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稻茬麦种植难题何时解?
安徽省稻茬麦种植难题何时解?
稻茬麦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常年种植面积53.3万hm2(80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沿淮丘陵地区。小麦品种多为半冬性品种、春性品种,沿淮为冬性品种种植。
长期以来,稻麦两熟地区存在着“重稻轻麦”的倾向,且其种植质量一直难以保证,产量水平和种植效益也与旱地小麦存在着较大差距,再加上近年来持续阴雨灾害天气的影响,更是增加了稻茬麦机械化种植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的驱动,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向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小麦机械化种植面积、方式方法、种植机械、种植技术要求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安徽省稻茬麦种植基本情况
(一)稻茬麦种植面积变化与效益情况
近5年来,安徽省稻茬麦种植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成逐年减少的趋势,由2014年的66.7万hm2(1000多万亩)递减到今年的不足53.3万hm2(800万亩)。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大户、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者手中,分散的农户很少种植,多是冬闲田,来年用来种植春茬口水稻。
这两年,水稻产量高、秸秆量大,小麦赤霉病逐年加重发生,再加上品种、气候、病虫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麦产量一直在5250kg/hm2(350kg/亩)左右且呈下降趋势,小麦收购价格偏低,种植效益下降,有相当一部分种植户种植小麦甚至亏损,导致农民种植小麦积极性不高,只有部分土地流转大户迫于承包费的压力,不得不种植小麦。
(二)稻茬麦机械化薄弱环节和技术难点
1. 薄弱环节
截止到2017年底,安徽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024万kW,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保有量分别达到25万台和20万台。全省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率96.3%,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已领先全国多省市,但稻茬麦的种植机械化率仍然偏低。
稻茬麦常规粗放机械播种和撒播占主导,缺颗断垄、播种过深、出苗不齐不匀、播量过大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稻茬麦生产稳定性,进而制约稻茬麦的生产效益。另外,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导致耕整地难度增加,植保、收获等环节机械化问题已基本解决,重点是机械化耕整地和精少量播种。
2. 技术难点
安徽省稻茬麦轮作地区,稻田长期淹水灌溉,耕层土质黏重,通透性差,土壤结构整体不良,加上长期浅旋浅播土壤形成了坚厚的犁底层,翻耕整地难度加大,造成耕整地粗放,无法做到精耕细作,墒情不适时,土块大,整不碎,导致播种过深等问题。
遇连续阴雨天气,无法适量适期适墒播种,出现烂耕烂种现象;适墒整地时,大量秸秆还田后旋耕整地镇压不到位,镇压不实,耕作层土壤过暄,导致播种过深及干旱时黄苗死苗现象等。
在稻茬田墒情复杂和播前准备不稳定情况下,如何解决秸秆粉碎后均匀抛撒且将秸秆翻埋于深处,实现小麦机械化精少量播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三)前茬作物秸秆处理方式及处理机械
1. 秸秆粉碎犁耕还田作业
技术路线: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装置或大型拖拉机悬挂秸秆粉碎灭茬机粉碎秸秆,并匀铺地表→每亩施小麦专用配方肥40kg或45%(15-15-15)三元复合肥40kg+尿素5~7kg→犁耕翻埋20cm以上→机械播种→表土露白后镇压→机械开沟。
优缺点:优点是水稻秸秆还田种植小麦,犁耕还田作业是安全实用的方法。缺点是大型深翻机具不足,作业成本和作业工序增加。
2. 秸秆粉碎旋播还田作业
技术路线: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装置或大型拖拉机悬挂秸秆粉碎灭茬机粉碎秸秆,并匀铺地表→旋耕→旋耕播种镇压一次性作业→表土露白后镇压→机开沟。该技术要求在水稻秸秆晒干、土壤墒情适宜时旋播作业;旋播机选用播种弯管向后方的。
优缺点:优点是作业方法简单,不增加费用和作业工序。缺点是作业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3. 秸秆捡拾打捆离田作业
离田作业采用大中型拖拉机悬挂秸秆捡打捆机。打捆作业前使用圆盘搂草机将铺于地面的秸秆搂集成草条,然后采用秸秆打捆机将搂草机搂集的草条捡拾打捆运输至堆场集中堆放。
优缺点:优点是为下茬作物播种提供有利条件,有利于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缺点是作业工序多,成本偏高。
