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农业政策研究武鸣区农业局2021年建设项目
武鸣农业政策研究武鸣区农业局2021年建设项目
今天给各位分享武鸣农业政策研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武鸣区农业局2021年建设项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很多种花生的农民用水泥做肥料,这是怎么回事呢?
- 2、我是广西省武鸣区里建我种了很多坚果哪里有收的
- 3、我要调查了解著名的农产品名称和特点
- 4、武鸣沃柑能够远销新加坡菲律宾的地理原因
- 5、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考研方向
- 6、为什么需要农业政策?简述农业政策有何作用?
很多种花生的农民用水泥做肥料,这是怎么回事呢?主要成分是硅酸。所以如果你用水泥种植花生,花生不缺硅,而且地上到处都是硅。因此,如果农民用水泥种植花生,他们只能使土壤变硬,加速土地酸化。本课题主要是指用水泥作为肥料种植花生,可能和在花生地上撒石灰一样。水泥也是强碱性的。撒在地上的效果不一定像肥料,因为水泥中没有氮、磷、钾等养分,其效果也可以是土壤的“固化”。
广西武鸣的农业专家刘先生申请了种植花生和使用水泥作为肥料的农业技术专利。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在线查询。有些人把黄瓜病害称为矫正病害,它会在一夜之间从开花变成甜瓜。另一些人把杂交转基因水稻称为杂交水稻。不,水泥是矿渣硅酸盐,不能用作肥料,反过来又会使土壤变硬。叫做钙镁磷。我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它对种植园没有副作用。它对于生产葡萄果实和种子至关重要,而叶面蔬菜可以少用。农业原料市场已经枯竭,毫无用处。
人们认为,水泥与硬化土中的水和一些沙子松散结合,形成不稳定的大颗粒,以改善硬化和通风,便于花生根系的发育和旺盛生长。在农村地区种植花卉之前,在地板上撒一层磷肥,然后在土壤上爬行,将磷肥与土壤混合。花生种植以磷肥为基肥,花生产量高。有些人认为磷肥是水泥,没有肥效。水泥材料由石灰石、煤、黄土、石膏、铁石和熟料组成。
不,我没听说过。农村的老年人在种植花生的时候在水泥上撒磷肥是真的吗?当我看到昆虫在植物地里造成灾难时,是农药店告诉了我情况并询问了药品的比例。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肥料。作物所需的肥料主要是氮、磷和钾。花生最需要的是骨肥和钾肥。水泥含有什么?硅酸盐,这三种花生不需要化肥。
广西怡仁公司。广西怡仁公司收购坚果,根据百度地图查询,广西怡仁公司位于崇左市扶绥县东门镇。广西怡仁坚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0月15日,法定代表人为关兆丰。
摘要: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将在WTO多边贸易框架下进行,并遵守相关协议,本文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测度武鸣农业政策研究了我国农产品最近几年武鸣农业政策研究的竞争力,得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普遍不具有竞争力武鸣农业政策研究;充分利用《农产品协议》下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进行补贴、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力度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各国保护农业的普遍做法,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补贴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 TC指数 农产品补贴 建议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贸易将在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进行,并遵守相关协议的规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农产品在加入WTO后将受到一定冲击。尽管2002年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冲击并未象预料的那么明显,但是长期来看,我国农业在仍保持目前水平情况下,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冲击是必然的。入世的第三个年头(2004年),我国已经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由于竞争力弱势而受到的冲击已开始显露,农业需要扶持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针对农产品具体竞争力弱势,寻求有效的补贴方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进出品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是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1996~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总额分别为34.29亿美元、50.02亿美元、54.73亿美元、53.3亿美元、44.4亿美元、42.29亿美元。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如下特点:
(一)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生产量第一大国,但我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却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3%直线下降到3.9%(见表一)。其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有限,远远不如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 1980至200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以平均每年6.8%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工业品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则达到17.4%。
(二)农产品出口开始由顺差变为逆差
2004年尽管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双双增长,但进口增幅大大超过出口增幅,由上年顺差转变为逆差,变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具体表现为:
1、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
粮食(不包括大豆)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加,呈净进口格局,由上年净出口1991.7万吨转变为净进口495.8万吨武鸣农业政策研究;食用油籽进出口双下降,食用植物油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棉花、食糖进口增长,出口下降,贸易逆差扩大。
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
蔬菜、水果进出口双增长,均为贸易顺差;畜产品、水产品进出口双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水产品贸易顺差扩大。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测度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指标就是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指数越大表明竞争力越强。
WTO《农业协议》适用的农产品范围包括HS(协调制度)前24章除鱼及鱼产品以外的所有产品,以及另外单列25种产品。我国自92年以来使用与国际接轨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制度),因此,为了统计和计算方便,笔者使用按HS协调制度统计的前24章商品进出口数据,所计算出的TC指数见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以0.5作为竞争力标准,2002年只有01、05、07、10、16、19、20、22章(共8章)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0.4作为标准的话,仅增加09和21章的产品,大多数产品的TC指数还不足0.4,可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不具有竞争力。
(一)分析我国农产品TC指数,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呈现以下特点:
1、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表中第1、5、7、20章则属于此类。
2、土地密集型种植业(主要包括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料、油料作物)和大宗商品(如食糖、可可及可可制品)国际竞争力低下,如表中的第12、17、18章。
