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文件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文件,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文件

温馨提示:文章已超过126天没有更新,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摘要: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以及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文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以及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文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请问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啊
  • 2、美国如何调整农产品出口政策?
  • 3、美国的工业农业概况
  • 4、谁能介绍一下美国的农业政策啊

新经济政策.

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华尔街黑色星期四

1929年三月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赫伯特.胡佛出任美国第31届总统。他曾吹嘘说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我们将很快消除贫穷,将让每个家庭都能在车座里有一辆汽车,揭开锅就有一只鸡。然而,经济危机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的最初征兆已经出现,消费额增长率下降,产品库存积压越来越多。自进入1929年以来,股票投机完全失控,股票发行数和股票价格上涨之大已远远脱离了现实经济状况。9月下旬,知情的人开始抛售大批股票。10月24日是个星期四,证券交易所好象着了火的疯人院,人们急奔、猛推、乱叫、狂吼,仅一天内就抛售股票1300万股。人们称这一天为“黑色星期四”。

一批大银行家急忙在摩根公司的办公室召开会议,决定拿出二亿多美元,由交易所副董事长以经纪人身份买进大批股票,同时,政府派警察在交易所维持秩序,交易所平静了三、四天。

1929年10月29日是个星期二,股票市场再次出现抛售狂潮,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内已挤得水泄不通,人们还是不断用进取,有的股票原来一股48美元,这天只卖1美元。到11月,纽约交易所全部有价证券的价格下跌50%,损失450亿美元左右。股票市场完全崩溃,大批从事股票投机的银行纷纷倒闭,不少将一辈子积蓄买成股票的人,转眼成为赤贫,跳楼、上吊、用煤气自杀的新闻比比皆是。

二、危机的蔓延与恶化

纽约股票市场崩溃以后,西方银行家、企业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并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着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美国在20-30年代的危机时期,工商企业倒闭十一万零四百三十四家,采煤业萎缩65.6%,、炼钢业萎缩84.77%,、汽车工业萎缩92.1%,、商品零售萎缩49.5%,出口贸易萎缩67.9%。

西方其他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资金流入和向美国的商品输出,这些国家也跟着被卷进了经济危机,英国出现了纷纷向银行提取黄金的风潮。1929年7月初至9月,外流黄金价值2亿英镑,9月下旬,英国宣布废除金本位制,英格兰银行停止制币兑付黄金,接着,其他一些国家也废除金本位制,西方货币制度开始崩溃。

欧洲的金融风潮又波及美国,储户纷纷向银行提款。1933年初,一万八千多家银行共吸收存款410亿美元,而库存现金还不到60亿,根本就无法应对储户提款。到了这年3月初,共倒闭银行6000多家,美国公众人心惶惶。西方各国为了摆脱危机,尽量把危机后果转嫁给本国人民和亚非拉人民。在拉丁美洲,从美国进口的农业机械和汽车的价格仅下降10-15%,而出口的可可豆和咖啡的价格却下降了50-70%,即使如此,仍有堆积如山的农产品卖不出去。

西方国家之间以邻为壑,极力地把危机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倾销战。从英国废除金本位,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日本甚至让日元贬值近40%,借以大幅度降低棉纺织品等的出口价格,向世界各地大肆倾销。

三、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

危机期间,劳动人民处于饥寒之中,而垄断资本家为了稳定价格、保持利润,大量销毁农副产品。在美国先后销毁了100万车皮粮食,26万多车皮咖啡,28万多车皮砂糖,2.5万吨肉。美国报纸公开宣传用谷物作燃料的好处,家庭、学校、机关纷纷不用煤砖而用谷物作燃料。

危机期间,美、英、法、德四国共有约29万家企业破产,工厂区死气沉沉,厂用铁路上野草丛生,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失业人数急剧增长。1933年3月,美国的全失业大军达到一千七百万人,每4名工人中就有1人失业。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拒绝由联邦政府对失业者施行直接救济,但鉴于苹果丰收,他同意政府收购一批苹果,廉价赊给失业工人去卖,于是,那些日子,纽约街头每隔几步就有人在无精打采地叫卖苹果。

