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投入对农业的影响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政策投入对农业的影响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政策投入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土地改革政策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 2、农业税收政策对农业生产和整体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 3、国家政策对未来五年的农业发展趋势有什么影响?
- 4、国家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影响
- 5、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对农业执行有影响吗
- 6、为什么需要农业政策?简述农业政策有何作用?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与政策集合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多减少到2000多万,社会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多人在思考,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取得了哪些基本经验?有哪些重大的政策集合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普惠性和选择性。所谓普惠性是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越来越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如土地产权改革政策,以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政策,农产品价格与市场政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等,这些普惠性的政策为所有的农民提供了同样的制度框架,使绝大多数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所谓选择性是指中国政府对于在普惠性政策框架下不能够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农村开发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普惠性和选择性的农村发展政策相结合,一方面使市场经济机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解决了某些市场失灵问题。普惠性和选择性政策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市场和政府的功能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按照改革的时间先后和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所实施的农村发展政策集合和所获得的基本经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土地制度改革,没收地主、富农和官僚资本多余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土改后由于担心土地私有化会导致两极分化,因而迅速地开展了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化,土地由短暂的私有变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生产经营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某些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难以提升等致命性问题,因而在1978年诱发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种改革一开始还是作为典型来试验,对此在政府、学术界和农民群众中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由于这种改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中央政府从不允许到允许试验,从允许试验到广泛讨论,从发中央文件认可到形成国家法律,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由于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水
平还比较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因而中国农村土地两权分离式的改革还是采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穷人不仅没有受到伤害,而且还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以农产品价格改革为先导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如果说以土地两权分离为特征的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产权基础,那么以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为先导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几乎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中国政府改变了原来长期对农产品价格实行计划控制的政策,首先放开了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的价格,并提高了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以后,价格大幅度上升,农民大为受益,随之这些农产品供给迅速增加,质量提升,农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以粮为纲”的产业结构,经济作物、畜牧业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在对城市居民实行物价补贴和提升工资的情况下,农产品消费者的剩余增加了。相互呼应的改革政策实现了城乡社会的帕累托改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使农民和城市居民都尝到了甜头,同时也为政府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中国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农村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别人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到请别人承认中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实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加入WTO使得本国的农产品面临着更加自由化的国际市场竞争,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和相关的生产者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迫使政府和农民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政府采取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农业保护政策,农民采取了更为科学的生产手段、生产方法和更为现代的组织与产业连接方式。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也使得农村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不过这种扩大是在收入增长速度不同情况下的扩大。
三、以家庭承包制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确立
将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最基本的形式,是中国政府和农民经过长期实践而做出的选择,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已被中国政府写进了宪法和农业法。中国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证明,农业家庭经营适合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将家庭经营作为农业最基本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其主要的原因是:第一,在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第二,在于农业生产一般可以从头到尾由—个劳动力者单独来完成,不需要十分严格的社会分工;第三,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农业技术可以由单个人或家庭来完成;第四,在于农业家庭经营平时劳动不需要精细的劳动计量,但却可以将平时的劳动与最终的报酬挂起钩来;第五,在于农业家庭经营劳动激励多样,很多闲暇时间和半辅劳动力都可以得到利用,监督管理成本最小。中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产品供给增加的重要微观经济原因之一。中国政府通过推行以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拓展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体系,使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与企业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农民在获得经营自主权以后,通过有利于农民的经济组织形式的构建与完善,来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和经济地位。
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产品价格逐步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各种农产品的比较利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以后,主要是根据比较利益安排自己的生产结构,因而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迅速上升,粮食播种面积开始下降。为了调整经济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政府开始征收农林特产税,并频繁地调整粮食的收购价格,并在1998年-2003年实行粮食保护价收购,但由于实行粮食保护价收购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具备和政策设计不科学,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不仅未达到预想的目标,而且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也负债累累。为了解决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国家实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承担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实行粮食和资金补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体上增加了农民收益,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自发性、一致性和滞后性,导致某些农产品在某些年份供过于求,价格大幅度下跌,农民因此而遭受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走的是分散工业化道路,即所办的乡镇企业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这些乡镇企业为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农村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城市国有
