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先民农机二手车]三万年前太和境内的古菱齿象、野牛,六千年前的石锛骨镰,你见过吗?来太和县,看看阜阳先民的远古生活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太和县先民农机二手车]三万年前太和境内的古菱齿象、野牛,六千年前的石锛骨镰,你见过吗?来太和县,看看阜阳先民的远古生活,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二手农机网请查看:二手农机网

  三万年前太和境内的古菱齿象、野牛,六千年前的石锛骨镰,你见过吗?来太和县,看看阜阳先民的远古生活

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太和县先民农机二手车发挥博物馆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太和县博物馆拟从3月2日起,按照博物馆历史文化基本陈列的六个部分(六个展厅),按年代序列分六期,精选推出“网逛博物馆 宅出新风味”系列活动,带您来“博物馆云春游”!

第一展厅 远古家园


太和历史渊源流长,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晚更新世时期,这里是大型哺乳动物种群理想的繁衍栖息地。距今六千年前,境内先民族群洪荒拓土、逐水而居,过着原始耕种、采集、渔猎生活。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太和先民逐渐学会了起土筑室、围壕建村、春种冬藏、饲养家畜、烧制陶器等生产、生活技能,学会了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创造了较发达的农耕文化。颍淝之滨、茨水沿岸,原始聚落比邻相望,文明薪火世代相传。

第一单元 史前生物

远古时期,太和地区所处的淮北平原主要以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气候温湿、土地广袤、湖沼密布、草木丰茂。优越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充裕的食物资源,非常适宜不同生物物种生存繁衍。本区出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表明,距今约三万年前的太和境内曾是古菱齿象、麋鹿、野牛等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土。



古菱齿象是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动物,成年古菱齿象体重可达10-14吨,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象类,其主要活动区域是在华北、华东等地区。由于此类象的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中央的纹路会扩大呈菱形,故而得名。


麋 鹿

麋鹿,体长1.7-2.1米,肩高0.7-1.3米。性情温顺,奔跑速度慢,因而易遭天敌和人类捕杀。麋鹿曾经广泛地分布于东亚地区,一度在野生环境下灭绝。后来通过人工放养,重新建立起自然种群。现为世界珍稀物种之一。


野牛,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动物,体形巨大,两角呈弧形,粗大而尖锐,是我国北方第四纪动物群中较常见的动物。从皖北地区出土的距今约两万年前的野牛头骨、下颌骨化石看,本区晚更新世野牛属草原野牛种,是当时自然界最常见的动物,也是淮河古动物群中的最主要成员之一。

第二单元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一类分布区域较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命名,年代距今约6100~4600年,分为早、中、晚三期。

太和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属于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西渐过程中形成的“尉(yù)迟寺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此类型因最初发现于蒙城尉迟寺遗址而得名,是广泛分布于皖北、豫东地区的一类大汶口中晚期文化。此期原始文化较为发达,石器磨制精细,制陶技术日趋娴熟,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

此类文化遗存常见红烧土排房基址及灰坑、祭祀坑、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有罐形鼎、釜形鼎、盆形鼎、背壶、镂孔豆、高柄杯、盉(hé)、高领罐、宽肩壶、圈足罐、大口尊等。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凿、蚌刀、蚌铲、蚌镰、骨簇、骨锥、骨针、纺轮等。

太和境内主要有倪邱遗址、斤沟遗址、臧庄遗址、东殿顶遗址、灰角寺遗址、斤沟遗址等。




大汶口文化时期大口尊“昊”字刻符 与“昊”字的起源与古今演变

太和所在的皖北地区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起来的一支发达的史前文化。此期,原始先民族群建造村落已经掌握了科学合理的选址规划技术及“木骨泥墻”红烧土排房造作技术。掌握了石锛、石斧、石铲、石刀、石磨盘、骨镰、蚌镰等生产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技术。制陶技术有了明显进步,手工、慢轮、快轮、磨光、刻画、彩绘等陶器烧制技术日趋成熟,陶器烧制火候有了提高。

皖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农业经济发达,原始渔猎、采集生活方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比重,粟、水稻等农作物种植技术全面推广,猪、狗、鸡等家畜家禽养殖较为普遍。

此期的墓葬,规模、等级有了明显分化,流行拔牙、口含石球或陶球、手握獐牙等丧葬习俗。从太和境内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发现有陶纺轮、骨针等标本看,此期已经出现了较成熟的原始纺织技术。




“木骨泥墙”红烧土排房

木骨泥墙红烧土排房:是田野考古中的一种遗迹现象,亦系古代建筑方式。古人建房时,在房屋四周开挖沟槽,在沟槽中挖掘柱洞以立柱,在木柱之间编缀竹条、木条等,并在其两面抹草拌泥,最后经火烤以增加硬度。它的出现表明,建筑开始由地下或半地穴式,转到地面上。


陶网坠:是撒渔网上拴的一种陶质坠子,作用是使渔网下沉,能够罩住鱼,防止鱼逃跑,以达到捕获的目的。陶网坠在远古时代是渔业生产领域的一项重要发明。陶网坠的发明跟撒渔网的发明应该是同时出现的,如果单有一个陶网坠,其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烧制陶网坠的窑,直径仅为一米余,窑温要达到1000度左右,才能烧制出优质的成品。早期的陶网坠都是红色的,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掌握烧窑的水冷技术,通过自然晾干的陶网坠就是红色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后来人们采用水冷法灌窑,烧成的陶网坠都是青色的,其质量比红色的更胜一筹,更坚硬。

第三单元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承袭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支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此类文化在发展演进历程中形成多个地方类型。太和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存属于其中的“王油坊类型”,是在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龙山文化地方类型,主要分布在鲁西南、豫东和皖北地区。

主要遗迹有房址、灰坑、陶窑、水井、墓葬等,其中连间排房建筑、白灰面房址十分流行,陶器以素面灰陶、素面磨光灰陶为主,间有一定比例的蓝纹、绳纹、方格纹等拍印纹。生产工具以骨角器、蚌器居多,石器较少。

太和境内典型遗址主要有倪邱遗址、灰角寺遗址、东殿顶遗址等。







太和县先民农机二手车


石锛: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

石斧:是远古时代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斧体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两面刃,磨制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使用了磨制精美的石矛头。斧类工具,属于人类最初发明的简单机械之一,利用力学上尖劈的原理,可以用小力发大力,两面所夹角度越小,用同样的原动力它发生的力量就越大。到新石器时代,石斧(或锛)和弓箭一样,成为成年男子在劳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原始氏族中,青年的男子既是狩猎的主力,也是战斗的武士;石斧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在与敌争斗中用于劈砍的兵器。石斧的长度一般在10厘米以上,也有少数大型石斧的长度超过20厘米,安装木柄以后使用。在属于不同时期的不同新石器文化中,石斧的基本形态相近,但平面和剖面的形态又有所差异,平面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梯形;横剖面有的近长方形,有的近椭圆形;斧体的厚薄也有不同,有的斧体厚重,有的斧体扁平。但是它们都具有由斧体两侧斜磨出的端刃。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形制较特殊的石斧,形体薄而两面刃的夹角极小,而且刃部宽于斧体且磨成圆弧形状,它们不适于去砍伐树木或掘地农耕,已是用其锐利的刃去劈砍敌人的专用兵器——石钺。



陶器: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正是这些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陶拍: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主要标志之一。当制作的陶器坯还未干时,人们往往用陶拍击打其表面,以加强陶胎的密度。有的陶拍上有纹饰,用它拍打陶器坯时可在陶器表面印上纹饰。



供稿:太和县博物馆

标签:文化   石器   陶器   遗址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48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