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稳增长提供基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和主线:扩规模)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稳增长提供基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和主线:扩规模),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稳增长提供基础支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和主线:扩规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稳增长提供基础支撑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和主线:扩规模

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稳粮切口

4、转型2017,农机企业要做轻、做专,产品要做精、做强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稳增长提供基础支撑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稳增长提供基础支撑

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会议认为,“三农”工作事关国家全局,任何时候都要放在基础位置。

要坚持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为首要前提、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基本遵循,完善补贴、价格等机制,大力转变农业经营、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

中国的耕地大部分处于地球的北温带,小麦、油菜、大蒜等秋播作物所占比重较大,秋粮占全年总产量的72%。从农时季节来说,其实一年之计也在于“秋”,目前农村正值秋播规划时节,无论面积落实,还是茬口预留,抑或水旱轮作,都关系到来年农业的收成。

所以说,国务院此时研究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针对性、应景性、适时性。

眼下,由于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老年人成农村劳动力主力军,许多老人佝偻着身子,带着血压仪种地,同时又恪守着陈旧的观念。在此情势下,农业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土地得不到合理流转。于是,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因此,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利用资源方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从首要前提、主攻方向、重要内容、根本动力、基本遵循五个方面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道路。

首要前提是坚持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这与以往更多地强调产量增长的表述有着明显区别。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以高投入的生产模式,实现粮食生产2004年起的“十二连增”,这是个奇迹,也是个包袱。

“耕子孙田种当季粮”的旧有发展模式严重透支地力和产能,已走到尽头。日益稀缺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价格,正对高投入的生产模式亮起“红灯”。因此,必须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主攻方向是提高质量效益。我国农业总产值虽然居全球之首,但人均效益较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应是主攻方向。

在农村,以农业为笼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提供初级农产品,又能就地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生产价值。同时还可以在农村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包括生态旅游业、农家乐等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因此,要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

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农业的发展动力归根到底还是靠改革创新,改革释放生产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要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要加快推进农牧结合。

基本遵循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一直以来,农民都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力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首创精神历历在目,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从民工流到回乡创业,无不闪烁着农民的智慧。

因此,实现、维护、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要落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来。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分别从耕作技术、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作出部署,目标明确,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从国家经济全局来说,农业是稳增长的定海神针,农业稳则百业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从未改变。当前,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就是千方百计保增长,在此情势下,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稳增长”的基础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意义重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和主线:扩规模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和主线:扩规模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但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个“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业将如何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出路只有一个——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让市场在农村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是实现不了的。有些事情,一家一户的农民不愿意干、也干不了,即使干得了,但是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没有市场竞争力,从经济利益上不划算,从生态效益上划不来。怎么办?还是市场最智慧,群众最聪明,一家一户不想干、干不了,那就合起来干,怎么适应市场怎么干,怎么效益高怎么干,适度规模经营就应运而生了。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是要“扩规模”,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和主线。只有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才能充分激发生产者“调结构”的动力;只有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才有足够拉伸产业链条“强产业”的空间;只有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保障,才能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的高效;也只有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依托,才能获得“提素质”的人才科技支撑。

扩规模不是“归大堆”,而是“产权”明晰、三权分置下生产力的优化组合。新形势下的扩规模,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土地确权和三权分置,进一步明确了农民的“产权”,让农民吃了定心丸,既保护了农户的承包权益,又放活了土地经营权,解决了土地要素配置的问题;既可以适应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让农村劳动力放心转移就业、放心流转土地,又能够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这样的扩规模,不是改革开放前集体化的“归大堆”,而是“产权”明晰下的农业农村生产力的优化组合,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孵化器”。

扩规模不是“垒大户”,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双赢下的模式创新。1万亩地让一个人种能赚大钱,如果让100个人种,钱虽然没有一个人挣得那么多,但能扶持100个家庭农场,让100个家庭进入小康。一个人富不算富,100个人乃至更多的人、大家都富才算真的富。这不是一笔简单的经济账,而是经济账里面有政治账和社会账。即使单从效率角度考虑,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超过能力范围的经营规模往往会过犹不及。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要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户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不能脱离基本国情,片面追求超大规模。

