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为农民做点事儿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想为农民做点事儿,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补贴请查看:农机补贴

  

1998年3月,即将大学毕业的我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青春的热血沸腾,梦想仿若触手可及,职业的选择是理想与现实的交错,更决定着此后人生与之相伴的苦辣酸甜。在公务员招录面试现场,面对考官们对工科学生报考农业部门的疑惑,我庄重回答:“我的根儿在农村,吃着农民种的粮、喝着农村流的水长大,我想为农民做点事儿!”

时光催人,转眼20年。始终奋斗在农业战线上的我见证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格外重视,亲历了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目睹了广大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富足日子、幸福生活的迫切渴望与期盼。为了当初那句铿锵之言,我奋力拼搏、执着前行,由门外汉变成了农经博士、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对农业农村多个领域有了深入思考、具体实践。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摄影圈广为流传的这句名言,讲的是拍出好照片的技巧,其实也道出了做好农村工作的门道。要想真正为农民做实事,就得走进农村、贴近农民。2018年3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吹响冲锋号的关键时刻,已经有过两年基层挂职扶贫经历的我,再次响应组织号召,克服儿子高中三年最需要指引、爱人工作繁忙身体欠佳最需要照顾的实际困难,主动担当、再度出征,带队到河北省最大的深度贫困村——阳原县揣骨疃镇曲长城村“啃最硬骨头”,决战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百废待兴的破冰之战

虽然驻村前就对曲长城村有所了解,但真正置身其中,着实让我和工作队员出了一身冷汗。

走在破烂不堪、狭窄不平的街道上,满脸真诚地跟蹲墙根晒太阳的村民打招呼,却发现并不招人待见,换来的是冷漠的眼神和尖锐的质问:“你们是来镀金的吧?带了多少钱下来?你们要是真能把水的问题解决好,三年啥也不干都‘供’着你们……”

刚来就被“将”了一军,更激发了我不服输的意志。全面入户走访后,更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隐居在千米海拔、桑干河畔、燕山太行山连片贫困带中的全省最大深度贫困村名副其实:

所谓“最大”:2018年初,全村户籍人口1139户、300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57户1263人,其中未脱贫户356户72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4%,在全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中体量最大。

所谓“深度”:水差地贫、房破貌乱、业弱人散,村风不正,干群关系紧张。特别是全村的生命所系——水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村民近30年。20世纪90年代初因盲目打井穿透坏水层,导致水质逐年恶化,喝水苦咸难咽,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一个重病号拖垮一个家庭,因病致贫户连年递增。村民想尽办法找水,都没有成功。县镇政府千方百计先后从两个村子引水,水质都不理想,而且不能保障用水量。最严重的2014-2015年,多数村民逐渐去邻村驮水,或到处买水喝,水贵如油。浇地庄稼不长,耕地加速盐碱化,一年收成寥寥无几。有条件的村民搬到外边去住,80%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学校老师留不住,四分之三的适龄小学生到外地求学,村庄正在加速空心、衰败……一场“贫穷+恐慌”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几十年的难题,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破解,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政治任务,简直就是挑战“不可能”!而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军令状已立,没有退路可言!

破冰之战,从“水”开始!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多方联络请教专家,最终通过省委党校中青班的同学,找到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正高级地质工程师齐俊启。他带领专家团在一次次调阅水文资料、一次次现场勘察后,最终给出了打井地点:村南襄山半山腰。

这里海拔1020米,比村里高出140米,村民一听就炸了窝:“山脚下打井是瞎胡闹,城里人懂个啥?纯粹是糟钱!”、“30年了啥法子没想过,都没找到好水,他一个娃娃脸还瞎折腾?!”95%的村民不支持,5%的村民处在观望之中。我把村民的质疑告诉专家,专家解释:“村庄范围内的水质已经全部变差,半山腰的缝隙是天然水库,不仅有水,而且水质很好!”再私下追问其同事,得到肯定答复:“齐工说哪儿有水,哪儿肯定有水,他是‘老中医’,比仪器都准。”权衡再三,为了全村百姓的幸福,我把“宝”押在了专家身上。

好事多磨,其间经历让人唏嘘。

经历了4个月的取水政策调整,2018年9月8日,我们终于迎来第一拨施工队。看到他们带的都是大设备,我心里的担忧少了几分。知道打井地点在山上,看着重重叠叠的山峦,工人们也信心满满地说:“这设备怕软不怕硬!这地势没问题!”

