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农业科技政策问题菲律宾农业现状分布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菲律宾农业科技政策问题菲律宾农业现状分布,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菲律宾农业科技政策问题菲律宾农业现状分布

温馨提示:文章已超过117天没有更新,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摘要: 今天给各位分享菲律宾农业科技政策问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菲律宾农业现状分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

今天给各位分享菲律宾农业科技政策问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菲律宾农业现状分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菲律宾经济还有什么问题
  • 2、为什么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稻米进口国呀,
  • 3、推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我有几条建议要说
  • 4、菲律宾推广杂交水稻面临的障碍有哪些?
  • 5、1924年至今,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中国有何启示

产业结构:

菲律宾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较大,产值约占GDP的一半,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六十年代后期采取经济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1982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此后受西方经济衰退和自身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呈下滑趋势。90年代初拉莫斯总统执政后,为振兴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菲经济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1999年,菲经济逐渐开始恢复。2000年,由于政局动荡,菲金融形势一度恶化,汇率创历史新低,股市亦跌至两年来最低水平。2001年阿罗约总统执政后,推进经济改革,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受全球经济减速和政局动荡的影响,菲仅保持缓慢增长,经济走势低迷。外贸下滑,外来投资减少,政府债务负担加重,贫困问题仍较突出。

工矿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1.9%。从业人口占总劳力15.6%。制造业约占工矿业总产值的78.5%,建筑业约占17.5%,矿产业约占3%。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9%。

主要产业:

1、旅游业:地处板块交界处,多火山,独特火山风光;临海,海岸线绵延漫长,阳关海岸,多沙滩和海岛;地处热带,有独特的热带风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著名的名胜古迹。其旅游业发展迅速。比如著名的长滩岛, 薄荷岛,卢霍山,百胜滩、蓝色港湾、碧瑶市、马荣火山、伊富高省原始梯田等景点对它的经济发展起很大作用。

2、农业:多火山,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壤肥沃;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雨热充足;适宜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如蕉麻、椰子

3、矿业: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金、银、铁、铬、镍等20余种。铜蕴藏量约37.16亿吨,金1.36亿吨,镍1.27亿吨。还有有丰富的地热资源,预计有20.9亿桶原油标准能源。1976年以来在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发现石油,储藏量为3.5亿桶。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覆盖率约40%。另外,,还有其丰富的渔业资源。。近年,随着其资源开采力度的加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4、工业:海岸线绵延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廉价便捷,适于发展加工出口产品。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海上交通的便捷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渐复苏,去年年底以来,菲律宾经济呈现加速增长势头。与此同时,菲律宾通货膨胀率也开始出现上升趋势。菲律宾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国通胀率已连续4个月高出4%。

去年,菲律宾通胀率从前年的9.3%降至3.2%,达到了政府将全年通胀率控制在 2.5%至4.5%范围内的目标。但去年12月,菲通胀率骤升至4.4%,为8个月来的最大升幅。

今年1月份,菲律宾消费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3%;2月份通货膨胀率虽然轻微回落至4.2%,但核心通货膨胀率则从3.0%上升至3.6%;3月份通货膨胀率上升至4.4%,创今年第一季度最高水平,但尚未超出该国央行预定的 3.9%至4.8%的通胀控制范围。

菲律宾现阶段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特唐戈此前曾表示,除非有导致通胀率急速上升的突发事件发生,否则菲律宾今年上半年不太可能提高利率。 菲律宾央行今年的通胀控制目标在3.5%至5.5%之间。该行预测,全年通胀率不会超过5.5%。

此间经济学家将菲律宾通胀率上升归结于燃料、电力及食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因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供水供电紧张和稻米减产。

受国际需求上升及供应短缺影响,菲律宾白糖价格前段时间急剧上扬。为平抑糖价,菲律宾政府不得不进口15万吨原糖,释放1.5万吨的国家储备糖并鼓励私营企业增加进口。此外,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大米、面包、猪肉、鸡肉等食品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世界银行3月初发布的季报预测,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将使菲律宾稻米和电力供应减少,从而可能推高通胀率。

菲律宾农业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干旱已给菲律宾农业造成112亿比索(1美元约合45.56比索)的损失。菲农业部称,干旱已经影响到了23个省。受灾农作物主要包括稻谷、玉米以及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其中,玉米损失约46万吨,价值60亿比索;稻谷损失约30万吨,价值50.8亿比索。菲律宾食品署表示,菲律宾今年可能比往年多进口80万吨大米,使总进口量达到320万吨。

