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典型发言
2019年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典型发言
编者按:3月17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北省襄阳市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山西、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重庆、黑龙江、吉林8个省(市)农业农村厅和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合作社分别作了典型交流发言。现将上述10个典型发言予以印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典型发言材料一
创新扶持政策 助力全程全面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山西山多川少,特色种养业资源丰富,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对我省尤为迫切。近年来,我们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民对机械化生产需要为目标,坚持“五个围绕”抓扶持政策创新,助推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围绕有机旱作农业抓政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提出“山西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的重要指示后,省政府出台了有机旱作农业实施意见,将“农机配套融合工程”作为六大工程之一。我们认真落实总书记指示,制定了《关于加快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2018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将“农机配套融合工程”细化为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机械化秸秆还田提质、农机深松整地推进、机械化生态保护、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农机农艺配套融合等六项工程,配套以奖代补、作业补贴等措施,推动工程落地。省财政投入4000万元,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564万亩,补助标准由每亩25元提高到30元;完成机械化秸秆还田2408万亩,机械化加工转化农作物秸秆377.8万吨。特别是针对丘陵山区农田地块小、坡度大,大型机具进地难、作业难的实际,协调省财政追加资金1200万元,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8000亩。
二是围绕农机绿色发展抓政策创新。近年来,我省提出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将电动农机作为延伸产业链、拓展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项具体措施。我们紧抓有利时机,积极争取省政府将电动农机奖补列为2016年度新实施十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动农机发展的实施意见》,投入5000万元,在20个县开展电动农机奖补,最高奖补比例达到85%,共补贴1.2万农户购买1.4万台件电动农机新产品,有效推动了电动烘干、电动除草等绿色农机的推广应用。国务院办公厅专门约稿,新华社、人民网、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是围绕示范引领抓政策创新。示范引领是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015年以来,我省采取省县共创的机制,累计投入9000万元,在全省49个县开展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乡村创建活动,建成示范县30个、示范乡100个、示范村500个,芮城等5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投入3480万元,开展农机化示范社场户创建活动,培育国家级农机合作社56个,省级示范农机合作社220个、机械化家庭农场185个、农机大户350个,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投入5720万元,加大丘陵山区机械化以及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应用示范、果园管护、植保无人机飞防等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力度,打造了一大批示范典型样板,有力促进了我省农机化发展延展拓面、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四是围绕脱贫攻坚抓政策创新。助力脱贫攻坚是我们农机部门的应尽职责。一方面,我们在安排农机项目资金时,将60%以上的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另一方面,探索开展了“农机合作社+贫困户”的农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将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注入农机合作社形成固定资产并量化为股,贫困户以股入社、按股分红,强化利益联结,探索出了“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农机扶贫新路子。截至目前,共投入省级资金1400余万元,带动市县整合投入扶贫资金近6000万元,建立187个农机资产收益性扶贫试点,吸纳和带动6100余户贫困户、1.8万名贫困人口,户均分红800多元。
五是围绕金融扶持抓政策创新。农机合作社自筹资金难、融资渠道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与农行山西省分行多次磋商,联合为农机合作社融资贷款提供专属授信额度,并初步达成为农机合作社量身开发农机购置贷和农机经营贷等金融新产品的战略协议。目前,由省市县农机部门考察推荐、农行部门审核确定64个农机合作社进入授信范围,授信额度达到38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的难题。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是我省在农机化扶持政策创新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与兄弟省市比较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务院42号文件及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推进山西农机化事业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典型发言材料二
