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芦苇收割机视频]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履带式芦苇收割机视频]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车型大全请查看:农机车型大全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艺起看

线 / 上 / 展 / 览

艺术为人民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馆藏版画作品展

(第三期)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艺术为人民

展览介绍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上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人民创作的使命,深入生活,直面人生,利用黑白木刻塑造出令人振聋发聩的感受。正是坚持并发扬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把人民生活当作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的精神,新兴木刻运动以来的版画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广泛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立足今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策划推出艺术为人民——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藏版画作品展,通过“黑白的力量”“刀笔为人民而战”“为建设添砖加瓦”三个部分,与观众重温这些四十年代以来的版画作品,重新认识、理解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民的关系。以此鼓舞我们艺术工作者不断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攀登的崇高追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画笔记录时代,以精品奉献人民,与观众共同感受版画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

本期带来第三部分

艺术为人民

第三部分:为建设添砖加瓦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1949年5月,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部分同仁在为迎接解放军入城绘制的毛泽东、朱德像前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良好的文艺发展环境和创作条件,为艺术性的追求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版画回归专业院校,新老版画家的积极探索为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在该时期诗情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几乎得到了所有版画家的重视,使得版画在理论和艺术追求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回归本体自我艺术性。

创作环境的极大改善更是促使版画艺术语言的不断丰富,版画在这一时期融入了铜版画、油画、素描等西方艺术的技法,同时加入如国画、碑帖等文人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期间套色的作品大量增加,反映出中国现当代木刻版画发展对于形式的重视和对艺术语言的探究,民族化本土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对技法及艺术语言民族化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特别是一些作品中鲜亮的色彩和市井语言更为百姓喜闻乐见。

艺术与人民生活共同形成了一种更加紧密的连结,艺术家以积极而主动的姿态,去展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重点作品赏析

第三部分:为建设添砖加瓦

本部分重点作品出自多位版画先驱之履带式芦苇收割机视频手

力群、吕蒙、杨可扬、沈柔坚......

这些前辈历经战争炮火的洗礼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用刀笔镌刻时代印记

现在,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

走近那段热烈而珍贵的岁月

《春夜》

1962年 | 版画 |力群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作品描绘了春夜中农村公社的室外场景。新月当空,寒冷尚未退去,屋外老柿树下停满了自行车,它们的主人一定是在室内。门窗透出橙色的灯光,屋内似乎一派热闹的讨论场景。

作者通过公社的外景表现初春时节公社讨论春播的热闹情节,他并没有直接描绘室内人物的真实场面,而是选择一种抒情的方式使人产生联想,更具艺术性。整幅画面笼罩着冷色的调子,表现出寒冷的气候,但门窗中透出的暖色灯光,打破了寒冷,透出一分温暖。屋外沉浸于一片寂静的气氛中,但屋内却透出热闹的氛围。作者通过冷与暖、动与静的对比架构起画面内容,充分发挥了版画艺术的特长。

艺术为人民

艺术家介绍

力群

力群(1912—2002),原名郝丽春,山西灵石人。中国现代著名版画家、中国画家。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历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主席、山履带式芦苇收割机视频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画院名誉院长等。荣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力群的版画艺术以阳刻为主,突出线条表现力,背景简洁,画面明朗。作品主要表现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流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农民的朴实、乐观的精神状态,画面富有诗意。他说:“文学艺术决不仅仅只给内行看,更重要的是给外行看。所谓雅俗共赏,这里的‘雅’指的是内行,‘俗’指的就是外行,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要把荒滩变绿洲》

1964年 | 版画 |邵克萍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作品刻画了上海滩涂围垦的场景。画中一辆辆履带拖拉机从货船上驶下,红色的车身显得格外醒目。远处的海边停靠着货船和渔船,海滩上一群劳动者正开始了围垦开荒的劳作。一丛丛芦苇随风飘荡,这一片滩涂马上就要变成农场。画面层次丰富,色彩明快,营造出热烈的劳动场面。

20世纪60年代的围垦,上海响应党中央“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组织全市性的围垦,在崇明、南汇、奉贤、宝山等地建立市区副食品生产基地。邵克萍抓住时代的发展,以写实的创作手法记录下城市变迁的轨迹。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邵克萍

邵克萍(1916-2010),又名弓玄。浙江镇海人,当代画家。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版画会副会长。

邵克萍是中国新兴木刻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鲁迅先生思想的影响。早期在鲁迅的介绍下,学习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柯勒惠支,借鉴了版画技法和表现方式。邵克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事件表现于版画作品中,表达他对旧社会的、战争的厌恶,对新社会的期盼。

《女电焊工》

60年代 | 版画 |吕蒙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作品中电焊工这一题材刻画的不是男人而是女人,这无疑展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特征。画面大胆地用红色撑满半个画面,这也是吕蒙在表现新中国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对工业发展的热忱投入。

女电焊工们朝气蓬勃,其中一个面向画面微笑;一个在认真焊钢铁,神情专注。焊接处运用白色,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火花的样子。他们身后,右下方展现出的一小片景色,这正是新时代的样子——街上的小汽车和蓝天下建筑物的天际线,都彰显着改革开放下新时代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初期的版画艺术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但老一辈版画家们依然坚持探寻传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感悟的作品也在不间断地出现,吕蒙的《女电焊工》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造万吨轮》

版画 |吕蒙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造万吨轮》是吕蒙在建国初期的版画,刻画了上海深水港中巨轮的巍峨身姿。

