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下)

五、我们该如何应对“后农机化时代”

1、围绕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我国装备制造业要着力实现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等9大战略目标。我们应从供给侧转型升级着手,推动农机化提质增效。重点是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以及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鼓励农机服务主体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对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农机服务,积极推进按规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

支持农机服务主体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划建设集中育秧、农机具存放以及农产品产地储藏、烘干、分等分级等设施和区域农机维修中心。推动农机服务业态创新,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继续落实有关规定,免收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车辆的通行费。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政策,探索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办法,使惠民政策更接地气。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制度、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的制修订,进一步明确田间道路、田块长度宽度与平整度等“宜机化”要求,加强建设监理和验收评价。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类相关资金及社会资本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机适应性。重点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扩展大中型农机运用空间,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

2、农产品生产要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

我国在国际农业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机化水平低,我国农产品生产中活劳动消耗费用高达53%,而发达国家不足10%;我国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一方面,美国搞单边主义,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对我出口产品加征15%~25%的惩罚性关税。它可能使初见复苏迹象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断送世界经济前景。贸易战没有赢家,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只会两败俱伤。作为农机化工作者,要引导农民苦练内功。要依托我们的科技装备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我农机产业服务能力,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要积极探索区域性、更加灵活的自贸区谈判,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以此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对我之封堵。

农机化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应该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技术学等众多学科包融与共的交叉、边缘学科。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西乡县坡地种植玉米,亩产值不到300元;而开发成茶园,农民采鲜叶收入超过3700多元,产出增长12倍多,形成了茶叶产业链;城固县的柑桔,大多在坡地上种植,亩产出是种粮的10倍以上。再用这种理论来分析南郑区,该县国土面积422.33万亩,其中耕地、园林、草地合计100万亩(据南郑区农业区划报告集,1985年)。年降水量970—1370mm,雨热同季,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实践证明,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能推动农业高速发展。而要实现农业高速发展,首先要借助农机化的强有力科技装备支撑作用,迅速改变小农经济模式,发展大农业。

这里的“大”可以这么理解:

一是指生产经营者的规模要适度大起来。只有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绿色化、有机化才能实现。因此在一个地区、一个县,根据本地的资源,来发展自已的特色农业,形成较大地域的比较优势。

二是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大,要能够消化全部的商品化农产品。只有这样,农业生产规模才能够稳步扩大,龙头企业才能够稳步发展。

三是农产品贸易要大,面对国内外大市场,搭建贸易大平台,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大竞争。形成一个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多个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形成农业以基地化、订单化生产,用工业化方式加工,用市场化方式贸易的产业集群。

3、农机化要为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装备支撑

2019年的中央1号文件要求“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这些指示和部署为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用产业集群的眼光看农机化,生产相当于原料“车间”,而加工则相当于制造“车间”,市场则是其销售端。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繆,提前规划,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当作大事来抓紧抓好,形成公司+生产基地+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与此同时,按市场经济要求,搭建强有力的农产品销售平台,面向国内外市场,建设强有力的营销网络。从而形成产加销、内外贸一体化的新格局,使农业和相关产业获得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把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4、加大农机化投入、引导和服务

通过强化农机化支撑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这一思路要经过很长的发展时期,政府要做好科技服务、行政服务、调整公共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引导民间投入;把公司办不好、民间办不了的事情办好,重点抓好协调、协商、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制。要大力支持和培植农民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农民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合理的利益机制为纽带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农业的发展,加速乡村振兴步伐。

5、从三方面入手,使促进农机化发展政策落地

一是机补向三级目录管理转变。农机化发展速度也由最高时的3.5%,降到连续3年的1%多一点。这种“减速”的深层次根源,在于“目录制”管理的本身缺陷:

(1)我国地域性特色显著,高度集中、统一却“抹杀”了这种特殊性;

(2)高度统一的结果使各地比较优势农业产业难以得到机补支持,使生产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迟滞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进程;

(3)我国农业产业门类齐全,多达170多个,可生产数千种农产品。除了耕整地等通用类机械外;每种农产品要使优势更优,亟待农机化支持。从这个角度看,粮食生产机械化只是其中的1/170。也就是个开头而已,说明我国农机化的潜力诱人!