虽然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对菲律宾农业造成严重损失,菲律宾经济和发展署署长仙道斯表示,出口增加以及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增长将抵消农业损失。菲央行副行长迪瓦?古里贡多说,政府应对厄尔尼诺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如人工降雨,增加小型灌溉设施供应以及增加大米进口保障市场供应也将有效防止通货膨胀。

菲律宾政府对今年经济复苏充满信心。桑托斯说,菲律宾经济已经出现良好回升迹象。 1月份出口增长42.5%,为连续两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创下自1995年4月以来的最大升幅。他预计,菲律宾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将超过去年第四季度。去年第四季度菲律宾经济增长率为1.8%,为全年最高。

为使正在复苏的经济稳步上升,菲律宾财政部3月底公布了一项1000亿比索的经济刺激方案,主要投资于电信、电力和供水等基础设施。今年的经济刺激方案相当于去年3300亿比索的30%。

此外,菲律宾政府将于4月底向海外劳工出售债券,旨在将更多的资金吸引回国,为政府开发基础设施提供融资保证。菲律宾海外劳工人数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去年他们寄回国内的汇款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3亿美元。

经济改革及前景分析:

尽管一直以来菲律宾的国际形象不佳,但近年来其经济表现却相当不俗,超出了人们对于菲律宾的一贯看法。目前,菲律宾经济正经历1970年以来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2007年,菲律宾GDP增速达到7?3%,为近30年来的最高值。主要部门均表现良好。需求方面,消费一直是经济增长主要引擎, 2007年其贡献为65%。并且最令人鼓舞的是,十年来投资首次强劲增长了9?5%,而1997-2006年期间投资平均增长率仅为0?8%。多位研究学者把菲律宾这种较好的经济表现归功于拉莫斯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宏观经济管理、贸易政策、微观经济改革和政府治理。

一、菲律宾经济增长拐点显现的主要迹象

2000年以来菲律宾经济发展明显表现出以下四个重要特点,这些特点也许能够部分预示菲律宾经济增长的长期拐点已经开始显现。

(一)此次菲律宾经济增长周期为过去30年中最长

2000年以来,菲律宾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5?1%,远超过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率。在人均收入增长方面, 2000年以来为年均2?5%;而20世纪90年代为0?3%, 80年代为-0?8% (图1)。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菲律宾经济潜在增长率也不断增加。

(二)从历史上看,此次菲律宾经济增长周期不同寻常

此次经济增长周期既非依赖于贸易条件的暂时性调整,也不是依赖于可能导致支付危机的不平衡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与马科斯时期经济增长截然不同的是,此次经济增长周期主要源于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相对较强的国际平衡支付能力,以及财政政策谨慎性的复归。近年来,随着能源与食品进口的快速增加,菲律宾的对外贸易形势不断恶化,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菲律宾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中央银行的改革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与精确性的日益改善,是决定菲律宾得以保持较长经济增长周期的关键性因素。菲律宾宏观经济政策以较低的通胀率通过了国内外金融动荡的多次考验,主要归功于通胀目标制与相对灵活的汇率管制相结合的策略指导。而在此之前,由于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政策,以及试图坚持一个不具竞争力的汇率,导致支付平衡危机及经济大幅波动。

(三)与以往经济增长不同,此次菲律宾经济增长周期是一种全要素生产率完全为正的增长。

这被看成是菲律宾历史上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为负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状况的一个转折点。从直觉上看,这种改变是相当明显的: GDP加速增长,而投资和劳动力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在菲律宾各主要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服务业部门,这也反映了新的国际导向服务业的重要性。如,菲律宾是亚洲第2位的商业流程外包(BOP)商,承接从呼叫中心到一系列IT服务在内的商业流程。总体来看,菲律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红利之一,贸易自由化以及对非贸易部门(如电信、金融服务)引入更多竞争等。

(四)国际劳工汇款为此次菲律宾经济持续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菲律宾国际汇款在2007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70亿美元,自2004年以来增长了近50%。国际汇款使得菲律宾经常项目处于强劲盈余状态,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2007年期间比索不断升值。