企业的改革和“三资”企业的大量涌现,乡镇企业的竞争弱势逐步显现,乡镇企业开始实行集聚化发展战略,进而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产业集聚产生了规模效应,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的农村财政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的农业剩余都转化为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农业难以实现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农民生活改善不大,以至于到改革开放时出现了2.5亿的绝对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放开了农产品价格,并实行市场经济,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来转移农业剩余的经济条件逐渐消失,从这一点来说农民的负担大大地减轻了。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负担是隐性的,那么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负担显性化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负担除了农业税及农林特产税以外,主要表现为“三提留,五统筹’以及对农民的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这些收费由于不公平、不科学,所以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然矛盾重重。直到2006年国家取消了除烟草税以外的一切农业税费,农民彻底解除了经营农业的社会负担。以2004年为标志年份,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全面系统的农业保护政策,政府不但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而且增加了对农村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贫困地区的县乡财政状况通过较为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也成为公共财政的受益者。
六、以提高人口素质为宗旨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提升
通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本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到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不用付费的新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幅度地增加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义务教育正在走向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均等化。农村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城市的非农产业就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越来越好的条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的同时,提高了出生人口的质量,使得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七、以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市场经济为财富的增长创造了活力,但经济增长并不能够保证每一个人的福利都增加,这就要求政府采rg--些特殊的扶助和支持措施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对于农村的特殊或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主要是通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加以解决。相对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说,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弱化。进入到21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掀起了全面建设的高潮。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即通过农村人口广泛参加政府主导的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农民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取代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功能,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即通过建立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充分发挥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使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因贫困而使许多疾病得不到及时和有效医治的困境;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l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或保读)得到有效的供养。
八、以推进民主化进程为基础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创立
中国宪法规定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中国的村民自治制度集中地体现在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中,该法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能、产生程序和任期等相关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是当代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形式、管理制
度、村民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实行村民自治,首先扩大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其次是推动了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村干部由过去的任命制变为选举制,基本保证了农村干部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维护农民的利益;乡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由过去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变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有利于增大农民的自主权。
九、以提高生存能力为根本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
中国在整体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稳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有效地完成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减缓贫困的双重任务。中国农村扶贫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道路。中国政府通过以工代赈、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贴息贷款、移民搬迁、科技扶贫等比较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农村扶贫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有力的政府主导、开发式扶贫模式、逐步的瞄准机制、穷人赋权与参与、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积极的国际合作。
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中国政府所确定的基本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步入重要的战略转变阶段。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新农村建设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五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
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要求,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要求,民主管理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采取以促进农业发展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完善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采取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体系和不断完善农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保障政策体系,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以上十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政策集合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村发展政策体系。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土地政策为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产权基础;渐进性的农业市场化改革优化了农业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拓展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体系构建了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主和政府导向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较好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村分散工业化到城镇化获得了产业集聚效应;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与减免使得农业经济利益的外流逐步减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支农政策完善使得农村公共品供给在显著的改善过程中趋向均等化;农村人力资本提升政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为农民收^水平的提升构建了长效机制;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实施使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农村居民特别是最贫困人口编织了一套生活安全网;所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较好地保证了农民参与到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当中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是这一系列成功经验与政策的发展与总结。
