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推动农业发展政策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太原推动农业发展政策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太原推动农业发展政策,以及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太原市农业投资条例》的决定(2005)
- 2、近三年来山西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
- 3、太原市农业投资条例
- 4、太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
一、第一条修改为:“为保证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和合理使用,加强农业资金的监督管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山西省农业投资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二、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题目“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资金管理”分别修改为:“投资资金的来源、投资资金的使用、投资资金的管理”。三、将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十五条中的“农业资金”统一修改为“农业投资资金”。将第二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七条中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类资金”统一修改为“财政支农资金”。将第六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中的“计划、科学技术、水利、乡镇企业”统一修改为“发展与改革、科技、水务、中小企业管理”。四、删除第八条第五项、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十条。五、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二条,修改为:“农业基本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以及国家和省在本市的农业基础建设项目配套的工程。”六、第十七条改为第十三条,修改为:“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中低产田改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抗旱防汛、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护林防火、动物疫病防治、农业防灾减灾、农机服务化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等。”七、第十八条改为第十四条,修改为:“农业的科技费用,主要用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成果转化、科技培训,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八、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条,修改为:“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支农资金、各项农业基金的预算管理;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农业发展规划,确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投资范围和重点项目;负责编制年度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预算和决算,筹集、下拨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确保农业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照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目标及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监督检查支农资金的使用。”九、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农业、林业、水务、中小企业管理、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畜牧、农机、气象等部门,负责编制本部门年度预算,会同发展与改革、财政部门确定本系统农业发展项目,并对农业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部分条文的文字作相应的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太原市农业投资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分类: 商业/理财 财务税务
问题描述:
急用!!!!!!!!!谢谢
解析:
下面的将就着用吧
继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区域政策之后,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正式把“促进中部崛起”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部六省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也提出并实施了各自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举措,可以说,中部崛起已经迈出新的步伐。
继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区域政策之后,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正式把“促进中部崛起”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部六省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也提出并实施了各自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举措,可以说,中部崛起已经迈出新的步伐。在实施中部崛起中,山西应该如何作为,如何定位?基本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我认为,实现中部崛起,在重点产业定位和选择上,中部六省可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形成互补性的产业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竞争;在发展战略和政策途径选择上,中部六省应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区域战略一体化格局,实现共同崛起。基于这种思路,中部六省应当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重点途径和共同的战略选择。下面,我结合山西实际,着重从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对山西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认识
山西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以煤、焦、铁为主导产业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相继涌现出一批经济强县和经济大县,主要是一些城郊和资源县。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决策后,我省各市、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提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一个各具特色、全面开花的新格局,全省县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和好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县市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凡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县市,县域经济也很活跃;二是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一批加工型、资源型、生态型、旅游型、商贸型等特色县涌现出来;三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在2004年第四届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我省河津市名列第96名,成为我省唯一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的县市。在2004年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发展速度排名中,我省进入全国发展最快百县行列的县市达到22个,较上年增加6个。其中,古县、保德、乡宁、蒲县、翼城、襄汾等县市连续几次榜上有名。