目前,国际劳工汇款已占到菲律宾家庭收入的10%左右,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更多的菲律宾人摆脱贫困。在发展中国家中,菲律宾国际劳工汇款仅次于中国、印度和墨西哥,排在第4位,这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教育优势以及日益开放的国际劳工市场。

二、菲律宾经济增长的拐点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如果说近年来菲律宾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该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红利,那么,目前经济增长拐点的显现则是菲律宾政治及宏观经济政策改革所有成果的集中体现。自1992年拉莫斯总统上台,菲律宾的政治、经济政策便出现了明显变革过程。经过埃斯特拉达总统短暂的过渡之后,其后继任的阿罗约总统部分延续了拉莫斯执政时期的改革措施,并提出了著名的“747经济发展计划”,这进一步推动了菲律宾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一)拉莫斯执政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拉莫斯当选总统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并实行经济民主化提升经济体系的竞争程度。这些改革通过消除垄断来提升经济的开放度,通过改革来放松某些关键经济部门与行为管制来实现这些部门与行为的自由化与私有化。

这些改革包括:以更加中性的关税政策为目标关税改革,公共事业部门的私有化与私有经济对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参与,外汇交易与外国投资的自由化,电信、交通、金融、石油和水泥等关键行业的放松管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期间,这些改革对经济的恢复与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贸易政策与银行体系的改革影响最为深远。

1?贸易政策改革

菲律宾是东盟经济体中最早采取“进口替代”策略的国家,但直到1985年,菲律宾贸易政策才最终转变为“出口导向”。1987年全球性经济衰退期间,菲律宾承受了巨大的工业结构调整的内部和外部压力,这促使菲律宾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对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旨在实行经济开放和外向型工业化战略。拉莫斯政府以更加中性的关税政策为目标关税改革,以一种谨慎、逐步、渐进的方式,单方面的以及在地区与多边协定的范围内实行了自由贸易与投资的政策。在1997/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尽管菲律宾对特定部门的贸易政策有所改变,但总的趋势一直是实行更加自由和放松管制的贸易制度。自实施关税改革计划(TRP)以来,菲律宾的关税税率的一直不断降低,促使各个部门与行业内部和之间的离差大幅减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菲律宾经济开放程度。

伴随着贸易政策可信和逐步的变革,较低的关税税率助推了菲律宾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世贸组织1999年的研究报告认为,菲律宾长期以来所实行的贸易政策改革促使其经济变得更加开放和更有竞争力,从而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损害较小。

2?银行体系改革

在“更加开放、引入竞争”经济政策的指引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菲律宾银行业的结构经历了重大变革过程。在宏观经济政策改革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两部重要的银行业经营与监管法律获得通过,即《外资准入的自由化》与新的《银行法》。至此,菲律宾银行业开始从一个封闭的、静态的、政府主导的产业向一个开放的、主要由私营部门主导的产业转变。

在银行业方面,准入的自由化是一项关键的改革。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新银行成立就开始施行暂缓审批的政策,这种状况直到1989年才有所改变。l993年,商业银行及分支机构的准入管制得到了明显放松,而相关准入政策在l995年进一步简化并在各银行之间得到统一。

随着第772l号法案的通过,从l949年原中央银行成立时就开始实行的外资银行暂缓审批政策在1994年5月被取消,该法案允许外资银行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菲律宾银行业市场。与此同时,为帮助国内商业更好的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菲律宾中央银行推出了多项鼓励国内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及进行整合的优惠政策。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银行业改革并未使得菲律宾的金融体系发生明显的结构性变化———菲律宾金融体系一直由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所主导。实际上,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仍然在不断提高。但是,一个由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不一定是不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结构是市场主导的结构还是政府管制的结果。

拉莫斯总统时代以“市场为导向”的银行业改革,反映在菲律宾央行推动银行兼并以减少银行数量和扩大银行规模的战略上,这推动了更多规模相当的大型银行的出现,因而有利于银行体系的优化和竞争。菲律宾银行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破产,在这一点上比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国的银行机构表现的要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菲律宾银行业相关改革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银行业审慎性监管的进步。

(二)阿罗约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阿罗约总统上任后,其政府在政治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都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较高的失业率和严重的政府腐败等。这些问题的继续存在甚至恶化,不仅使普通民众对菲律宾现状感到悲观失望,同时也使得阿罗约总统的声望与日俱下。在面临不利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形势下,阿罗约总统自2002年末以来陆续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和决策。如,推行微观经济改革,集中精力做好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减少贫困工作;推动“747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致力于建立清廉高效的行政机制,消除政治对于经济的冲击等。