这一时期,吕蒙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团结建设上海美术队伍和美术事业的繁荣上,所以该时期吕蒙的版画作品多以上海建设题材为主。

吕蒙

吕蒙(1915—1996),现代版画家。原名徐京祥,笔名徐华。浙江永康人。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中国现代著名版画家,也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上海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上海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全国版画协会常务理事等。抗战时期,参加上海各界救亡协会,从事街头漫画宣传工作。

1980年4月参加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的黄山会议之后,吕蒙突患脑血栓,经抢救康复,但右手变成残疾,失去了握笔能力。身体上的变故并没有将他压垮,继而用左手重新拾起画笔创作了相当多的作品。他充分吸收了西方版画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版画。程十发评价说:看吕蒙的作品,“我们面对着的是生命的火花”。

《渔网》

1968年 | 版画 | 贺慕群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作品描绘了渔民修补渔网的场景。画面中的渔民背对观者,蹲着修补渔网。线条简略,设色朴素,表现了渔民日常的生活场景。

贺慕群具备细腻的艺术观察力,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或场景,以最质朴的画面感动人心。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贺慕群

贺慕群(1924—2012),宁波人,出生于上海。

著名的华裔女艺术家,曾先后生活在台湾、巴西、法国等地,其作品《玩偶系列》获法国妇女沙龙展大奖。

《又是一个丰收年》

1974年 | 版画 | 张喜良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这幅作品以“丰收”为题材,但与常见的那种满目尽是人收割粮食的画面不同,画面里占主体的是黑色的机械和袋装粮食,代表着现代科技取代手动劳作,融入到农民生活中,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整幅作品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后的巨大变化。

张喜良

张喜良(1939-),生于吉林。1958年毕业于吉林长春师范学校,后扎根于家乡东北,持续为美育事业耕耘奉献。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张喜良1961年到黑龙江垦区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和群众美术辅导工作。曾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机关子弟学校特级教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北大荒美协副主席。

《工地之夜》

1978年 | 版画 | 沈柔坚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作品刻画了工地连夜劳作的场景。画面主体是红色的大管道,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赶工中。背景是城市中灯光璀璨的高楼,突出劳动者为城市建设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沈柔坚以常用的红色营造出工地热烈的气氛,又以一管高超的色彩技巧,构建一个色彩层次丰富的画面。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沈柔坚

沈柔坚(1919—1998),福建诏安人。早年学中国画,继学西画,上世纪30年代中期又学版画。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从事美术创作,历任军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组长、华东《大众日报》美术研究员等。

《拼搏——上海南浦大桥工地之夜》

1990年 | 版画 | 冒怀苏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作者将上海南浦大桥建筑工地的火热建设场景进行了生动再现。深夜的桥边,建筑工人们不辞辛苦的规划、搭建着

2022年农机补贴

上海的未来,桥上的每点灯光都是一个创造者。选择黑夜场景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让观众直观了解工人们为城市建设不舍昼夜付出的辛勤。

这幅《拼搏——上海南浦大桥工地之夜》套色木刻,选入全国第十届版画展览。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冒怀苏

冒怀苏(1927-2002),生于北京,原籍江苏如皋。笔名卯君、阿素。蒙古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冒怀苏天生有听力障碍,却拥有自强不息的珍贵品质。于40年代末期进入上海中华艺术研究所学素描、油画。50年代初,开始进行版画创作,历任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给小孩们穿新衣裳》、《假日》等三幅作品选入全国首届版画展览。

《上海早晨》

1994年 | 版画 | 杨可扬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尚未完全露出地平线,上海错综交汇的高架桥上已穿梭着各种车辆,上海开始了一天的繁忙景象。

《上海早晨》

吉林省农机补贴政策

以三个层次即泛红的天空、深色的高楼大厦和南浦大桥以及白色高架、各色汽车组成,层次分明。作者没有以写实方式描绘对象形态,而是以写意的手法,以线条和块面展现上海早晨的视觉印象。

杨可扬一生都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常四处写生,体验生活。对于上海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他同样以版画艺术真实地记录下来,《上海早晨》就是通过城市里的高架和高楼的刻画,表现上海城市的繁华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杨可扬

杨可扬(1914~2010),浙江遂昌人,著名版画家。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杨可扬自幼酷爱绘画,自学成材。青年时代走进大上海,初期曾承习丰子恺社会生活漫画。1937年春,师从马达先生转习木刻版画。后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长期从事进步木刻运动。

1940年冬起,与野夫先后在浙江丽水、福建赤石经办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从事木刻用品生产,研究提高木刻刀的质量。1946年秋到上海参与抗战八年木刻展的筹备与展出工作。在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改组成立时,当选为理事并专职驻会办公。

1949年后,专事美术编辑出版工作。离休前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

至此全部更新完毕

欢迎回顾本展览往期内容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观赏)

什么是农机补贴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感谢欣赏

展览策划:邱旻彧、袁丽、陆娴达

视觉设计:白颖如

编辑:王璐

主任编辑:吴雯雯

用刀笔镌刻新时代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刻发展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于2022年3月11日(星期五)起实行临时闭馆,闭馆期间,各类公众活动均暂停。恢复开放时间将另行公告,请留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的最新动态信息。

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谨致歉意,敬请谅解!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发布·(2022-06-22 22:17:12)

标签:版画   上海   艺术   作品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chexing/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