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滞后我国农业政策问题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业政策滞后我国农业政策问题,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业政策滞后我国农业政策问题

温馨提示:文章已超过92天没有更新,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摘要: 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政策滞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农业政策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

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政策滞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农业政策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 2、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农业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 3、中国农业居于弱势地位的表现
  • 4、中国农业最大的劫难是什么?
  • 5、三农面临困境已久,那么三农的出路关键在哪里呢?

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防灾减灾能力较弱、机械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农产品产销大户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建设滞后,扶持政策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脆弱,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水利化程度较低,高稳产农田建设比例相对较小,耕地质量和产出率较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设施不齐全,滞后于生产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由于农民长期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地方特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分散、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经济效益偏低。

3、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

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也较弱。对新兴产业持观望态度,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4、农产品产销大户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较少,且受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品种略为单一。质量不稳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限。

5、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建设滞后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公益性服务体系运行举步维艰,推广农业技术的手段单一,且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转化率也较低。

6、扶持政策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支农优惠政策相对不足,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信货体系不完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也都尚未完善。

二、如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1、选好种植方向,从传统农业向优质农业转型。

2、整合农业资源,从分散种植向农业园区集中。

3、引入市场主体,从政府引导迈向市场化经营。

4、装备现代农业机械设施与设备,减少劳工投入。

5、让大量的工商资本与金融资金进入农业,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模式,让企业与银行搭建平台,让创业者与农户成为职业化的产业工人。

虽然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以下困难。

1.现代农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

中国人多地少,但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作为世界40多个缺水国家之一,仍有许多地方农业发展主要依靠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加快,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建筑业掠夺耕地,对modern农业发展;淡水资源普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缺水将成为制约很多地区的瓶颈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没有改变,台风、酷暑、严寒等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增加,区域性和季节性旱涝交替出现,并呈现加剧的迹象。

2.农业基础设施和材料设备水平低

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弱仍是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管理的深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材料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已经从农业生产转移到农业生产前和生产后环节。我国许多水利设施不仅多年没有新的发展,而且不断老化失修。比如很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负债多,很多水库无法灌溉。每发生一次严重的灾害,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会下降。农业前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材料、技术和设备水平低下,也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风险,导致农民农业收入波动较大。

3.农业生产成本继续上升

现代生产要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农业的外部成本,如材料和服务费用,加速了它们的增长,增加了它们的份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土地要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高,对农业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高成本导致粮食和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口粮、农副产品和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的考验越来越严峻。没有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机制创新,就有粮食和农业生产萎缩的风险。另一方面,农业经营成本高也会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政策的调整。

4.农业科技的进步很难满足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不足,都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目前,农业科技仍然滞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滞后于农业科研,许多农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不完善。我国约有1/3的乡镇和3/4的村庄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第三,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工作条件差、工资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第四,农民接受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低。

5.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的利用空间不断缩小。除了农业本身的粗放经营之外,小农分散经营模式不仅生产和交易成本高,影响劳动力和农业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而且制约了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化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导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6.政府对农业的投资需要继续增加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但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技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也是中国农业科技始终处于低水平,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农业和农村资本投资的实施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和农村资本投资不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没有改变。二是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对限制农业发展薄弱环节支持不足。例如,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全面直接补贴很低,足以抵消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三是资金投入管理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7.农民整体素质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2009年,中国农村人口为7.1288亿,占总人口的53.41%,人数众多,但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据统计,2008年,6.1%为文盲或很少识字,52.8%为小学教育,52.8%为初中教育,11.4%为高中教育,2.7%为中学教育,1.7%为大专及以上。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收入无法与外出打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相提并论,目前我国农村一部分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青年劳动者已经外出打工经商,并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民都是老弱妇孺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比我们想象的要低。这些农民接受农业高新技术的能力很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给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造成了很大障碍。

