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李源屯二手农机市场]风正帆扬破浪行
风正帆扬破浪行
作者:刘长利
“老吴,春节好……”
“吴场长,向您拜年了!”“吴书记,过年好!”
……
己亥年大年初一的清晨,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刚要给一些老领导、老伙计打电话“拜年”,就不断接到乡亲们的祝福。让他倍感亲切的是来自“五四”农场、李源屯乡的电话。毕竟,那里是他改革创新的起始点。
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
破茧化蝶
我们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童的笛声中成长
……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绿大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解放了生产力。短短几年时间,粮食产量翻番,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广袤的农村大地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发的景象。
然而,在汲县(如今的卫辉市),却有一处“春风不度”的“玉门关”。且听一段顺口溜:
五四农场,常被人抢;电线被剪,电话不响。干部职工忙告状,生产经营谈不上。
农场好似一个重症病人,外有风寒入侵,内已病入膏肓,急需一个良医“把脉问诊,救死扶伤”。
吴金印临危受命,被县委调来担任“五四”农场书记、场长。
场部一片萧条,倒塌的院墙,破旧的房舍,一块块被打碎的窗玻璃,诉说着无奈和沮丧……
尽管知道吴金印善于破解难题,但眼下的情景,还是让来送他上任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何东成不无担忧:“你的担子可不轻啊!”
“下马威”接踵而来,吴金印上任的当天夜里,厂部的大铁门不翼而飞。农场唯一的“脸面”也丢了。
农场内部人心混乱,“破窗效应”到处显现:旧的管理体制,传统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生产力发展,职工收入没保证,农场陷入瘫痪状态。
该怎样突破困境,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吴金印通过广泛走访征求意见,找到了答案。
农场乱到这个程度,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关键还在于人们的思想问题。咋办?“外御风寒,内下猛药”!吴金印意识到,“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一大片”,眼下只有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在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上做文章。
改革之剑所向披靡,旧的桎梏分崩离析。革故是为了鼎新,只有在突破传统农业模式、调整种植结构上做文章,对旧机制、体制实行全面改革,打破分配平均主义“大锅饭”,收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要放开思路,在土地增值上做文章,啥挣钱咱就种啥。”吴金印适时推出分类种植的“127”计划:将农场一千多亩地分成十份,一份建塑料大棚,种反季节蔬菜;两份种西瓜;余下的改种小麦原种。
至于管理模式,实行职工承包责任制。但种什么,怎么种,由场里统一安排。
大家担心不会种西瓜和大棚菜,吴金印说,只要能转变观念搞创新,技术问题好办!
吴金印跑到省科委救助。农业处处长提醒他:大棚蔬菜目前尚在摸索阶段,全国也只有几个地方在搞。这可是个担风险的事呀。
吴金印笑笑说:“改革创新哪有一帆风顺的?农场要发展,就要闯出一条路来。”
处长把他介绍到开封市科委,科委帮他联系了一位试种大棚菜的技术员。
不久,农场大田里冒出许多巨型“白蘑菇”。在新建的塑料大棚里,吴金印和职工们一道,认真听取技术员讲怎样育苗,怎样施肥,怎样用新技术管理蔬菜……
与此同时,农场还从开封引进了新品种:“汴梁一号”无籽西瓜。
过程是艰辛的,成果是喜人的。“黄瓜——”“豆角——”
“西红柿——”
这年冬天,在县城大街上,吴金印带头扯开了嗓子。
叫卖声让不少人质疑,天寒地冻的,除了萝卜、白菜,咋会有新鲜蔬菜?吴金印掀开板车上的棉被,招呼大家瞧,满目的鲜红翠绿让人们啧啧称奇……
不一会儿,一车菜被抢个精光。
来年初夏,麦子刚黄梢,农场的无籽西瓜提前上市。“这么早就能吃上西瓜,还不用吐籽?”尽管价格不菲,还是被“尝鲜”的人们抢购一空。
引进的小麦“混系”良种成效喜人,收获后一斤能卖两斤的价钱,比种普通小麦收入翻一番。
吴金印的系列组合拳,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卫辉市李源屯二手农机市场地还是那么多地,人还是那么多人,前后对比成效大不一样。职工原来一年也就1000多元工资,如今猛增到上万元。农场一年打了个翻身仗,3年多时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还清了外债,还盈利200多万元,购买了整套大型农业机械,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小舞台唱出了精彩大戏,县里多次来此召开现场会,“五四”农场成为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再接再厉
县委领导似乎已把吴金印当作善治“疑难杂症”的大夫,1986年9月,吴金印被调到李源屯乡任党委书记。新使命主要有两项:一抓领导班子团结,二把经济搞上去,特别是让乡办企业“起死回生”。
舞台大了,该怎样施展拳脚?吴金印想,还是从改革创新上找出路!