总结探索近几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和做法,有这样几点启示: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解决一个县域的经济问题,更是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我省是一个内陆省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内部构成看,主要是在县域经济,而不是城市经济。全省119个县级行政区域,除去23个市辖区外,96个县和县级市占据着全省95.1%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73.5%的人口,但GDP的占有量只有57%,平均占有量明显低于城市;二是从全国来看,我省的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较小,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平均规模为:GDP64.7亿元,财政收入7.6亿元,人口84.8万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GDP32.04亿元,财政收入1.21亿元,人口45.53万人。而我省的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GDP14.47亿元,财政收入0.51亿元,人口24.93万人;分别为百强县平均规模的8.8%、6.7%、29.40%;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2%、42.1%、54.8%。即使是2004年我省的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也仅为: GDP18.27 亿元,财政收入0.69亿元,县域人口24.84万人。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县域经济发达省份。在全国省市区竞争力评价中,山西位居第23位,落后于中部其他省区。综上所述,山西尽管县域人口和土地面积占全省的大头,但经济发育水平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全省经济的问题和差距在县域经济,基础和重点在县域经济,潜力和希望也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活则全省活,县域经济强则全省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提高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兴县强省”的重大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二,发展县域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县域经济的发育程度,不仅决定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决定着社会事业和文化生活水平。县域经济不发达,不仅农民收入上不去,县域内的城镇居民收入同样上不去,县级财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无力顾及社会事业。我省多数县市属于小县小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较小,发展水平偏低,财政实力较弱。要办好各项社会事业,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以,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要站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促进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不是要就县域搞县域经济,而是要在大的市场格局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县域经济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但并不是资源配置只能局限于本县域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方面的教训也很深刻。比如上面号召要搞开发区、经济园区,一些地方首先在本地划一片地,挂一个牌子,然后放上一些当地的资源产品,就算大功告成。究竟这些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以及在市场的知名度、信誉度和销售情况,则了解不够,或懒得走出去。事实证明,这种封闭式的发展经济模式,十之八九做不大、做不强,往往是昙花一现,应景而已。与之相反,我们省还有一些大企业,他们都是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生铁等资源优势,再加上省内外、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资金、品牌、科技和人才优势,内外结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既要立足县域实际,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更要两眼外向,强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聚合外部大资源、大要素,以外力促发展,为县域经济 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要注重经济快速增长,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的高度关注。既要经济增长、又要保护环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省有不少大型化工、炼焦企业,尽管都是对环境高污染项目,但现实污染几乎感觉不到。他们在上项目的同时就注意了环保问题,做到了工程措施和环保措施同时并举,同期设计,同期开工,同期建设,同期投入使用。当然,对一些项目,如煤矿等资源型开采项目,对环境造成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从长远来讲也是不可弥补的,但也要从长计议,千方百计延缓其破坏的程度。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坚决杜绝出现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不考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政绩工程。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应当把握的三个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近几年山西的实践,在具体工作中应当注意把握和解决好几个重要关系:
第一,把握好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关系。山西省委、省 *** 提出要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这是当前山西经济工作的中心和主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只有将各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才能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要把结构调整融于县域经济发展之中,将更多的工作精力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改变过于依赖煤焦铁等资源性产业的产业结构,加快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我省企业的主导产品主要是能源和初级原材料产品,这类产品的显著特点是,价格对供给十分敏感,供给稍微不够,价格会大幅上涨;供给稍微过剩一点,价格就会大幅下跌。因此,对我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有支配性地位的资源产品,要适当控制总量,做到既有效保证对全国的供应,又不导致供应过剩、价格下跌,努力维持“紧平衡”的市场格局,防止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焦、铁、镁等资源性产业的无序增长。
第二,把握好强县兴省与强县富民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要强县,更要富民,强县兴省和强县富民是一个统一体。就县域经济本身,强县和富民是“两翼”,不能偏废。近几年来在结构调整的带动下,我省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缩小了8个百分点。但是与总体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增长相比,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是明显偏慢。从1999年到2004年,全省GDP增长了100%,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00%,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不到50%。这说明,广大农民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从而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现在我省一些资源大县近年来财政增长很快,但绝大多数农民却没有富裕起来。有的县引进了几个大项目,财政一下子翻了身,但这些大项目却具有“飞地”性质,与县域经济联系少,对当地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强;有的县通过发展小煤窑、小炼焦、小炼铁,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却只富了极少数人,广大农民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只能忍受环境的污染。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煤炭资源开采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机制,加大排污收费力度,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尤其要大力发展围绕大项目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另一个问题是一部分县特别是农业县农民收入得到了增长,但县级财政却无力办事,影响了农村经济尤其是社会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建议省财政加大对县级财政的奖励和补贴支持力度,对农林牧生态县、旅游特色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支持;对财政增收的县、消化赤字的县、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县给予奖励;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各县既要在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和财力上下功夫,努力培植财源,又要在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既要强县,更要富民,努力使二者有机统一,努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第三,把握好发展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区域合作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不能自我封闭,而必须立足县域、面向全国和全球。县域比较优势和县域特色的确立,新型产业基地的布局和发展,都要胸怀全球和全国情况,面向全国和全球大市场,立足于承接大范围的产业转移,从全国乃至全球吸引投资。县域经济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处于有机的区域经济联系之中,因而必须高度注重区域合作,尤其要处理好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纽约的GDP占美国GDP总量的24%,东京的GDP占日本GDP总量的26%,伦敦占英国GDP总量的22%,巴黎占法国GDP总量的18%。中国的城市群未来二、三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阶段,组团式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高端载体。