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二手农机四轮车: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
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什么?是年轻人!在人口流出地的黑龙江,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正让这片黑土地四季都有收成。
---------------
东北年轻人去哪了?每年,一组组人口流动数据绘出了一条条东北年轻人的行动轨迹。
“留不住年轻人”似乎成了这些年东北的“痛点”。但眼下,在黑龙江的一些村庄里,一些年轻人仍然选择留在家乡种地、捕鱼,有的年轻人带着高科技技术返乡,为的就是让这片沃土上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留村种地的90后
1991年出生的李海荣至今去过最远的城市是哈尔滨,那里离家只有400多公里。
作为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苏苏村的年轻人,18岁开始,李海荣就跟着父亲种地。
慢慢地,村子里许多同龄人不愿意再挽着裤脚在地里干活,陆续去了县城或大城市打工。
但李海荣的双脚仍然迈不出农田。他觉得自己不适合打工,拖家带口去一个陌生城市不如留在家里自在。
李海荣家里原本就有几块零散的地,早些年,他把地转给了村子里其他农户,到附近其他村子包了22晌(东北一晌地约为15亩)连片的地,“这样种起来更方便,产量更高。”
和许多农户一样,家里的地主要种植水稻。除了冬天能一觉睡到早上5点多,其他时节,李海荣都要凌晨两三点起床,吃口饭就开车往地里赶,尤其到了5月的插秧季,家家户户都抢时间,想让秧苗早点插早点长。
李海荣早上4点下田,除了午饭,几乎不怎么出田,一直能忙到晚上7点多。
十多年过去了,地还是那片地,但李海荣觉得自己不用像以前那么累了。最开始,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每到忙时,李海荣和家人都要在地里弯腰插秧除草,几年下来,不到30岁,他的腰就累出了毛病,现在站时间长了也会疼。
这几年,大型的机械设备开进了田,农户们直起了腰、开起了车,坐在驾驶室就能完成插秧工作。李海荣记得,过去育苗时,没有设备,只能用手拿着簸箕,把经过冬霜冻成块的土一点点晒细,才能保证压不到苗。后来有了手推机器,如今,这繁重的活已经交给了能遥控的电动设备。现在,每到管护期,李海荣还会雇人来用无人机打药,“设备一年比一年先进,3年前没想过能用无人机打药,现在村里10多家(种地)的,有5家买了无人机。”
李海荣给家里陆续购置了插秧机、拉苗机和收割机,看着这些先进的大块头,他偶尔起过的要放弃种地的念头也没了。
现在,村子里同龄人一起种地的只有四五个,“大家也说过等到来年就不种(地)了,但第二年还是继续拿起工具种。”总要有人去开出租车,也总要有人来种地。
尽管有了一些设备,但李海荣觉得种地仍然是靠天吃饭的活儿。有的年头收成好了,日子过得就能松快点。
包地、买种子、买设备是种地最重要的几项开销,每年年初,李海荣要去县里的银行贷款,虽然开车路程不到10分钟,但过去办贷款,最少来回跑3趟,贷款办下来接近1个月。
后来,贷款的速度快了,手续也简化了,更让李海荣觉得种地这件事情变得轻松多了。
每年的2-3月是春耕的关键时节,也是办贷款的黄金时间。今年开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把许多农户生产、生活佳木斯二手农机四轮车计划都打乱了,也急坏了准备贷款的李海荣。
当地的邮储银行信贷客户经理主动联系了他,通过远程指导,李海荣用自己手机上的软件办理了极速贷业务,只需要5步,不到10分钟,贷款就进了他的账户。
会不会一直种地?李海荣没想那么多,他现在只想把地种好。他关心的是,这么多年,通往地里的路一直没什么改善。雨后,路上一积水,摩托车都骑不过去,只能开四轮车。他还打算再购置一些设备,但是目前购买农机设备的补贴并不高,“多给发点补贴”,成为李海荣现在最盼望的事。
95后小伙回村直播学捕鱼
4年前,出船打鱼这件事对于卢振宇来说,只是自家祖辈安身立命的本领。
如今,这个95后的赫哲族村小伙靠着直播打鱼,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近200万个粉丝,成为了村里直播致富的带头人。
卢振宇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市抓吉乡赫哲族村,佳木斯二手农机四轮车抚远有着“华夏东极”之称,赫哲族村更是紧邻乌苏里江。
那里的人们世代以捕鱼为生,但几年前转产之后,村子里捕鱼的人少了,大多数人“洗脚上岸”,开起了餐馆、民宿和商店。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卢振宇20多岁就进城打工。2015年,他回到村里。起初,他收村民打捞上来的鱼,到市场上卖,但生意时好时坏,有的时候,鱼卖不上高价,尤其一到夏天,捞上来的鱼要是不尽快卖出去就砸在手里了。
2016年10月份,正值秋季捕鱼期,卢振宇坐船跟着打鱼的村民,收购马哈鱼。那时,短视频平台兴起不久,喜欢拍视频的卢振宇随手拿出手机拍了一段出鱼的场景发上网。
“那会儿视频上都流行发搞笑的段子,估计没什么人看捕鱼。”最初,卢振宇对这条视频没太在意,但很快自己的粉丝猛涨,让他有了继续拍的动力。几天的时间,粉丝涨到1万多,还有河南、河北等地的网友给自己留言说想要买鱼。
卢振宇本认为卖鱼这件事只停留在线下的市场里,隔着好几千里卖鱼?他很犹豫,“地方太远,我们这儿物流不行”,考虑到鱼类是生鲜,对运输时长要求很高,他婉拒了网友的订单。