李源屯是吴金印的家乡,风土人情、地形地貌,他了如指掌,也就大大缩短了深入调查研究的时间。
吴金印有多年当乡镇一把手的经验,抓班子、带队伍,可谓驾轻就熟。除了谈心交心、根据个人所长调整分工的“常规动作”,他的“自选动作”是以真情换真心,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大家做到的,他这个班长首先做到。只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才能理直气壮地带好班子。果然,大家的心思很快凝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
来年初夏,最让乡领导“头疼”的夏粮征购来临。“检验班子团结干事能力的时候到了,咱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吴金印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后,大家明争暗赛,都怕落个“没成色”。结果,李源屯乡率先完成了任务,还在全县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针对几个乡办企业半死不活的状况,吴金印一番“把脉问诊”后,开始一厂一策地“对症下药”:将企业领导换成懂技术的内行;打破“大锅饭”,体现“多劳多得”;实行乡对厂、厂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的层层绩效责任制……管理层和工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生产诸要素达到了最佳组合。乡办企业迅速呈现出产销两旺、效益倍增的喜人局面。
如何让群众“既有粮吃,又有钱花”?吴金印以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为突破口,及时出台相关奖励办法。北鲁庄的村办企业发展最为迅猛,企业用工很快达到几百人,几个村办企业“拉汽笛”上下班,成为“一景”。集体经济有了厚实家底,开始为村民造福:提留款、农业税都由村里代缴,逢年过节发节日礼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能领取养老金。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吴金印及时卫辉市李源屯二手农机市场号召各村向北鲁庄学习。全乡迅速掀起了创办村办企业的热潮。
吴金印不是那种“拨拨转转,支支动动”坐等上级安排工作的人,百斤担子加铁砣——自我加压,尽力为群众办实事是他的一贯作风。在全力抓好前两项工作的同时,他制订了全乡农业综合整治方案,重点还在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土地收益上。吴金印将其归纳为:
北抓粮,南抓稻,中间抓好“麦棉套”,塑料大棚最重要。
“麦棉套”是在麦地采用套种棉花新技术。至于经营大棚蔬菜,吴金印自然经验丰富。
“南抓稻”是个宏大的工程,集中对黄河故道南涝河一带的两万亩荒芜滩涂进行治理,利用黄河水含泥沙量大的特点,实施“淤地造田”,能新增肥沃良田一万多亩,然后利用黄河水种植优质水稻。这其中,恢复“黄灌”是关键,为了打通渠道的“肠梗阻”,吴金印利用冬闲时间,带领群众对原有灌渠清淤,修复毁坏的灌渠。望着久违的黄河水顺渠滚滚而来,想象着将来“万亩良田稻花香”的壮观情景,干部群众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就在吴金印踌躇满志,要将蓝图变为现实时,1987年11月,一个更需要他的地方——唐庄乡在向他召唤。于是,这个被老百姓誉为“腿上绑铜锣——走一路,响一路;走一路,富一路”的共产党人,又一次意气风发地踏上了新征程……
卫辉市李源屯二手农机市场本文刊登于2019年2月27日河南日报10版中原风。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3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