3、加工制成品及非食用农业原料国际竞争力低下,如表中的第三类、第14和23章。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呈现如此特点是与我国资源禀赋状况密切相关的。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进行比较,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却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仅如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加速下降的趋势。因此,相对而言,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在出口中占有较大优势。总体来看,畜产品、水果和蔬菜产品的竞争力总体水平要高过我国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较少依赖土地、较多耗费人力的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强,我国丝类产品、淡水产品、蔬菜和茶叶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占有率。而属于典型资本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猪、牛、羊等大牲畜饲养,劣势十分明显;食品中的乳品及蛋品、糖、糖制品及蜂蜜、饲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的出口也不占优势。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落后,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产品的附加值小,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适应能力不强,很容易遭受贸易壁垒的阻碍。
(二)从具体产品来看
1、粮食
粮食产品多为土地密集型产品,而我国是土地稀缺的国家,农业生产以精耕细作为主,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还较低,尽管粮食单产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种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谷物生产发展,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品种的竞争力较小。尽管2003年我国粮食出口创历史新高,达2200.4万吨,净出口1615.9万吨,但从长期看,我国粮食并没有比较优势,从确保粮食安全、节约土地资源等角度看,我国的粮食生产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今后不可能也不宜大量出口,相反,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还会增加。
2、具有优势的非粮食产品
非谷物优势产品主要有花生、茶叶、蔬菜和水果、水产品以及肉类总计,尤其是蔬菜和水果、水产品均属于大类产品,所涉及范围较广,我国优势十分明显。
但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过于集中,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加入WTO之前,遭受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的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但是,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次数明显增加,商务部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7%的食品土特产和畜牧产品出口行业受调查企业称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82%的企业称减少了市场份额,而35%的企业则被挤出市场。
3、不具有优势的非粮食产品
该类产品主要包括饲料、食糖、烟草、猪肉、牛肉、羊肉、动植物油、棉花和奶。尽管从肉类总计的角度来看,我国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但在牛、羊、猪等大牲畜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禽畜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饲养业仍以家庭饲养为主,并未形成规模。
(三)从出口结构来看
我国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比重达到80%,深加工产品仅有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另据有关方面分析测算,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
从附表,97-02年类章产品TC指数的变化来看,除了第10章的TC指数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外,绝大部分的产品TC指数是不断下降的,这说明如果农产品国内支持和保护力度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竞争力是无法靠自身的改进来提高的。
正因为我国农产品具有以上特征,在国际市场上有以下劣势:
1、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不强
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亦指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可以由很多因素决定,如消费者收入、消费倾向、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生产不同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才具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是,我国长期来,农产品品种的单一,档次单一使得农产品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一旦对方国实施贸易壁垒的阻碍,我国农民就收到很大损失。
2、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传统的价格、质量取胜,还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在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优质的服务、丰富多样的营销方式也成为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一旦形成品牌竞争力,价格和质量成为次要的因素,农产品品牌的品质、信誉成为主要因素,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也加强了。
三、我国农产品补贴政策建议
有测算显示,每一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可以创造28个就业岗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我国农产品出口每年直接解决中国1600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象山东烟台、潍坊等地区,农民增加的收入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来自于农产品出口。2005年,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将降至15.35%,而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62%,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农产品贸易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旦贸易逆差持续增长,势必会对中国农业和农民就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努力寻求有效的方式,用足用好WTO“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政策,培育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是必须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曾对粮棉等农产品实行较大力度的价格和流通干预政策,但是这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性补贴性质,是有违WTO规则的。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也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对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恢复性增长起到重要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结合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笔者认为农产品的补贴还应着几方面倾斜:
1、补贴要向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倾斜