但他觉得在网上卖鱼这件事可以尝试,于是,他尝试先卖给东北三省的网友。
入了冬,卢振宇又跑去拍冬捕的画面,从几米厚的冰窟窿里捞上鱼的瞬间,引发了许多网友关注。他开始坚持每天直播,但冬天没有几个人冬捕,卢振宇和村子里另外两个年轻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自己学打鱼、做直播。
冬捕的时候要先用斧头凿开冰眼,把渔网下到江里,等待第二天收网。从2016年11月到第二年开江前,卢振宇每天都要直播两个小时,收到了许多打赏和源源不断的订单。
就这样,他成了村子里直播第一人。起初,村民们看着他们几个年轻人每天对着手机叨叨,认为有点傻,直播是不务正业,但看到他们开始赚钱,也慢慢学起了直播。
直播让卢振宇的收入比从前有了翻倍的增长,更让当地的鱼卖上了高价。过去,每到冬季,七星鱼是江里的常客,有的时候一收网能捕上1000斤的七星鱼。这种鱼个头不大,因为捕捞量高,在当地人眼里并不值钱,一斤只值几毛钱。后来,卢振宇直播的时候有的外省网友认出了这种鱼,觉得不常见,开始陆续下单。如今,七星鱼的价格能卖到10多元一斤。凭着直播卖鱼,卢振宇去年一冬天赚了40万元左右,他还给家里买了一套新房。
直播逐渐遍地开花,卢振宇和爱人每天也在想着哪些创新的方法能吸引粉丝,抚远冬季严寒,气温低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手机没插着充电宝,出门没几分钟就自动关机,但视频里的卢振宇有时还穿着短袖直播。一次直播之后,他冻得几乎说不出话。
卢振宇不担心直播间里的竞争,他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把打鱼这件事情拍得有趣,在这个基础上,他也希望把当地的家乡风景、特产推销出去。现在,直播的时候,他的爱人还会穿上赫哲族的服装出现在镜头里。几年下来,卢振宇有了许多粉丝,有的粉丝还不远千里从广东到赫哲族村旅游。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没什么人收鱼了。开春后,卢振宇把老乡们打的鱼“搬上”直播间,很快就有人陆续下单。禁渔期的时候,卢振宇就直播炒鱼毛(鱼肉松)售卖。他想着要把直播一直做下去,“开直播就有赚钱的可能,不直播就一分钱赚不到。”
85后海归博士返乡创业
入冬后,黑龙江天寒地冻,许多农民待在家里不出门,当地把这种习惯叫“猫冬”。
85后海归博士周忠诚4年前返乡,立志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守着沃土,却有好几个月闲着,太浪费(时间)。”
周忠诚是土生土长的佳木斯同江人,在俄罗斯读书时就经常琢磨,怎么能让农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回国后他和哈工大科研人员组建了一个团队,用了两年时间进行调研,结合自动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了一个通过数据分析机器自动施肥浇灌的智能培育系统,让地里的大棚一年四季都能种东西。
2018年,5座采用这种技术的智能温室大棚在同江市乐业镇建成,也是当地扶贫项目之一。8米高的大棚里种了6层草莓,品种从香蕉草莓到圣诞红多达9类,有的在市面上极少见。
在家乡创业数年,周忠诚能接触到的年轻人远不及中老年人多,更别提掌握核心技术的年轻人,“我们要发展壮大,还是需要更多专业化的人才。”
起初,回乡这件事家人和朋友都不太理解,但出国留学前,周忠诚就笃定了要回来,并且一直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现在,智能大棚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传感器,一共有400多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光照、温度、湿度等信息,并传输到十几台不同功能的机器上,机器根据设定的种植参数,进行精准操作,而这些在大棚里的屏幕上都能实时监测。
“还可以用未来的信息指导今天的操作。”据周忠诚介绍,他们研发的系统的一个特点是能够根据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判断当天对植物的滴灌比重,“如果一周后雨大,浇水就少一点,否则会浇过了头。”智能化种植比起传统在大地里种植草莓,能节省很大的人力。
周忠诚希望借助这些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提高精细化种植程度。如今,陆续有20多个农户来到这里打工,摘摘老叶、打扫卫生,不用下地就多了一份收入。
“最开始村民们不太接受”,看到一台台设备搬到大棚里,一些村民觉得不接地气,但参与到种植之后,发现冬天也能种出可口的草莓,对周忠诚的技术开始有了新认识,“系统的操作原理并不复杂,村民们可以上手。”
周忠诚希望,以后这种智能化系统能用在农民的院前、屋后,更便于普通农户们在自己家的地里用。在他看来,自己的幸福感成就感是和这片土地连在一起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能带着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6月30佳木斯二手农机四轮车日 06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7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