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上风光的插秧机会不会成为规模化农业的祭品!
展会上风光的插秧机会不会成为规模化农业的祭品!
根据往年展会的经验,插秧机必然会是不少企业展台的焦点。插秧机在国内是一个“显赫”的门类,不仅仅是因为世界500强的久保田和全球知名的洋马、井关的主打产品,而且还背负了老一辈农机行业领导、专家无限的厚望、农机推广部门太多的期望。
从资源配置方面,如果把插秧机看作一种机具的话,它就是享受补贴资金支持最多的农机具。
从时间上看,插秧机也是国内市场培育期最长的农机,自从日本引入国内伊始,距今最少有25年的时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类农机产品市场培育期,诡异的是截止到现在,插秧机的市场培育期还没结束。
但即便如此,在规模化农业背景下,笔者仍不看好此类产品,并且认为它没有前途,是一个未老先衰的产品,甚至会像半喂入水稻机一样会半道夭折。
不符合规模化大趋势,终将被边缘化
大家都应该知道,在2009年前,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年需求最高超过2.5万台,曾经统治水稻联合收获机行业15年左右,鼎盛时期日韩加上本土有超过50家企业群雄逐鹿。但2010年之后,几乎一夜之间这种产品就退出了主流市场,现在每年需求不足2000台,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产品。与此同时,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则强势崛起,最高时全行业年销量突破8万台。
造成全强而半衰的深层次原因是国内土地加速流转和农业规模化进程加快。在这个进程中,大功率、高效率农机产品均享受到了趋势的红利,而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由于不适合规模化作业而终遭淘汰。
水稻插秧机现在面临着和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同样的命运。水稻机播和水稻机收曾经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两大短板,但在2017年,水稻机收面积已经超过70%,可以说能用机器收的地方,几乎100%机械化了,而水稻机播率勉强只有50%,据说约100万台的水稻插秧机保有量,每年实际使用率连50%都不到,问题肯定不是出在没有需求或农民不愿意用机器播种,而是出在机器本身上,也就是说方向性的错误。
水稻机插秧最关键的环节其实不在插秧而是在育秧上,工厂化育秧只能部分提高作业的效率,但解决不了成本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凡是成本高、效率低的机器,不管作业质量有多高,最终都会被淘汰掉,因为大规模农业追求的是综合效率和比较收益。
不止中国,如果对欧洲和美国农业有研究的话,你就会发现,在欧美市场,大规模生产模式下,水稻一是旱稻占多数,二是规模化生产为主,所以水稻种植环节是采取旱直播或撒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种了10万亩的水稻,要让你插秧,你得建多大的育秧中心,又得购买多少台插秧机,请多少机手呢?肯定是不规模不经济的种植模式。
竞品不止一种,合围打击出现
插秧机的替代品已经出现,现在看还不止一种,并且每一种都有可能因为迎合了规模化种植的需要而取代了水稻插秧机不可一世的地位。
其中最接地气的是水稻直播机。水稻直播的优势就是简单方便和成本低,罗锡文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在推广这项技术,现在全国范围内,水稻直播技术正在普及中,但要大面积采用直播技术,除了种子改良和机器优化之外,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要让几千万稻农一夜之间接受水稻直播还是有难度的,让农机推广部门承认水稻插秧是个落后的、过时的技术也很难。
最具杀伤力的直播无人机。个人观点,直播无人机是比植保无人机更有前途的机器,这个产品的出现,不但颠覆了水稻插秧机,而且直接革了水稻直播机的命,杀手锏是“速度+效率”。
笔者认为,这个世界上,任何农机,只要有速度和效率任何一个优势,都可以横行于天下,更何况集两大优势集于一身。水稻直播机比插秧机成本减少80%,效率提高3~5倍,而植保无人机与直播机成本不相上下,效率却提高不止20倍。
水稻直播无人飞机现在有珠海羽人在力推,相信2019年将有更多的无人机企业进来,也会有更多的技术应用到这种机器上,比如高压弹射装置、精量弹播技术、丸化技术等。
最容易被用户接受的还是抛秧机。近两年国内出现一种新机器叫均匀抛秧机,这种机器也需要前期的育秧,这对于缩短水稻生长期很有必要,另外抛秧相对插秧来说对苗的伤害小,可以缩短5天左右的缓苗期。另外,相对于插秧来说,机器简单的多,成本至少降低一半,更重要的是效率至少提高5倍,在插秧机、直播机和直播无人机之间,水稻抛秧机更像一个中间产品,可能更容易被用户接受,所以我们也没有理由不看好这种产品。
新技术出现,往往会颠覆一个行业,现在水稻插秧机就面临着这种窘境,并且不是1种技术,而是至少3种技术,从效率和效益上看,插秧机都不占优势。
技术20年无变化,性价比不高
当然从产品本身来看,自从20年前洋马把插秧机引入中国市场之后,这一产品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技术仍是日本本土的技术,产品仍是日本的原型机,对于洋马和久保田来说,这是典型的市场“撇脂”+“榨汁””战略,也就是用成熟的,甚至本土已经落后的技术,通过市场转移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
但插秧机是基于小规模精细化农业而度身定制的机器,面对中国风起云涌的土地集中和农业规模化,插秧机产品在技术上没有突破,在机器上没有创新,导致了主导机器虽然工作质量优秀,但是效率低下,性价比偏低,这一切都不利于这种产品的发展,并给替代产品创造了超越的机会。
国产群雄崛起,行业或将进入无利润区
插秧机是技术高度集成的机器,可以说是国产化最难的农机之一,长期以来,凭借技术垄断日本久保田、洋马和井关牢牢把持着市场的领导权,也维持了一个较高的利润水平。
但水稻插秧机的技术壁垒已经被国内企业打破。苏州久富夺得首功,最先拿下了手扶式插秧机,并逼迫久保田回头自救,现在高速插秧机技术也已经被国内企业掌握,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内推出6行及以上高速插秧机的企业有15家左右,这些企业现在问题只是在产品的稳定性上,技术上已经没有秘密可言。
国产群雄崛起预示着全行业成本和价格双双走低,在当前需求下行阶段,低价格产品并不创造新的市场增量,但会蚕食久保田和洋马的市场份额,并会整体拉低行业的利润水平,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企业都不愿意投入研发,行业会加速度衰退。
最终会锚定在特定区域内,产品不会消失
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曾经一统天下,最高年销量超过2.5万台,是个巨大的市场,但现在年销量连2000台都不到,水稻插秧机也一样,可能若干年之后其需求量会降到5000台左右,连现在的1/10都不到。
最终其需求会与机器功能相匹配,主要用在南方部分地区精细化种植,沿海地区季风较强的地区,一年三季或二季种植区。
不看好水稻插秧机,但看好其底盘
虽然不看好水稻插秧机的未来命运,但并不是不看好这类产品,事实上水稻插秧机的底盘技术和插播技术能够应用到很多领域,在这款产品底盘基础上能开发出大量的衍生产品,这应该是这类产品未来的价值所在。
比如抛秧机、直播机都是在插秧机底盘上开发的,又如比施肥机、撒肥机、侧深施肥机、水田运输机等。
插播技术可以开发出油菜移栽机,当然也应该能开发出玉米、中草药、花卉和果树移栽设备。
一种生命的终结,通常是另一种新生命的开始。让我们一同带着更为复杂的眼光去几天后的武汉展会上重新审视展台上光鲜亮丽的水稻插秧机吧。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3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