精准发力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浙江四季分明,农业产业众多,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客观上对农机化要求更高更全面。自2016年原农业部批复同意我省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以来,我省紧紧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富有浙江特色的机械化全面发展路子。2018年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8.9%,茶叶从生产到加工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食用菌基质加工、菌包装袋、灭菌、液体接种机械化水平近80%,年出栏3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的自动化喂料系统覆盖率近70%,果菜生产的耕作、排灌、植保等通用环节实现机械化。具体汇报如下:
一、抓关键,提升发展水平
结合各产业生产环节机械化装备及应用情况,确定了我省十大主导产业机械化关键环节31个,并紧扣关键环节机械化,全面提升产业机械化水平。一是由水稻向其他主导产业拓展。在巩固提升水稻等产业机械化水平基础上,抓住果蔬茶菌、畜牧水产等的育苗、移栽及采收、产后加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环境控制等关键环节,提升机械化水平。二是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发展。在大力推进耕作、田园管理等通用性机具应用的基础上,引进丘陵山区适用机具,如山地轨道运输机,彻底改变农资上山、农产品下山肩挑人扛局面。三是由机械作业向智慧农机发展。制订设施大棚团体标准,推广控温控湿、智能施肥、物联网设备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应用,初步统计,全省实现设施栽培面积415万亩。
二、抓政策,强化财政支持
我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研究创设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农机“机器换人”拓面发展。一是累加补贴政策。对纳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且又是我省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具进行累加补贴,如秧苗移栽机,补贴比例从不足30%提高至50%。二是新产品政策。积极抓好中央农机新产品试点工作,全力创设我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安全可靠、先进适用、推广前景好的农机装备纳入补贴,3年累计使用中央、省级新产品补贴资金8245.5万元。三是“以奖代补”政策。对农机化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在下达省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倾斜支持,鼓励地方创新性发展农机化工作。四是首台套政策。鼓励地方出台政策,扶持引进研发新机具装备,个别县市的补贴比例高达80%,极大推动了先进机具试验示范推广。五是保险政策。推动各地将农机具保险保费补贴列入财政支持范围,全省共70个县(市、区)开展农机具保险业务,2018年投保农机具7702台套,保障额度14.4亿元。
三、抓示范,打造标杆样板
在示范样板打造上,牵牢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创建这一“牛鼻子”,充分发挥样板在引领机械化全面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在制定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规范、评价办法的基础上,出台农业主导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县评价办法,建立“机器换人”示范创建评价体系。同时积极引导地方从成熟的机具装备入手、从薄弱环节切入、从条件好的地方起抓、从点上推开,循序渐进推进“机器换人”。3年累计建成省级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115个、示范基地334个,其中水稻示范基地178个,其他主导产业示范基地156个(果蔬59个、畜牧34、茶叶33个、其他30个)。
四、抓服务,促进区域发展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优化服务主体区域布局,引导服务主体开展横向联合、纵向协作,延伸服务链,拓展服务面,创新服务模式。全省现有农机合作社1553家,省级以上示范社251家,“2+N”(“2”即作业、维修功能,“N”即培训、销售、产后加工等功能)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35个,植保飞防组织26家。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纽带,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如我省的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立足西兰花全程机械化生产,辐射带动蔬菜基地面积2.2万亩,促成区域农机化水平整体提升。
同志们,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我省仅做了一些探索,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国务院42号文件及本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的好做法,进一步加大农业“机器换人”,推动我省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典型发言材料三
聚集聚力科技创新 加快两全两高发展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以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聚焦农机化短板环节与薄弱领域,聚力农机科技创新,与省财政厅联合实施“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产学研推用整体推进,精准发力,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引领推动了全省农机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注重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着力创新研发机制。为破解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脱节的机制难题,我们采取大课题“1+N”的研发创新模式,一个科研院校牵头,几个企业或科研机构协同,汇集专家智慧,集中资金进行体系研发。同时,将农机产品验证示范作为研发创新重要一环,单独设立课题,集中验证。目前,每个项目平均有2.8个单位协作完成,探索形成了“科研院校重点研发—生产企业重点制造—推广机构重点验证—合作社重点应用”的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研发新机制。2017、2018两年时间内,集中5290万元财政资金,先后确立了秸秆利用等7个全程机械化体系研发领域,打造形成了农机科技创新核心团队。
