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农业生产政策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株洲农业生产政策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株洲农业生产政策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温馨提示:文章已超过119天没有更新,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摘要: 今天给各位分享株洲农业生产政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关于株洲的变化...

今天给各位分享株洲农业生产政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株洲的变化
  • 2、今年株洲市农田补贴还有吗
  • 3、株洲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 4、在株洲建个农庄要些什么手续,国家有什么补贴?

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市改革发展进程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阶段。

即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根据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这一阶段主要以农村和农业改革为主。

1983年“南四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后,通过6年的大力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建立,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127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162万吨,年均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99元增加到1984的400元,年均增长26.2%。

这一阶段全市GDP年均增长8.7%,短短6年时间,全市GDP总量接近翻番。

第二阶段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

即从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标志着改革的重点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和工业,全市从此掀起了一场城市和企业改革热潮。

株洲市因国有企业众多,被国家列为“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期间国民经济得到较大地发展。

虽然1988-1992年期间市场物价出现了较 *** 动,但全市经济年均增幅仍然保持了7.9%,1992年经济增幅高达16.7%,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三个增幅超过15%的年份之一。

到1992年全市GDP达到74.4亿元,8年时间GDP总量再次实现了翻番,与1978年相比,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多。

第三个阶段为“初步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即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初步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各市场经济主体得到了迅速壮大。

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株洲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场前所未有经济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

从1992年到2000年的8年里,全市GDP总量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到2000年全市GDP达到285.4亿元,为1992年的3.84倍,年均增幅为11.8%,较前两个阶段增幅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中1993年增幅达到了18.3%,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幅最高的年份。

第四个阶段为“完善社会主义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即从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至今。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照党的制定的“十五”计划发展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总量一年一个台阶,连续7年超过两位数增长。

2007年全市GDP总量突破700亿元大关,达到751.3亿元,为2000年的2.63倍,年均增幅为12.1%,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幅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佳的一个发展阶段。

二、株洲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株洲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基本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对外经济日趋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1、经济总量不断做大。

30年来,株洲经济总量增长了54.6倍,翻了近6番,2007年全市GDP总量达到 751.3亿元,年均增长10.1%,比全国和全省快2-3个百分点。

从全市国民经济运行轨迹看,四个阶段分别为8.7%、7.9%、11.8%和12%,经济增长平稳,处在一个上升的通道之中。

全市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87元,年均增长9.1%。

在2006年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跃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

2、财政收入大幅攀升。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27亿元增加到2007年67.6亿元,增长28.8倍,年均增长12.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6亿元,年均增长14.4%。

全市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取国家之财”向取“众人之财”的转变。

国有经济对财政收入的的贡献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7%,逐步调整到目前的40%,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及个体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已上升到60%。

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58.8%提高到2007年的80%,财政收入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

2007年全市人均财政收入为177元,财政收入总量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标均居全省第二。

2007年全市财政支出73.7亿元,为1978年的33.5倍,年均增长12.9%。

目前全市用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教科文卫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已占财政收入支出的60%。

3、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劳动就业环境得到了全面优化和创新,呈现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特点。

200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216.2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96.1万人,年均增加6.8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从1978的58.3:24.3:17.4调整为2007年的39.3:28.9:31.8。

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通过确立“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趋于合理。

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的 33.7:50:16.3调整为2007年的12.9:52.7:34.4。

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

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66.3%上升到2007年的87.1%,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404.2亿元,已占到GDP总量的53.8%,比1978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其中非公工业已占到全部工业的58.2%,非公贸易占全部贸易81.2%,非公投资已占到全社会投资67.5%,解决二三产业就业人员131.3万人,占全社会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73.1%。

3、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

随着“两个根本转变”、“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针政策的先后提出,全市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正逐年得到提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煤电运等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现代服务业不断得到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2007年株洲市GDP能耗为1.496吨标煤/万元,比2005年已下降7.65%,年均下降3.75%。

(三)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社会商品极大丰富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市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 96.6亿元,增长21.2倍,年均增长5.53 %。

1994年醴陵市成为全市第一个成建制过吨粮的县级市。

1995年全市170万亩双季稻田平均亩产达到1024公斤,株洲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央连续五年下发关于三农的1号文件,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到200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188.3万吨以上,比1978年增长71.1倍,人均产量比1978年增长15.8倍;出栏生猪487.3万头,比1978年增长24倍,人均产量增长5.35倍。

到目前为止,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00余家,加工产值近60亿元。

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7.7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 190万千瓦,增长23.7倍。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达到800亿元,为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长15.5%;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7.6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063亿元,增长60.4倍,年均增长15.2%;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14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1亿元,增长91.3倍,年均增长11%。

全市有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1111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1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2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181家。

株冶集团成为全市第一家、全省第七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2007年产值达到150亿元,较1978年翻了近7番。

全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服装、陶瓷、烟花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2007年全市工业增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5.1%,居全省第一,工业创造的税收占全市税收70%以上,工业就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40%多。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株洲市新型工业水平稳步提高。

在2007年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评比中,株洲市荣获全省第二名,新型工业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3、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8.4亿元,增长117.4倍,年均增长12.4%。

其中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为43.1亿元,年均增长11.7%;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为67.9亿元,增长85倍,年均增长12.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10.2亿元,增长36.4倍,年均增长8.6%;房地产业增加值为24.2亿元,增长268.9倍,年均增长15%。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公共服务等其它服务业也迅猛发展,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2007年增加值达到113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3.3%。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00多亿元。