从产量来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是,从农业总产值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出口创汇等指标来看,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巨大的差距。前面已经分析了,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园艺产品、肉类产品我国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其加工制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足,而这些初级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国际市场供求的变化很容易对其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应对国际市场的灵活性不足,在这一层面来说提高加工能力可以分散出口风险,满足国际市场多方面的需求。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大都在2.0-3.7:1以上,而我国却只有0.43:1,以食品为例,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还不到1/3,足见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潜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是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补贴要向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倾斜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具有典型的初级产品性质,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取胜,从长远看,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走科技科教兴农的道路。首先,科技是质量的保证,我国相当部分农产品的质量不能达到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水准,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约15%左右,其中粮食产品的优质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次,科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以美国的玉米为例,从1975到1994年的20年里,其播种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产量却增加了四分之三;单产从每公顷5460公斤上升到8830公斤,这与美国的机械化和专业化分不开的。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正向专用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如高赖氨酸、高油、高色安酸等玉米品种的开发在美国已经取得很好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增加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出将十分突出。
前面已经分析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比较贫乏,要提高收益,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价值。因此,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的向高品质、高科技的转变,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产品的提高竞争力的另一途径。
3、补贴向提高劳动者素质倾斜
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加工能力的提高都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农业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1]。刘拥军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一文中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高素质劳动力对农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就具体产品而言,高素质劳动力对谷物、油料、棉花具有显著性的正影响,对肉类也有正影响。因此,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保持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而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农业发展中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领会、掌握、应用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在这方面,可以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教育,实现科技下乡,农民的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4、补贴要向为农产品出口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倾斜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市场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质量价格竞争已经不具有优势,建立完善的营销和促销网络、实施品牌战略是农产品立足国际市场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年出口低于100 万美元的中小企业占全部出口企业总数的 70% 以上,这些企业进入农产品出口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息渠道不畅,同时,国际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进口检验检疫要求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能否及时迅速准确掌握信息已经成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项关键工作,而获得这类信息,对每个企业来说是其成本很高,因此,特别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农产品出口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
总之,在实施农产品补贴政策时有所侧重,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政策起到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挥棒作用,最终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力;同时,补贴应为进一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提供信息和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信息网,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农业部)
2、 中国经济信息网,2004年中国行业年度报告
3、刘拥军,2004,《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4、刘春香、闫国庆、陈丽静:《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载《国际贸易问题》,2004(4)
5、王晓英、王素梅:《入世后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载《生产力研究》,2003(1)
6、黄汉权等:《加强农业保护,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载《经济研究参考》,2004(74)
7、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和政策建议》,载《农业经济问题》,2003(2)
8、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9、唐正平,郑志海:《入世与农产品市场开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0