二是注重以应用为导向,着力推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我们坚持应用型研究项目定位,项目任务既有样机产品,更有应用数据。工作中,注重新旧动能同步推进,前沿技术与现有技术各有侧重。针对拖拉机、小麦、玉米大田作物机械等传统优势产品,围绕智能高效、绿色环保等关键技术嵌入,重点在优化提升上下功夫;针对农产品初加工、特色经济作物、林果、农作物秸秆与畜禽废弃物利用等农业农村急需、山东市场短缺的农机产品,每年确定重点,递次研发。目前,已完成项目中,形成样机212个,新工艺183项,82%的研发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三是注重强化示范推广,着力破解无机可用难题。为推动研发样品转化为产品,我们适时修订鉴定大纲,努力拓展鉴定范围,积极为产品补贴创造条件。同时,依托农机合作社和示范基地,分作物、分环节每年组织召开100多场现场会、演示会、验证会。2018年3月份,我们利用省政府举办中国(山东)制造业博览会的有利时机,专门开辟展区,对农机装备研发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集中推介。目前,重点研制的烘干机已进入补贴范围,重点研制的大蒜播种机已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农业生产无机可用的局面正加速破解。
四是注重健全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协同保障体系。2015至2018四年的时间内,省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资金3亿元,拉动企业研发投入4亿多元,烟台、临沂等市参照省里做法,安排资金支持农机研发创新,全省初步形成了省级主导、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农机研发创新政策支撑体系。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扶持力度,将农机装备制造应用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重要内容,把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增长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资金重点整合的背景下,把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列入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聚集各方力量,力推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
创新是前进的引擎。科技创新使我省机耕、机播、机收“老三样”有了质的提升,秸秆机械化利用、高效植保和粮食烘干“新三样”有了新的突破;科技创新使我省农机化发展不断站上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亿千瓦,拖拉机249万台,联合收获机32万台,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45个、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市县56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5%。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精神,抓住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大机遇,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对标先进,乘胜前进,为率先建成“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做出新的贡献。
典型发言材料四
深化机信融合 推动转型升级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我们借助省委省政府推动北斗产业应用的东风,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标准统一、互联共享”的原则,积极开展“互联网+北斗+农机”实践探索,加强机械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按照会议安排,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一张网”和“一幅图”。在省政府主导下,我省建立了基于北斗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合作机制,制定了《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把“互联网+北斗+农机”作为农业领域推广重点,为现代农业发展织就“一张网”、绘好“一幅图”。“一张网”是指建立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网,为农业生产实时提供高精度位置信息;“一幅图”是指基于田块大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电子地图,为农机作业提供实时数字地图。针对自成体系不兼容导致重复建设问题,将现有应用系统整合为一个平台;针对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导致信息不能共享问题,推行硬软件标准化建设,逐步融入全省统建的“楚天云”平台,实现与多部门相关数据信息互联互通;针对重建轻管、投入单一导致模式不灵问题,推行PPP模式,带动了建设项目投资多元化,解决了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难问题。目前,我省基于北斗的“农机信息化作业智能调度”和“农机自动驾驶精细耕种”两大系统,以及面向用户的桌面软件、微信公众号和短信平台的“三位一体”应用终端已上网运行。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打造机信融合升级版。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我们突出“兼容、共享、模式”三大核心要求,创新顶层设计,着力建立企业参与、多主体合作模式,在借鉴“互联网+北斗+”其他行业应用的技术和模式的基础上,联合攻克农机行业应用技术难关。基于生产与管理需求,重点研发收获机精准测亩测产设备,引进应用精量施肥施药设备,推广农机精准作业质量监控设备,制订信息产品的技术规范和检测标准,开展农机作业工况在线监控等。此外,还将运用“农业卫星遥感+近低空航测+农机物联网”综合技术,结合已开展的农机调度、农产品收获测产、作业补贴等信息资源,建立农情数据采集广度与深度兼容的精细化数字农业发展模式。
三是开展先行先试,实现农机共享互利共赢。目前,我省通过北斗项目已搭建了精准农业信息化平台,统一了多种应用系统的接口标准和技术规范,联合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拖拉机辅助驾驶系统前装、联合收割机即时测亩测产、高效植保装备北斗应用、插秧机辅助驾驶等方面开展了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我们在42个县安装了1400余台(套)基于北斗的深松作业监测终端,实现对所有深松作业质量、面积监控的全覆盖;在36个县安装70多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完成精准作业10多万亩;在16个县安装5700余台(套)监测终端,对150万余亩秸秆还田离田面积进行监测。目前,全省累计安装各类智能终端1万余台(套),累计监测作业面积1200万亩。