近年来,围绕“双百”城市发展目标,按照“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7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大了1倍多;2007年城镇化率为47%,比197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全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光荣称号。

(五)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07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03元,比1978年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12.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044元,比1978年增长了50倍,年均增长14.5%。

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797元,比1978年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3.1%。

2007年,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9%,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和42.8%。

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6亿元,比1978年增长133.4倍,年均增长18.3 %。

200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5.9平方米。

2007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64部,家用电脑49台、照相机44部、家用轿车4台;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68辆、电冰箱41台、移动电话119部。

改革开放短短30年,城乡居民家庭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

(六)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 0.54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0.95亿美元,增长19.3倍,年均增长10.9%。

2007年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180多家,出口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有色金属、硬质合金、陶瓷烟花和精细化工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国家和地区扩展为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北美等在内的 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78—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13.2亿美元,到2007年全市有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100余家,注册资本20多亿元。

2、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全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

累计投入30多亿元,对省、市和县属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目前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完成。

61家市属工业企业完成改制,引进资金28亿元,置换资产17亿元,安置职工6万余人。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投资、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

3、和谐社会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力度空前加大。

2007年全市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城乡低保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12.7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

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257万人,平均参合率达87.9%。

全市初中升高中学生比例为80%,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部免收学杂费。

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4%。

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7%。

投资6亿元的市体育中心胜利建成,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夺得奖牌。

2007年市区空气良好天数达到316天,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三类标准,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下达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目标。

三、株洲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30年来,株洲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骨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回顾。

一是坚持从市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道路。

立足实情,量力而行,稳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验。

株洲市历届班子都充分认识到株洲的工业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在准确把握形势和民意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兴市、科教先导、城镇带动、文化提升”四大战略,带领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株洲实际、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学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株州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一切。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研究制定适合株州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走富民强市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民巨大成就,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30年来,株洲经济总量翻了近6番,年均增长10.1%。

这就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振兴株洲、发展株洲之路。

改革开放不单是经济社会的开放,更多地是思想观念的开放。

在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的进程中,就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法宝。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敢于打破旧的,勇于接受新的,善于创造好的,加快发展和谐株洲的新视野,新理念,新举措就会层出不穷,国民经济就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之路。

株洲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要通过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争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目标成功,让株洲更美;继续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工作目标,加快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让株洲更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是株洲辉煌的30年。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将站在一个更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全市人民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保二争一”工作目标,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力争到2010年,完成“四个一”目标(即市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财政收入100亿元、经济总量1000亿元);到2012年,提前实现全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二番目标,GDP总量达到1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到2020年,按“两型社会”要求,把株洲建成一个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特大城市。

截止2022年12月17日,株洲农田补贴还有的。

根据查询株洲市人民政府资料显示,按照计税面积内的一季农作物按每亩每年105元补贴、计税面积内的双季稻按每亩每年175元补贴标准。

株洲市,古称建宁,是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东部。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安寝在株洲的炎陵县,每年来这里寻根谒祖的海内外华人达到600万人次。中国南北大干线京广线与东西大干线沪昆线在株洲交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户的养殖污染防治。

本条例所称畜禽养殖户是指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标准以下,年出栏猪50头以上,从事畜禽养殖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第三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扶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街道办事处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第四条 市、县(市、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

市、县(市、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市、县(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第五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做好本区域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鼓励村(居)民委员会将畜禽养殖方式、选址和废弃物处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第六条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户应当履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义务,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发现有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的行为,有权向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或者移交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举报属实的,可以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

对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预 防第八条 市、县(市、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畜牧业发展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和总量。第九条 市、县(市、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应当与畜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畜禽养殖生产布局,明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明确污染治理重点设施建设,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污染防治措施。第十条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下列区域禁止畜禽养殖户从事畜禽养殖活动:

(一)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四)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畜禽养殖户养殖区域。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所,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满足动物防疫条件。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还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所需要使用设施农用地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户拟定畜禽养殖设施建设方案,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设施农用地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和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对设施农用地的申请条件、选址、范围、用途、防疫、环保和复垦等内容通过现场勘察等方式进行核实;

(三)对符合取得设施农用地规定和条件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或者养殖户,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签订用地协议;

(四)用地协议签订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将设施农用地备案的相关材料,报县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备案。

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所需要使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林地使用审核、审批许可。

株洲市农业补贴标准政策

以一村一品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闲置房屋维修以及一村一品生产、加工等设备购置,财政资金补助比例不超过?30%。(比如做休闲农业基地投资200万,补贴最高60万)。

国家关于2017年可申报的农业补贴补助项目

三、观光类农庄

观光类农庄项目?向旅游局申请旅游专项资金、旅游扶贫资金等。

贫困村建设项目?申请旅游局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

自由基地发展餐饮的农庄项目?申请“三品一标”的认证及相关补贴,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运动体验类农庄

申报项目?教育部教育基地、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儿童以及青少年见学基地等。

特色?优雅环境、运动拓展、活动体验、亲子教育等。

适合人群?都市白领等高收入人群自身与孩子参与体验,或公司活动组织进行团队训练。

选址?多设置于市郊。

五、特色文化类农庄

申报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申报单位?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等单位。

定位?休闲农庄。

发展依托?当地的特色文化、特色饮食、少数民族文化、服饰等特有的产品和文化。

六、科教类农庄

申报项目?科技局相关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星火计划项目、科技推广与集成技术示范项目等。

关于株洲农业生产政策和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全市   增长   株洲   亿元   养殖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8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