10、杨鹏飞等:《WTO法律规则与中国农业》,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11、丁学东:《世界贸易组织与农业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2、刘力, 蒙慧:《WTO与中国农业发展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注:表中的类章为:第一类 活动物;动物产品;01章 活动物;02章 肉及食用杂碎;03章 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04章 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05章 其他动物产品;第二类 植物产品;06章 活树及其他活植物;鳞茎、根及类似品;插花及装饰用簇叶;07章 食用蔬菜、根及块茎;08章 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的果皮;09章 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10章 谷物;11章 制粉工业产品;麦芽;淀粉;菊粉;面筋;12章 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果实;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13章 虫胶;树胶、树脂及其他植物液、汁;14章 编结用植物材料;其他植物产品;第三类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15章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四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16章 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17章 糖及糖食;18章 可可及可可制品;19章 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20章 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21章 杂项食品;22章 饮料、酒及醋;23章 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24章 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武鸣沃柑”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远销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产品质量通过各项严格检验检疫。武鸣沃柑属于晚熟杂交柑桔品种,成熟期在1-3月,自然留果时间较长。2020年广西沃柑产业园顺势而生,位于中国沃柑信息交易最大的集散地,武鸣、双桥、下渌村,一期占地120亩,以建设沃柑全产业链平台为主体,以三农政策为产业导向,构建一个集中国沃柑种苗基地、农资品牌、现代化农业装备、果品包材厂、劳动力派遣、人才培训一盘棋、产供销加工品牌一张网的现代农业全新格局。
院校专业:
基本学制:四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12030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和相关农林业科学知识,具备农林经济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农林牧渔 业相关企业、教学与科研单位等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和政策研究等经济管理工作 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经济分析、经营 决策、组织策划、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和政策研 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为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 农业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产业经济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核算、统计分析、社会经济调查等基本技能;
3.具备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管理实际问题、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4.熟悉国家农林牧渔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政策和法规,熟悉农林牧渔业的产业背景和 发展趋势;
5.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6.具备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的能力、较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的外语 水平。
主干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农(林、牧、渔,下同)业经济 学、涉农企业管理学、农业政策学、农产品贸易或运(营)销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 业概论。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参加社会经济调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类型的 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林业经济学》、《水产养殖概论》、《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产品储藏加工概论》、《农产品营销》、《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农业与食品政策》、《农业政策学》、《农产品市场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
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
农、林类企业:农产品贸易、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政策研究; 食品类企业:流通贸易、产品营销; 金融类企业:农林投资评估、农林经济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经济整体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农业发展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农业大国,要想从根本上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在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发展农村经济,这一系列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身到基层中去,广大的农村经济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必将提供无数就业岗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管理学类中的农业经济管理类,其中农业经济管理类共2个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管理学大类中排名第45位。36724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4100 元,其中0-2年工资2582元,应届毕业生工资2999元,8-10年工资5333元,3-5年工资5590元。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城市有:郑州、北京、南阳、平顶山、开封、金华、天津、上海、南京、厦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后既可以至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行政、人事)、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等工作,也可以进入大中型农牧企业和食品加工贸易企业、与农业和食品产业有关的金融投资、流通贸易、加工运输、科技开发、新闻传媒、咨询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工作。此外,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农业与农村管理部门、食品产业管理部门和政策调研机构,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政策理论研究、教学与科研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考取经济管理类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有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对应职业(岗位)
对应职业(岗位)
其他信息:
高考填报志愿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以及就业前景怎么样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整理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后既可以至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行政、人事)、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等工作,也可以进入大中型农牧企业和食品加工贸易企业、与农业和食品产业有关的金融投资、流通贸易、加工运输、科技开发、新闻传媒、咨询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农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建筑/建材/工程 2、房地产 3、农/林/牧/渔 4、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5、新能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点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李秉龙教授介绍说,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提高,农业社会性、多功能性的逐步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加大,越来越需要大批量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则着重培养知识面较宽、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涉及农业的综合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此为专业优势之一。 第二,现代农业的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公共管理的商业性,以及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企业及公司的不断增多,决定了社会对相关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必然呈增多的趋势,在这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是有较强竞争力的。