四是依托新型主体,探索农机信息化新路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排头兵。我们紧紧依托他们,积极探索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新路径,全力为他们提供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以及在农机购置补贴、金融保险、维修保养、承担国家农业项目等方面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通过成本控制,让他们觉得信息化技术管用、有用;通过培训服务,让他们会用、真用。目前,我们在242个农机合作社开展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109个农机合作社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补助试点。通过项目带动,引导各地累计投入16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同时,我们还将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省还仅仅处于试点运行阶段。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积极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以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新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典型发言材料五
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薯类和其它旱粮作物,其中小麦常年种植面积4200万亩,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900万亩。2018年,全省拖拉机拥有量231万台(大中型23.2万台),联合收割机21.5万台,插秧机3.7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9%,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的作用充分彰显。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是培育作业主体,夯实服务基础。农机合作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承载者实施者。为培育发展农机服务主体,我省从2010年开始,采取县推荐、市审核、省评定的办法,每年公布一批省级示范社,至2017年已有526个。2016年省政府印发《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设1000个集农业技术推广、农资展示展销、作业信息发布、人员培训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近两年,依托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建设农事服务中心237个,安排财政资金3960万元。在示范社创建和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引领下,全省农机合作社达5281个,有力夯实了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基础。
二是优化补贴政策,强化装备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体现,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武器装备”,必须要精、要良、要强。依照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我省在做好大宗农机产品购置补贴的同时,结合全省不同区域地形地貌和作物种植情况,突出重点补、突出短板补。皖南山区对经果林茶等特色农机加大补贴,中部丘陵地区对薄弱环节农机重点补贴,皖北平原对复式大型高新农机实行地方财政叠加补贴,为农机服务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我省亳州市在2016年实行财政叠加补贴达13亿元,加快了农机装备更新和结构优化,全面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所辖县区均荣获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三是适应市场态势,优化服务供给。随着土地流转等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农业种植规模、方式、结构及其之间的需求关系发生变化:个体农户零散种植越来越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种植呈增长态势;个体农户购机自用越来越少,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呈增长态势;个体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企业等单兵作战越来越少,而其相互之间协作对接、要素优化配置形成联合体呈增长态势。应对新的发展态势,我省依托农事服务中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与个体农户、种粮大户、农业生产企业等有效对接,实行订单作业、全程托管、集约服务,鼓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减少农机资源闲置,努力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最大限度避免了有机没活儿、有活儿缺机、机械扎堆、盲目跨区等现象的发生,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四是突出政府推动,创新服务机制。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市场行为、受市场调配,加之政府因势利导,协调推动,服务的综合效应成倍放大。2016年,亳州市蒙城县由政府组织全县实施农机作业托管服务,2017和2018两年在全市推开。具体做法是:政府印发方案,将托管服务工作纳入考核,对辖区耕地实行网格化管理,以网格定责任人、定实施作业的合作社,夏、秋两季财政都安排每亩10元的作业补助,乡、村、户、合作社之间按要求签订托管责任书或作业协议,散机就近纳入合作社。这种做法创新了服务机制,提升了服务效益,全市实现“人地机结合、收种禁一体”,省心又增收农民满意、发展有后劲合作社满意、禁烧有保障政府满意。张曙光副省长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批示在全省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机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个体农户等种植主体衔接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但我们做得与上级要求和实际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42号文件精神,继续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的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典型发言材料六