(四)稻茬麦机械化种植方式和机械
1. 常规种植方式
全省只有种植大户实行机械化种植,配套机具是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小麦播种机。水稻收获后,采用大中型拖拉机悬挂旋耕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工序,播种后适期机开沟,人工疏通地头沟,做到三沟配套,六沟相连,达到旱能灌涝能排。而大多数是采用小型旋耕机、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开沟机开沟,采用人工撒播。
2. 高畦降渍种植方式
近年来,沿淮地区秋收秋种期间不同程度遭遇持续阴雨天气,造成冬小麦不能适期播种,有的田块甚至冬季撂荒。安徽省实践摸索出高畦降渍种植关键技术,实现了在适墒、干旱和连阴雨天气条件下小麦适期播种。
(1)适墒条件下播种:水稻收割留高茬,选用“高畦降渍施肥开沟播种一体机”一次完成旋耕、灭茬、施肥、开沟、作畦、播种作业,人工疏通地头沟,墒情不足或播后遇旱时,及时喷灌或沿沟洇灌,即灌即排。
(2)烂泥田或田间有积水时播种:水稻收割留高茬,选用“高畦降渍施肥开沟播种一体机”完成旋耕、灭茬、施肥、开沟、作畦、播种作业,人工疏通地头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3)连阴雨天气条件下播种:水稻收割留高茬,人工施肥于田面,再选用“高畦降渍施肥开沟播种一体机”完成旋耕、灭茬、开沟、作畦作业,最后人工撒播小麦种子于畦面,疏通地头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二、稻茬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土壤结构性差,播期偏迟
长期浅旋浅播土壤形成了坚厚的犁底层,翻耕整地难度加大,且土质黏重,通透性差,稻田土壤结构整体不良。旋耕作业后还存在镇压不实的问题,土壤呈松软状态,透气性好,保墒性差,遇干旱天气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加重作物旱情。土壤呈松软状态,小麦根系悬在土壤空隙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困难,导致苗小苗弱,严重时出现死苗。
另外稻麦两熟制度下,小麦接水稻茬口,其播种时间随着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延长而推迟,或者因水稻收获后的天气干旱和阴雨条件,影响小麦适时整地播种,造成稻茬小麦晚播现象较为普遍。推迟播期,小麦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冬前分蘖少,导致越冬期不易形成壮苗,苗小苗弱,容易引起冻害。
2. 重稻轻麦,播量偏大
由于长期稻麦连作单一种植模式,种植户多有“重稻轻麦”现象,对稻茬麦生产机械化不够重视。同时,撒播作业省工、省事、省钱,且播种量普遍较大。据调查,部分地区撒播播种量约300kg/hm2(20kg/亩),最高可达450kg/hm2(30kg/亩)。
农民在播种小麦时,习惯采用大播量,加之稻茬麦墒情复杂、不稳定,导致常规粗放机械播种和撒播占主导,播量过大等问题突出,出苗后群体过大,以至于生长中后期容易造成田间郁闭,导致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近年来随着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小麦播种成苗率有了很大提高,继续采用大播量,便产生麦苗拥挤、病害多、易倒伏等诸多危害。
3. 耕种粗放,质量差
耕整地粗放、质量差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成为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导致稻茬麦整地难、播种难。旋耕作业虽碎土能力强,作业效率高,利于混合肥料和掩埋残茬,但长期机械旋耕作业,平均深度只有10cm左右,导致耕作层变浅,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小麦根系下扎困难,抗灾能力降低。
此外大量秸秆还田、适墒旋耕播种后,镇压不实或者没有采取镇压措施,耕作层土壤蓬松,导致小麦播种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培养壮苗。秋冬季遇干旱、低温等异常天气,稻茬麦很容易干枯变黄,有的田块甚至出现死苗现象。
4. 播种技术差,播种过深
近年来,为应对稻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机械化小麦播种问题,各地开发了一大批新式小麦精量播种机械。但各地秸秆还田方式、播种适应条件及配套农艺技术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农户由于机具选择不当,作业水平达不到农艺要求,稻茬麦播种质量不高,容易产生机播不如撒播的错误认识。
同时存在播种过深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旋耕镇压不实;二是墒情不适,耕后土块过大;三是播种机性能差或机手操作调整不当;四是土块高低不平。根据实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小麦播种深度3~5㎝为宜,播种过深(超过6cm)会使幼苗细弱,叶片瘦长,分蘖少而小,造成分蘖缺位,甚至无分蘖。
