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属于国家几级保护动物,附穿山甲简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穿山甲属于国家几级保护动物,附穿山甲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穿山甲属于国家几级保护动物,附穿山甲简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穿山甲属于国家几级保护动物,附穿山甲简介 ♂
穿山甲属于国家几级保护动物,附穿山甲简介穿山甲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被命令禁止捕猎、杀害和食用。穿山甲是一种地栖性哺乳动物,整个身体比较长,全身布满鳞甲,四肢粗短,其视觉退化但嗅觉非常的灵敏,喜欢吃白蚁与蚂蚁,主要依靠其灵活的舌头捕食。它们通常喜欢昼伏夜出,在遇到敌人时会蜷缩成球状来保护自己。
一、穿山甲属于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穿山甲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禁止捕猎、杀害和食用。非法捕杀、走私或贩卖,可被判监5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穿山甲简介
穿山甲是一种地栖哺乳动物。它的身体比较长,全身布满鳞甲,四肢粗短,尾巴长而扁,背部呈隆起状。头部呈筒状,嘴鼻尖长,无牙,擅长挖掘。其视觉退化,但嗅觉敏感。喜欢吃白蚁和蚂蚁,会用灵活的舌头捕捉蚂蚁。昼伏夜出,遇到敌人时会缩成球状。
三、穿山甲不能治病
很多人认为穿山甲的皮肉有药用价值,可以通经脉、通乳等,其实这些都是谣言。事实上,穿山甲的鳞片由角蛋白组成,就像人的指甲一样。但正因为这些错误的想法,穿山甲被大量杀害,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因此,必须拒绝非法杀戮、购买、食用穿山甲。
穿山甲是几级保护动物,附穿山甲的生活习性和种群分布 ♂
穿山甲是几级保护动物,附穿山甲的生活习性和种群分布穿山甲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甚至在亚洲也受到各国法律保护,穿山甲主要以白蚁为食,平时也吃各种幼虫如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且食量很大,其发情交配时间在4-5月,夏天挖洞住在凉爽通风、地势较高的山坡,冬天住在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其种类有大穿山甲、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等。
一、穿山甲是几级保护动物
1、在我国穿山甲属于二级保护动物,甚至在亚洲也受到各国法律保护。
2、在2002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禁止任何穿山甲贸易活动。
二、生活习性
1、穿山甲主要以白蚁为食且食量很大,平时也吃各种幼虫如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等。
2、穿山甲为哺乳动物,发情交配时间在4-5月,雄性发情期较长且没有周期性,雌性发情期在2-5月,周期在12-25天。
3、夏天挖洞住在凉爽通风、地势较高的山坡,冬天住在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
三、种群分布
1、大穿山甲:一种分布在非洲的穿山甲,个头很大,时最大的穿山甲种类,主要以蚂蚁与白蚁为食。
2、中华穿山甲:栖息在丘陵、山间、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区,主要以白蚁、蜜蜂及其他昆虫幼虫为食。
3、马来穿山甲:又叫马来钻山甲、爪哇鲮鲤等,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低海拔森林中。
穿山甲是哺乳动物吗 ♂
穿山甲是哺乳动物吗穿山甲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胎生哺乳,穿山甲是在母体内发育完全后才出生的,出生后是通过母乳获取营养,所以是哺乳动物。
穿山甲一般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和潮湿地带,喜炎热,能爬树,以白蚁、蜜蜂和其他昆虫为食。
一、穿山甲是哺乳动物吗
1、穿山甲是哺乳动物,且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2、哺乳动物的特征:
(1)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而且都以乳汁哺育幼儿.
(2)哺乳动物的口内有再生齿.
(3)哺乳动物除单孔目外,均为胎生.
(4)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脑比其他脊椎动物发达得多,而且还有12对儿脑神经.
(5)此外,哺乳动物的心脏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血液中有红血球,但无细胞核。
二、穿山甲的形态特征
1、穿山甲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
2、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
3、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1对。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2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