着力农田宜机化改造 推动重庆农机化转型升级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17年,全国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研讨会在我市召开,会上我们学习了兄弟省的好经验,聆听了部农机化司的殷切希望,倍感鞭策和鼓舞。一年多来,我们以会议精神为指导,一以贯之、心无旁骛地扎实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使该项工作不断深化,现汇报如下。
一是规划成体系。2017年颁布实施《重庆市丘陵山区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为做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我们配套编制了《重庆市丘陵山区地块宜机化整理整治技术规范要点图文释义》及宜机化项目规划设计文本范例,并向社会公开。制定了《重庆市农委关于土地宜机化整治先建后补的通知》《重庆市农委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宜机化整治的通知》《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关于信贷担保或股权投资支持农田宜机化整治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技术标准与政策规定互为促进、互为犄角的规划体系,在规划体系规范之下,做到技术有标准、推进有机制、参考有样本,保证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二是产业有基地。我们不是为了宜机化而宜机化,而是以用得上用得好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节本增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改造过程中,十分注重同步装备一套机器、跟进一套技术、培育一个主体、发展一片产业,一改以前一部分农业项目不持续、难结合的问题,做到了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休闲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宜机化项目基地上,产生了一批从几百亩到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现代产业发展基地。可以讲,一个宜机化项目就是一片有质量的产业基地,其中挂市级示范基地标志牌的就有28个。
三是成果在拓展。至2016年以来,市级财政每年都安排2000万元以上的投入,且每年都有追加用于支持宜机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宜机化项目有300多个,面积30万亩以上。去年底,在没有任何资金承诺和任务要求的情况下,各区县就上报了700多个50万亩的项目申请,个个项目都有业主、产业、地点、联系电话,用我们重庆话讲叫“喊得醒,叫得应”。现在全市十多个万亩级片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建设。
四是探索得鼓励。农田宜机化改造的重庆探索和实践,经农业农村部总结提炼被写进了国务院42号文件,重庆市政府今年的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首次将农田宜机化改造列为主题之一。部里张桃林副部长,司里张兴旺司长和有关司、处领导多次莅临重庆调研指导,给予充分肯定,我们倍受鼓舞倍添信心。
五是保障更有力。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明确表示要加强领导、加大农田宜机化改造投入,将该工作提高到贯彻落实国务院42号文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高度进行部署。重庆市正在开展的农机化地方立法也将农田宜机化改造写入了相关章节。市财政局明确表示,2019年宜机化在年初预算的基础上,年中积极争取做增量。部分区县宜机化工作已经聚焦在党政一把手的目光之下,亲自过问督促推进,重视程度大幅提高。
六是道路更宽广。展望未来,我们提出了农田宜机化改造“5.1.2”近中远期的愿景构想,即以2025年、2035年、2050年为时间节点,分期分别改造至500万亩、1000万亩、2000万亩,总面积达2000万亩左右。在各方面对农田宜机化改造事业的接续用力、压茬推进下,我们坚信,重庆市110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1200万亩划定的“两区”就是深化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主战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全部目标对象和全部农事活动是全面机械化的拓展领域。把农田宜机化、生产机械化、产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的逻辑起点,将创新驱动、绿色高效、智慧赋能作为贯穿始终的灵魂,这就是具有重庆特点的丘陵山区农机化道路的基本轮廓。
今年是迎接建国70周年的喜庆之年,也是全面贯彻国务院42号文件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扎实的措施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深入开展,为重庆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闯出一片广阔天地。
典型发言材料七
深化农机化管理“放管服”改革??打造转型升级良好环境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农村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放管服”改革的部署要求,以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以出活力、出公平、出效益为目标,切实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打造农机化转型升级良好发展环境。
一、坚持能放尽放,让审批减少、效率提升
我省把农机系统权力下放作为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努力做到“应放尽放”。一是认真梳理。全面系统依法对原有34项行政权力进行认真梳理,清理、完善了8项审批、认证和处罚权。制定了全省农机系统行政权力标准目录,明确省级行政权力2项,市(地)级行政权力28项,县(市、区)级行政权力32项。二是放权基层。下放了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审批权、农机驾校和培训班资格认定权,使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技能培训机构更加符合基层需求。目前全省农机驾校93家,有力保障了农机操作人员学技术的需求;从事各类特色种养业的农机合作社达370家,占全省总量的25%。三是简化流程。优化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业务及其驾驶证申领业务办理,颁布了《黑龙江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检验管理办法(试行)》,将人工检验由48项减少为26项,将设备检验由5项减少为3项,取消了环保部门为监督管理主体的烟度检验和噪声检验,取得了农机安全生产有保障、群众办事时间明显减少、基层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的综合效果。
