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港北区二手农机市场:贵港市港北区:“种田更有奔头了”
本报记者 王晓宇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春季,贵港区的农民就开始为育秧忙碌,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这里的农民开始为育秧发愁。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贵港区的农机合作社主动挑起大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为周边农户提供育秧服务。“今年春天,我们合作社为1500亩玉米提供了育苗服务,让农民能够按时完成玉米种植。”贵港市港北区延塘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庆尤告诉记者,“今年春天,我们合作社还完成了500亩水稻育秧的任务。”为什么港北区的农民这么认可育秧这件事呢?原因就是,随着港北区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里的农民也越来越依赖农机,合适的机器配上育好的秧苗是夺取丰收的第一步。据了解,近年来,港北区依托项目积极提升农机装备水平,2012至2015年,该区连续四年实施广西十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同时,该区实施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合作社建设补助项目、农机深松整地补贴项目、国家农业生产(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等,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各环节所需机械增长较快。截至2019年底,港北区农机总贵港市港北区二手农机市场动力达46.27万千瓦,拥有各类主要农业机械达70253台(套),拥有水稻生产从耕作、播种(机插)、收获及植保、秸秆机械化处理、烘干等作业环节的所有农业机械,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13%。年初,港北区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农机好处多 农民很认可
“我们延塘村大约有1960多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来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虽然劳力少了,粮食产量却稳中有升,这就是农机化带来的好处。”杨庆尤说。他告诉记者,以往水稻种植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育秧和插秧环节,“这两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赶上农忙的时候,根本就找不到人。而现在,农民只要给我们农机合作社打个电话提前预订,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杨庆尤说。
农活全都交给了“铁牛”,农民自然就能“洗脚上田”了。“现在有了农机,一个人种600多亩田都不费劲,从种到收,一条龙全程机械化作作业,不仅省时省力,还能给农户节约不少成本呢。”杨庆尤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传统水稻种植,仅育秧、插秧两个环节每亩就需要人工费200多,而使用机械插秧一亩成本大概在50元左右,一台手推式插秧机,每天能插秧10多亩,相当于10个劳动力;一台乘坐式插秧机,每天能插秧50—80亩,相当于50个劳动力。全程机械化带给港北区农民最大的感受就是“种田更有奔头”。
全程机械化为农民带来的看得见的实惠还有不少。农民使用插秧机插秧,水稻的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每亩比人工插秧增产50公斤左右,节约人工成本100多元,亩均增收300多元。同时,全程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也把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现在,港北区很多农民发展养殖,或是外出务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今年上半年,贵港区农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85元,同比增长8.5%。
“近年来,为解决劳动力不足带来的问题,我区大力发展农机化,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机化带来的好处,我区以基地建设等多渠道拓展农机示范培训宣传阵地,建成延塘、正能量、益农等示范基地16个,开展水稻育插秧、植保、机械化烘干等技术培训观摩会50余次,受训农民达6000多人次。”港北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杨燕锐表示,“同时,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机化提档升级,建成育秧工厂8个,烘干中心7个,实现了育秧—耕作—种植—植保—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据杨燕锐介绍,今年港北区将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并且向合作社、种粮大户倾斜,按照国家最高补贴30%计算,买一台插秧机,最高可拿到60%的补贴。“也就是说,10万元的插秧机,农民只需掏4万元,就能拿回家了。”杨燕锐解释道。
合作社挑起机械化作业大梁
李付生是港北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当周围的人都不看好种田这件事的时候,他却非常坚定,并且不断增加种田面积,“是全程机械化给了我这样的底气,是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农机合作社给了我种田的信心。种植面积虽然增加了,但再也不需要在收割、晾晒、育秧、耙田、插秧上多费心思,打个电话给合作社就全搞定了。”李付生告诉记者,在农机合作社的帮助下,今年种田完全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明年还打算增加土地流转的面积,
近年来,港北区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确离不开农机合作社,
以杨庆尤的延塘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目前,该合作社有72名成员,拥有各类农机200多台(套),育秧流水线1套,可提供工厂化育秧,飞机植保,机械化耙田、插秧、收割、烘干等农机一条龙服务。每到农忙时节,合作社所有农机齐上阵,开足马力服务农户,为农户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杨庆尤说:“现在,还没到农忙时,种植大户就来预定服务,通常情况下,水稻收割完就着手育秧,忙忙碌碌的很充实。”
农机合作社不仅服务了农民,也为合作社成员增加的收入。大圩镇农机手黄志兴和同村村民组建了龙安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了8台大型耙田机,常年帮种植大户耙田翻地,每人每年可赚8万多元。跨区作业也是合作社收入的主要来源,黄志兴说:“合作社员五六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每年的收割路线从本地一直延伸到桂平、平南、广东等地,每年合作社总收入有800多万元,纯收入200多万元。”杨燕锐说;“在港北区,上千名农机手组团闯市场,年总收入近6000万元,农机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在港北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合作社联合社这种“强强联合”的形式开始在这里出现。港北区庆丰镇李远军便是这港北区首家合作社联合社的理事长。说起成立合作社联合社的目的,他说:“入股合作社联合社的农民既是股东又可做工人,农民入股的小块自留田全部并成大块,方便机械化耕作。”据了解,该合作社联合社所在的庆丰镇市贵港市10万亩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基地之一,全镇水稻种植面积接近5万亩。近年来,庆丰镇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农业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农户分散耕种向机械化、规模化转变。“我们都支持成立联合社,以后种田从育秧、插秧、管理、收割到烘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省时又省力,农忙时也可以悠闲了,空闲时间还能干其他活。”李远军说,联合社的创立让群众有了新的盼头。据他介绍,农民把田租给联合社,租金收取有两种模式,一是收取实物,每亩水田每年收租175公斤稻谷,3年以后再增;二是入股分红,每亩地算两股,每股500元,年底按股分红;农户的农机也可以折算抵价入股。“这样可以集中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做大做强本地农业。联合社需要人手时,会优先聘请村民,他们既是股东又是工人。”李远军说。夏里村95%以上的农户与联合社签了租赁协议,该联合社由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组成,5家合作社共投资283万元。联合社与农户签完土地租赁协议后,将重新整合土地,把农户的小田并成大田,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分成不同的农业区。所有农业区实行机械化作业、专业化指导、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一体化经营。
“近年来,我区相继实施水稻育插秧、植保、粮食烘干、‘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等社会化服务,涌现了一批新的、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强的专业合作社,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更加完善、更加专业化,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逐年递增。截至2019年底,港北区经工商登记的农机服务组织51家、社员1200人,年社会化服务面积48.9万亩,贵港市港北区二手农机市场占港北区作业总面积的54%。”杨燕锐介绍道。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7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