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 “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成就有四。所谓标志性成就,就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节点,也是通向未来的新起点。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60%以上。2014年达到61.6%,2015年达63%以上,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中级阶段后期。机械化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结构调整优化期和转型升级过渡期,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十三五”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必将突破70%,是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优质、高效进军,完成中级阶段历史使命的决胜阶段。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0%以下。2014年降至29.5%,历史性突破30%这道坎。2015年降至28%左右。与此同时,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增加到5500万人,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十二五”时期从19.3%上升到25.3%,上升了6个百分点。农机人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带头人。这标志着在农业生产的人机运动中,用机器取代人力,用新型农民取代传统农民的增机减人、增新型农民减传统农民的双增双减运动,已达到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此趋势还在继续。预期“十三五”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将降至20%左右。农业生产对人力等传统要素的依赖大大减弱,对机器等现代要素的需求明显上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及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差逐步缩小,保障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缩小了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农业机械化支持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我国2011年城镇化率突破50%,(2011年达51.27%,2015年达56.1%),进入城镇社会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资源利用更加合理,经济发展更加高效,“四化”同步推进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粮食总产量为重要标志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6亿吨以上粮食的新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农业机械化物质技术支撑。纵观历史,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有正相关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业生产以人畜力手工工具传统生产方式为主,机械化作业很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1970年前都在80%以上,农业生产能力很低,粮食总产量长期徘徊在2亿吨以下,人均粮食长期徘徊在270公斤左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有一定发展,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0年代达到20%左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从80%降到60%左右,粮食生产能力从2亿吨左右提高到4亿吨左右。1989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4.9%,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60.1%,粮食总产量4.07亿吨,人均粮食提高到361公斤;20世纪90年代,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到30%以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逐步降到50%左右,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5亿吨左右。1991年与1999年比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1991年为28.3%,1999年为3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991年达我国历史上最高峰值3.91亿人,1999年减为3.58亿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1991年为59.7%,1999年降至50.1%;粮食总产量1991年4.35亿吨,1999年5.08亿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了3.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减少了3330万人,多生产了7309万吨粮食;进入21世纪,尤其在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及实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支农强农惠农政策以来,形成了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快速发展成长期。又称为黄金发展期。这1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34.3%提高到63%,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人畜力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这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4.69亿吨增加到6.21亿吨,增加了1.52亿吨,农业机械化促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1.3亿人,保障了粮食生产12连增。用2004-201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分析,粮食总产量与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线性正相关关系显著。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了60%这道坎,达到了63%的新高度,粮食总产量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突破6亿吨大关,2015年上了6.21亿吨的新台阶,人均粮食达452公斤。农业机械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在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向非农产业、向城镇化转移加速的情况下,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支撑,我国粮食生产不可能实现十二连增。“十二五”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年生产粮食6亿吨以上,是标志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新水平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了3000亿元、4000亿元两道大关,已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2000年突破500亿元,2005年突破1000亿元,2009年突破2000亿元,2012年突破3000亿元,2015年突破4000亿元,由小到大,“十二五”时期出现了两大突破。2012年突破3000亿元后,当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十大新闻正式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欧盟第二,美国第三。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占全球农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10年已超过40%,2012年达45.8%,2014年已超过50%,达51.2%,中国农机工业产值已稳居全球第一。我国生产的农机产品,已具有保障国内需求90%以上的供给能力,中国农机已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国际农机巨头也纷纷投向中国,中国农机的国际参与度与影响力明显提高,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工业协调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国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亮点。
在为“十二五”时期农机化发展成就点赞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国家比较,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农业机械和农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大而不强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十三五”要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再上新台阶,既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安全,又要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把农机大国建设成农机强国。任务更光荣、更艰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化解发展难题,开创由大变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
相关链接
按照2007年农业部发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0—70%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由此进一步细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0-50%为中级阶段初期;50-60%为中级阶段中期;60-70%为中级阶段后期。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007年达42.47%,总体上进入了中级阶段;2014年达61.6%,总体上已进入中级阶段后期。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49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