二、优化服务手段,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我省通过简化办事流程、“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多项措施,积极推进“审批不见面”和“办事不求人”。一是推进“互联网+农机监理”服务。开发应用农机监理执法终端手机APP,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农机事故快报、行政处罚文书制作、年度检验现场记录及上报等工作,实现一个终端多项业务快办快结。全面推进农机送检下乡,将农机检验、落户、办证等业务送到乡镇、村屯、田间和有机户家中,极大提高了群众获得感。二是推行“互联网+农机鉴定、归档”受理。开发了农机鉴定网上申报系统,实现了网上申请、受理、审核、发证和注册管理,减少了企业跑路,提高了鉴定效率。积极推进补贴机具网上投档,便利企业网上自主投送信息,便利专家组集中网上审核,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三是推行“互联网+农机作业”核定。从2014年开始,通过农机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手段,全面实现了深松等作业补助面积和质量的智能化监测,做到了农机作业补助面积核实“不求人”,有效堵截了骗补漏补问题发生。
三、加强监管指导,让发展环境更优、群众更满意
我省坚持放管结合,以放促改,以改促服,努力做到简政不减责,放权不弃管。一是强化在用农机质量监管。针对省级推广鉴定获证产品加强“两随机,一公开”,对2016年19个企业的23个获证产品进行了一致性检查;印发《拖拉机质量调查实施方法》和《关于开展现代农机合作社采购的农机产品进行质量认定的通知》,对26个县的129个现代农机合作社的3600台机具进行了质量调查,并通报结果,促进提高了企业的质量意识。二是完善农机化管理制度。印发《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机安全与机务管理规定》《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机装备报废暂行办法》和《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机装备置换暂行办法》,进一步放活农机合作社经营自主权,全省1481个农机合作社在我省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地位更加彰显、作用更加突出。三是提升人员素质能力。适应农机“放管服”改革要求,对近2000名农机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打造懂技术、会管理、爱农机的骨干队伍。推广新的机务管理模式、安全生产制度、标准和管理方法,指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立了2000多套安全与机务管理台账,制作悬挂2900余块机务管理标准化制度图板,有效保障了机具技术状态。
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国务院42号文件为主线,进一步做好农机化管理“放管服”改革工作,充分释放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农机化的活力潜力,为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创造更优环境。
典型发言材料八
制定贯彻实施意见 落实转型升级要求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2018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作出重大部署。吉林是农业大省,对落实好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深增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9〕10号)于2019年3月1日顺利印发。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省《实施意见》出台过程及相关安排汇报如下。
一、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门主动作为加速推动
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景俊海省长和李悦、朱天舒副省长亲自安排部署推进工作。2019年2月25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实施意见》,2019年3月1日以省政府文件公开发布。重点是抓了四方面工作。一是迅速行动,主动担当。2018年12月12日,央视新闻报道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指导意见后,我厅不等不靠主动入位,立即组织开展我省《实施意见》研究起草工作。二是开门制定,求真务实。将征求意见稿分别送22个中省直相关部门和74个市(州)县(市、区)相关部门,以及41个相关单位征求意见;组织2个工作组深入县市、乡村和农机合作社征求意见;会同省工信厅召开企业意见征求会;邀请吉林大学、省农机研究院、省农科院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提供咨询。三是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制定过程中,与中省直20多个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共商责任分工,之后还增加了省委组织部、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责任部门,形成了多部门合作推进工作格局。四是倒排时间,抢时推进。按照文件制发程序,我省以元旦、春节、正月十五等三个节假日为节点,倒排时间,严格履行征求意见、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十几项程序。景俊海省长特别指出,在国务院文件发布2个月时间内,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出我省实施意见,在新年伊始,给全省带了个好头。
二、对标《指导意见》,研究提出符合吉林实际的《实施意见》
我省对标《指导意见》,以问题为导向,统筹研究具体的思路举措。一是坚持着眼全局。提出以“全程全面引领、高质高效转型、分类梯次推进、统筹协调发展、整乡整县推动”为主线,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四区三园”建设,统筹全省中东西部“三大板块”需求,聚焦粮食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园艺特产、设施农业、林果生产、农产品初加工“六大产业”发展,着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统筹谋划各项工作。二是坚持目标引领。坚持对标现代化目标、对表乡村振兴战略安排、对比农机化发展短板,提出以机械化促进规模化、引领现代化、推进产业化、提升组织化、发展市场化为思路,构建农机化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吉林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三是坚持求真务实。围绕产业需求,突出现实和发展需要,提出符合省情的实施路径、发展模式和解决方案,以及10个方面28项具体措施。四是强化政策扶持。明确省级要统筹利用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明确省财政利用中央和省级相关资金对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给予补助;明确实施首台(套)政策,鼓励具有领先水平的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2019年,省级财政安排农机化项目资金达5.4亿元。五是强化组织保障。明确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信厅牵头建立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要求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
