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现代农业政策张掖的农业
张掖现代农业政策张掖的农业
今天给各位分享张掖现代农业政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张掖的农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甘肃省张掖市2010农民年平均收入是多少
- 2、国家对现代农业项目有哪些扶持政策?
- 3、张掖一区一地具体指什么
- 4、张掖肃南县如何发展生态畜牧业?
- 5、张掖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十一五"期间张掖现代农业政策,张掖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张掖现代农业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张掖现代农业政策,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一、"十一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创历史新高
"十一五"末,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75元,较上年增加586元,增长11.7%,与"十五"末相比,累积增加1824元,增长48.6%,年均增长8.2%。
(一)从纵向看。"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为3428元,全国为5919元,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2147元,比全国低334元。"十一五"期间,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加365元,比全国平均年增加额533元低168元,比全省平均年增加额290元高75元,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2%,比全国、全省年均12.7%、11.6%的增长速度分别低4.5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
(二)从横向看。"十一五"末,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十四个市州中位列第四位,比前三位的嘉峪关、酒泉、金昌分别低2290元、1659元和378元,比第五、第六位的兰州、武威分别高988元、1064元,比第十三、十四位的临夏、陇南分别高3200元、3276元。增加额在十四个市州中与兰州并列第三位,比嘉峪关、酒泉分别低323元、238元,比武威、金昌分别高7元、74元,比临夏、陇南高300元、5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十四个市州中位列第十二位。
(三)从年份看。"十五"末的2005年,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51元,增长6.1%张掖现代农业政策;2006年3934元,增长4.9%;2007年4137元,增长5.2%;2008年4515元,增长9.1%;2009年4989元,增长10.5%;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论是总量和增加额,还是增长速度均创历史新高。从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可以看出,张掖市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增长速度在逐步加快。
二、"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特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随着劳务输转力度的不断加大,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加,务工工资不断提高,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累积增加618元,年均增加124元,年均增长11.2%,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人均累积增加31元,年均增长4.7%,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累积增加167元,年均增长10.7%;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累积增加418元,年均增长12.7%。2010年,张掖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00元,增长15.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9%,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3.6%。"十一五"期间,工资性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3个百分点,"十一五"末的2010年,将二者差距拉大到3.4个百分点,占工资性收入主要方面的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9.5%和16.3%。同时,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已从2005年的23.5%上升到2009年的26.9%,提高了2.4个百分点。不论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水平,还是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以及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十一五"期间,张掖市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促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加。五年间,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分别为73.9%、72.6%、70.3%、69.2%、68.3%,所占比重逐年平均下降1.12个百分点。2010年,张掖市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3810元,增加357元,增长10.3%,占纯收入比重为68.3%,居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地位,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1、第一产业收入稳步增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突出规模养殖肉牛基地建设、马铃薯等新型产业培育,形成了川区以玉米制种、日光温室、舍饲养殖、蔬菜及优质林果为主,沿山地区以马铃薯、啤酒大麦、油料、草畜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末,第一产业纯收入累积增加906元,年均增长7%,比来自第二、三产业纯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3.5个百分点和2.7百分点。2010年,张掖市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达到3147元,增加330元,增长11.7%,第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56.5%。
(1)种植业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体。通过增加播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引进优良种子品种,农户种植效益稳步提高。"十一五"末,张掖市农作物总播面积累积增加27.6万亩,年均增长1.9%,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粮食总产累积增加21.9万吨,年均增长4.6%,油料总产累积增加1.5万吨,年均增长6%,水果总产累积增加1.6万吨,年均增长1.7%,蔬菜总产累积增加11.9万吨,年均增长2.4%。2010年,张掖市农作物总播面积312.11万亩,增长3.6%,粮食总产109.2万吨,增长6.1%。油料、水果、蔬菜总产也分别达到5.9万吨、20.1万吨、107.7万吨,分别增长1.8%、4.3%、4.3%。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2141元,增长10.9%,种植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8.4%。
