。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成为可能。

  农业产业门类众多,不同门类有不同的服务需求,因此尽管合在一起,也往往“话不投机”,大家说不到一块去。有了产业农合联,服务需求就会合并同类项,被集中释放,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就有可能有效地、精准地输送到会员。

  比如金融服务,尽管属于通用性服务,任何主体都有需求,可每个产业的需求有所不同,金融机构因为不懂产业,因此既不敢轻易放贷,也设计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但通过产业农合联,这一深层问题得到迎刃而解。

  柑橘是衢州市柯城区传统品牌产业、农民增收产业和乡村振兴产业,但是三年一小冻,五年一大冻,给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2020年遭遇冻害之后,柯城橘农面临着转型发展难题,有的要购买新品种,有的要上马设施大棚,有的要流动资金收购。柯城区有10个产业农合联,原来一起组建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要为会员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结果经营公司却并不具备担保资质,也不符合监管要求,导致信用服务陷入困境,柑橘转型难以起步。

  浙江省农担公司进入后,紧紧依靠柑橘产业农合联熟人熟地的优势,一方面利用反担保方式,解决经营公司担保资质难题,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协同,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到去年12月底,累计在柯城区发放“政银担”贷款2.65亿元,其中仅柑橘一个产业就超过了1亿元。

  作为一个“外来和尚”,农担公司对地方本来“两眼一抹黑”,但有了柑橘产业农合联的依托,哪个主体需要扩大生产,哪个家庭农场信用不佳,所有信息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农担公司的后顾之忧,随之烟消云散。

  与现代农业共发展,农担公司的作为是金融以及其他专业服务机构的一个缩影。如今,大量的专业服务通过产业农合联这一平台,进入到企业主体层面。如南浔银行通过产业农合联推出“粮农贷”,农行湖州分行在安吉发放茶农预授信卡,缙云研发茭白专用肥……这些个性化产品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无不有赖于产业农合联。专业化服务本质上离不开规模效应,而产业农合联正是将服务需求合并同类项、进行集中释放的最佳平台。

  小荷才露尖尖角。当前,作为“三位一体”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载体,产业农合联正在浙江覆盖全省所有区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竹笋、茶叶、花卉、葡萄、民宿、水蜜桃、药材、渔业、农家乐、禽业等。并且在经过县市一级尝试后,升级为市级产业农合联,规模和实力都有新的增长。

  这种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化运行为特征的组织形式,是行之有效的,是对原有合作经济模式的再拓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值得关注。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表示,接下来,浙江将强化省委农办对“三位一体”改革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着力构建区域农合联通用性服务与产业农合联专业性服务经纬衔接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大平台、大服务、大合作、大产业,加快构建以“三位一体”为内核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标签:产业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