民间慈善机构和州政府设立了一些救济站、施汤站,但“僧多粥少”,1933年,美国有400万赤贫户,共约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人挣扎在饥饿线上,领救济的队伍总是排得很长,而每人之能够领到一小块面包和一点汤。

城市里成群的乞丐和面黄肌瘦的男女老少,拿着破口袋(时称胡佛袋)在垃圾堆里搜寻剩余的食物。常有失业的人群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蜂拥而上,互相争夺。

美国约有100万户家庭付不起以住宅为抵押的贷款,被地方法官赶出家门。他们就在近郊空地上用破铁皮、纸板和粗麻布等搭起窝棚,人称“胡佛别墅”,各城市的周围有大片破烂窝棚,人们把这些地方称为“胡佛村”。还有许多人在别人家的门檐上、小胡同或公园长凳上过夜,身上盖的是旧报纸,人称“胡佛毯”。

大批建筑师、工程师、医生、教师、作家等脑力劳动者也失业了。有些学校发不出工资,教师只能到学生家去吃派饭。农村中大批佃农破产,分成制农民和农业工人惨遭失业,在各地的公路上、铁路旁,不时出现大批流浪的人群。

四、反失业、反饥饿的斗争

胡佛一再说:“经济很快会复苏”,“繁荣就在前面”。但对失业和饥饿毫无办法。1930年3月6日,美国各城市125万工人举行示威,纽约有11万人参加。1931年12月和1932年2月,两次举行了全国性的反饥饿大游行,各城市共有100万人参加。各地派代表在首都会齐,向白宫情愿,一次1800人,一次3000人,这是轰动全国的向华盛顿饥饿进军。1932年3月,底特律3000工人要求福特汽车厂老板福特发给被解雇者一半工资,福特叫来警察镇压,打死4人 ,伤几十人。几天后,15000人为被害者送葬,被害者棺材上覆盖着红旗。

1932年8月,依阿华州西荷郡爆发了奶农反抗斗争,在一个月内,奶农三次冲击牛奶公司,抗议过分压低牛奶收购价格。抗议的人群把三万四千磅牛奶全都倾倒在地,并把汽油倒进牛奶桶里。

危机期间,规模最大的抗议斗争是退伍军人要求立即全部发放补偿金的进军。1932年5月,25000名失业退伍军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华盛顿,他们携家带口在公园里大街上搭起窝棚,或在空的货栈、政府建筑物里住下。多数退伍军人聚集在国会大厦周围,希望至少要和总统会谈一次,胡佛不仅拒绝接见情愿者,还在白宫周围加派警察日月巡逻,总统府大门被用铁链锁上。

五、罗斯福当选总统

福兰克林.罗斯福于1882年出生于纽约州海德公园镇一个富豪家庭,童年时随父母多次到过欧洲,学会了法语和德语。1900年进哈佛大学攻读历史和政治。1904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罗斯福的政治生涯开始于1910年,这一年他竞选纽约州参议员获胜。1920年被推举为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1921年8月,罗斯福患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而双腿瘫痪,时值39岁。

1928年,罗斯福重返政坛,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他精神抖擞,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儿子的肩膀登台讲演。1932年,接受民主党的提名,罗斯福参加总统竞选,他发表广播演说,“我决心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深陷困境的美国各阶层选民对罗斯福抱有希望,“新政”二字不胫而走,很快家喻户晓。罗斯福手拄拐杖,乘坐火车、汽车、轮船跑遍美国,每天演讲二十余次,到处受到热烈欢迎。1932年11月,罗斯福以压倒多数的选票竞选获胜。

六、反危机和改革

1933年,美国经济几乎濒临绝境。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千百万美国人在收音机旁收听总统发表就职演说。罗斯福告诉美国人民,他相信美国必将振奋起来。为了推行新政,罗斯福召集一些学者、专家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为他们拟定法案,起草讲演稿,出谋划策。

为制止银行倒闭风潮,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业。9日召开国会特别会议,提出了《紧急银行法》,由于局势异常危机,议员们来不及看完全文,就以口号声表决通过了该法案,授权总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整顿和稳定金融秩序。罗斯福总统授权财政部检查银行资产负债情况,发行了30亿美元新钞,以支持大银行开业,并勒令失去支付能力的小银行停业,煞住挤兑风。不久政府又公布了《存款保险法》,对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由政府信誉保证其安全,以恢复银行信用。