本文是UNDP援助建设中国国扶贫中心项目(CPR/05/208)“中国农村有利于穷人发展政策研究”的部分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初政策投入对农业的影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开始,中国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国政府开始逐渐对农业生产进行支持。在这二十多年里,农业税一共经历政策投入对农业的影响了四次比较大的变化,并且每一次变化,对其内涵和构成比例都进行政策投入对农业的影响了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1950年农(牧)业税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9. 3%。到2004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了0. 92%。据国家税务总局测算,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全国农民共减轻负担1250亿元。而现在的农业税收减免政策所指的农业税收是农产品税。即购买和销售农产品时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减免。
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 60年代较高的农业税负恰好反映了这一点。考虑到当时中国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来保障工业投入低成本的“剪刀差”策略,中国农业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事实上是与农业战略导向相一致的,即将粮食安全置于首位,牺牲小农的经济利益,保障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在农业生产和整体经济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以取消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为标志,中国在针对小农和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做出了切实的努力,标志着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战略开始“稳粮”、“增收”双管齐下。与之相应的农业支持和补贴政策也相继出台。在做法上改变了对农村和农民的索取,而是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增加对农民的各项补贴,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对农业税收实行减免正是符合少取的方针。
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一些农业专家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
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农业机械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活力。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从“地面”向“太空”扩展。未来农业将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种,发展太空农业等。一、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其他】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决定》中,就“三农”问题明确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涉及到了农业生产、农村土地流转、城镇化、户籍改革等一系列“三农”发展问题。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现代农业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前瞻》提出:“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明确要求推动农业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我将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影响是能够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对农业执行有影响。影响农业执行的主要因素:政策本身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可行性或可操作性差,执行人员受机构或体制影响,实施政策的相关人员有思想障碍,执行不主动,不自觉。政策实施的保证条件不充分,时机不成熟。农业政策是针对农业、农村的重大问题而提出,并用来调控社会行为和发展方向的。农业政策不是孤立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第一,农业政策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节器”。
中国革命的成功打破了旧的农村生产关系,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但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之后,其内部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需要随生产力运动和农村综合状况的变化而调整、完善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政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通过生产关系的三要素而明显地体现出来。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要通过政策给予界定并上升为法律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否分离、怎样分离、分离的程度等也必须通过政策给予界定。其次,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要受到政策的调整和制约。在过去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中,农民之间的生产地位虽然平等,但他们是一种“劳动竞赛”关系,都是集体单位中的单纯劳动分子。现阶段,农民责、权、利集于一身,是生产经营的主持人。农民的生产地位仍然平等,而相互关系却是“市场竞争”关系。再次,农业产品的分配形式也必然在政策引导的范围内进行。集权管理政策导致类似计时工资的按潜在劳动分配,因而“工分”是农民的“生命线”。生产责任制强调的是类似计件工资的按凝结劳动分配,因而经济效益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由“想千分”到“想千斤”的思想变化,正是改革政策导向的结果。
第二,农业政策是农业经济规律的“操作员”。
与其他经济规律一样,农业经济规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为发展农业经济服务。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农业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如果把农业经济规律比作是一台性能复杂的高级计算机,那么,政策就是认识和掌握这台计算机的原理和功能,并运用它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操作员。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化生产程度低,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它在生产力的布局、价值的决定与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竞争的内容与形式、物质利益的分配与实现等各方面,都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别。准确认识和正确运用农业经济规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依靠科学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决不是靠简单的“一刀切”所能解决的问题。认识上的失误会使操作走样,造成不良后果。建国初期,政策的成功实质上是正确运用经济规律的胜利。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经济的损害,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是“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结果。
第三,农业政策是农民群众集体意志的“代言人”。
只有扎根于群众的政策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迅速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1945年,毛泽东同志曾经积24年历史经验告诫全党:“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脱离群众的。”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农村改革,正是实践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他在总结农村改革经验时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党的指导。”中国农民欢呼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因为改革符合了他们的内在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发展首先靠政策,实际上是靠了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农业政策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生产力已经解放、先进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政策是科技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劳动分散,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业自身积累少。在这种现实面前,如果单纯依靠农民自发地搞科研,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国家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建国初至1957年,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逐步建立起农业科研体系,在农业的各个领域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大跃进”中,政策上片面地讲“干劲”,不重视科学。“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把7.5亿农民和7500个农业科技人员对立起来,提出“依靠七亿五,还是依靠七千五”的极左口号,否定专业研究,使整个农业科研事业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党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科研又呈现繁荣景象。
第五,农业政策是农业投入的“保护神”。
农业投入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现阶段,我国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还严重存在。因而在农村水利、交通、气象、农田基本建设,农用生产资料等方面不能光靠农村为数甚少的自身积累,国家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工业积累支援农业大型建设。多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额一直占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国家决定投入78亿元从1992年起在25个省、市、自治区实施治沙1亿亩的生态工程;从1988年起,每年拨款8000万元,和地方配套资金投入相结合,对苏北地区实施大规模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在水利建设投资成就巨大,每年净增长农田灌溉面积600万亩的基础上,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与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工程又被列入我国跨世纪特大型骨干工程项目……。所有这些,都是政策直接作用的结果。没有农业投入作保证,就不会有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于政策投入对农业的影响和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