三、深化落实,推动我省农业机械化工作迈出新步伐
2019年是《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年,我省将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构建配套实施体系。指导市县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力争市县上半年同步出台,形成全省上下一盘棋。二是统筹推进工作落地。指导市县对标全省目标,细化实化本地重点任务,落实责任措施,推动工作落地见效。三是抓好统筹协调。切实承担牵头协调责任,协调落实省直相关部门责任分工,统筹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工作,推动我省各项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典型发言材料九
多措并举 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
常州市金坛区位于江苏省南部,是典型的稻麦两熟区,201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18年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考评。目前全区粮食生产六大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为:耕整地96.38%,种植92.09%,高效植保99.02%,收获99.01%,产地烘干72.55%,秸秆处理89.02%。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从创建前的76%提升到88.91%。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深化机艺融合,提升创建质量
我区注重以农机农艺融合为引导,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构建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新机制,成立农机农艺专家组,实行专家挂钩制、例会协商制、督查考核制,制订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优化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制定出台《金坛区稻麦周年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图》等多个技术规范,将技术路线、作业要点等整合到一起,共推出5项集成技术;依托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项目,建设了8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区,明确主推技术,扩展示范效果,推进了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逐步完善。
二、强化人才培养,筑牢创建基础
我区狠抓农机人才培养,着力打造一支会操作、懂管理、善经营的农机人才队伍,为推进全程机械化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为农民持续增收护航。目前,全区已建立农机化实训基地5个,聘任技术专家57人,近三年平均每年组织各类培训班30期次,共培训近5000人。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制定和参与制定了8项常州市地方标准,申报了4项发明专利,获省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三、做强服务组织,打造创建主体
一方面,积极鼓励新建、扩建农机合作社,填补区域空白,整合较差服务组织,普及推广主推机具和技术,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部队”。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农机合作社136家,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服务面积达24.6万亩,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的63%。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农机合作社发展质量,通过配齐硬件设施、强化机务管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底,拥有全国农机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9家。农机合作社通过农地股份合作、订单作业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延伸产业链,强化产业融合,打造了多个优质米知名品牌,推进了产业化发展。
四、加强政策扶持,永葆创建动力
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出台了设施农用地、抵押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明确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自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以来,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7975多万元,其中区级财政1525多万元,主要用于农机作业奖补、合作社培育、机库建设、农机维修点建设、农机实用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提升了全区农机装备水平,支撑了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
在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我区着手全面机械化的探索和推进。一方面,积极探索茶园生产机械化。新增各类茶园生产机械装备8000多台套。全区4.1万亩茶园,耕作除草、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等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0%。另一方面,加大蔬菜生产机械化的示范推广力度。新增蔬菜设施生产装备2000多台套,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我区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其它省市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全程机械化发展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面扩域,推进农业机械发展提档升级,为江苏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做出金坛贡献!