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地势复杂,怕啥来啥,钻头刚打下几米,就遇到软土层被卡住了。拔出钻头再打,没打几米又被卡住。反反复复打到36米,钻头再也拔不出来,再大的设备干着急使不上劲儿。

这一批施工队就这样无奈地拉着设备离开了,村民们心里刚刚升起的一丝希望破灭,望着大设备离去的背影,纷纷印证当初的断言:在山上找水,一看就不靠谱!

再找一拨施工人员,环境的艰苦令他们望而却步,犹豫了半个月,现场查看了好几回,硬是没敢答应。看到这情景,村民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看,打不成吧,就知道他们是瞎胡闹!”

翘首期盼中,曲长城迎来了真正的冬天,也锤炼了不屈的意志,一家个体施工队拉着传统设备进场。

冬天的山上,北风呼号,干冷难耐,温度接近零下30摄氏度。头一天干活儿,12个小时打了半米多,工人们忍受不了刺骨的寒冷,纷纷离开,只剩下个体老板王素文进退两难。留下来,实在看不到头,下山吃个饭来回就得一个多小时,没人看设备打井就得停,一停就容易出故障,不停就没法去吃饭;现在撤,设备拉上山就花了几千块钱,一分钱挣不到还要倒贴,实在心不甘。

面对此情此景,我掏心掏肺地对王素文说:“水就是曲长城的命,咱们是在为3000人造福,一定要坚持下去!你需要什么,我做好后盾。从今天开始,你只管安心打井,我负责一日三餐。我们工作队给你做饭、送饭。”

随后,我们买来各类零食,大包小包送上山。中午晚上两顿饭,我和队员亲自下厨,每顿有荤有素、合理搭配。山路崎岖,颠簸厉害,易毁车胎,舍不得用公车,就开着私家车可劲儿糟。有时怕饭菜洒出来,只能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小心翼翼提着饭盒,按时把热菜热饭送上山,连续22天,每天往返两趟14公里,雷打不动。当时,村里工作正处于千头万绪、紧张忙乱的状态,但再忙,哪怕到了半夜零点,我也要再到山上看看,陪王素文聊会儿天,或搭把手。要不,这心里不踏实,睡不着觉。

“真诚”最终留下了王素文,直到传统设备完成使命。之后,又换一批大设备进场。

打井期间,面对经常前来检查指导的齐俊启,最知“水”对曲长城意味着什么的我,又开始发动“情感”攻势,根据施工形势在出水量上步步“紧逼”,从最初不低于每小时30立方米,到要求50立方米,再到80立方米,最后“狮子大开口”提升到100立方米。我始终就一句话:“我要极致!”

我的“刻意刁难”,让施工进度一拖再拖,因为要保证“极致”水量,就得用“极致”的施工措施。以致于原本可以在元旦前完成施工、早就渴望回家过新年的一群90后,硬是在我的“真诚感动”下,在零下30多度的山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年。

2019年1月2日,汩汩清泉喷涌而出。四个各500人的村民微信群一传播,一拨一拨的村民蜂拥上山,争做最早“尝鲜”的人,许多村民还用各式各样的水桶灌满新打出来的山泉水提回家,让全家人感受“幸福的味道”。

更令人振奋的是,随后的检测报告显示,水质各项指标全部优秀,其中锶含量0.29mg/L,达到矿泉水标准。曲长城的水质,一下子从全县最差,变成了最好。

30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30年的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曲长城从过去到外村买水,到如今向周边村庄输送优质水源,这个历史性的转变,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驻村工作队一下子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产业增收的突围之路

要稳定可持续脱贫致富,产业是基础,也是根本之策。驻村前负责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我更知其中深意。因此早在找水打井的同时,就在谋划布局曲长城的产业发展。

水不能浇地,土壤盐碱化,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多年来没有成规模、可支撑稳定收入的产业,突围之路又在哪里呢?