扩规模不是“一边齐”,而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下的“度”的把握。怎样的规模才算“适度”,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必须根据地区特征、土地条件、人口密度、经营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等多种因素而确定。东北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地区规模化都不能是一个标准。而且这个“度”也是动态的,随着各地劳动力转移情况发生改变,经营能力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高的、市场发育成熟的,不妨规模稍大些,反之还是稳妥些从小一点干起,再慢慢“滚雪球”。总体来看,土地经营规模的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相当于户均承包面积的10—15倍,是当前应予以重点扶持的适度规模经营。

扩规模不是粗放的“摊大饼”,而是多种要素耦合下的协调发展。城市发展“摊大饼”的结果,就是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农业生产要防止这个问题,不能土地聚集了,资金等其他要素却还分散着;不能经营规模扩大了,耕种质量却下降了;不能经营者的收入增加了,单位产量却减少了。必须在土地规模化的同时,实现资金、人力、装备、技术等诸多要素的合理配置;必须要坚持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保证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同步提高,充分挖掘规模化经营的红利。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积聚土地资源,形成土地规模经营,也可以不流转土地,通过农户间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等,来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经营主体也可以多种多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都是规模经营的主力军,要积极引导土地向他们手中流转;服务体系也是多种多样,可以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公益性服务,同时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加快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更多样化的商业服务。

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没有适度规模是万万不能的,但是规模也不是万能的。只有真正扭住“转方式”这一核心,把“扩规模”和调结构、强产业、可持续、提素质等工作相结合,规模化的优势才能真正释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稳粮切口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稳粮切口

——农业部今年下发11个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述评



  进入6月份以来,农业部针对长江中下游水稻,黄淮海夏玉米、夏大豆以及东北玉米连发4个技术指导意见,截至目前,今年下发的指导意见已经达到11个。这些意见以及中央、省市、县乡,层层农技部门构成的巨大农技服务网络,记录了农业部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紧抓,一项措施一项措施落实,一个区域一个区域推进的抓粮全过程,体现了我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指导上的精准与高效,也成为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下的一个小切口,初步探索出在农业领域尤其是粮食生产上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思路。

  强调精细化管理,因时、因地、因作物,针对生产中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应对措施,在粮食生产的关键节点发挥科技增粮的强大支撑力。在年初下发的全国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参考中,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北麦区小麦生产各自要注意什么问题?一类苗、二类苗、三类苗浇水方法有什么不一样?水浇地、旱地、丘陵地区分别怎么抗旱?这些以时间、地域、作物为单位的坐标线纵横交错、形成定点,把生产技术精确到每一个地块、每一种作物;全国稳粮增粮科技大会战、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全年全程科技服务,村村都有农技员,把技术服务的触角深入到了田间地头。这些措施极大提高了粮食生产中的科技比重,体现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技内涵。

  紧盯稳粮增粮关键因素,在重点地区、重点作物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和工作部署。全国2000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是小麦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农业部实行技术人员包片驻点服务工作制度,扎实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农业部在5月底6月初连续下发长江中下游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对水稻生产进行指导。全国粮食看秋粮,秋粮产量看东北,6月17日农业部下发东北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提出一系列技术措施。黄淮海的小麦、东北的玉米、长江中下游的水稻,这些对宏观经济、国计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重点地区、重点作物是当前实现全国粮食稳定增产的关键因素,抓住这些关键因素,是实现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必由之路。

  构建防灾减灾的科学体系,在今年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的不利条件下,极大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去冬今春的大旱是今年夏季粮油生产的最大威胁,农业部在2月初发布了详尽的冬小麦抗旱促春管技术方案,在2月底冬小麦区普降喜雨后,又紧急发布抓住旱情缓解的有利时机,抓紧开展春季麦田管理的技术指导方案;同时,制订了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胡麻等6个油料作物的防灾减灾应急技术预案下发各地。入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的气象干旱,进入6月份却又出现旱涝急转,农业部6月初下发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对早稻、一季稻等进行技术指导。这些方案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构成了一个值得信赖、可以倚重的科学防灾减灾屏障,开启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顺应”而不“顺从”、“依赖”但不“依附”的新理念,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在要求,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

转型2017,农机企业要做轻、做专,产品要做精、做强

转型2017,农机企业要做轻、做专,产品要做精、做强

资料图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当下,“转型升级”成为了被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农机行业也不外如此,种种迹象表明,农机市场经过2016年“拐点”之后,预计2017年将继续延续“深度转型”的调整,2018年或将回暖。岁末年初,面对更具挑战的2017年,如何付诸于行动,把“转型升级”这个概念化的说法具体化?这无疑是被农机人关注的焦点。

