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二手农机交易群号:榆次风云6
业余撰写 仅供参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榆次的历史源远流长,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出现过不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发生过许多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又与榆次的古代城池、古老村落、历史遗迹等息息相关。《榆次风云》结合中国历史大背景,通过参考和梳理史籍文献、史志丛书、网络信息中的榆次元素,用大众视角、通俗语言,分远古夏商、春秋战国、秦汉两晋、隋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清民国等六个历史时期讲述这些风云故事。笔者提示:本人非历史专业人士,文章部分内容未经考证,仅供参考。
您的关注和点赞就是如蚁人生创作更新的动力
【本篇正文】
狩猎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演变而来的满族入主中原后,作为辽东地方民族政权的清国,开始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大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之后的榆次,农业和商业逐渐发达,榆次县城也成为晋中一带较为繁华的商业县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早期,榆次城的商业闹市,主要集中在南关清虚阁以北,至南门里的衙门街以南一带。随后,又扩展到了富户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太铁路竣工通车后,商业闹市开始逐渐延伸至衙门街以北至北门里。民国三年(1914)后,北门外的栈房街、粮店街、道北街陆续建成并日渐繁荣。
清末民国初的榆次城里,典当、票号、钱庄、绸缎、布匹、呢绒、面行、金店、杂货、烟业等众多行业的老字号鳞次栉比。这些老字号包括榆次聂店王家的得新成(杂货店)、协和信(票号)、恒兴德(百货)、长虹蛎(金店)、天一(服装店)等;车辋常家的瑞隆裕(铁麻店);大张义村宋家的吉履谦(钱庄),宋家与东阳赵家集资创办的会元银号;王村郝家的聚兴顺(茶庄)、公兴顺(杂货批发);永康许家的大隆号(糕点);怀仁村胡氏的北谦亨(烟店、绸布);北胡乔村史家的中兴和(账庄);王都郝家、源涡原家、东长寿郝家合资的达生春(药店)等。清咸丰时,经营这些老字号的榆次富商与邻近的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等县富商的家产相加超过了一亿两白银,比当时国库存银还要多。山西这些成功生意人的成就突破了商业的范畴,在政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以地邻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实力强大的山西商人团体(商帮),拥有了一个响亮而统一的称呼——晋商。清代朝野轶闻汇编书籍《清稗类钞》中列举的15户清光绪年间声名显赫的晋商家族中,有榆次的常、王、郝、侯、何;太谷的曹、刘、武、孟、杨;祁县的乔、渠;介休的侯、冀;平阳的亢等家族。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权后,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驻偏关)、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边重镇,驻扎了多达120万人的军队,这些军人的生活和军事消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为满足军人的商品供应,明朝政府利用所控制的食盐,让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政府发给商人“换盐凭证”,商人拿换盐凭证去山西南部的河东(今运城)盐池换盐去卖,赚取中间的差额利润。为得到卖盐的特权,部分山西人开始走出山西,前往河南、河北、山东等重要的粮食产区,收购这里的粮食再运往北部边镇,这门生意成为晋商迈向成功的起点。榆次近代史上发迹最早的晋商——聂店王家,明万历年间以开杂货铺为生,后来加入粮食贩运生意的行列,在宣化(河北张家口)一带经营土地和粮食。略有积蓄后的王家开始在榆次经营典当业,到乾隆年间时,王家仅在榆次县城、鸣谦、什贴、沙沟、聂店等地开设的当铺就达数十个。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屡次征战,清朝统治者统一了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国家统一后广阔的市场,向晋商敞开了大门,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使得晋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致富后的榆次王家也走出晋中、山西,不断在外地增设商号,势力扩展到全国。
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和俄国签订条约,俄国商人获得了和中国商人直接贸易的权利。在晋商聚集的张家口经营棉布、绸缎的榆次常家第八世常威,转而开展对俄国茶叶贸易,兼营俄蒙市场需求的其它商品。以常家为主的晋商几乎垄断了中国对俄茶叶输出的绝大部分份额。极盛时期,常家在福建和湖南、湖北产茶区种植、收购、加工砖茶,由水旱两路,运抵外蒙古,直至中俄边境进行贸易,开辟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茶叶之路”。在沿途主要城市、贸易集散地设有近百个商号、作坊。常家经营对俄国茶叶贸易长达150余年,成为对俄贸易中最大的商家。