1.微观经济改革与“747经济发展计划”

在微观经济改革方面,阿罗约政府除继续沿用拉莫斯时代的“开放、竞争和市场化”的改革导向之外,同时也提出了重大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747经济发展计划”及相关配套措施。“747经济发展计划”要求从2004年开始,连续7年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实际增长率达到7%。

其目标及实现途径可归纳为:通过微观经济改革,减少垄断、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私人投资与竞争、提高经济各部门的生产率、增加就业、减少贫困、实现全面的经济增长,使国家经济摆脱停滞的状态。

该战略性计划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焦点展开:一是调动内部的或国内的增长源;二是解决供应方面的生产率和效率问题;三是进行微观经济改革。围绕解决上述三大焦点问题,该计划将着重做好

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农业方面。对大米、食糖和玉米撤除配额管制,改为实行关税控制;解除对农产品航海运费的管制;建设乡村到城市的道路,提供灌溉支持;加强对私人财产的保护,以刺激更多的私人投资等。

第二,工业方面。采取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和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加紧执行住宅发展方案,推进住宅建设,特别是社会化住宅即廉价住宅的建设;复兴采矿业等。

第三,服务业方面。推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运输系统,使之连接大马尼拉和各郊区以及连接全国的运输网。

第四,资金筹措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海外发展援助资金和努力筹措对应配套资金;解决私营部门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税务局、海关局和新成立的反走私调查委员会将被责成努力搞好税收工作,对于逃税者将给予惩处直至监禁。

2.政治体制改革

2003年,菲律宾通过了《2003年政府采购法案改革》(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Reform Act of2003)。这项改革统一了菲律宾政府所有相关的采购条例,并开始使用“政府电子采购系统”(即菲律宾版的GEPS),允许私人及非政府(NGO)观察员参与政府采购程序。因此,这项改革良好的立法规定及政策设计使得其显示出较好的整体性和透明度。实际上,这只是阿罗约政府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阿罗约总统自上任以来,一直致力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其中,一项十分关键的改革即是修宪之议。2004年6月30日,阿罗约在宣誓就任总统发表就职演讲时将修宪列为其6年任期内的十大任务之一。

2005年8月21日,由总统府主导的“修宪咨询委员会”(Consultative Commission)成立,并提出了四项修宪建议:政府形式由总统制转为议会制;再转变为联邦共和国结构;经济政策自由化;取消2007年选举,所有在职政府官员的任期将从2007年延长至2010年。尽管到目前为止,修宪运动还远未成功。

但是,菲律宾现任政府在推动修宪的过程中,顺势推动了诸多政治体制的改革,比如选举改革措施,消除家族势力对政治的影响等。这些改革从根本上推动了菲律宾真正意义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现,因而有利于菲律宾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004年之后,世界银行有关菲律宾政府大部分施政指标的评价开始出现改善的迹象

综上所述,菲律宾经济发展的确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态势和迹象。不过,我们还难以仅仅根据这些迹象就判定菲律宾经济出现长期拐点,菲律宾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可持续性不仅无法与中国、越南等国家相比,而且更无法同当年的亚洲“四小龙”相比。事实上,菲律宾的经济体制和政治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如何推进微观经济金融领域的改革、推动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家族政治及腐败对于政府行政的干扰等,都是菲律宾政府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你这个问题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得到追加的100分。

菲律宾由几千个岛组成,虽然气候不错,但是很多岛屿的面积不大,而且多山石,并不是全国岛屿都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并且菲律宾人口众多,进口稻米多是必然的。

一、政府应重视有机农业的发展,完善有机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在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机农业是各国追求的最高境界。日本发展有机农业的基本思想很早就已确立, 1971年日本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提出了“防止环境遭受破坏,维持培育土壤地力”的口号。在1994年的“新政策”中,把有机农业作为环保型农业的一种形式,赋予其农业行政支柱地位,颁布“推进环保型农业的基本见解”。为进一步鼓励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法国政府于2008年颁布了《有机农业2012年规划》 ,旨在提高生态农业产量,同时将有机农业面积扩大3倍,力争达到占可耕地面积的6%。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签署了《 2010年有机农业法》 ,旨在促进有机农业发展。世界上有机农业管理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例如欧盟、美国、日本、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都有各自的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和管理方法。我们国家也应该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提高重视的程度,同时抓紧制定有机农业法等法规和管理方法。