北纬40度,千米海拔、桑干河畔;光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质微碱、天然生态,处于世界公认的种植黄金地带,资源禀赋独特,比较优势明显;同时处于北京、雄安、张家口(冬奥)、大同、石家庄等城市包围圈,高端农产品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曲长城有优势啊!很快,我邀请河北省首席菊花专家马占元、枣树专家褚发朝、抗寒苹果专家张宇明、草莓专家李伟斌等专家来到曲长城,一个“冷凉地区特色精品产业示范园区”创意规划出台了。

2019年春分一过,产业规划蓝图到了落地的时候,我通过县农机站先后请来三名拖拉机手,可看到那夹杂着许多碎石的荒草地,机手们说出的话如出一辙:“这种地块作业起来毁刀片,咱实在干不来!”

“他们不干,咱自己干!”农时不等人,我当即通过微信向村书记武晓敏转去5万元,让他到县里买一台“东方红”。

轰鸣的机器声犁开了曲长城板结、荒芜的土地,也终结了曲长城贫困落后的历史,一个以村集体合作社为龙头,农业特色产业为纽带,带动村民全面参与的发展新图景,在曲长城铺展开来。

短短一年时间,占地400亩的特色产业园区腾空出世。我们突破菊花不能在冷凉地区露田种植的束缚,带领村民在多年没有收成的荒草地上,种出花型厚实、色泽金黄、口感上佳的皇菊花,与300亩皇菊间作栽植的1.5万株抗寒苹果,密植的1万株福枣,10个草莓暖棚,以及配套建设的菊花烘干坊、果品保鲜库、谷物加工厂等项目相继落地,姹紫嫣红的观赏花海更成了吸引本县及周边地区游客的金字招牌。这些产业在为曲长城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贫困地区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脱贫致富道路。

现在,曲长城的优质皇菊一朵卖到几块钱,草莓采摘一斤30-50元,香脆酸甜的小苹果和福枣更将成为市场“新宠”。

种得下还要卖得出;谋产业,更要畅销路。一番育品牌、闯市场的高强度动作,阳原壶菊、39度菊、阳原“萌苹果”、千米粟等耳目一新的品牌,让这个昔日贫瘠的山村带着“新名片”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淘宝店、832官方扶贫平台、省“机关保障”平台,与大型餐饮集团和电商企业合作建立“扶贫产品直销基地”,指导村民拍视频、做直播,曾经深度贫困的曲长城,正在成为淘宝村、电商村……

土地得租金、劳务得薪金、分红有股金、衍生服务有酬金……全村2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产业园区、加工厂区和建设工地打工,仅工资收入一项就达60万元。特别是疫情期间,村民就地参与菊花育苗、草莓采摘、菊花包装、果树管理等工作,收入不降反增。73岁的贫困户张宝珠家境困难,还要照顾两个孙子,受雇到产业园区,不出村就增加收入2.6万元,生活一下子宽裕了。贫困户马艳香身体不好,一直干不了重活,在集体合作社参与菊花育苗、包装等工作,获得务工收入1.1万元,平时有事干了,人也变得开朗了。

幸福套餐的创新之举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既是精准扶贫的硬性要求,更是“生态宜居”的基本条件。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带领大家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丰富了“三保障”内涵,烹蒸出曲长城专属的幸福套餐。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抓好义务教育至关重要。我一直强调,“今天我们为孩子们付出多少,明天孩子们就会因此而改变多少。”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个别家庭因重大疾病或其他灾害导致家境困难,加之家长对教育重视不够,孩子自主学习性差,随时面临辍学的危险。我们积极争取全国青联、石药集团、东方卫视、北京红十字会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对50名贫困学子和19名特困家庭学子进行帮助或长期资助,多渠道托起他们的生活保障,确保不因贫困而辍学。