典型发言材料十
农机服务天地宽 返乡双创谱华章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薛强
大家好,我叫薛强,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非常荣幸站在这里,向各位领导汇报自己的农机化实践。
我2012年从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带着满腔热情,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农村,顶着乡亲们甚至家里人说我是“傻子”“瓜子”的压力,开始了自己的农业实践。我所负责的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拥有社员112人,托管土地面积达到3万余亩,覆盖6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各类农机资产原值达到1000余万元,被授予“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体会。
一、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合作社发展的先决条件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国家密集出台支持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政策,使我倍感鼓舞。我之所以以一名经济学硕士的身份回乡创业,就是看准了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就是看准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首先是得益于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我们购置机具有补贴,种植粮食有补贴,选用良种有补贴,这些都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合作社能够轻装上阵,努力开拓市场,在粮食生产的经营实践中大显身手。
二、规模化经营是合作社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以粮食生产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粮食相较于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生的经济效益处于明显劣势。合作社创建之初,由于规模小,机具“吃不饱”,人员“增收难”。我们积极探索农机合作社发展模式,率先在陕西省拓展土地托管业务,一方面减轻种粮群众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拓展了业务,壮大了规模。在这一经营模式的引领下,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年均耕种管收、深松整地等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3万余亩,小麦玉米耕种收、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合作社业务涵盖6000多户,年经营收入超过300万元,机手人均收入达到6.5万元。
三、强大的软硬件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积极购置大型现代化农机农具,另一方面着力打造专家和服务团队,软硬兼施,跨越前进。购置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深松整地机,先后实施深松整地作业5万余亩;购置植保动力伞和无人机,“一喷三防”航化作业面积超过10万亩;建成10吨种子加工成套流水线,年加工小麦良种600万斤;建成30吨粮食烘干塔,在全省率先实现玉米籽粒收获、烘干一体化。聘请了6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建立了专家指导组,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聘请80多名种田能手组成了土地托管团队,建立了农机、农技、植保、水电4个专业服务队,粮田实现了“种子、化肥、农药、耕、种、收获、管理、粮食回收、销售九个统一”。同时,我们还通过召开土地托管联盟协作培训会等形式,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土地托管5万亩,使1.2万户农民受益。
四、经营模式创新是合作社发展的不竭动力
过去几年,土地托管模式的创新应用,支撑着合作社从小到大发展。去年,我们致力于打造土地托管模式的升级版,创新了农机合作社经营方式,率先在全省提出了建立集体粮食农场的经营模式。我们与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共同打造集体粮食农场。农户以土地入股,享有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集体粮食农场,从土地入股分红总收入中提取商定比例的集体发展基金;合作社投资生产经营集体农场,获取扣除土地入股分红和生产经营成本后的利润。这一模式下,三方在合作中各司其职,提高了效率,拓展了合作范围,实现了互利共赢。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求真务实,创新实干,做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创新的实践者,做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引领者,做全程机械化的推动者,为周边农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为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6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