(2)畜牧业生产增长势头强劲。通过实施"河西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出台养殖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畜牧业生产发展增势强劲。"十一五"末,张掖市畜牧业增加值累积增加14.4亿元,农民从畜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累积增加316元,年均增长8.0%。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可比增长6.8%,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达到75.97万头、19.48万头、139.18万只和552.79万只,分别增长9.1%、13.9%、9.5%和9.4%,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195.6万公斤、1336.1万公斤、4485.1万公斤,农民从畜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993元,增长13.5%。
2、二、三产业收入增长相对滞后。"十一五"末,从二、三产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1元、472元,累计增加30元、90元,年均增长3.5%、4.3%。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增速明显靠后,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14.5%下降为11.9%,显示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增长相对缓慢,比重有所下降,成为制约张掖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也是与收入较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三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持续增加,成为新的增收亮点。由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理财观念不断更新,加上政策性支农惠农的范围不断扩大和力度加大,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十一五"期间新的增收亮点。"十一五",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累积增加181元,平均增长25.6%,增速居四项收入之首。2010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21.2%,转移性收入中的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收入由2005年的19.3元、19.8元、0.9元,分别达到37.9元、119.7元、8.6元,年均增长14.5%、43.3%、57.1%。
三、"十一五"农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十一五"末,张掖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16元,较上年增加502元,增长12.8%,比"十五"末累积增加1713元,增长63.4%,年均增长10.3%。恩格尔系数40.1%,比"十五"末下降1.3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7.1亿元,同比增长16.4%,累积增加8.5亿元,年均增长14.7%。
1、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膳食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农民食品消费支出人均1770元,同比增长12.7%,与"十五"末相比,累积增加653元,年均增长9.6%。"十一五"末,从食品消费量看,均呈大幅增长态势,消费食用油和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年均增长9.6%,消费蔬菜及制品支出,年均增长9.4%,消费豆类食品、水产品及制品、茶叶和饮料、其它类食品等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3.1%、10.5%、12.4%和6.4%。
2、衣着消费日益时尚,穿着档次不断提升。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结构进入以成衣消费为主的新阶段,穿着逐步时尚新潮化。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衣着消费支出人均292元,增加25元,增长9.5%。以服装和鞋类等成品为主的衣着消费品支出290元,占衣着消费支出的比重达99.2%。与"十五"末相比,农村居民家庭衣着消费支出人均累积增加135元,年均增长13.2%,其中,衣着消费品支出和衣着消费服务性支出年均增长13.2%、13.5%。
3、住房质量普遍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小康住宅建设进展加快,农村居民有的已经住上了楼房,居住条件趋于舒适化。2010年,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品支出人均662元,增长29.2%。其中,购买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157元,增长10.6%,装修生活用房材料支出消费支出80元,增长44.2%。与"十五"末相比,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品支出累积增加413元,年均增长21.6%,住房面积年均增长1.6%,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7.4平方米。
4、家庭设备更新加快,耐用消费品趋于时代化。2010年,农村居民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313元,增长11.3%。其中,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的支出182元,增长19.9%,与"十五"末相比,农村居民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累积增加124元,年均增长10.6%。"十一五"末,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摄像机等中高档家用设备从无到有,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热水器、电脑分别达109台、93台、46台、3台、16台、5台。
5、交通通讯设备紧跟步伐,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人均542元,增长4%。其中,通讯工具支出45元,增长15.9%。与"十五"末相比,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人均累积增加117元,年均增长5%,通讯工具支出年均增长15.7%。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摩托车84辆,拥有移动电话131部,平均增长16.9%。
6、文化教育需求日增,医疗保健消费大幅增长。农村居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不断增加。2010年,文教娱乐及服务性支出人均426元,增长3.3%;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人均320元,增长21%;医疗保健服务消费支出人均216元,增长20%。与"十五"末相比,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累积增加90元、146元,年均增长4.9%、13%。
四、"十一五"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得益于张掖市上下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劳务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不断培育。但要在今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
1、外部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十五"末,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496元,但"十一五"末,已经低于全国水平334元。年平均增加额也仅仅比全省高75元,并且平均增速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十一五"期间,在河西五市中,与嘉峪关、酒泉、金昌的收入差距,分别以年均18.1%、18.4%、10.4%的速度逐年拉大,虽然武威市的收入水平比张掖市低,但年均增长速度仅有1.5%的差距。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十五"末,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3844元,"十一五"期间,分别相差4061元、4458元、4800元、5164元、528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从收入上制约了城镇化进程,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水平,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距离。