罗斯福多次举行全国广播讲话,它像同大家一起围炉谈家常一样,用通俗易懂、亲切爽朗的语言,介绍情况,说明政策,讲清道理,求得公众对新政的理解和支持,他把这称为“炉边谈话”。

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其核心是减耕减产,防止农业生产过剩。农业调整管理局火速派出10万余名工作人员到各地同农场主订立减产合同。政府对大量缩减土地面积和降低牲畜繁殖率者给与津贴和奖金。根据数百万份减耕减产合同,缩减了小麦、棉花、烟草等15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到1934年,全美减耕面积达4000万英亩,为了减耕减产,全美曾犁掉棉田1000万英亩,国家为此付出1亿美元补贴。

1933年6月,罗斯福批准公布《全国产业复兴法》,并成立“国家产业复兴局”负责贯彻实施。该法令要求各产业部门分别成立同业分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对价格、产量、雇佣等作出限制,以免生产过剩。为使该法令能顺利贯彻,政府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把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作为拥护产业复兴法的标志。几年内,国会先后制定了不同行业的765个基本法规和208个补充法规,90%的企业自愿或被迫接受了这些法规,在企业里悬挂起了“蓝鹰”标志。

《全国产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自愿参加任何工会,以及同资方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规定资方必须接受最高工时限定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

1933年5月,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国家拨款共各州免费向失业者发放生活必需品,并从这一年10月开始试行“以工代赈”政策,即政府雇用失业者兴建公共工程,而不是单纯向他们施舍。为此设立了国民工程管理局,兴建了18万个小型公共工程项目。如学校、图书馆、道路等,先后吸收了450万失业者参加工作。政府还吸收了18-25岁的失业青年组成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他们从事造林、兴修水利、水土保持、美化公园、建筑道路等工作,除食宿外,每人每月可领到30美元报酬。从1933年到1941年,先后吸收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员140万人。

七、顶住压力,继续推进改革

新政初期的一系列措施,稳定了经济局势,特别是扩大政府开支,兴建大规模公共工程刺激了消费和投资,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回升。

经济稍微好转,部分垄断资本家便起来反对新政。1935年、193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先后裁决《全国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违宪,予以废除。

罗斯福继续坚决推进改革。

第一、继续并扩大公共工程投资

1935年5月,成立的“工程振兴管理局”主持的大型公共工程平均每月雇佣200多万工人,新政最大的工程是“田纳西河流域工程”。并对知识分子提供帮助,大批作家、演员、画家和其他知识分子受到雇佣,让他们编写旅游指南、盲人读物、画壁画、到农村去演出。

第二,继续调整劳资关系

1935年7月,颁布了《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权利;1938年6月国会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规定最高工时数为每周40小时,每小时最低工资40美分,禁止使用童工。

第三,实施《社会保险法》

通过向企业课税、工人工资提成和政府拨款三种途径设立失业保险基金,承担失业者每年为期12到26周的保险。年满65周岁的退休工资劳动者可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伤残人和不能自立的母亲、儿童可获得救济。

第四,建立“恒定粮仓”

根据1938年新的“农业调整法”,由政府和农场主商定农产品的生产限额和平价,供过于求而市场价格低于平价时,农户可把产品储存起来,以此为抵押可换得一笔贷款;当市场价格达到平价时,农户出售产品并归还贷款。政府还帮助流浪的佃农和季节工人定居下来。1937年成立“农场保险管理局”,建立了30个各可收容1.2-1.5万流浪家庭的营地,帮助农民清偿债务,并向他们发放贷款,组织合作租地和购买农用机器。

第五,放弃财政平衡,实行赤字财政

罗斯福政府实行赤字预算的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公债,以满足政府扩大开支,进行公共投资所需的巨额资金。1932-1940年,联邦国债从194.8亿美元增加到429.6亿美元,联邦赤字连年增加。

第六、改革税收政策,增加政府收入

1935年颁布《财产税法》对巨额个人收入征收累进附加税。凡纯收入在5万美元以上者征税31%;纯收入在500万美元以上者则征税75%,少数大富翁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有力地遏制了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大。