与常家同为茶贸界“榆次帮”的王村郝家的茶叶贸易额仅次于常家,郝家当年创立的“聚兴顺”茶砖是中国几百年来茶叶史上仅存的茶砖实物,郝家的商业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才退出历史舞台,持续时间长达300年之久。
山西商人分布全国各地,开始时贩运货物往往都是用现银做生意,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道光四年(1824),经营“汇兑买卖”的中国第一家票号——山西日升昌票号应运而生。汇兑买卖,就是客户把银子交到商号的柜上,拿上一张由商号开出的汇票,到别的地方就可以凭票再把银子取出来。山西的其他商人见日升昌做的这种生意业务繁忙,赚钱很多,于是群起效仿。
咸丰初年,聂店王家已成为山西有名的富商巨贾,资本达到1000万两白银。于是,王家也开始将资本用于开设票号、钱庄等,王家在平遥城内开设的“协同庆”票号发展迅速,在几十个城市设立分号。至清光绪年间,王氏商业达到极盛,在全国各地共有200多个商号。经营典当、票号、钱庄、绸缎、布匹、呢绒、面行、金店、杂货、烟业等多个行业,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富商。
光绪元年(1875),车辋常家在太谷开办第一个票号“三和源”,常家的“大德玉”票号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成都等地都设有分号,跻身于全国十大票号行列。到清朝末年,山西票号在全国一百多个城市开设了450家分号,经营的金额高达七、八亿两白银,就连清政府的政府税收很大一部分也都由山西票号汇兑存储,山西票号获得了“汇通天下”的名声。
传统的中国人心灵深处大多有“落叶归根”的愿望,浪迹天涯,忙碌辛劳,就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荣归故里,而其中最显赫的标志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盖起属于自己的体面的宅院。晋商是所有离乡背井的游子中,走得最远,漂泊时间最长的一群人,因此在修造住宅时,更加投入,更加不惜血本。先后崛起的这些榆次晋商,当然也会在祖荫之地修造高墙大院,来彰显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各自的实力。
极盛时王家在榆次聂店一带占有土地1500亩,占全村土地的近一半面积,王家在聂店建造的院落共有45个,三四层楼房18座。经过解放战争和“文革”的毁坏,如今的聂店早已看不到昔日王家辉煌时期的建筑。但在窑上斜街物资局大院内,却有幸保存了一处据说曾是王家房屋建筑的遗存。原来,民国初年窑上一位身世最显赫的富商——冯世荣(详情点击:文章——榆次窑上被人淡忘的历史;视频——回眸榆次5——窑上 ),1920年在窑上斜街购地30多亩,开办“聚义成”货栈时,从败落的聂店王家购买了一处四合院,并整体搬迁到了窑上。现存的四合院,门厅已被拆除,但七间正房基本保持了原貌。木雕、砖雕鬼斧神工,斗拱雕刻有麒麟、狮子、荷花等,二十多条赤龙盘绕云雾之中,至今依稀可见。从现存的这七间正房不仅能想象到窑上冯家当时的经济实力,也能看出昔日聂店王家的辉煌。现存的聂店古戏台,建于康熙三年(1664),据传也是王家所建,且与北京颐和园大戏台系同一建筑师。2003年修复榆次老城时,欲对古戏台整体迁移异地保护,因村人的联合反对,才得以保留。
历经乾隆到光绪六朝,近150年连年的不断修筑,常家形成了房屋5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7处、占地达60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其建筑面积占到车辋村的一半。常家在太原清徐县的姚家堡还拥有相当规模的宅院和地产。民国37年(1948),车辋村所在的榆次、太谷、徐沟三县交界地是晋中战役的主战场,“南常”主院遭到很大破坏,“北常”雍和堂正厅被毁。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常”宅院的全部、“北常”的大多宅院分配给贫苦农民居住,部分仍留给常氏后代居住;20多个院落收归山西省民政厅所有,被山西第二残废军人疗养院占用。文革期间,常家数以千计的影壁和砖、木、石雕被当作“四旧”破坏。到20世纪80年代,车辋村民新建房屋时,常家宅院大部被拆除、改造。疗养院占用的“北常”部分宅院,虽然也有一些拆改,但大部分基本保持了原貌。2001年,常家庄园主体建筑按原貌修缮完毕,向游人开放。
王村郝家宅院占地约一万平米,房屋百余间。在家族最辉煌时期,郝乾泰从父亲郝序东(郝八财主)手中接掌了家族工商业。民国元年(1912),乾泰主持建设了郝家大院新院,因院内全部用石条铺成,又称“石头院”。1949年,郝家大院曾是榆次临时军政府所在地,后为晋中地区五七干校、晋中农校和晋中农机校所在地。2000年较完整的大院被拆解后运往常家庄园,作为文物异地保护。郝家独资修建在乌金山水晶院东侧大青山的避暑山庄“德顺堂”,因孔祥熙曾在此避暑,现乌金山旅游景区的“德顺堂”遗址,被称为“孔祥熙避暑山庄”。
未完待续,请关注本公众号近期更新《榆次风云6——明清民国篇之榆次晋商的衰落》,本文部分照片来自“榆次故事”。
更多榆次怀旧文章和视频,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了解更多”关注本公众号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6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