3、依靠增加产量增收的空间缩小。以目前张掖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形势,张掖市耕地面积只能维持在总体平衡的水平,而几年来单产不断创出新高,再提高的难度更大。如果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受农业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影响,对粮食产量的增加和提高单产的制约性因素也不容忽视。
4、通过农产品价格增收因素减弱。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导向是以"稳"为主基调,通过农产品价格上涨增加农民收入的因素逐步减弱,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较大。同时,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必然要传导到工业和相关非农产业,相应会引起和带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反而抵减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
5、农业生产成本和费用依然偏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致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支出费用加大。"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用于农业生产资料支出1615元,与"十五"末相比,人均累积增加753元,年均增长13.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增速过高,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分散式经营仍然是农民种植、养殖的主要方式,农业产业链条短,依靠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慢,农民依靠直接出售农产品及初级加工产品获取效益低,农业综合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是制约张掖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五、"十二五"农民收入展望及建议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700元、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至2015年达到9000元的目标,张掖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动力和支持。
1、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落实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为依托,持续增加种植养殖收益。落实财政扶持、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对主要种植区域、农产品生产单位和农资经营网点,依法加强监管,对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品种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和检测,严历打击制售伪劣农业生产资料行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严肃处理涉农事件和案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2、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和建设"四市"的要求,着力推进以"生态、高效、节水、安全"为内容的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努力促进张掖市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的调整。按照"一心、两带、四区"发展的空间布局,培育以制种、马铃薯、瓜果蔬菜、啤酒原料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日光温室、玉米及蔬菜制种、葡萄、酒花等设施种植业的比重。发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典型示范引导带动作用,使区域特色产业和高产高效作物逐步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方向迈进。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证。按照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要求,对接国办《意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财力更多地向"三农"倾斜,从资金投入、政策优惠、科技支持等环节,为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资金的投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电力、道路、通信、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力度,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文化、卫生、信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保障,加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重点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嫁接传统产业,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二三产业上求突破,努力扩大农民对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农民在农产品深加工、商贸、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强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和工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紧密对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
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促农增收。农民增收的内力在农业,农业增收的依靠在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的根本在科技。必须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应用水平,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利用涉农部门的农业科研机构网络和人才,加强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积极开发、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继续加大政府在粮食、水果、蔬菜、水产等主导农产品上的科研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开发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的优势品种,并做好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增强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依靠科技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6、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一批服务功能强、内部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基层管理体制等创新,整合农村要素资源,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回乡创业、农村经纪人等农村经济发展主体,盘活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科学规划适时推动城郊村的建设力度。