八、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新政的实质是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和调节渡过危机,发展经济,稳定政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有人攻击罗斯福搞社会主义化,罗斯福回答说:“在美国,没有人比我对私人企业有着更坚强的信念。正是新政挽救了被拖到毁灭边缘的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发展,美国农业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产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饱和,农产品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美国政府采取过许多办法包括实施休耕政策等试图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效果均不明显。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瞄准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推动农产品的出口。 2001财政年度,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额高达535亿美元,是1970年73亿美元的7倍多。从世界市场的份额上看,美国农产品占有很高的比例: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出口占34%,玉米占21%以上。目前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业总销售的比例高达25%。 美国农业出口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整农产品出口方向,把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美国政府认为,不但美国国内农产品市场饱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是“成熟的市场”,拓展潜力不大。因此,要大规模推动农产品出口,必须开辟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市场。在努力开辟世界各国市场的同时,美国还把一些经济发展快的发展中国家视为市场潜力巨大的“中产阶级”国家,把对这些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的出口作为调整的重点。美国制定这样一个战略的依据,一是发展中国家粮食和农产品需求大;二是发展中国家花在食品方面的开支比例大,平均占收入的47%,三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大,2020年内世界农产品需求增长总量的85%将来自这些国家;四是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其市场对高质量肉类和果蔬产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 其次,大力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比例。近10多年来,世界粮食价格呈逐年走低趋势。因此,美国十分注重将粮食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工作,既提高了出口价值,又增加了国内就业,一举两得。在美国农产品加工中,粮食转化率快速提高。在出口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增长十分迅速。据统计,1990年,美国利用谷物和大豆转化成的肉类产品出口价值,占这两类粮食生产总值的1.4%和1.8%。而到2000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4.3%和5.4%,10年中增加了约两倍。目前美国已经成为牛肉、猪肉、禽类产品的纯出口国。 第三,努力打破出口障碍,迫使别国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并减少农业补贴。从世界市场总体形势看,农产品贸易竞争日趋白热化,美国的出口虽然不断增加,但在市场总份额中所占的比例却不断缩小。美国认为,除了近年来美元价格过高对农产品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外,许多国家的进口关税过高是美国农产品无法大量出口的主要障碍。为此,美国近年来同许多国家举行了贸易谈判,农产品贸易是谈判的重点之一。目前美国已经同不少国家就农产品出口问题达成了协议,迫使一些国家降低进口关税,从而推动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美国还长期同欧盟和其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讨价还价,迫使它们减少对农业的补贴,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农业出口战略调整将不断加强,预计重点将放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迫使其他国家逐步降低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努力扩大转基因农产品的国外市场;二是大力提高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包括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等;三是保证出口渠道的畅通,包括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以及提高运输效率等;四是加大国外市场开发方面的投入,市场开发方面的支出将明显增加;五是继续将增长最快的一些国外市场作为重点来经营,政府将把向这些国家出口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提供更多的出口便利。

美国的工业农业概况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

1、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著名产品为硅片。

2、美国农业的生产总量和出口量也很大,一些重要农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甚至大于其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美国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其产值之比大致是半对半。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的农业州,1993年的农业销售额达到198.5亿美元,其次是得克萨斯州和衣阿华州,销售额均超过100亿美元。

扩展资料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

东北部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全国的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传统工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这里。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

南部地区过去以农业为主。由于这里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较东北部小,美国工业逐渐由东北部向南部发展,形成美国新兴的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基地。

太平洋沿岸的狭窄平原和谷地,是西部工业的集中地带,宇航、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著名产品为硅片。

参考资料来源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百度百科-美国的工业分布

美国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的农业政策

一、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美国联邦(中央)政府的农业政策,是三个因素变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一是土地、人口、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其二是市场因素,其三是政治因素。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农业政策发展,大抵可分作两大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基本采取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政策,但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投资,促进农业的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

1.自由放任与农业促进

同所有其他国家一样,美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从农业起步的。早期殖民地各州,无不以生产出口农产品和原材料为其经济命脉。19世纪初叶,农产品占美国出口价值总额的75%。在30年代,75%以上的烟草,80%以上的棉花出口国外。直到南北战争时,单棉花一项便占美国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