从我省经济布局的情况看,太原市、晋中铁路沿线的6个县市区、吕梁平川的4个县市,地理上、经济上的联系都比较密切,将构成一个大太原经济圈,也可以称作是一个城市群或经济带;北部许多县市,更多地与晋冀蒙经济圈发生联系;南部运城地区,与西安经济圈联系密切;长治、晋城,与中原经济圈联系紧密,阳泉与石家庄联系紧密。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区域板块,将会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各县市区都应该强化区域合作的意识,找准自己在大的区域分工中的定位,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向城市融合,主动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重点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山西的实际,今后一段时期山西发展县域经济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继续把发展当作首要任务,继续推进体制创新,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到“十一五”末,力争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上有新突破;在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上有新成就;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上有新局面,逐步形成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新格局。
重点工作是:
(一)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
山西大部分县市的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省情,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放到全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引深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装备提升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好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种养业结构,把畜牧业建成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突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调整生产结构,突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调整劳动力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稳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二)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纵观全国百强县的产业结构,纵观我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的产业结构,纵观这几年县域经济比较活跃县市的产业结构,其共同的一点是县域工业比较发达,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的观念。我省大部分县域工业是资源型产业,普遍存在着能耗大、技术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依托科技进步,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七大支柱产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寻找结合点和着力点,拉长产业链条,推进深加工,培育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科技应用型以及大型企业相配套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新兴产业成长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双赢。
(三)坚持把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
城镇化是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效结合点,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载体。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因此必须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准确把握功能定位,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发挥小城镇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要完善小城镇功能,建立健全社会服务设施,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和适宜产业向小城镇流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促进发展,走出一条在 *** 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新路子。要继续积极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吸引和推动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效应,壮大园区经济。然后以此为依托,吸纳农村服务业和农民进入,逐步向小城镇发展。
(四)坚持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
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进而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特色经济,关键要选准特色。这些年,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都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选准了适合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我省介休的焦炭产业,山阴的奶牛产业,平遥的旅游产业,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选准特色的基础上,必须下功夫培育拳头产品,尽快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对现有的传统优势产品,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应用现代科技,改进生产工艺,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同时,要在对外交流中积极引进那些适合当地条件的、有发展前途、有生产优势的产品,变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对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特色产品,要进一步壮大规模,努力做大做强。
(五)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农副业和农村经济占主导的县域内发展县域经济,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发展民营经济。近几年,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发展较快的县、市,无一不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县域经济。要充分调动民资民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我省省委、省 *** 《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继续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放手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切实落实政策、放宽领域、降底门槛、创优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要切实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服务,通过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各类公益性中介机构和社会性、商业性中介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保证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和合理使用太原推动农业发展政策,加强农业资金的监督管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山西省农业投资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业资金,是指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安排的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类资金、农业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科技费、国有农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各种农业贷款、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劳动者和其太原推动农业发展政策他方面对农业的投资。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农业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监督均须遵守本条例。第四条 农业资金的安排和使用,应当坚持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保证重点、提高效益的原则。第五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提高农业投资的总体水平。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投资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第六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业投资的组织领导工作。
