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刚播种就下雨能不能出苗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小麦刚播种就下雨能不能出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小麦刚播种就下雨能不能出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小麦刚播种就下雨能不能出苗 ♂
小麦刚播种就下雨能不能出苗小麦刚播种就下雨,之后能否出苗主要取决于降雨持续时间、雨量大小等因素。
若降雨持续时间较短,且田间无积水,则一般可以正常出苗,如果下雨持续时间较长,且田间出现积水,则会导致出苗率降低。
播种前或播种后降雨,都要将田间的积水排干净,然后适当松土,以防土壤板结。
持续下雨时可推迟播种时间,并增加用种量。
一、小麦刚播种就下雨能不能出苗
1、下雨对麦种的影响
(1)如果下雨持续时间短,而且田间没有积水,则通常不会影响到种子出苗,反而可以加快它们的萌发速度。
(2)如果下雨持续时间长,而且田间出现积水,则通常会降低出苗率,此时要排出多余的水分,防止麦种因长时间浸水而腐烂。
2、处理方法
(1)持续降雨时,可适当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并增加亩用种量。
(2)无论是播种前还是播种后遇到降雨,都要排出积水,避免出现渍害。
(3)阴雨天气过后,需适当松土,以防土壤板结。
(4)田间缺苗断垄时可以补种,或从其它密植处移栽麦苗。
二、小麦出苗不好怎么办
1、适当松土
对于麦苗长势较差的地方,可用锄头疏松土壤,并结合松土清除杂草。
2、补充水分
麦种发芽期间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多,田间缺水时会影响到出苗率,此时应每隔3天左右(或土壤较干燥时)浇1次水,浇水量以全部土壤被浸湿为宜。
3、科学施肥
(1)田间缺少养分也会影响到出苗率,对于麦苗较细弱的区域,可追施适量尿素,以加快植株的生长速度。
(2)肥料可以和清水混匀后浇灌于田内,以便让麦苗更好地吸收营养。
4、防治病虫害
(1)麦种受到病虫害的危害时也会影响到出苗,发生病虫害后可浇灌经过稀释的多菌灵、氧化乐果等药剂。
(2)需注意,使用药剂不能过于频繁,防止出现药害。
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对土壤肥力要求高 ♂
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对土壤肥力要求高1、选用良种:选择良种进行栽培,比如矮抗58、郑麦366、周麦16等。
2、整地:施加足够底肥培肥地力,同时耕翻土层并整平。
3、土壤处理: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拌土后撒于地表,耕翻入土。
4、适期播种:半冬性、弱春性品种分别于10月5-15号、10月15-25号播种,播种深度为3-5cm。半冬性、弱春性品种基本苗数为16-18万、18-20万。
一、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
1、选用良种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好的良种,有助于精播高产栽培。如矮抗58、郑麦366、周麦16,周麦18等均可实行半精量播种。
2、精细整地
(1)施足底肥。底肥应有机肥、秸秆还田、氮、磷、钾肥搭配,培肥地力,满足小麦各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要。
(2)加深耕层。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底层,加深活土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坷垃少,土壤上松下实。
3、土壤处理
(1)对地下害虫和吸浆虫混合或单独严重发生田,犁前要进行药剂处理土壤,每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2.5-3公斤拌细土20-25公斤,撒于地表后,耕翻入土。
(2)全蚀病区可每亩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5公斤,掺土15公斤,于犁地前撒施。
4、足墒适期播种
(1)在病虫混合发生区,用剂、杀虫剂混合拌种技术,各计各量,先拌杀虫剂晾干后拌剂。
(2)在造墒的基础上,选用粒大饱满、生命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作种。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提高播种质量。通常播种深度3~5cm。
(3)播种日期:以日平均气温16-14℃时播种半冬性品种,从播种至越冬开始,有0℃以上积温650℃左右为宜。一般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5-15号,弱春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15-25号播种量适宜。
(4)播种量应该以确保实现一定数量的基本苗数、冬前分蘖数、年后分蘖数以及亩穗数为原则。通常半冬性品种基本苗数为16-18万,弱春性品种基本苗数为18-20万。
(5)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补种应以本品种为宜。
二、小麦在什么温度下可以播种
冬性型的品种要求气温为16-18度,地温为17-19度;半冬性型品种要求气温为14-16度,地温为15-17度;春性型品种要求气温为12-14度,地温为13-15度。通常情况下,适宜小麦种子发芽出苗的温度为15-20度,适宜根系生长的温度为16-20度,最低温度为2度,超过30度则会受到抑制。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1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