19世纪后半叶,随着西部疆土的开拓,美国的可耕地增长了两倍。农产品的价格,虽然在南北战争后一度急剧下跌,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期间,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仍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其主要成因有三。第一,来自欧洲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外国市场吸收了三分之一的新增农产品。新增小麦产量的近半数销往海外。第二,美国国内城市和移民人口的增长,刺激对农产品的需求。第三,随着工业化的展开,美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 。

从南北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涨落,采取了不干预不介入的政策。但它并非全然消极无为,而是采取一系列投资政策,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发展。首先,联邦政府以及许多州政府对运河和铁路的大力投资,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运输成本降低,而提升了美国农产品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1862年起,联邦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专门针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赠地大学法案(The Land-Grant College Act)和宅地法案。前一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向各州无偿赠送国有土地,各州必须利用所得土地及其收益建设以农学和工学为主科的大学。后一法案则规定,凡连续耕种国有地5年的农户,只需缴纳规定的证件费,即可获得160英亩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同年,美国农业部成立。1987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在各州建立由联邦政府出资建设运营的农业试验站。在1862年之后的三十年里,美国农业部的支出以年均13.2%的速度增长 。

美国联邦政府自19世纪后半叶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政策措施,不仅是美国领土扩张,人口增加,工业化加速等社会经济变化的结果,而且是其政治制度及政治势力变动的产物。此处仅以赠地大学法案的通过为例说明 。此法案由来自佛蒙特州的众议员莫利尔(Justin Morrill)提出。根据该提案,各州按其拥有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人数,从联邦政府无偿获得国有土地(按每名众议员或参议员分得30万英亩土地计)。此项提案,得到地少人多的东部各州议员的强烈支持。但是,由于联邦政府持有的"国有土地"几乎完全坐落在西部,西部各州议员担心,该提案一旦成为法律,可能使广大的西部土地,被东部巨商用作投机。一位代表威斯康辛州的议员批评该提案"要把整个西部变成纽约的领地。西部议员还担心,赠地大学法案可能有碍宅地法案和要求联邦政府资助修建横贯美国东西的大陆铁路的铁路法案的通过。这两个法案,是西部开发的关键,为西部议员所力争。

由于西部议员的反对,赠地大学法案一度搁浅,未能通过国会专门委员会一关。但它最终仍于1862年和宅地法案先后在国会通过。其中原委,盖由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决定。1862年是大选年。在国会中占有多数的共和党若争取不到中西部的选票,则无胜选的可能。1860年共和党于芝加哥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做出支持宅地法案和修建大陆铁路的决议。随着1862年大选的临近,对于共和党来说,推动宅地法的立法,成为其胜选的必需。

于是,共和党领导阶层在1862年5月在国会内推动宅地法的通过。西部议员则桃李相报,不再反对赠地大学法案。堪萨斯州参议员波默罗伊表示,东部议员既然已几乎全都对宅地法案投了赞同票,而永远不再染指那些土地,因此,东部各州应该获得大学赠地。宅地法和赠地大学法于1862年同年通过,是代表东西部的议员们利益交换 (logrolling) 的结果。

2.财政补贴与直接干预

尽管有上述种种政府的支农措施,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农业发展,一直是在起伏不定的状态中进行的。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期间,美国农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局面。在大战的初期,美国农业的总纯收入为36亿美元。到1919年,达93亿美元。但仅在两年后,收入便陡降至37亿美元。此后,在20年代,农业收入逐步升至61亿美元,但到大萧条的1932年再度跌至19亿美元 。1932年,农业仍雇用四分之一的美国劳动力,但在已大大减少的国民收入中,农业仅占7%左右。不少债台高筑陷入贫困的农民铤而走险。他们或截堵运往城市的粮食,或聚众闹事,暴力抗法,威胁执法者的人身安全等 。

导致农业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按不变价格计算,1932年的小麦价格仅为1925年价格的四分之一 。10从1929年到1932年,棉花、小麦、稻米等农产品平均价格下降了一倍多。1929年,一蒲式尔玉米值80美分。1932年,只值32美分 。