由于村小学师资匮乏、教学质量不高,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外地就读。我融合三个驻村工作队的高材生,到村小学开展公益辅导,新颖的教学方式、多维的解题技巧、榜样的感染力量,让孩子们开了“天眼”,封闭的心灵一下子打开,变得更爱学习了,有了清晰的奋斗目标。之后,寒假我们请过年回村的大学生开展公益辅导,暑假请来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的大学生开展支教活动,并设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对接。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发展最终要靠自身的强大。我请来县政府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到校调研座谈,为学校发展献计出策。随之而出的“村校共建模式”成了村小学脱胎换骨的助推器。学校在县教科局支持下招录2名优秀专业教师,在村委会资助下招聘一名优秀编外教师,同时设立教学质量奖和学习进步奖,对成绩优异的教师和学生,给予不同层级的现金奖励,充分激发教与学潜能。为让每位教师发挥最大作用,我和校长肖海文逐一商量确定每一年级、每一学科的任课教师。

这个“三连环”,打破了学生流失严重的怪圈儿,村小学实现破茧重生,29名学生转回村小学读书,2019年毕业班综合测评成绩居全县首位,班主任王建丽作为全县唯一教师代表获评“最美阳原人”。家长们纷纷给工作队送来锦旗,表达感激之情。镇中心校校长李佃文亲自为我颁发“名誉校长”证书。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村民的基本医疗得到较好保障,但特殊群体仍需要格外关注。针对肢体残疾患者进城鉴定不便的实际,我主动协调县残联和医院专家,入户开展肢体残疾等级鉴定工作,认定一级残疾2个、二级残疾4个、四级残疾2个,并协助落实了相关待遇。为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人看病不便、花费较高、生活品质较差和家庭管护等难题,我多方协调把石家庄一所精神病院引到了阳原县。目前,首批入驻的精神病人有的已经出院,看上去完全跟变了个人似的。村民王某因高考失利,32年没出过家门,各项机能退化,如今入住精神病院接受专业治疗,其83岁的老母亲专程坐客车到县城,制作了锦旗,这份心意比黄金还贵重,让我感动不已。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就得会“弹钢琴”。同教育、医疗问题一样,住房问题,我们也有了曲长城方案。

曲长城村子大,村庄占地多、土坯房多、环境脏乱差,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危房改造、面貌提升以及灶、厕、气、暖、卫升级等难度都很大。我一直琢磨着,能否找到一个整体方案,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让村民既不花钱又能实现“生态宜居”,尽早搭上“乡村振兴”这班快车。

经过与镇党委书记薛源和村干部多次彻夜畅谈,我们从最初翻盖平房的想法逐步升级,最终决定建设6层电梯楼房。

诱发这个狂想曲的音符,是国土部(现自然资源部)为深度贫困地区出台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将闲置宅基地恢复成耕地,一亩地指标交易至少可得30万元,新增土地还可以用来扩大生产。这样的优惠政策千载难逢,必须抢抓机遇!

村民们听说要在村里盖带电梯的楼房,一开始的反应比当初听说要在山上打井还要激烈,认为是天方夜谭,到后来就有了更多的想法:一方面很渴望,祖祖辈辈住土屋睡土炕的农民,能不离开故土、不用花钱就像城里人一样住上宽畅明亮、功能齐全的楼房,那敢情好;另一方面很纠结,农具往哪放?鸡啊、猪啊、牛羊牲畜在哪儿养?住楼房生活成本提高怎么办?

经过充分交流、反复沟通、几易其稿,宜居小区建设方案终于得到多数村民认可,并获得政府批准。我们在全面实现住房安全的基础上,启动两期24栋、816套六层电梯楼房建设。全村按统一标准对现有房屋进行折价,每套楼房再贴补一定面积,大多户不用花钱就能住上楼房,有的还可以倒赚一些钱。同步建设养殖场、农具停放区,村集体收益向小区公共服务倾斜。这样既一揽子解决了房屋破旧、间断供水、环境脏乱、烧煤污染、下水处理、基建欠帐等问题,还能复垦出800亩耕地指标,同时为后续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曲长城的幸福套餐,已经烹蒸出独有的味道,相信未来会更加甘醇香甜。

本土队伍的培强之道

贫困村的长远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本土力量。脱贫攻坚期结束,驻村干部离开后,如果保证所帮扶村稳定脱贫、自我发展的稳健有效,是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我们结合工作开展,着力打造管理(“两委”班子)、发展(经营主体)、服务(爱心组织)三支队伍,挖掘村庄自我潜能,力争留下“不走的工作队”。