计划、财政、科学技术、农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管理、农业综合开发、畜牧、农机、气象和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负责农业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
涉及农业的金融机构应当做好农业信贷工作。第二章 资金来源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资金为主体,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和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农业投资体系。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经常性的农业投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占当年预算内地方统筹基本建设资金的8%以上。
(二)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类资金,应当在上一年实际投入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其增长幅度不得低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三)农业的科技费用占科技三项费用总支出的20%以上。
(四)当年财政预算内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时,应当对国有农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给予安排。
(五)农业部门的事业费应当予以保障。第九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经常性的农业投资按照下更规定执行:
(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类资金,应当在上年实际投入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其增长幅度不得低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二)预算内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中用于农业投入部分应当逐年增加。
(三)农业的科技费用占科技三项费用总支出的比例,县(市)为50%以上,区为20%以上。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农业发展基金。
农业发展基金按照国家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比例足额提取。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管理的基本农田建设基金、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乡镇企业发展基金、水利建设基金、林业基金、副食品基地建设基金等资金,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足额征收、提取和筹集。第十二条 乡(镇)和村办集体企业应当按税后利润的5%上缴乡(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以工建农、以工补农发展农业生产。
从事个体工商业、私营企业和运输业的农民,应当按照税后年纯收入的3%上缴其户籍所在地的集休经济组织,按规定用于发展农业生产。
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承包合同收取的承包金,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农民在承包的土地上不断增加资金、物资和劳务投入。
每个劳动力每年应当投入一定数量的集体劳动积累工,投入数量由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确定。
从事其太原推动农业发展政策他非农产业不投入集体劳动积累工的农民,实行以资代劳,限期交款。
集体劳动积累工由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合理使用。第十四条 涉及农业的金融机构安排信贷计划时,应当优先安排农业生产贷款,并逐年增加。第三章 资金使用第十五条 农业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不得弄虚作假,改变投资方向。第十六条 农业基本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农业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性基本建设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国家和省在本市的农业基础建设项目配套的工程。第十七条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类资金,主要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中低产田改造、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植树造林、林木保护、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机械化和乡镇企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等。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经营、扶持、服务、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第五条 市、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综合指导、扶持、服务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工作。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相应的便利和服务,并依法协助调解和处理生产经营中的矛盾纠纷。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开展评级创优活动,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在支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第二章 设立与运行第八条 依法从事下列活动的,可以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植业、养殖业;
(二)农产品销售、加工、贮藏、运输;
(三)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和民俗旅游;
(四)农民家庭手工业;
(五)农业机械作业服务;
(六)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及服务;
(七)农村资金互助;
(八)其他。第九条 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条件,经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未经登记,不得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第十条 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依法制定章程。章程应当载明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
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应当由全体社员参加的设立大会一致通过,并经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后生效。第十一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入社不设最低出资额限制。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不需要提供验资证明。
农民在土地承包期内未改变土地用途的,可以用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预期收益作价出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设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合作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的,出资年限不得超过土地承包期剩余年限。第十二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主体为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有五名以上成员,其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资格条件不受地域限制。农民可以跨区域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加入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依法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第十三条 两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自愿、平等的原则组成联合社,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依法登记,并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优惠政策。第三章 规范与管理第十四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是本社的权力机构。成员大会每年召开不少于两次。成员大会出席人数应当达到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的,应当按照章程规定召开理事会、监事会会议。第十五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成员大会的决议,可以对成员提供的技术、信息、购销、商标使用许可等服务支付报酬。
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成员大会的决议向成员借款的,双方应当订立书面借款合同。
前两款发生的费用可以在合作社经营成本中列支。第十六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依法建立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明确规定成员大会、理事长、理事、经理的财务权限和职责,并经成员大会审议通过。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建立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设置专职会计人员,也可以委托会计服务机构代理记账。
关于太原推动农业发展政策和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