目前,我国农机化面临由选择性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转型、由粮棉油生产机械化向农业产业全面机械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农机需求主体由超小型化家庭经营向机械化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公司等新型规模化经营转变;农机具需求由小型、实用、通用、人工操作、功能单一、大众化机械向大型、成套、环保节能、智能高效、复式作业、特殊需求、差异化特色需求转变。机补政策也当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借鉴我国自贸区建设中的“负面清单式”管理思路,保留“目录制”管理的“合理内核”,实行“三级目录制”:

即国家层面保持“一级目录制”不变,但只对机补作指导思想、补贴重点、实施原则、通用农机等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作宏观调控式安排;属于指导性质。省(市、区)完善“二级目录制”。由省级人民政府农机化主管部门依据国家一级目录制要求,结合本行政区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制定本级(二级)目录制,报农业农村部备案后执行;属于省域实施性方案。设区的市建立“三级目录制”。由市本级人民政府农机化主管部门根据国、省两级目录制要求,密切结合本地区域性农业产业优势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制定本级机补实施《目录》,报省政府备案后实施。这实际上就是对地方机补“扩权、放权”,从而避免政策与实际需求“两张皮”弊端,使机补反应灵活、更接地气。从及时满足各地农机化特殊、特色、生产的个性化需求中,激发农机化发展新动能;为农业倍增、为农业现代化“添柴加油”,提供新动能。

二是创新机补等农机化扶持工作方式,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

(1)倡导绿色生态导向,在稳定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发展的需要,科学确定补贴范围,着力满足生产需求外,对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机具和秸秆还田离田、农产品烘干、残膜回收、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作为支持重点,支持农机化绿色发展。

(2)扩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促进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适宜地区开展植保无人飞机等新机具补贴,条件成熟后全面实施。申请新产品补贴试点的省(市、区)份,要对试点区域选择、试点产品确定、试点资金规模、具体操作方式、相关责任义务等作出科学安排。

(3)优化资金分配与使用管理。改进资金需求调查方法,完善市县资金规模测算分配方法,把资金实际使用进度作为重要测算因素,优化有关因素权重,确保资金分配符合实际,避免出现局部地区资金大量结转。各设区市要根据当地农业优势产业对农机化需求变动情况,及时磋商、协调机补分配,调剂余缺,最大限度地发挥机补对本地农业的拉动能力。

三是把国家给农机化的促进政策用足用活,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农机企业应抓住这一难得的窗口期,苦练内功,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根据欧、美、日率先实现农机化的国家经验,我国农机工业合理的产业集群应该是不超过5个大的企业集团,每个集团年产值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50家左右中小企业,每个企业年产值10—100亿人民币;500家左右微型企业,每个企业年产值5亿元左右,作为农机产业集群的“卫星”配套厂。

企业兼并重组到这个地步,才可能集中优势科研开发力量,每年都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的新产品投放市场。在国家支持引导下,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以新产品的不断研发和供应市场,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与装备支撑。

在新产品研发上,即要干好大宗、通用农业机械,也要另辟蹊径,形成自已独特的竞争优势。

小品种机械的研发生产,在我国目前存在现实需求者有170多项。这就是我国地大物丰的优势,一些小国家如果投入研发小品种机械,可能连成本都难收回;但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就可能是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大市场,技撑一个大产业;若再面向世界,前景肯定会出人意料的好?


由此,让人想到,中国的农机市场,就是有规模的。潜在的市场需求,会因为开发性农业的逐步发展,而逐渐形成,并转化为现实需求。只要眼光准确,路径合理,稳打稳扎,深耕精耕,都是有发展空间的。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步入“后农机化时代”。虽然面对的挑战很多,但机遇也多多。重要的在于业内同仁们未雨绸缪,砥砺前行。唯如此,我们的路子会越走越宽;趟若回首有日,我们将充满自豪与成就感。

标签:农机   农业   发展   产业   优势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6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