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农机市场6大“怪相”
2019年农机市场6大“怪相”
刚刚过去的2019年,农机市场整体运行不尽人意,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怪相,笔者总结了6大“怪相”,或对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1. 诚信不足还想“赖”
农机行业在制造、流通、消费、服务等经营活动中,诚信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制造企业和渠道经销商之间的纠纷,供货商和制造企业之间的纠纷,经销商和用户之间的纠纷等,各种纠纷基本都是围绕产品展开的,但是归根结底,所有纠纷背后都反映出商业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近年来,农机行业“老赖”被不断曝光。2019年,农机“老赖”频遭法院公开,可谓大快人心!企业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才能长远发展。
2. 大品牌不如小品牌卖得快
这种现象在传统成熟农机产品市场中表选最为突出,伴随着农机产业的不断进步,起步发展较早的产品如轮式小麦收割机、小中型拖拉机、小型农用工程机械等产品,如今已经进入综合性能稳定的成熟期,且市场饱和迹象愈加普遍,存量竞争特点突出。
2019年,大中拖市场显现出明显的存量特点:一是增速趋缓甚至负增长,销量下滑超过两位数;二是产品同质化竞争特征突出;三是价格竞争成为主要形式,直接导致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四是各品牌销售收益差距明显。
2019年,国内大中拖市场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大企业的日子不如小企业过得滋润。在用户收益不足、购买力下降的大环境下,小品牌产品的价格优势显现出来,很多用户选择了价格较低、作业表现“说得过去的”二、三线甚至四线品牌。
预计今后几年,小品牌占据市场份额的现象还会继续,农机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实力,确定准确的市场定位、品牌和产品区隔,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3. 补贴资金挪用“见怪不怪”
据相关机构统计,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徽、内蒙古、河南、山东、河北等10余省(市、区)对农机购置补贴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及涉案人员进行了处理,并出具了通报。在调查统计中发现,不少区域财政及主管部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兑付不到位的现象也尤为突出。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和严格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仍需要各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进。
4. 补贴完的产品“二手”卖
据多地经销商反映,2019年补贴完的产品被当作“二手”机器卖的现象有所抬头,且手段花样翻新,隐蔽性较强,对正常市场销售冲击不小。
这种现象在某省打捆机市场表现较为突出,不少打捆机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补贴,而后,不少打捆机都是8成新、9成新甚至全新,被喷漆、清理、修复翻新后,作为“二手机”进入市场进行“二次销售”。
前几年,多地主管部门针对这种行为进行过整治,但是仍未完全杜绝。国内农机“二手机”市场的规范和整治,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5. 停产、限产为让雾霾去得快
在农机制造领域,橡胶、铸件、钢铁等原材料因为环保治理导致价格大幅上涨,且经常缺货。究其根源,除了环保整治需要企业配套污染治理设备设施的同时,一遇到雾霾天气,相关管理部门就要求企业停产、限产,这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制造成本增加和产量下降。
毫无疑问,国家对于环境整治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要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但同时,也呼吁各地相关主管部门,在环保政策执行上要最大程度地避免采取“一刀切”。
6. 小马装成“重器”卖
这一现象特指拖拉机产业“大马拉小车”而言的,也就是小底盘大马力,即发动机与底盘严重不匹配,发动机功率大大超过底盘所能承受极值的拖拉机。
“大马拉小车”兴起主要是因为补贴高、价格低、成本低、利润高,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对该类产品严令禁止,但是,这种“畸形”产品依然有一定的市场。
从长远来看,“大马拉小车”必定是一种过渡产品。未来,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拖拉机才是用户的首选。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4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