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捆机原理]技术公开!圆捆打捆机结构详解,农民看完也能当打捆机专家!
技术公开!圆捆打捆机结构详解,农民看完也能当打捆机专家!
这几年随着对秸秆禁烧的大力宣传,和大力查处,农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了。加上国家大力度补贴农民购置打捆机,现在在秸秆处理期,对于这种大块头的圆捆打捆机,人们也不再陌生了。今年,圆捆打捆机的销量也是突飞猛进。
但是,你了解这种农机吗?他们的构造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就以野田铁牛圆捆打捆机为例子,和大家详细的分解下这个大块头农机。
圆捆打捆机的工作原理:拖拉机动力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各个工作部件,在田间作业过程中,随着机器的运转和前进,捡拾器的弹齿将地面上的草料、秸秆捡拾搂集,经过前置喂入装置送入成捆室,在旋转辊筒的作用下物料旋转成草心。强制喂入齿不停地将草料秸秆喂入,成捆室内的物料逐渐增加,物料由外向内压紧,逐渐成为外紧内松的高质量草捆。在草捆达到一定的密度后(一般为4-10MPA),捆网系统会自动进行捆网,然后自动切断网绳,完成捆网操作。再通过液压方捆机构,用旋转的辊筒将草捆挤出成捆室,经过卸草板滚落至地面。这就是一个草捆的成捆步骤。
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的部件。
捡拾器是圆捆机的主要工作部件之一,由窄护圈、无凸轮、弹齿等多个部分组成,起作用是将铺放在地上的秸秆或者牧草等物料捡拾搂集,传送至强喂入装置。
1>窄护圈
为了有效减少草捆的含土量,降低卷捆过程中对秸秆的损坏,野田铁牛设计的捡拾器窄护圈厚度为6mm,增大弹齿的活动空间,缩短齿与齿之间的间距,便于更加轻松方便的捡拾起物料。
2>无凸轮
相对于凸轮轨道捡拾器,无凸轮控制的捡拾器装置具有运动部件少,工作噪音低,减少维修保养成本等几大显著优势。同时构造上的优势比凸轮捡拾器增加30%的作业效率,产生更大的离心力,辅助后续功能单元对物料输送。
3>弹齿
弹齿的好坏直接决定捡拾器的质量高低,必须保证弹齿的刚性和弹性,使圆捆打捆机能够在冬季作业的时候不易损坏。
4>捡拾器链接轴
野打捆机原理田铁牛9YA-1.5/2.2圆捆捡拾器链接轴是获得国家专利的设计部件,该部件具有耐用性强、捡拾效果好、稳定性高等特点。
5>一号辊筒
捡拾器有一辊筒与其他的辊筒不同,位于成捆室的最下面,此辊筒更能增加草捆的密度,放置物料堵塞。
圆捆打捆机自身的结构决定了喂入装置的存在性,作用是填补在捡拾器与成捆室之间的距离,使得秸秆等物料能够顺利进入成捆室。一个高质量的喂入装置是打捆机效率和速度的保障。
1》强制喂入转子
野田铁牛9YA-1.5/2.2在原圆捆机的基础上,采用了双螺旋递进式机构,单片五齿,能够有效的增加喂入效率,减少截面剪切力,实现高效快速的喂入。
2》喂入搅龙
野田铁牛9YA-1.5/2.2圆捆机的喂入搅龙采用加厚螺旋叶片,顶端布置加强角,大直径、重负载的喂入搅龙叶片直接整合到强制喂入转子的两侧端面。这种简单、免维护、短距离的喂入系统进料均匀,不受原料作物差异的影响。
3》压草辊
压草辊的结构稍微简单一些,主要是经过压草辊后物料更加均匀,捆出的草捆更加均匀紧实。
4》底仓
为调节底仓的开启和归位,解决喂入量大时的堵草问题,底仓设计为活动式结构,由控制终端按钮控制油缸的起落工作,用来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
捆网装置是进料成型的关键技术。物料被送入成捆室后,十四个辊筒转动使物料形成一个草捆,新的物料连续不断的被卷入已经形成旋转的草捆周围,当成捆室内物料大量增加时,草捆从外向内压紧,形成外紧内松的草捆。当草捆达到一定的密度时,会由捆网张紧装置,通过展网辊,再通过送网装置将网绳送入成捆室,网绳随之缠绕到一定的圈数后,被自动剪断,最终被旋转的辊筒挤出成捆室,滚至地面。
一个好的润滑系统不仅要起到润滑、防锈蚀、减震缓冲的作用,不断地循环、润滑、清洗各相关部件摩擦表面,带走磨屑、异物,带走摩擦产生的热量打捆机原理,达到冷却效果。同时,在运动零件之间形成油膜,提高密封性,有利于峰值漏气或漏油。
油路系统由高压过滤、管路、球阀、阀块、油缸五个部分组成,高压过滤器对拖拉机内液压进行高效的过滤。
传动系统的功能是将拖拉机的动力逐级传送到打捆机的各个工作部件。为了保证传动效率,圆捆机整机采用链传动,拖拉机动力通过万向节传动轴传递到齿轮箱输入端,再由齿轮箱输出端通过主动传动链轮带动整机各运动零部件运转。同时,在传动轴中间增加传动箱,使传动轴分体安装,保证传动系统不易变形,稳定性更高。
#农业机械#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发布·(2022-06-25 21:50:35)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chexing/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