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图挣钱”的乡村民宿
“不图挣钱”的乡村民宿
距离北京天安门上百公里的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有一家“不图挣钱”的乡村民宿。开办3年来,从未在旅游平台付费推广,仍然“火”得一塌糊涂——游客经常需要提前预订房间;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调研者每个季度都有好几拨;村里也在它的带动下形成了精品民宿产业集群……
这家民宿是如何成功的?有持续性吗?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名叫“博士小院”的乡村民宿,以一位参观者的视角来看——大峪沟村如何以民宿为载体进行“乡村振兴试验”。
8家民宿运营4家民宿在建
大峪沟村不难找,房山区周张路北侧,从“中国磨盘柿第一村”牌楼往里走便是。同行的张坊镇政府工作人员说,大峪沟村磨盘柿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代。“甭看祖祖辈辈围着柿子转,可在过去,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话锋一转,“就这3年,变化真大!村里建了不少精品民宿,开发了柿子酒、柿子醋、柿叶茶等多种产品,游客、摄影家、画家都奔这儿来。”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博士小院”讲起。
“博士小院”就在村子西北角,没有高大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木栅栏;白墙灰瓦的二层别墅,透着干净。门前,身着西装、笑脸相迎的即是民宿创办人朱启酒。他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授,研究了一辈子农业问题。“2019年,我回到了老家大峪沟改造老宅,想用毕生所学让家乡变个样。”朱启酒说,自己办民宿“不图挣钱”,为的是做一次“乡村振兴试验”,“简单来说,就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练,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试验成功了吗?朱启酒带记者直接来到别墅楼顶。眼前出现的是一座座与“博士小院”风格类似的建筑,“那儿是‘梧桐小院’‘云松小院’,再往前是‘柿子红了’,都是本村人办的民宿,火着呢!”朱启酒说,试验开始前,他走访调查过全国不少乡村民宿集群,“很多地方都是外来老板投资,村民打工挣工资。我认为,农村发展民宿产业应该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自己当老板,适当引进社会资本。”目前,大峪沟村有8家民宿正在运营,4家民宿正在建设,基本形成了产业集群。
在博士小院找到热爱的事情
朱启酒还记得,“博士小院”建设过程中,天天有村民围观,“民宿是啥?”“白墙多不吉利!”“没围墙咋保证安全?”“吃喝拉撒哪能全在屋里?”有些心直口快的村民甚至断言——“兔子尾巴,长不了!”
“博士小院”就是这试验的破题一笔。小院内,除了干净整洁的客房,还有一间间主题鲜明的活动室,墙上的“课程表”颇具特色:园艺压花、观鸟研学、星光探索、植物识别、非遗拓印、农事劳动……总共10多门有关自然、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师中的博士有好几位。
“博士小院的‘博士’并非指学历。来到博士小院,找到热爱的事情,在某一方面沉心钻研,最终有所专长的人都可以叫‘博士’。”朱启酒说,正是这些丰富的课程,通过口口相传,吸引了大批游客和调研者慕名而来。
更重要的是,这些主题课程也同时面向全体村民免费开放,老人小孩都能参与其中,和城里来的游客一起互动、交流。渐渐地,村民们的思想解放了,对“博士小院”的看法也转变了——屋里装个马桶,舒服又方便;白墙灰瓦其实也挺顺眼……“这样的房子,就是不办民宿,自己住也舒服。”
专家给民宿产业做规划
几位在外工作多年、小有积蓄的村民回到家乡,开始学着“博士小院”的样子改造老宅、创办民宿。返乡创业者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杨珊就在其中,她家的民宿“珊居”预计明年5月开业。
朱云松也是回乡创业者之一。“‘博士小院’给了我创业的信心,让我看到了农村的发展潜力。”她将老宅推倒,建起“云松小院”。房子建起来容易,如何才能经营好?“朱教授帮咱村引进‘智库’。”朱云松说,专家给民宿产业做了规划,“博士小院”还经常组织“博士课堂”,专家、村民全都能上台当老师,传授烹饪知识,培训家庭厨师,美化庭院,垃圾分类……
教授回乡、游子返乡,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全村一盘棋,成立了民宿联合体,在功能互补的前提下确立各家民宿发展方向。比如,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民宿活动空间有限,相邻的民宿在建设前期,就额外设计出更多场地,让资源和收益都能共享。
“博士小院”带动乡村民宿集群发展,张坊镇政府也让大峪沟村的基础设施实现了升级。几年来,十里长的柏油马路贯通全村,连接每个自然村组,通往一家一户的胡同全部铺设了渗水地砖,民宿、胡同、田园、柿树组成了迷人的乡村图景。“村里的养老驿站已经建好,乡村公园也完工了,接下来还要修停车场,拓宽马路。路越走越宽,回来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朱启酒说。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76032.html