2018年初驻村伊始,一些村民因为贫困识别、土地确权、林地补偿、村务公开等问题,经常以个人访、集体访或信访件形式上访,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推动发展的合力不强。作为第一书记的我迎难而上,一方面“下访”群众,面对面倾听村民诉求,实事求是提出妥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搭建“线上”沟通平台,创建四个共2000人的村民实名微信群,坚持正能量激励,架起连心桥。在此基础上,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选出群众公认的带头人。给村干部循序渐进压担子,引导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推进规范化管理。通过站前台——搭平台——让舞台三步走,关口前移、标本兼治,化解矛盾、培育新人、引领做事,短时间内使干部执行力和村民凝聚力得到明显提升,曾经有名的“上访大村”变成出名的“和谐新村”,治理做法被第七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推介。

产业发展只有实现能量转化、就地生根,才能保证脱贫效果的稳定性。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扶植新型经营主体,指导成立种植、养殖两个集体合作社,以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为载体,从技术、管理、经营、分配机制等全要素角度,引导、支持集体合作社规范发展。技术支撑团队进驻产业园区全程跟踪、手把手指导,为村里培养了十余名有一定基础的本地土专家。贫困户帅振明受雇到产业园区,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边学边思考,成为技术带头人。加工厂房负责人武清、赵建军不拘于常规,边干边钻研,探索出一整套节能增效烘干模式,大大节省了支出成本。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对接市场,组织参加产品推介会、电商培训班等,提升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每个产业都成立了由村干部(党员骨干)+土专家(致富能手)+贫困户(边缘户)组成的发展小组,做给大家看,算给大家听,带着大家干,让村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稳定收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贫困村在“强体”的同时,更应“铸魂”,激发内生动力,提振脱贫信心和决心。我们倡导成立爱心志愿者团队,为孤寡老人开展免费理发、收拾家务、代办事务等帮扶活动,在重大节日组织集中聚餐,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我带头每月捐款300元,“蝴蝶效应”逐渐显现,团队成员迅速扩大到49人。累计捐款超过3万元。评选表彰“最美人物”,组织村民拍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疫情期间向湖北神农架捐赠优质菊花茶和急需药品,使“爱”成为最强音、“善”成为主旋律、“勤”成为新标签。在春节、七一、国庆和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期间,村民自导自演,用舞蹈、歌唱、舞狮、快板等形式,歌颂新生活,点赞新发展。

再有不到半年时间,为期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就要结束了。有人问我,扶贫三年,是不是感到很苦?对未来,有什么期待?我笑答:20年前,我下定决心想为农民做点事儿,20年来,初心始终未改。两年多来,不舍白天黑夜,披荆斩棘前行,一心只为这一方百姓。我的经历有多苦,百姓的生活就能有多甜!

三年寒暑,不曾动摇驻村伊始写下的三条指引:扶贫使命光荣,自当快乐为之,不为情绪烦扰,不负三年时光;扶贫困难重重,自当保持定力,不为杂音所动,不负一方百姓;扶贫千头万绪,自当用力用智,不为常规束缚,不负党之重托!现在看,为我的坚定而自豪。

光阴流转,不敢懈怠自我设定的三年目标:一年温饱,重点解决安全饮水等关乎基本生存的头等大事;二年小康,通过产业示范带动和辐射发展,让村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三年赶上乡村振兴头班车,夯实发展根基,实现华丽蝶变、弯道超车。现在看,为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而骄傲。

初心如磐,不会忘记拼命闯关的三条实践:破烂不是乡愁,贫穷不是标配,农村也可以“白富美”。只要心里有花,就一定能种出花;只要心中有美,就一定能缔造美;只要心里有爱,就一定能传播爱。现在看,为果敢创新不断探索而欣慰。

风物长宜放眼量!精准扶贫是雪中送炭,乡村振兴是锦上添花。只有着眼于乡村振兴抓脱贫攻坚,才能行稳致远。我们不仅要送好炭,更要织好“锦”,为繁花奠基铺路。现在看,“炭”正旺,“锦”已披,更待繁花插遍、幸福敲门、欢声传久远!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驻阳原县曲长城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严春晓)

标签:村民   产业   长城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butie/2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