二、政府应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创造有机农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国外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有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如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生产,而对于有机市场的研究发展更是不遗余力。法国政府设立1500万欧元的基金,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渠道;对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的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菲律宾的《 2011年有机农业法》规定,贸易、财政及银行等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有机农业甥产和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可免交设备进口税和生产资料增值税,并且前7年免交收入税。我国也应对有机农业生产和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对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给予补贴。

三、科研机构、院校应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工作,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有机农业限用或禁用化肥、农药等物质,这对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相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应当集盅力量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应加强与国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机农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解决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贸易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和院校应立足我国国情,加强与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产品生产企业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针对生产者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着重解决一批诸如有机肥料生产和施用技术,生物农药研制技术,良种培育技术和特色产品加工技术等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技术突破,丰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加强有机产品生产管理,改善有机产品的品质,提高我国有机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四、企业和生产者应建立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许多地区自然环境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病虫害压力小,非常适合有机农业的发展。并且,我国农业结构传统上是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劳动密集型和可持续性耕作,非常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作物,如茶叶及蔬菜等。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加工经营模式不同,有机农业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及其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的发展必须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技术研发机构牵头带动,应该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协会) +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有机农业。通过这些新型的合作组织,将松散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联合起来,通过农超对接或者自建售渠道的方式,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连接起来。一方面,减少产品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中的质量风险控制难度。另一方面,提高农户和企业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减少中间交易成本,降低有机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使得农民增收,消费者受益。

包括杂交水稻在内的农作物要想获得好收成,良种良田良法都不可少。菲律宾面临的障碍有: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和工业支持能力低。未经过土地改革,地主对农业科技重视有限,农民因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技术学习也不足。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菲律宾农业科技政策问题;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如今在中国,生态农业的浪潮也已扑面袭来,做生态农业成了这个时代颇为时髦的一件事。怎么做才能让名号响起来,让盘子大起来,让腰包鼓起来,成就一番虽不轰轰烈烈但细水长流的事业,是个值得各位农人们思考的问题。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看看其他国家在怎么做生态,也许会对您有所启示。

1、世界生态农业典范——菲律宾玛雅农场

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其中以玛雅农场最具有代表性。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经营主开拓了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

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玛雅农场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

像这样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

2、缺水少地也能做生态 节水先行的以色列生态农业

以色列是一个农业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全国一半以上土地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此土地和淡水资源十分匮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色列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了滴灌和其他微量灌溉技术,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节水成为其农业管理的中心任务,单位土地面积和单方水最大的经济效益是节水农业研究和管理的主要目标。农作物、绿树、草地、鲜花几乎全用滴灌。滴灌按时按量地把水及营养直接输送到植物的根部,避免了水的流失,可以以少量的水达到最佳效果,水、肥利用率高达80~90%,节水50~70%,节约肥料30~50%;同时,防止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节约了传统灌溉沟渠占地问题,使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

此外,以色列还重视研究利用废水进行农田灌溉的再循环利用。他们将废水通过不同的过滤装置,降低其污染物质和细菌含量,使废水变为适宜灌溉的水源。灌溉时,综合考虑水质、土壤质地与状态,制定出合理的灌溉策略与方式,并选定适宜的作物,以利于水中物质的分解和避免地下水质的污染。

借助科技手段,以色列特色节水农业不仅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提高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达到以水为中心的田间水——土壤——作物——大气系统的协调关系,保持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作物水之间的适应于农业生产用水要求的相互转化的平衡,提高了水源到作物产量转化环节的水分利用率,形成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程度的优化和利用。

3、严谨的德国人严格的德国生态农业

德国早在1924年就有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如同德国人行事的严谨作风一般,德国对生态农业的要求也相当严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而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欧盟于1991年6月21日颁发了《关于生态农业及相应农产品生产的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作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国际生态农业协会(FOAM)的标准,如产品如何生产,哪些物质允许使用,哪些物质不可使用等。在生产过程中,生态产品所采用的原料必须是生态的。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则允许部分附加料来自传统农产品,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传统农业附加料,就应在产品中标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来自生态的,才可作为纯生态产品出售。

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的标准高于欧盟的“生态规定”。如一企业欲加入AGOEL,将其产品作为生态产品销售,必须经过3年的完全调整方可。由国家授权的检测中心对申请转入生态农业生产的企业进行检查,每年至少进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进行抽查。如检查不合格,则要延长调整期。此外,德国农业部每年还设立了生态农业奖,奖励对促进生态农业改善、开发产品技术等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奖金总计25000欧元,足以见德国政府对于生态农业的大力提倡和支持。

4、看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如何做生态农业?