我国农业处在弱势地位农业政策滞后的主要表现是:基础是小农经济,分散而粗放,自给自足,没有规模化和现代化,而且是处在产业链的末端

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农业政策滞后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5亿吨以上,已经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略有节余。(2)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的社会体制。(3)基本上废除了由政府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配给性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目前都已实行由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4)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已有1.2亿劳动者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65%以上。(5)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仅为134元,到1999年已提高到2210元。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我国是一个资源约束极为强烈的国家,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高度短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加拿大的4.8%、澳大利亚的3%。今后15年,我国的耕地还要继续减少。耕地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粮食生产推到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耕地质量退化。耕地质量退化是影响粮食产出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492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面积178万平方千米,年损失粮食18亿千克一33亿千克;全国沙化土地153万平方千米,沙害农田达6000万亩,损失粮食25亿千克,全国盐碱地1,4亿亩,损失粮食15亿千克。资料表明.我国21%的耕地缺少有机质,51.5%缺磷,24%缺钾,14%磷钾俱缺,土壤有机质小于0.6%的农田达11%;在微量元素方面,钾、锰缺乏的耕地面积已占70%左右。此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酸雨等已开始对粮食产量增长构成威胁。

(3)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人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

(4)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弱。据统计,1978年一1992年,我国主要农产晶收购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均超过1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晶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

(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

(6)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农业在严峻问题的负担下,同时还面临着加入世贸的巨大挑战。作为中国改革的先驱领域,23年前中国农业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曾经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农业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短缺的约束,而且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收入已经连续数年下降。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艰难的转折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农业与其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如说正孕育着新的发展机会。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战略转换、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步伐,全面提升竞争力。

农业问题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点领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承诺执行世贸组织农业协定,降低农产品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农产品市场;还承诺约束国内农业补贴,取消出口补贴,规范动植物卫生措施。

执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将使中国农业面临的基本形势是,农业的市场竞争从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并出现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新趋势。中国农业在就业、收入压力越来越大、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的关键时期,不得不走向国际化阶段。

但是,中国可能分享的这些农业国际化利益,有的是潜在的,需要国内系统、配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才能转化为现实;有的是长期的,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真正体现。必须充分估计到,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中国农业:资源约束与比较优势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从长期看,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有关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丧失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和玉米将分别亏损0.15元和0.11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表1)。研究进一步显示,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玉米、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密集型的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应考虑提高其竞争能力。

从资源角度观察的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农产品的潜在竞争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还需作出艰苦的努力,包括农产品品质、营销战略、企业经营经验、运输和流通成本、企业信用等。资源优势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因素,但从短期来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更多地体现为市场竞争优势。

(二)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那么执行世贸组织承诺、开放国内市场,究竟对中国农产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国际竞争角度可将农产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按照敏感度排序为大豆、植物油、玉米、棉花、食糖等。另外一类为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肉类、蔬果、水果、加工食品等。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执行世贸组织承诺对敏感性农产品将带来不利影响,但有利于竞争性农产品的出口。

无论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还是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果对其市场竞争要素做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执行世贸组织承诺会使中国农产品面对巨大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农产品可能将面临严峻冲击。一方面,由于中国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已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进口压力增大,对主产区及其农民会产生较大冲击。另一方面,肉类、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但这些产品长期以来在质量、卫生、技术标准上考虑国际市场要求不够,受国外较高的技术壁垒的限制,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很难达到国外市场要求,使比较优势难以转变成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三)对中国农业经济体制的挑战

农业国际化对中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和支持政策也带来严峻挑战:

首先,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与机构的设置,是适应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格局而形成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对外贸易管理相互脱节,地区封锁,行业分割,部门垄断,不能对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灵活的调控和管理。

其次,现有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在价格、投资、分配政策等方面,侧重于支持提高农产品产量,忽视了对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和结构优化;侧重补贴农产品流通环节以及消费者利益,对生产者利益支持不够;在国民经济分配格局中,对农业的支持在总量上不足,在结构上不够合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农业补贴仍然很高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目前仍然实行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特产税、“三提五统”等负保护政策,这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农产品流通体制不顺,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部门分割、垄断经营,市场运行无序,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第四,中国农业经营主体不具备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的能力。中国千家万户小农的分散经营,在农业进入国际化阶段后,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在竞争能力上,都不能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特别是,一方面,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没有大粮商、畜牧商、园艺商和食品加工商参与国际市场分配和竞争,另一方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不具备与那些在生产组织上已经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国家的农业进行竞争的能力。