救助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任务之一。罗斯福政府的农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干预来控制农产品价格,以避免谷贱伤农。为达到此目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要者一是鼓励农民撂荒部分耕地(休耕),政府予以货币补偿。此措施意在减少农产品供给,以抬升农产品价格。二是政府贷款价格支持制度。具体做法是,任何农户在谷物收获之后,可将它们封存入仓。然后以谷物为抵押,向联邦政府农业部管辖下商品信贷公司贷款。政府规定每一单位的谷物值多少贷款(贷款价格)。一笔商品信贷公司贷款的数额等于封存谷物的数量与贷款价格的乘积。如果谷物价格上升至大于贷款价格的水平,农户可将它们出售,以现金偿还贷款。如果价格未升至大于贷款价格的水平,农户则可用抵押的谷物偿还贷款。农户自愿参加政府的贷款价格支持体系。但凡参加此体系者,必须与政府签订休耕合同。换句话说,唯有与政府签订休耕合同者,方可享受政府贷款价格支持的待遇。

从30年代到60年代中叶,由商品信贷公司实施的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一直是美国农业政策的中坚。政府贷款价格事实上成为农产品的"盆底"价格。它起到了支持农产品价格的作用。例如,从1948年到50年代末,除了51和52年因朝鲜战争,玉米的市场价格高于政府的贷款价格外,其余各年或者两者持平,或者后者高于前者。由于政府的保护价经常高于市场价,农民往往放弃其抵押给政府的谷物,不归还贷款,以获取保护价大于市场价的利益。这样做的结果使美国政府持有大量农产品。1959年,商品信贷公司所持有的玉米,棉花和小麦分别占年产量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强 。为了消化商品信贷公司所持有的谷物,美国政府于1954年通过对外粮食援助法(PL-480)。至1960年,美国一半小麦的出口,是通过该项目进行的。从1961起,美国开始实施向贫穷阶层提供免费食品的食品卷项目。其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支持农产品价格。

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政府放弃农产品价格支持的政策,取而代之直接向农户发放现金补贴。其具体做法大体是,政府每年设定农产品目标价格,按市场价格小于目标价格的差额,向农户支付现金补助。这样做对美国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美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而旧有的价格支持制度则有害于其国际竞争力。事实上,美国用现金补贴政策取代价格支持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应对来自欧洲共同体国家农产品出口能力扩张的压力。美国政策的改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71年,美国农产品贸易盈余为19亿美元,1981年则增至270亿美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除了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 (1974 -1976,1978-1981)90年代中叶,一度高于美国政府的目标价格外,其余大部分年份,均低于目标价格。两者之间差额在80年代中叶达到高峰。为此,从1986年到1989年,美国政府对农民的现金支付均在100亿美元之上。1987年的支付额接近170亿美元 。

1996年,克林顿总统签署联邦农业改进和改革法(又称农业自由法),首次从法律上把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同农产品价格脱钩。该法案规定,在1996年到2002年7年期间,政府逐年向农民支付的现金补助,将固定不变,不再受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其总金额将从1996年的56亿美元,降至2002年的40亿美元。该法案预计,在7年期间,政府对农民的现金补贴总额为360亿美元。这一计划数额,大大低于1990年至1995年6年间政府对农民的实际现金补贴552亿美元。这一法案当时被誉为美国政府自新政以来最重要的市场导向改革 。

然而,美国政府在1996年到2002年所实际支付的农业现金补贴,远远大于其1996年农业法计划的360亿美元。仅在1996年至2000年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向农民支付了616亿美元的现金。1999年和2000年的支付额均超过了200亿美元。导致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是由美国国会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的一系列农业救济紧急法案 。由国会通过布什总统签署的2002年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案,计划在2002至2111十年间向农业提供1900亿美元(年均190亿美元)的巨额补贴。这个法案与1996年农业法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又把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同农产品价格变动挂起钩来,把1996年的市场导向的改革法律一笔勾销 。

美国政府自20世纪30年代新政以来对农业持续不断的支持和补贴,是决定二战后美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政府的农业政策保证农民有较高的稳定收入,从而使他们有信心投资农业新技术,如杂交品种,大型机械,和化肥农药。农业政策奖励高度专业化,资本密集的农业生产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产品产量,而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越多,则其获得的政府补贴也越多。例如,1997年,拥有1000英亩以上耕地的大农场,仅占全美农场总数的9.2%,但却占有 66.1%的耕地,并获得48.4%的政府补贴 。尽管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但美国农业能造就成为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型,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同美国政府的积极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