5. 新技术、新机具尚未推广
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尚未大面积推广应用,没有形成一条成熟的基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的稻茬麦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旋耕灭茬播种镇压等一次作业机具拥有量小,还在示范推广阶段,对于秸秆粉碎还田的稻茬麦,作业效果差。先旋耕灭茬,后单独播种,作业费用增加。
机具技术难点在于稻秸粉碎抛撒均匀、埋茬还田深度和小麦播种的深浅一致,播籽均匀。缺少集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一次完成效果较好的机具。
6. 病虫草害严重
近年来,受菌源基数高、天气条件对病害发生有利、品种抗性差等综合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呈中等偏重发生。同时,稻茬麦田湿度较大,为杂草滋生提供有利的田间小气候,加之除草最佳时间把握不准或用药方法不当,造成田间草害加重,不仅与小麦争水争肥争光,影响小麦正常生长,还诱发了锈病、纹枯病等病虫危害。
三、建议与对策
1. 培育良好土壤条件,提高机械化整地质量
要搞好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做到三沟配套、六沟相连,能灌能排。通过机械翻耕加深耕层,不仅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发育,还能改善耕作层通透性。同时结合农时、前茬水稻后期水浆管理,适时造墒抢墒。并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培养地力。
播种前精细整地可为提高播种质量、争取一播全苗和培育壮苗奠定基础。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实行机耕机耙,达到深耕细耙、耙透、耙实、耙匀的要求。同时还要做到均匀播种,机械化精少量播种,避免大播量或撒播。可结合播期、整地质量、土壤墒情等多个因素确定最佳播种量,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2. 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播种质量
一是选用优质高产品种。为夺取稻茬麦丰产丰收,必须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稳产、抗赤霉病、抗穗发芽、抗倒伏、耐渍性好、根系发达的半冬性品种。同时,适时选好用好适合于安徽省生态资源的小麦品种,确保稻茬麦的高产、稳产。
二是做好种子处理,有效防止病虫害的侵蚀。三是科学施肥、适期播种,培育形成越冬壮苗,为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播种后适墒镇压、开沟。
3. 科学施肥,加强病虫草害机械化统防统治
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实行配方施肥。另外,根据各生育期需要,采取施足底肥、早施苗肥、追好拔节肥以及后期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穗期保健,喷施叶面肥。
同时加强病虫草害机械化统防统治,加大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适用植保机械推广和补贴力度。以植保专业服务组织为载体,以村为单位,对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等病虫草害适时开展机械化统防统治。
4. 加快绿色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步伐
一方面,针对稻茬麦机械化生产瓶颈和薄弱环节,围绕稻茬麦绿色高效生产,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在示范推广优质粮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同时,突出在稻茬麦核心示范区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推进作物、机械、技术的统一与合理配置,形成小麦-水稻轮作绿色高效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机具配套方案。
另一方面重点加强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试验示范。总结分析秸秆全量还田对整地播种和小麦生产的影响,从提高秸秆处理质量、整地播种质量等入手,加强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试验研究,形成成熟易操作的技术模式。
建议前茬水稻机械收获时,碎草切碎长度控制在10cm内,留茬高度15cm下,做到切碎、均铺;根据不同土壤条件、田块大小、秸秆还田量多少,综合考虑运用机械耕整地方式,重点推广大功率机械灭茬全量还田旋耕整地机播和浅旋耕机条播以及机开沟等先进适用复式作业机具,提高耕整地质量,创造小麦适播生长条件。同时秸秆还田中基肥要多增施氮肥,防止秸秆腐熟过程耗氮影响壮苗。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7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