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种子怎么繁殖,附石斛其他繁殖方法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石斛种子怎么繁殖,附石斛其他繁殖方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石斛种子怎么繁殖,附石斛其他繁殖方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石斛种在什么木头上啊?2 ♂
石斛种植适合温度?
、石斛(铁皮石斛)喜欢在潮湿、凉爽的环境中生长,适宜生长温度在15-28℃,对土壤的要求不甚严格,适宜在透气、疏松、排水性好的土壤中生长,野生的石斛多在疏松且厚的树皮或树干上生长,有的也生长于石缝中。以年空气湿度大于80%、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1月平均气温高于8℃的亚热带深山老林中生长为佳。
,温度应保持在15-28℃之间,在高温季节白天温度达到32℃,但是时间不能过长。在冬季的时候平均温度不要低于8℃,否则可能会导致铁皮石斛种苗冻死。铁皮石斛种苗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8-30℃范围内,春季是种植铁皮石斛种苗的最佳时间。夏季种植大棚内应该保持通风散热,加强大棚内外的空气对流。冬季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大棚的四周的密封性,避免造成种苗的冻伤。
石斛种子怎么繁殖,附石斛其他繁殖方法 ♂
石斛种子怎么繁殖,附石斛其他繁殖方法繁殖石斛种子,先将种子放在散光处进行晾晒后,放入有生根粉的清水中浸泡12小时,再选择排水性好的腐质土壤放入盆中,在土壤上放入小石头,将种子按压到土壤中,注意不要种得太深,以免影响发芽,最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即可。石斛还可以用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分芽繁殖的方法进行繁殖。
一、石斛种子怎么繁殖
首先,将石斛种子放在散光处进行晾晒后,放入有生根粉的清水中浸泡12小时。然后选择排水性好的腐质土壤放入盆中,在土壤上放入小石头。再将种子按压到土壤中,注意不要种得太深,以免影响发芽。最后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行了。
二、石斛其他繁殖方法
1、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是目前最常用的石斛繁殖方法,分株繁殖的最佳栽培时间一般为春季三四月,当然秋季栽培的成活率也很好。分株通常采用新发出来的植株,选择生长旺盛、健壮的、根系发达的植株进行分株后再养殖。分株时,千万不要伤害根须,这样会影响成活率,其次可适当的修剪分株枯枝和弱茎叶,这样培育的石斛成长良好。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一般在春季和夏季进行,最佳栽培时间为5月和6月,此时扦插成活率最高。扦插繁殖对种子茎的选择也有要求,一般都是选择三年生或三年以上更久的健壮的、饱满的茎,每个种茎一般是20厘米左右,同时需要保留4、5个节。最后将处理好的种茎插入培植地中进行种植。
3、分芽繁殖
分芽繁殖也只有在少部分地区采用,它一般都是选用生长两年以上的石斛。然后利用切片技术,在母株上切除4、5厘米左右的新芽,再将切除的新芽浸泡在生根水中,一般24小时后会生长出新根,可以进行种植。但栽种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进行浇水,要等植株完全成活之后再合理的浇水。
石斛种植土壤有什么要求什么土壤种植石斛好?1 ♂
石斛种植土壤有什么要求什么土壤种植石斛好?
石斛的种植需要排水性好、透气的沙土类土质。
石斛养殖方法:
需用泥炭苔藓、蕨根、树皮块和木炭等轻型、排水好、透气的基质。同时,盆底多垫瓦片或碎砖屑,以利于根系发育。栽培场所必须光照充足,对石斛生长、开花更加有利。春、夏季生长期,应充分浇水,使假球茎生长加快。9月以后逐渐减少浇水,使假球茎逐趋成熟,能促进开花。生长期每旬施肥1次,秋季施肥减少,到假球茎成熟期和冬季休眠期,则完全停止施肥。栽培2~3年以上的石斛,植株拥挤,根系满盆,盆栽材料已腐烂,应及时更换。无论常绿类或是落叶类石斛,均在花后换盆。换盆时要少伤根部,否则遇低温叶片会黄化脱落。
繁殖方法:
常用分株、扦插和组培繁殖。
①分株繁殖 春季结合换盆进行。将生长密集的母株,从盆内托出,少伤根叶,把兰苗轻轻掰开,选用3~4株栽15厘米盆,有利于成型和开花。
②扦插繁殖 选择未开花而生长充实的假鳞茎、从根际剪下,再切成每2~3节一段,直接插入泥炭苔藓中或用水苔包扎插条基部,保持湿润,室温在18~22℃,插后30~40天可生根。待根长3~5厘米盆栽。
③组培繁殖 常以茎尖、叶尖为外植体,在附加2,4-D0.15~0.5毫克/升、6-苄氨基腺嘌呤0.5毫克/升的MS培养基上,其分化率可达1:10左右。分化的幼芽转至含有活性炭。椰乳的MS培养基中(附加2,4--D和6-苄氨基腺嘌呤各0.1毫克/升),即能正常生长,形成无根幼苗,将幼苗转入含有吲哚丁酸0.2~0 .4毫克/升的MS培养基中,能够诱导生根,形成具有根、茎、叶的完整小植株。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0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