二、美国农业政策形成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美国政府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农业提供支持和补贴?按照新古典主义也即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政府干预农业市场是有碍于经济发展的。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里,唯一可能被用于粮食市场干预合法性辩护的理论是粮食市场的不完善性。同其他大多数商品相比,粮食的生产和消费受价格和收入因素的影响较低。用经济学的话来说,粮食的价格收入弹性较低。从需求方面看,粮食恐怕是价格和收入弹性最低的商品。人们不会因粮食价格上涨而减少其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粮食消费,也不会因为收入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粮食消费。从供给方面看,粮食的低价格弹性是因为单个农户无法预知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量,而在播种之后,单个农民难以根据市场行情变动调整当年的生产。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的调控和干预,粮食的市场价格难免于大起大落。产量的些微变化,往往导致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振荡,最终导致粮食市场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之间来回振荡。农产品市场的完全市场化,不仅有损于农民的利益,而且有损于整个社会的利益 。

但是,粮食市场的不完善性,是一个规范性概念。它可以为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提供理论辩护,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美国政府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农业提供支持和补贴。唯有从政治的角度,方能解释这个问题。具体而言,美国农民手中的选票,决定美国政府能够持续不断地向农业提供政策支持。毫无疑问,农民是美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受益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对农民的直接现金支付额,在农业总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7%和66%之间。目前农民所有的土地市场价值的25%来自于政府的财政补贴 。因此,利用手中的选票,向国会议员和行政部门施加压力, 保证农业政策支持的持续不断,符合农民的利益。

然而,把美国的农业政策视为农民政治压力的结果,必须解释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美国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有200万,不到美国人口的2%。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美国农民的政治影响力应当已被边缘化,但事实上美国农民的政治能量大得很。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回答得最好的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做出的。在他于1971年发表的"经济规制的理论"论文中,斯氏指出,政府经济规制的立法的实质是以政府的权威方式,使财富在社会成员中的转移。美国政府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实施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可以看作财富从消费者向农民的转移,而此后的农民收入支持政策,则是财富从纳税人向农民的转移。其次,立法者所追求的是连选连任,这意味着其立法行为着眼于寻求选民的政治支持。再次,利益集团为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立法,竞相向立法者提供支持,施加压力。

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国家的经济政策一般偏向于那些能够有效地向国会施加压力的利益集团。斯氏认为,一个利益集团政治能量大小,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的大小,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组织水平上的高低。一个利益集团的组织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克服集体行为中的"搭便车"现象 。如奥尔森(Mancur Olson)在其名著《集体行为的逻辑》中指出的,人口规模小的利益集团,相对于规模大的集团而言,其成员于集体行为有较深的利害关系,而且监督成本也比较低,从而比较容易克服"搭便车"问题,而具有较高的组织水平和较大的政治能量。

自新政以来的美国农民正属于这种规模小,组织水平高,政治能量大的利益集团。首先,由于人口规模小,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对每个农民来说,利害重大。例如,2000年美国农业的净收入为464亿美元,其中近半数(229亿美元)来自于联邦政府的直接现金支付 。换句话说,两百万农民人均从政府财政支持获得的收入高达11450美元。这些财政补贴大部最终来自于联邦税收。美国的纳税人总数当在2亿人以上。人均农业补贴负担大概为100美元出头。两者于农业政策的利害关系,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农民的组织水平之高、之广,政治影响力之大,一直为美政治经济学者所公认。政治学家杜鲁门于20世纪50年代指出,"显然,一个象全美农业协会那样覆盖众多农业州的团体,能比城市利益集团更容易地影响国会的决策。" 这一情况,至今未有本质的变化。今天,尽管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不足美国人口的2%,但仍有10-15%的县以农业为首要产业。若得不到农民的政治支持,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很可能在选举中败北 。

最后,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能量,还得益于美国国会利益交换的惯行。自60年代以来,代表农业利益的议员,往往同代表城市贫民利益的议员,和代表环保利益的议员,结成投票同盟。免费食品券项目事关不少来自城市选区的议员的票田。于是,代表农业利益的议员和代表城市贫民利益的议员,常常在立法过程中互相支持,共同得利。

关于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和美国农业机械出口政策文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美国   政府   农业   农产品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