中国农业不仅面临国外农业发展压力,同时也承担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随着中国式的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农业和农业经济与非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滑坡,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也开始下降。因此,解决农业发展的瓶颈、寻找新的农业增长点、实现三个方面突破是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建立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经营基础之上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这种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分户经营模式在改革初期确实起到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体制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经营模式不仅从客观上阻断了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使农业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处于一种封闭的、分散的生产状态,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抑制了农业增收潜力。而且还阻碍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化流转,使目前的农业生产工具仍处于一种人畜犁耕的原始状态,迟缓了农业机械化的研发与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仍停留在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化学肥料与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上,阻碍了优质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的使用与研发;使农村土地的价值仍处于一种单一的原始的农产品产出效益上,而无法转化进行交易,用来从事农业扩大再生产并从其中获取更多利润的资本。因此,建立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而且也有利于避免生产和投入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种规模化经营是以农户承包的土地作股份,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规模化经营。这种规模经营既有别于过去的农业互助组,因为它不要求每一个拥有股份的农户都一定要亲自参与具体的农业生产与管理,且利益分配存在差别。而过去的农业互助组则一般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应参与本组的农业生产与管理,而且收入无差别。每个农户所投入股份的多少都是自愿的而非强制,而且按每个农户所投的股份的多少的来分配农业收入。

当然,这种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是要动摇和改变现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的基础,剥夺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益,而是要通过这种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来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小规模、分散化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避免因农户分户经营所带来的生产上的盲目性和产品产业结构上的趋同性所造成的农民利益上损失。

二、 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分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农业生产成本过高是导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响农业成本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缺乏,应该说在农村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专业化分工的概念。现实的情况是一个家庭独自承担。

这种缺乏农业分工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增大了农业劳动者的市场风险。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因此农业政策滞后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况且有不少农民因受文化素质低的影响,也很难准确的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因此,大多数农民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面临不法商人和利益集团的欺诈与盘剥,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增大了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的风险。如因缺乏专业化种性识别能力,农户在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选购与识别上,容易购买到假货或质价不符的农资产品而上当受骗,导致损失惨重;在农业品种和产业结构上,因缺乏专业化的市场调查和专业化信息分析,容易盲目模仿而造成农业品种和产业结构的雷同,导致农业产品的积压或腐烂,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尴尬局面。因此,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分工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这种农业专业化分工模式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区域的专业化模式、部门的专业化模式和作业的专业化模式。

所谓区域专业化模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垸一品”、“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即从宏观层面上就是要建成专业化的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果、林、蔬菜和花卉等田院、村组和乡镇;从微观层面就是要形成规模化的、单一品种的种植(养殖)场所和集散地。这样既便于生产的管理与技术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和管理环节上的失误,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入;又便于销售,这样不仅最大限度节省了销售环节成本,而且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使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所谓部门的专业化,就是通过农业分工在农村逐步形成相对对立的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技术推广与使用,农产品销售、运输、加工和仓储,农资产品供应,农业贷款融资和农业保险等部门,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以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将农业经营由过去的一个生产单元(家庭或家庭成员)单独完成,变为多个生产单元分工合作,形成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产业工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规避农业风险,而且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转移。

所谓作业的专业化,就是从种(苗)培育,到具体生产环节管理,最后到收割,这所有的生产环节不再是由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生产单位全部承担完成,而每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生产单位只是承担其中某一个生产环节。如形成专业的粮、棉、油种(苗)培育专业户。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更主要的是通过专业化的管理,降低了农业风险,减少了盲目的农业投入。

三、 建立企业化的法人治理模式,实现农业组织形式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最终选择。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弊端不仅表现在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经营主体分散,而更突出地表现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业的合作体系不健全。而一个规范、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对加速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农村的不少地方现在也成立了一些农业中介组织,如农产品经销商和农产品加工、运输专业大户等农业中介组织。但由于这些中介组织是独立于农业生产者之外的利益团体,相互间没有利益关联。在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和基本的商业道德的经营环境下,面临利益冲突时,最先受到利益伤害的总是农业生产者。所以,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在农业中介组织很难得到保障。农民也很难从中得到利益和实惠。因此,加快建立农民自己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是中国农业未来的最终选择。

