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新路径探索山区农业新希望
新视角新路径探索山区农业新希望
?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杨帆处长为专家组组长的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专家组一行赴山西省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专项调研。8月25日上午,在农业农村厅召开了专题汇报座谈会,农业农村部专家组成员、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领导和处室,省农机中心领导和推广一部有关同志参加。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赵文志副厅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王进仁主任以及侯振全副主任出席本次座谈会,会议由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处周进军处长主持。
专家组首先听取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李斌调研员就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详细询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围绕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投资、建设内容及成效、支持宜机化改造、待建农田缺口、已建农田质量、从业人员数量、标准制定等方面展开讨论。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是围绕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等。2019年机构改革后,省农业农村厅负责统筹指导开展全省农田建设工作。两年来我省共落实建设资金71.57亿元,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40万亩。分年度看,2019年落实资金32.93亿元,立项建设高标准农田231万亩,其中国家任务19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86万亩,省任务41万亩,在国家190万亩建设任务中增加机耕面积37.12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提高值16.01%,实现了规划任务当年落实。2020年全省共落实高标准农田资金38.64亿元,立项建设高标准农田309万亩,其中国家任务20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92万亩,委托大地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100万亩。据统计,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耕地质量和产能明显提升,耕地质量大约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大约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左右。
赵文志副厅长强调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山西省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规划,统一、细化建设标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措施与宜机化改造内容有机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
省农机中心侯振全副主任代表省农机发展中心就全省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试点工作情况作了专题汇报。侯主任重点从山西自然地理及耕地、农机化现状、丘陵山区机械化及旱作农业机械化的历史探索、农田宜机化的破题、试点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6个方面作了详实深入的介绍。在介绍关于山西机械化旱作农业历史探索及贡献时,侯主任谈到,山西省是农机化技术服务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成立较早的省份,也是农机管理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最完善、最健全的省份,为推动农机化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旱作农业技术和山区机械化发展探索提供了山西经验和模式。早在1950年,就开始了以推广新式农具为主的农机化工作的实践并建立了10个农具推广站。到1957年共建立30个国营农场、国营拖拉机站,以开展机械化技术推广和解决土地深翻为目标的春秋季作业为主。1976年,为带动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缓解当时农业作业旺季人蓄力不足的问题,山西省农机局选择吕梁山区28个县建立了国营大型农机站,成为当地农业技术传播的主力军,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机技术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贡献。1977年,省农机局就在长治开展了机械化旱作农业试点工作,当时是全国最早的玉米、小麦机械化研究探索实践区域,并与美国旱作农业技术专家韩丁博士开展合作,引进凯斯公司大中型动力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并融合配套了当时先进的农业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效,创立了全国旱作农业机械化“王公庄”模式。为改善丘陵山区耕作条件、提升农田“三保”能力,1995年由省计划经济委员会设立“机修梯田”专项,在全省丘陵山区和贫困地区开展机械化基本农田建设,到1999年结束,共计完成机修梯田和推土造田面积近200万亩,成为率先在全国大面积开展服务于机械化生产为目的的农田建设工程典范。1992年-1995年,山西省农机局、中国农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开展“旱作区域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研究与试验”,成功地把西方国家先进旱作技术,通过“留茬固土、残茬覆盖、配套深松”等中国化技术研究创新,在我国获得了成功,增产幅度达到10%-15%。2002年,全国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山西省召开,同年国家设立专项,面向全国推广。
在汇报试点工作成就时侯主任讲: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工作于2018年正式落地实施。2年来,全省共安排财政资金2625万元,在全省11个地市的26个县(区)共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1.8万亩。试点区域涵盖省域内全部丘陵山区耕地类型区,分布在全省44个乡镇的50个村,惠及农户2500多户,直接或间接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千万元。从完成情况看,全省2年来共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1.8万亩,实际完成改造面积约1.85万亩,改造过程中,总的土方工程量约为750万方,亩平均动土量在410方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的欢迎。
在会议座谈讨论阶段,省农机中心张玉峰部长针对宜机化改造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要求、补助对象及标准、实施流程、成本控制、管理模式、资金筹措、工程机械作业等方面问题进行详细的刨析和解答,提出在农田宜机化改造过程中,要准确定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区别与联系,处理好“宜”、“化”两者的关系,做到工法与技术要求的统一,注重田、路、道、埂、坎有机结合,避免农田的过度开发很重要。
各位专家同与会代表就《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中相关术语和定义、技术参数的来源与设置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王进仁主任在会议总结发言中,首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山西璀璨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对山西的农耕文化进行重点介绍。他说:山西是华夏农耕文明兴起之地,从炎帝、神农氏对农业开创之功,再到农神后稷,在之后的几千年里,一直推动和见证着中国农业的进步。随后王主任对山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作物种植情况、机械化发展新热点新情况进行介绍。他指出近年来我省从“以机适地”、“改地适机”两端发力,准确把握“宜机化”内涵,开展宜机化改造的破题和实践,显著提升改造区域的机械化水平,有效减少撂荒,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也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有效探索。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国发﹝2018﹞?42号文件为工作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力“三大省级战略”和有机旱作农业,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部门联动,培养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专业人才,通过对接高标准农田建设、吸纳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等方式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为山西农田宜机化改造提供有力的资金、人才、技术有力支撑。
杨帆组长听完汇报后表示:感谢省厅和农机中心对调研工作重视和支持。山西省在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经2年的摸索实践,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发挥出明显的成效;今年山西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中鼓励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参与改造力度很大,值得关注、研究和借鉴。具体规划中,宜机化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统一、区别,特别是丘陵山区那个为主战场要具体分析。山西经验和模式值得肯定和借鉴,也为下一步顶层政策研究制定、标准出台提供了有益案例。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7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