大力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在职工作人员到基层挂职等途径支持农业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7、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工业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引导作用,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工商联合发展,最大限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继续加强和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等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特困户救济救助制度。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利用城市的资金、人才等优势,建立城乡互补的教育、文化、卫生体系,推动农村社会事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事业方面的差距,逐步实现社会成果共享和生活共同富裕。
8、提高劳务输转成效,进一步发挥劳务经济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劳务经济的不断培育壮大,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务经济对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为重点,切实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推动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团体、民营组织创办劳务中介组织,培育劳务经纪人队伍。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组织引导、就业培训、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权益保护等服务工作,力争使输出人数稳中有升,输转成效平稳向好。
我从事现代农业项目开发有多年了,简单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首先,你要明白一点,关于国家对现代农业项目的扶持,主要是原则上的政策,这些原则上的政策是给地方政府具体的扶持政策做行政依据的。但是也有具体的扶持政策,比如农业部或者环保部曾经联合推出的扶持政策,比如增加土壤有机质的补贴,比如增加绿化面积的补贴,比如盐碱地改良补贴。 其次,不同的农业项目,扶持政策是不同的。比如现代农业,分设施农业,以及高产种植等项目。不同的农业项目,扶持力度当然不一样,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农业扶持产业政策,比如黑龙江对大型农机具的补贴高达70%以上。而河北一带,对温室大棚,特别是现代化温室的扶持力度是与大棚面积有关,上百亩的温室,可以拿到很好的补贴政策。 至于你所关心的土地政策,在国内是很少有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和年限,一般是需要企业自行去与目的地农民或者村集体协商的,因为这个牵涉到集体土地使用权问题,政府一般是不会参与进来的,除非你们开发的规模或者投资的规模达到几个亿的水平,能影响当地税收结构,否则政府不会动这个红线。如果你们连最基本的土地租赁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会有实力经营好现代农业项目呢?
张掖一区一地具体指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张掖特色优势张掖现代农业政策,为开创全市现代化新局面在“三农”领域量身打造张掖现代农业政策的战略目标。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创建“一区一地”的重大使命、重大责任和重大机遇张掖现代农业政策,主动作为张掖现代农业政策,系统谋划,高标准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在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前、作示范。
肃南县是以天然草地放牧为主的畜牧业县。畜牧业是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农牧民高质量发展和持续增收的丰富支柱产业之一。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最终实现农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肃南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生态品牌,搞好生态畜牧业。十五大以来,肃南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质发展新路,深化和完善现代农牧业,加快“双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在推进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苏南模式”。
1.加快天然草地的恢复和管理步伐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础
肃南县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奖励政策,落实补贴资金。部分草地禁牧,部分草地实行草畜平衡,减少天然草地超载牲畜,改善围栏草地,防治鼠害,核心区和缓冲区部分农牧民搬迁撤离,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大力推行“牧区养殖、农区育肥、反季节屠宰”的发展模式,每年有近20万头牛羊下山到四川“借地放牧”,减轻了天然草地的生态压力,缓解草畜矛盾,实现“不放牧、不减产”。
2.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总出发点
肃南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阐述了实施“四百万”工程和培育“六个特色产业”的总体要求,三方面努力使特色产业实现能力扩张的增量。提高质量和效率。细毛羊产业全面提升,充分发挥皇城羊养殖场和赛米诺种畜养殖公司养殖基地的作用,大力推广细毛羊二年、三年生产、多品种养殖、澳大利亚血液引进等养殖技术,每年改良细毛羊20多万只,继续巩固和扩大黄城、康乐、大河三大细毛羊优势区的生产规模。
加快高原牦牛和浅山肉牛基地建设,制定发布《肃南县畜牧业发展规划(2020-2024年)》,加强规模化养殖,发放肉牛贴息贷款,实施养牛补贴,通过牦牛复壮改良,全县规模养殖牛,养牛业稳步发展。
3.建设现代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是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加快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肃南县决定推进大明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形成示范区空间布局“一带二核三基地四园”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示范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肃南县将进一步加强与省畜牧兽医局、省绵羊养殖技术推广站的合作对接,加快建设省甘肃高山细毛羊产业园,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种植、养殖、销售”,推动细毛羊产业优质发展。
今后,肃南县将继续坚持“畜牧稳县”的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注重产业,促进转型,努力弥补劣势,夯实基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现代丝绸之路冷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的工作部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多点多措施,加强养羊业、养牛业、细草业,加快现代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业效益倍增。
帮农民们解决点实际问题张掖现代农业政策,少从农民身上榨油水张掖现代农业政策,
关于张掖现代农业政策和张掖的农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