第一武鸣农业政策研究,农业政策是农村生产关系武鸣农业政策研究的“调节器”。
中国革命武鸣农业政策研究的成功打破了旧的农村生产关系,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但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之后,其内部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需要随生产力运动和农村综合状况的变化而调整、完善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政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通过生产关系的三要素而明显地体现出来。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要通过政策给予界定并上升为法律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否分离、怎样分离、分离的程度等也必须通过政策给予界定。其次,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要受到政策的调整和制约。在过去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中,农民之间的生产地位虽然平等,但他们是一种“劳动竞赛”关系,都是集体单位中的单纯劳动分子。现阶段,农民责、权、利集于一身,是生产经营的主持人。农民的生产地位仍然平等,而相互关系却是“市场竞争”关系。再次,农业产品的分配形式也必然在政策引导的范围内进行。集权管理政策导致类似计时工资的按潜在劳动分配,因而“工分”是农民的“生命线”。生产责任制强调的是类似计件工资的按凝结劳动分配,因而经济效益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由“想千分”到“想千斤”的思想变化,正是改革政策导向的结果。
第二,农业政策是农业经济规律的“操作员”。
与其他经济规律一样,农业经济规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为发展农业经济服务。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农业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如果把农业经济规律比作是一台性能复杂的高级计算机,那么,政策就是认识和掌握这台计算机的原理和功能,并运用它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操作员。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化生产程度低,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它在生产力的布局、价值的决定与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竞争的内容与形式、物质利益的分配与实现等各方面,都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别。准确认识和正确运用农业经济规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依靠科学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决不是靠简单的“一刀切”所能解决的问题。认识上的失误会使操作走样,造成不良后果。建国初期,政策的成功实质上是正确运用经济规律的胜利。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经济的损害,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是“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结果。
第三,农业政策是农民群众集体意志的“代言人”。
只有扎根于群众的政策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迅速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1945年,毛泽东同志曾经积24年历史经验告诫全党:“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脱离群众的。”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农村改革,正是实践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他在总结农村改革经验时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党的指导。”中国农民欢呼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因为改革符合了他们的内在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发展首先靠政策,实际上是靠了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农业政策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生产力已经解放、先进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政策是科技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劳动分散,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业自身积累少。在这种现实面前,如果单纯依靠农民自发地搞科研,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国家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建国初至1957年,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逐步建立起农业科研体系,在农业的各个领域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大跃进”中,政策上片面地讲“干劲”,不重视科学。“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把7.5亿农民和7500个农业科技人员对立起来,提出“依靠七亿五,还是依靠七千五”的极左口号,否定专业研究,使整个农业科研事业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党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科研又呈现繁荣景象。
第五,农业政策是农业投入的“保护神”。
农业投入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现阶段,我国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还严重存在。因而在农村水利、交通、气象、农田基本建设,农用生产资料等方面不能光靠农村为数甚少的自身积累,国家必须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工业积累支援农业大型建设。多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额一直占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国家决定投入78亿元从1992年起在25个省、市、自治区实施治沙1亿亩的生态工程;从1988年起,每年拨款8000万元,和地方配套资金投入相结合,对苏北地区实施大规模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在水利建设投资成就巨大,每年净增长农田灌溉面积600万亩的基础上,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与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工程又被列入我国跨世纪特大型骨干工程项目……。所有这些,都是政策直接作用的结果。没有农业投入作保证,就不会有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武鸣农业政策研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武鸣区农业局2021年建设项目、武鸣农业政策研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8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