《周易》有语讲,“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不论其他,农机企业在具体经营操作上,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深度思考。

把企业“做轻、做专”

“贪大求全”是中国企业最普遍的现象,在传统观念里,大家看哪家企业行不行,首先要看公司规模大不大,其实上,这种认知固然不无道理,但也不尽全面。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成长空间被急剧压缩,资源先发优势逐渐殆尽,如果不及时创新、不及时跟随市场转型将变得非常被动,企业盲目地追求“大而全”,就会出现调头困难、灵活性相对不足的软肋,这就使得没有质量的规模效应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就像农机行业,2012年全国规模已达全球第一,但是整体竞争水平却处于中等偏低的层次,这种症结就源于诸多农机企业过于追求规模所致。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农机企业要做轻、做专,要聚焦优势,在自身擅长的领域里做到最好,既要做“减法”又要做“加法”。

第一,企业“做轻、做专”,减法有三:一是剥离劣势产业。比如有家农机公司,前几年房地产火爆的时候,大笔资金用来圈地盖房,这几年,套进去的资金成为了负担,影响了农机主业的发展,因此,适时判断、及时进行劣势产业剥离,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关键之一。

二是砍掉劣势业务。近几年,传统农机业务面临着更新,比如单缸小四轮、农用三轮车、背负式收割机等产品,早已经进入淘汰升级通道,以这类产品为主业的企业就应该及时决策,一直处于亏损超3年的业务应及时砍掉,升级新的产品;同时,对于大型规模企业,做不到行业“数一数二”的赔钱业务,要进行系统分析,或升级、或优化、或增效……

三是优化经营模块。农机制造企业实施轻资产运营,专业化是有效途径之一,具体模式为,整机制造企业承担核心部件制造、整体装配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专业化加工企业承担其他部件配套,通过专业化模块管理,形成以产品为主要载体的利益共同体,以有效减轻自身制造负担,抵御风险,提升经营灵活度。

第二,企业“做轻、做专”,加法有三:一是引进专业人才。不管什么时候,专业人才都是农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际上,真正重视人才的企业并不多见。许多企业舍得投入巨资购买设备,却不舍得在人才引进上花钱,而实际运营中,依靠自生力不足以支撑企业进步的时候,就必须通过人才引进来解决,越是行业趋缓的时候越是至关重要。

二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时下乃至今后,创新才是能够支撑和促进企业进步的不竭动力,农机企业应加大创新力度,尤其是技术研发、工艺提升环节,要加大投入,引进人才、鼓励创新,促进产品向智能化、高端化、精益化升级,引领市场发展。

三是要提升竞争价值。农机市场竞争白热化,任何一家企业都避不开价格竞争的考验,要想胜出,就要在确保“高质量、低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避开低价竞争,积极拓展价值竞争,要把“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比如协同相关农资、物流、粮食加工等企业,为用户提供“种、管、收、运、售”等全过程的服务,将比只提供农机产品这一单一业务和服务创造的价值高得多,同时有实力的企业应该拓展全球化视野,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产品“做精、做强”

近年来,“产品”在市场竞争要素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任何一家企业的兴衰都与其产品密切相关,正所谓“创新驱动发展,产品关乎生死”,此言非虚。农机企业如何做产品,似乎是老生常谈,各有门道,但是在市场转型阶段,怎样做好产品升级,却是个大课题。纵观今天的国内农机市场,产品中低端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要想突围,就必须把产品做精、做强。

把产品做精,是对品质而讲;把产品做强,是对竞争力而言,两者缺一不可,以下三点必须做好。

第一,市场导向,确立竞争力“风口”产品。2016年,在国家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全程机械化推进、“粮改饲”等政策影响下,国内农机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销售主流由传统品类逐步向刚性需求较大的新兴品类过渡,畜牧、经济作物、园林、蔬菜、烘干等小众产品演绎出前所未有的精彩;同时,产品高端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大型耕整地机械等需求旺盛,预计,这种趋势或在未来3年内持续进行。

“大势所趋,势不可逆”,农机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进行评估,弄清楚现有产品的竞争优劣势和成长性,通过产品升级、新进入或寻求合作等途径确立优势产品,抓住市场“风口”,实现提升。