日本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生态农业发展经历了强调农产品(加工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保全,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由于日本本国农业资源有限,因此日本的生态农业的形式往往因地制宜、多种多样。主要有: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过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机资源,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减轻环境负荷。如,将家畜粪便经堆放发酵后就地还田作为肥料使用,将污水经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等,这都是充分利用农业再生资源的措施;

第二,有机农业型。即在生产中不采用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其主要措施有: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采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基因多样性;

第三,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型。即在水田种植稻米、养鸭、养鱼和繁殖固氮蓝藻的同时,形成稻作、畜产和水产的水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做法是在种植水稻的早期开始养鸭,禾苗长大后,田中出现的昆虫、杂草等为鸭提供饲料,鸭的粪便作禾苗的肥料,又可为水田中的红线虫、蚯蚓、水蚤及浮游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又给鱼等提供饵料,从而实现生态循环。这种生态农业技术已在日本农村推广和普及,该技术所产生的综合效益亦被众多水稻种植农户所认可;

第四,畜禽——稻作——沼气型。即农民在养鸭、牛等家畜过程中,将动物的粪便作为供制造沼气的原料。同时,农作物的秸秆经过加工用来作家养畜禽的饲料,或作为沼气的原料,沼气又可为大棚作物提供热源等。这样,经过能量转换实现生态的均衡,并且生产的农作物比较环保,又能实现经济效益。

5、大棒+胡萝卜:老牌农业帝国的生态农业之路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据了解,美国农业劳动力约200万人,仅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左右,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另外,早在1914年,美国就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的专业化,农业产销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以此成就了美国农业现代化、集约化、高度机械化的老牌农业帝国的地位。但是美国对保护农业后备资源和农业生态建设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都是名列世界前茅的。而这与其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分不开的。

美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早在1990年,美国颁布的《污染预防法》中就对生态农业做出过明确规定,经国会通过的《美国的1990年农业法》通过立法形式选择研究和教育途径来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有利可图的与保护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为了实施低投入发展模式,还对农药、化肥等投放量标准制定了专门的法律规定。

如果说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那么有力的财政扶持就是生态农业持续壮大的基础。目前美国已有2万多个生态农场,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便开始对农业进行“绿色补贴”,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除此之外还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在生态农作制度改革过程中,为了引导农场采用休闲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与保持水土,美国政府制定了休种补贴政策,对农户进行直接的补助补贴。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国式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拥有数千年农耕历史,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农业生产也的确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菲律宾农业科技政策问题我们不得不清楚地认识到,现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负面问题也随之而来,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打击。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农业发展的道路,重视生态农业发展方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稻田养鱼、桑基鱼塘等模式已有上千年历史,至今仍兴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经过30年的发展,全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已达3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102个,省级试点示范县2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但是就现今整体市场环境而言,生态农业虽然前景被看好但是实际推进仍困难重重。由于政府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严格的生态农业行业标准,生态农业准入门槛低。导致目前生态农业领域鱼龙混杂。在各环节监管的缺失下,大量假冒伪劣的农产品披着“生态产品”的外衣充斥于市场,攫取高额利润,严重扰乱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生态农业投入时间长、成本高,优质优价本无可厚非,但是常因为市场环境不成熟或者销售渠道所限,造成好产品也“愁嫁”,大大打击了生态农业从事者的积极性和产业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要以世界总耕地7%的土地生产出满足世界22%以上人口的粮食,压力不容小觑。如果完全抛弃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将对于国内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生态农业应当是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复合体系,既不能只重视生态效益而忽视了投入产出,也不可以生态环境为牺牲换取经济效益。总之,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长久的艰巨的工程。

关于菲律宾农业科技政策问题和菲律宾农业现状分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农业   菲律宾   生态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8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