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如何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胜出!
农机合作社如何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胜出!
通过走访,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全国各地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或农机大户有很多,有的资产甚至已经过千万,但普遍反映并没有见到太多钱,问他钱去了哪,就指着车库里的一排排大型农机具,“诺,都在那呢”。有的人自嘲,这些年挣的钱全都贴到机器上了,甚至一年到头的利润想扩充机器都不够,这一方面说明大型进口机器价格太高,吃掉了合作社大部分的利润,另一方面说明大家普遍都追求扩大规模,对目前的市场信心较足。矛盾的是大家也普遍反映,近几年市场竞争激烈,远不如从前好做,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不断更新、购进新机器?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吗??有没有其他方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不同规模的合作社如何错位竞争,扬长避短?未来的大型合作社将有哪些发展方向?下面笔者根据了解的一些情况,尝试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指正,探讨。
可能没有人能拒绝做大的诱惑。即使做大伴随着更大的风险。
以前市场好做的时候,不断购进新机,享受到规模效益带来的可观收益的快感,同时追求更大的成功,这是每个人心底的渴望,所以,一旦发现有任何的潜在机会,都会想去搏一搏,可是风险变得很大,尤其对于近几年的农机圈。补贴降低,金融政策谨慎,想要购入新机器变得压力巨大。
以某进口青贮收获机为例,200多万的价格,前几年的补贴大概在20万左右,绝对金额是不低了,可是在200多万的总价面前,对购机者压力减轻方面起的作用还是有限。据了解,虽然2021年央行等五部门发布文件明确了支持农机具依法合规抵押质押融资 ,但具体落地还需要些时日,所以购机压力计划全落在合作社身上。
2021年的补贴系统还没有开放,不过补贴下降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样一来购机压力又增加了,再加上市场竞争加剧作业价格有所下降,回本周期也相应增加。买回来一年作业2-3个月,其余时间只能放在车库吃灰,前提是你得有车库,有了车库还要定期养护机子,不然小心来年作业的时候给你掉链子。这样一想投资回报率确实不高!不断扩充机器数量,一旦市场出现变动,业务流失,不能出去挣钱的机器,想必任何人看了都开心不起来。
当然购买新机器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增加新业务,比如特定地区耕地面积增加,需要引进新机器来满足机械化的需求。不可否认,可是这种机会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需要抢占先机,最后也免不了演变为激烈竞争,那如何在稳定的市场中深耕,深挖,建立自己的优势呢?
不同于农机产品,可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保护和绝对技术优势,农机服务,貌似除了服务质量和作业规模外,很难找到一个类似“核心技术”的点来赋予其绝对的优势,而服务质量和作业规模貌似也很容易被攻破,单一个价格战的杀伤力就已经让各方头疼不已。跨区作业的发展也已经让“当地优势”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
立足服务,打响品牌,
就如我们一说到服务,很多人想到海底捞一样,提到农机合作社呢?你想到哪家?为什么会想到他?这里可不是鼓励去学海底捞的服务啊,而是精进农机服务,比如,”我种的地种子发芽率比别人高,苗长的比别人种的壮,果穗结的大,机收减损效果好,我收的青贮作物牛场的牛更爱吃。”当合作社能自豪的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证明它的专业服务能力具有了优势,这样就能避免被动的拖入价格战。让农户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专业服务带来的好处,口口相传,口碑就建立了,继而建立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影响力有多重要不必多说,农机服务的品牌还应该有更多内涵,比如提供专业的建议,甚至举出成功的案例,这就需要农机专业户或合作社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并保持对行业新成果的关注。
手里不能只有农机这一张牌。
为了保持优势,一些农机合作社已经意识到不能只有农机服务这一个业务,开始向上下游延伸,比如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的机械化作业,既能开拓种植带来的一部分收入,也能保证农机有一个稳定的作业面积。还有一些涉足农资供应和农产品初加工。
未来的合作社将会发展成什么样?
有的合作社追求规模效益,不断联合壮大;有的突出优势服务,不断做精;有的开始向农机服务和农业种植多元化发展,我们还可以看到土地托管等新的服务模式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土地托管全托的概念是每年农户向合作社缴纳一定的托管费,可以得到当年一定数量的收成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全部由合作社承担的一种社会化服务方式。所以,外出务工和农事生产可以两者兼得,想起前些年大家非常关注的农业人口老龄化,年轻人不愿种,种不好地的问题,现在慢慢的开始有了解决方案并付出了实践。所以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合作社也一定能克服当下困难,在不断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2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