第二,提升品质,倡导“工匠精神”传承。不管是被全球企业界推崇的精益管理,还是时下被国内制造提倡的“工匠精神”,都是通过聚焦和规范制造全过程作业行为,以达到减少浪费、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等目标。

当下中国农机产品,由于可靠性不足的弊端,被国外先进产品拉大了差距,想要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全面提升产品整体品质,要以对用户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去认真对待每个制造工序,拧好每一个螺母、调试好每一个间隙、做好每一次磨合;要不断提升制件质量、改善整机材质、精益装配工艺、加强试验检测;要一丝不苟,不急功近利,不粗制滥造……我们坚信,即使是再小型的产品、再小众的品类,只要把它做到极致,也能收获丰厚的价值。

第三,持续创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有句广告词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实,追求更好的过程就是持续创新的过程。当前用户对农机产品的认知和认可都已经全面升级,追求产品质量过硬、性能优越的同时,更加追求智能化、舒适化,年轻一代的机手希望农机上安装高品质音响、倒车影像、蓝牙通话……农机企业应该满足用户和市场需求,持续创新,提升产品可靠性、舒适性和科技含量,增加可选配置,实现产品多样化和全面升级。

把市场“做稳、做广”

当前,农机行业发展速度趋缓,而市场竞争却是暗流涌动,农机制造因为市场调整面临重重考验,企业整合、收购、淘汰时有发生;农机流通环节也是因为用户购买力不足、销量下滑和利润下降而发生变化,企业经营收缩、消亡屡见不鲜。

不管怎样,市场高低起伏、交错前进的发展规律不会改变,在市场低迷期间,就应该把市场做稳、做广,只有积蓄力量、蓄势待发,才能在市场回暖的时候占据资源优势、赢得发展先机。

第一,扩大优质客户资源。客户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以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进行的,没有客户就没有效益可言。

农机行业里,不管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不管规模大还是规模小,在客户资源管理环节来不得半点怠慢,农机品牌最有效的传播途径是用户之间的心口相传,只要产品好、服务及时,很容易建立起忠诚、优质的客户群体,通过他们的推介,将带来出乎意料的群体带动效应。所以说,市场低迷时期,应该下力气做产品、做市场,扩大客户资源,为后续业务提升做足准备。

第二,提升网络销售能力。现在农机销售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覆盖各地的代理商来销售,渠道能力决定了企业分销水平,提升网络销售能力、培养真诚合作代理商应该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在目标趋同、价值观一致、产品认可、利益分配合理等基本框架下达成利益共同体,采取步调一致的营销行动,做好推广、做好服务、做好回款、做好风险管控、做好客户关系维护……一系列规范化营销行为,将有效助力品牌提升、助力占领市场、助力合作多方共赢。

第三,打造及时完善服务。农机作为多种部件组合、高频率动作的机械种类,故障发生必不可免,做好服务是有效解除用户后顾之忧的必然手段。如何做好服务?

就是要把服务当作业务来做!对于大型企业来讲,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操作流程、专业服务队伍、多方协同合作、客户回访、服务品牌打造等机制,让用户购买大品牌产品自然而然地产生踏实的感觉;对于小型企业来讲,要发挥灵活能动性,服务速度更快、更人性化、更周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用户认可,才能快速成长,小品牌才能产生大效应。

第四,增强市场研究和风控。农机市场竞争激烈、瞬息万变,农机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敏锐的感知度,要决策快、决策准,这就必须以对行业和市场进行科学、系统、客观的研究结论为依据。

可惜的是,很多企业都缺乏专门研究市场和行业的专业人才,很大程度上凭一把手个人经验和直觉来决策,“赌运气”的成分非常高。

增强市场研究能力,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在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再借助外脑来进行多方参考,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招”,快速决策,抢得先机,走在别人的前面。

与此同时,企业经营全过程要强化风控管理,着重关注投资、商务政策设计、渠道、资金回笼、危机事件处理、现金流等经营要素运行质量,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管控体系,确保企业在风险相对可控的轨道上健康前行。

2017,不管市场如何变化莫测,农机人铿锵前行的脚步不会停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信念在召唤,只有激情澎湃,从容面对,才能迎来充满希望的春天!

标签:农业   发展   企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6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