这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既有别于人民公社时期的以生产队为农业组织构架和以乡镇购销服务站所为农业合作体系的“一大二公”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也有别于现在缺乏相互利益关联的农业中介组织,而是一种类似企业法人的治理模式。所谓的企业法人治理模式,就是农民以自己的土地、资金、生产工具、产品和劳动力资本(包括专业技能、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本)作股份,组成统一农业股份合作体系——农业协会和专业股份合作组织。由会员组成股东大会,再由股东大会选举协会管理层和法人代表。法人对股东负责,股东有权改选管理层或法人。

农业协会和专业组织,一面是负责本会(组织)成员的农业生产生产资料的组织和供应,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农产品的销售、储存和运输,农业发展资金的组织和融通和农业风险性救济等五个方面的业务,会员通过用自己的股份作抵押,获得协会或专业组织提供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获得农业增收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支撑和农产品产、加、销、运、储等系列化服务,以及农业信贷帮的扶和灾害性难关的度过。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生产单元(农户)在生产、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股东代表与政府和社会利益集团谈判,这样既可彻底斩断农民与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经济联系纽带,有效地抵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不合理的摊派,以及对农业政策性补贴的强行抵扣和非法侵占,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不受或少受不法利益集团的侵害;又可有效地防范市场风险,通过强化谈判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改变谈判中总处于弱势地位的命运,提高谈判价码,尽量减少农民谈判中的损失。当然,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突破会面临很大的难度,因为它不仅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且更需要体制的创新和政策的保证。因此,它的形成、产生和发展也许还需要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但无论怎样,它终将成为中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农民多,地少,农民必然贫困。中国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低,这也是一个原因。建国前有农民协会,农民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建国后取消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协会,偏偏农民没有。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三农政策确实不错,但农民一直收入低,都想进城务工,农村越来越衰败了。三农的根本问题是,农民干农业经济收入低。

三农问题是人为造成的,农民是最为弱势的松散群体,在维护自己权益面前基本没有发声渠道,更没有团体为之发声。零星呼声又微不足道,这才成为现在的农民少得可怜社保与年年上涨的医保。

粮食年年大丰收,十几连增,粮食价格跟国际接轨,自己不发展农业却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给农民带来了巨大伤害,导致农业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大量进口粮食,一斤大米的价格和一小瓶矿泉水差不多,农业投资没有办法投地下,农民在农村待不下,村落自然萧条。

农民种粮不挣钱,只能靠打工为生,土地荒芜村村空闲劫难自然来了,只有重视农民粮食价格改善农民养老成本,让农民安心种地才是出路。

对农民的定义要重新研究对,农村的功能要研究,变农村至城市的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这样,一切就有希望。

现在的农业个人感觉整个挺乱的。第一,国家补贴多而乱,各地补贴引导性不强,且各自为政。第二,土地承包制好像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出台更适合当下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农业政策已刻不容缓。第三,农业的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都与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等等。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农业政策滞后的基础性问题农业政策滞后, 在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变得更加复杂与紧迫。农业作为三大产业之中的基础性要素农业政策滞后, 历来在各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发展, 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十九大的召开, 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一、农业发展滞后

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始终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产品安全问题矛盾突出。随着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生活的日益追求, 绿色环保成为新的消费诉求。而目前我国大量农产品的生产仍然延续过去落后的农药化肥模式。二是当前农业的发展方式严重滞后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经验, 大规模农场化生产模式势在必行, 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必然是高度集中化、机械化。

二、农村文明建设落后

农村文明建设落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落后。这里边既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原因。由于长久以来农村的建设问题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或者说投入并不够。相应的物质文明建设, 即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农村的精神文明方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客观上造成农业政策滞后了一定程度的落后。

三、农民收入偏低

尽管每年有诸多的政策推动, 但是由于包括城乡二元制在内的历史遗留因素, 以及农民自身专业技能欠缺等客观实际, 造成农民的收入跟现在社会的其农业政策滞后他群体相比, 总体收入还是处于比较低的层次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 如何更好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愈发重要。

关于农业政策滞后和我国农业政策问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农业   农产品   中国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8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